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情緒流動才能讓愛流淌在心間

聽了將近一年的各類課程和閱讀各個領域的書籍,發現不論是心理學、儒家國學、佛學、愛和自由,還是家庭教育,最終目的都是「接納自己、愛自己、更好的成為自己」,然後才能實現接納孩子、接納愛人、接納他人。那麼,要怎樣做才能實現這一目標呢??

要想實現這一目標就不得不說情緒的覺察、控制與管理。而做到這一點恰恰是最難的,因為那會觸碰到每個人內心深處痛苦的疤痕。我們都知道改變自己是痛苦的,於是更願意選擇走在改變他人的求術之路上!然而,沒有哪位大師能告訴你有這麼一個方法可以改變他人,一切答案只能在自己心中求取。?

在《別永遠傷在童年》一書中約翰·布雷蕭說,有兩種情緒是人類嬰兒所獨有的,那就是樂與悲。?

隨著成長,人又發展出很多其他的情緒,比如:喜悅、高興、滿足、憤怒、恐懼、悲傷、委屈、哀傷、內疚、羞恥、嫉妒……在《P.E.T父母效能訓練》中,托馬斯·戈登博士稱這些為原始情緒。?

一個周日的上午,我們跟牛寶的鋼琴老師約好,11點到她家去上課,可是我們早上都起來很遲,吃過早飯都10點多了,老公的計劃是我們一家人一塊出門,陪牛寶上課,完了可以出去玩。可是他吃完早飯就坐那看手機,過一會兒看時間差不多了就頭也不抬的催:「走啊,走啊!」那幾天兩個孩子都感冒了,我給孩子們準備葯,一邊叫著牛寶吃藥,一邊又要喂妹妹吃藥。止咳糖漿妹妹不願意喝,為了趕時間,我就只好強行喂,妹妹非常抗拒,哭的非常厲害,開始劇烈咳嗽,因為有痰,加上藥的刺激,就吐了。老公看到妹妹吐了,才放下手機走到我旁邊皺著眉頭,不僅不知道如何幫忙還說:「她都哭了,你怎麼還這樣喂葯?咳嗽怎麼能吃藥呢?」那邊牛寶在叫:「媽媽,媽媽,我這個喝完了,還吃什麼葯?」我正要給牛寶拿葯,妹妹坐在我腿上揮舞著小手:「媽媽我要這個。」 伸手就去拿,她的胳膊碰翻了水杯,我準備去扶,又碰倒了糖漿的瓶子,一時間桌子上、地上,嘔吐物、水、糖漿、紙一片狼藉,老公這才接過去妹妹。電話又響了,是我妹的兒子打來的,問我可不可以到我家來玩,他並不知道我這邊一片混亂,我耐心的聽他說完之後,解釋了一下時間安排,他沒聽明白,我只好說:「我等會給你回電話。」我看著眼前的一片混亂,聽著妹妹因為沒有拿到她想要的東西帶著哭腔不停的叫:「媽媽,媽媽……」牛寶還在問:「誰啊?誰啊?誰打電話?」老公在催:「哎啊,幹什麼都不小心!快點,快點,時間來不及了!」 頓時我的火就噌噌往上冒,指責老公的話就要衝口而出:「都是你,什麼也不幫忙,就知道催,什麼都不幹,就知道看手機,你要是幫個忙,就不會這麼亂了,妹妹就不會吐了,糖漿瓶子就不會打翻了……」也想沖著兒子吼:「叫什麼叫,沒看到妹妹吐了嗎?沒看到我忙著嗎?」甚至因為妹妹不好好配合喝葯想捧她一頓。?

但是我在抬頭的一瞬間很快意識到了我的情緒,我深吸一口氣,伸手接過妹妹,平靜地對老公說:「時間來不及了,你帶牛寶去上課吧,我這妹妹還沒搞好!」老公說:「好吧,牛寶快穿衣服我們走吧!」牛寶高興的跟著爸爸出門了。他們倆完全沒有意識到我內心的狂風暴雨。等他們走了,我重新給妹妹餵了葯,收拾好桌子。?

一邊做這些的時候,我一邊回想剛才的事。這樣混亂的場面發生的時候,我很憤怒是因為對事情不可控的無助還有因為看到妹妹吐了之後的愧疚,這些情緒都是我的,不是老公的,不是孩子們的,我想憤怒的指責老公和孩子們,只是想減輕我的內疚和無助。?

