中國國學網-- 陶淵明詩歌藝術及其淵源分析

陶淵明詩歌藝術及其淵源分析發布時間: 2007-3-29 09:53:41 被閱覽數: 1776 次 來源: 中國文學史文字 〖大中小 〗 )自然,不僅是陶淵明的人生旨趣,也是其詩歌的總體藝術特徵。他作詩不存祈譽之心,生活中有了感觸就訴諸筆墨,既無矯情也不矯飾。他說:「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五柳先生傳》)又說:「既醉之後,輒題數句自娛,紙墨遂多。」(《飲酒序》)由此可見他的創作態度。陶詩的聲吻和節奏,舒緩而沉穩,給人以藹如之感。陶詩多用內省式的話語,坦誠地記錄了他內心細微的波瀾,沒有奪人的氣勢,沒有雄辯的力量,也沒有軒昂的氣象,卻如春雨一樣慢慢地滲透到讀者的心中。他的詩不追求強烈的刺激,沒有濃重的色彩,沒有曲折的結構,純是自然流露,一片神行。但因其人格清高超逸,生活體驗真切深刻,所以只要原原本本地寫出來就有感染力。正如宋人黃徹所說:「淵明所以不可及者,蓋無心於非譽、巧拙之間也。」(《溪詩話》卷五)陶詩的一大特點也是他的一種開創,就是將日常生活詩化,在日常生活中發現重要的意義和久而彌淳的詩味。在他以前,屈原、曹操、曹植、阮籍、陸機等等都著重於關乎國家政治的題材,陶淵明著重寫普普通通的生活,用家常話寫家常事,寫得詩意盎然。具體地說,陶詩的藝術物色可以概括為:一、情、景、事、理的渾融。陶淵明描寫景物並不追求物象的形似,敘事也不追求情節的曲折,而是透過人人可見之物,普普通通之事,表達高於世人之情,寫出人所未必能夠悟出之理。陶詩重在寫心,寫那種與景物融而為一的、對人生了悟明徹的心境。他無意於模山范水,也不在乎什麼似與不似,只是寫出他自己胸中的一片天地。陶詩發乎事,源乎景,緣乎情,而以理為統攝。在南風下張開翅膀的新苗,伴隨他鋤草歸來的月亮,依依升起的炊煙,不嫌他門庭荒蕪重返舊巢的春燕,在中夏貯滿了清陰的堂前林,床上的清琴,壺中的濁酒,以及在他筆下常常出現的青松、秋菊、孤雲、飛鳥,都已不是尋常的事物,它們既是客觀的又是體現了詩人主觀感情與個性的,既是具象的又是理念的。且看《飲酒》其五: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前四句講了「心」與「地」也就是主觀精神與客觀環境之間的關係,只要「心遠」,不管在什麼地方都不會受塵俗喧囂的干擾。「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偶一舉首,心與山悠然相會,自身彷彿與南山融為一體了。那日夕的山氣、歸還的飛鳥,在自己心裡構成一片美妙的風景,其中蘊藏著人生的真諦。這種心與境的瞬間感應,以及通向無限的愉悅,是不可落於言筌的。正如《古學千金譜》所說:「籬有菊則采之,採過則已,吾心無菊。忽悠然而見南山,日夕而見山氣之佳,以悅鳥性,與之往還。山花人鳥,偶然相對,一片化機,天真自具。既無名象,不落言詮,其誰辨之。」《擬輓歌辭》其三也是情景事理四者渾融的佳作:荒草何莽莽,白楊亦蕭蕭。嚴霜九月中,送我出遠郊。四面無人居,高墳正嶕嶢。馬為仰天鳴,風為自蕭條。幽室一已閉,千年不復朝。千年不復朝,賢達無奈何。向來相送人,各自還其家。親戚或餘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這首詩先寫親友為自己送葬的情事,「荒草」、「白楊」烘托出悲涼的氣氛。然後說人皆有死,誰也不能避免,而一個人的死去對活著的人來說並無太大的影響,不必過於執著。最後兩句以理語作結,統攝了全詩。死亡是人的一大困惑,這個困惑被陶淵明勘破了。陶詩中的「理」不是抽象的哲學說教,而是在生活中親自體驗到的,其中包涵著生活的情趣。陶詩表現了他對宇宙、歷史和人生的認識,是探求其奧秘和意義的結晶,而這一切又是用格言一樣既有情趣又有理趣的語言表現的,取得了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效果。如:「人生歸有道,衣食固其端。」(《庚戌歲九月中於西田獲早稻》)「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雜詩》其一)「氣變悟時易,不眠知夕永。」