這就是原始情緒。當我看見這些的時候,我慶幸我壓住了我的憤怒,沒有向外攻擊,用一種平和的方式化解了,我接納了我的無助,用更用心的陪伴女兒化解了我的愧疚。當我把桌子擦乾淨的時候,我內心的情緒也隨之擦乾淨了。?

當情緒升起的時候,我第一時間捕捉到了,控制住了,而且看見了原始情緒,用接納的方式化解了這些情緒。這也就是「元認知力」。(元認知能力是指對認知的認知,是個體對自己的認知加工過程的自我覺察、自我反省、自我評價與自我調節。)?

可是很遺憾,在被養育的過程中,沒有人教我們怎樣認識這些原始情緒,甚至很多情緒都是不被允許的,更有可能不但不允許表達,還會造到呵斥、打罵、羞辱,於是這些情緒就被凍住了,壓抑到潛意識之中。可是逃避痛苦、渴望快樂是人類的本能,為了避免身體的痛苦感受,我們的意識假裝快樂,與身體分離,陷入到幻想之中,建立了很多防禦機制。痛苦越多,意識離身體越遠。於是我們也就失去了情緒的覺察能力。而讓我們只停留在嬰兒時期的情緒狀態,只有兩種,好的和壞的,好的是被允許的,壞的是羞恥的。?

原本人的所有情緒都是能量,比如羞恥感是為了約束自我的行為,而憤怒是為了保護自己的邊界不受侵犯。可是我們不能正確的認識這些情緒,對所有被認為是負面的情緒都是不接納的,我們害怕自己的這些負面情緒,又不能準確的表達出來,我們只知道這些情緒是不好的,不知道該怎麼辦,最後都轉成了憤怒,又去攻擊他人,以緩解自己對憤怒的害怕,可是這種方式卻又產生了另一種情緒,即內疚,內疚又轉而向內攻擊自己,最終情緒沒有完成能量的轉換,成了攻擊自己和他人的利器。?

控制情緒是一種功能,就像控制大小便一樣,那麼可以說一個人隨便的發脾氣攻擊他人,就跟隨地大小便沒什麼兩樣。可惜我們在成長過程中都沒有學會這一功能。?

情緒沒有被釋放和正確的流動起來,它就一直在那裡,當積累到一定程度,只要一根導火索,即可能爆發。?

那麼怎麼讓情緒流動起來呢?生命樹的創始人之一張嘉添老師對於情緒的解釋,我覺得非常到位,他說了四句話:「喜悅而不剋制,憤怒而不攻擊,哀傷而不壓抑,恐懼而不逃避!」?

我老公經常在我和孩子們還沒準備好的時候說:「我走嘍,拜拜!」實際也沒真的走,就是作勢要走,語氣戲虐,我一聽這話就非常惱火。一天上午準備一起出門,他又這樣說,我又火了,我大聲跟他說:「我討厭你什麼也不幫忙,在我還沒準備好的時候這樣說話,我感覺你隨時可能邁出家門把我們丟下,這讓我非常焦慮和惱火!我希望你以後不要再這樣說了。」我很憤怒,但是我沒有罵他,我只是表達了我的感受,說完之後,老公就沒有再催,開始給我幫忙。?

這樣的表達就是憤怒而不攻擊,我把情緒釋放出來,又沒有攻擊對方,我選擇做真實的自己 。?

說完這些話我也意識到原來我幹什麼事都快,以及討厭兒子慢,是因為我小時候家裡姐妹多,我怕自己動作慢,跟不上節奏會讓父母覺得我麻煩而被丟下。這次的憤怒來自害怕被拋棄的恐懼,是把過去的情緒帶到了現在。?

如果我把他罵一頓:「尼瑪,我這麼忙,你特么不幫忙還說風涼話,你是不是有毛病?眼瞎啊!」如此一來,他肯定也就火了,一來二去,就是要干架的節奏。這種表達情緒的確也得到釋放了,可是卻傷害了對方。?

學過心理學的人都知道,弗洛伊德提出人活著的兩大動力只有力比多和攻擊性。可是很多人把攻擊性理解為攻擊他人,實際是這是一種錯誤的字面的理解。弗洛伊德所說的攻擊性是代表分離,即拉開與別人的距離。一切指向分離的詞語和行為都被認為是攻擊性,而指向親密的詞語和行為則是力比多。?