(《雜詩》其二)「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雜詩》其一)「不覺知有我,安知物為貴。」(《飲酒》其十四)「人生似幻化,終當歸空無。」(《歸園田居》其四)「吁嗟身後名,於我若浮煙。」(《怨詩楚調示龐主簿鄧治中》)「連林人不覺,獨樹眾乃奇。」(《飲酒》其八)這些詩句言淺意深,富有啟示性。清人潘德輿說陶淵明「任舉一境一物,皆能曲肖神理」(《養一齋詩話》),是中肯之論。二、平淡中見警策,樸素中見綺麗。前人往往用「平淡樸素」概括陶詩的風格,然而陶詩不僅僅是平淡,陶詩的好處是在平淡中見警策;陶詩不僅僅是樸素,陶詩的好處是在樸素中見綺麗。陶詩所描寫的對象,往往是最平常的事物,如村舍、雞犬、豆苗、桑麻、窮巷、荊扉,而且一切如實說來,沒有什麼奇特之處。然而一經詩人筆觸,往往出現警策。陶詩很少用華麗的辭藻、誇張的手法,只是白描,朴樸素素。如:「種豆南山下」,「今日天氣佳」,「青松在東園」,「秋菊有佳色」,「悲風愛靜夜」,「春秋多佳日」,都是明白如話。然而,平淡之中可見綺麗。又如《擬古》其三:仲春遘時雨,始雷發東隅。眾蟄各潛駭,草木從橫舒。翩翩新來燕,雙雙入我廬。先巢故尚在,相將還舊居。自從分別來,門庭日荒蕪。我心固匪石,君情定何如?春天來了,燕子雙雙回到自己的草廬。一年來自己的門庭日見荒蕪,但仍然堅持著貧窮的隱居生活。有些朋友並不理解自己的態度,一再勸說出仕。可是燕子卻翩翩而來,絲毫也不嫌棄它們的舊巢以及自己這個貧士。似乎燕子在問詩人:我的心是堅定的,你的心也像我一樣堅定嗎?這首詩好像一個美麗的童話,淺顯平淡卻有奇趣。類似的例子還有不少,例如:「眾鳥欣有托,吾亦愛吾廬。」(《讀山海經》其一)「平疇交遠風,良苗亦懷新。」(《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其二)兩個「亦」字,物我情融,耐人尋味。又如:「山澗清且淺,可以濯吾足。漉我新熟酒,只雞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荊薪代明燭。」(《歸園田居》其五)一條山澗、一隻雞、一根荊薪,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一經詩人點化便有了生活情趣,顯示出他對鄰人的親切,以及農村淳樸的風俗。「傾耳無希聲,在目皓已潔」(《癸卯歲十二月中作與從弟敬遠》),平淡的十個字便寫出了雪的輕柔之美。關於陶詩的這個特點,蘇軾概括為「質而實綺,癯而實腴」(《與蘇轍書》),十分精闢。陶詩的語言不是未經錘鍊的,只是不露痕迹,顯得平淡自然。正如元好問所說:「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論詩絕句》)例如:「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雜詩》其一)「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騁。」(《雜詩》其二)「藹藹堂前林,中夏貯清陰。」(《和郭主簿》其一)「待」字、「擲」字、「貯」字,這三個動詞都是常見的,看似平淡卻很精彩,不可更易。關於陶詩的藝術淵源,鍾嶸《詩品》曰:「其源出於應璩,又協左思風力。」其後多有反對此說的,今人則多表示贊同。從今存應璩詩以及關於應璩的傳記資料看來,他與陶淵明很不一樣,與其說陶詩源於應璩,不如說源於漢、魏、晉諸賢,應璩一人不足以籠罩他。如果一定要說得具體些,可以說陶詩源於《古詩》,又紹阮籍之遺音而協左思之風力。魏晉詩歌在他那裡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
推薦閱讀:

里約奧運·中國冠軍嵌名聯
中國7月滙豐PMI創5個月高點 仍位於50下方
中國的儒、道與小乘
中國歷史上最高水平的30首詩詞排名榜
盤點:全球8個被鮮花簇擁的村莊,中國就有兩處

TAG:中國 | 藝術 | 詩歌 | 國學 | 陶淵明 | 淵源 | 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