那麼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怎麼教會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呢??

比如我女兒一歲左右的時候,在門口穿我的鞋子,穿好脫了再穿,非常專註,這時候外面突然放鞭炮,突然的巨響打擾了她的專註,她嚇壞了,來不及把大鞋子脫掉就往我這裡跑,爸爸離她比較近,一把抱住她,摟在懷裡,拍著她的後背說:「不怕,不怕,爸爸在!」可是她哭的更利害了,我趕緊走過去,蹲下來,接過她,對她說:「寶兒剛才嚇一跳吧,好害怕,嚇壞了吧,如果害怕你就哭吧,媽媽在,媽媽陪著你。」她一聽我這麼說立刻就不哭了,帶著哭腔說:「嚇一跳!怕!」說完她就推開我,就跟沒事人一樣,又去穿我的鞋子了,臉上還掛著眼淚。?

同樣是安慰,為什麼出現兩種不同的效果?只因為爸爸否定了她的情緒,而我看見了,她覺得被理解了。?

又有一次女兒(23個月)在玩套娃,其中一個套錯了,卡住了,她搞不出來,我看她很著急就自作主張給她幫了忙,她特別生氣,她是想自己搞出來的,我的幫忙一下子激怒了她,大聲哭起來,一邊哭一邊把套娃都使勁扔到地上。我看到她生氣了,第一時間離開她身邊,站在離她兩米左右的地方,溫和的看著她:「唉喲,寶兒生氣了,寶兒不想讓媽媽幫助,寶兒好生氣,生氣的把套娃都扔了,真是太生氣了。」我以大過她哭聲的音量重複了兩三遍,她哭了兩分鐘左右開始轉過臉看我,我就走過去,摟著她的肩膀,一邊給她擦眼淚,一邊輕聲又說了一遍:「寶兒想自己搞,不想讓媽媽幫忙,是嗎?特別生氣是嗎?對不起,媽媽下次不這樣做了!」當我把她的眼淚擦乾她就停止了哭泣,喘著粗氣(看得出來她剛才真是太生氣了),慢慢平靜下來,指著套娃說:「媽媽幫寶兒撿,寶兒要玩套娃!」我立刻幫她撿起來。當她再次拿起玩具的時候,已經平靜如初,我知道她的情緒已經過去了。?

這件事中,我為什麼不是一開始就抱著她,而是離開她呢?因為我知道雖然她原本是因為套娃搞不好而挫敗著急生氣的,可是最後引起她憤怒的是我的幫忙,她對我有了很強的戒備,她覺得我侵犯了她的邊界。我第一時間拉開與她的距離,讓她覺得自己的邊界處在安全之中,可是我不能離她太遠,這樣她會覺得被媽媽拋棄了,我站在離她不遠不近的地方陪著她,讓她感到既安全又滿足了她的依賴。?

從小我就這樣不斷的給她確認她的情緒,她現在幾乎很少哭了,當她遇到事情想要卻得不到的時候,她會撅著嘴說:「哼,寶寶生氣了,哼,寶寶很生氣。」我會跟著她再重複一遍:「嗯,你真的很生氣,你想要人家不給,太生氣了。」想要東西拿不到的時候,她會說:「寶寶夠不到,很著急!」我不陪她的時候,她會說:「媽媽不陪寶寶,寶寶很傷心!」她通過我的確認,已經知道了她當時感到不舒服的情緒是什麼,那麼她就不會只用哭和發脾氣來表達,當她覺得她的情緒被媽媽看見、理解、接納的時候,她的情緒就得到了轉換,完整的共情是可以達到瞬間止哭的效果的。?

英國精神分析學家威爾弗雷德·魯普萊希特·比昂(Wilfred Ruprecht Bion)稱這種共情得以讓能量轉換的方式叫「阿爾法功能」,也就是當一個人的情緒,通過另一個人用語言表達出來之後,就相當於把情緒轉移給了另一個人,那麼自己的情緒就沒有了。?

很遺憾,我們小時候都沒有被這樣正確的對待,可是沒關係,現在我們已經長大,我們可以自己教會自己認識我們的情緒,多感受身體,讓身體放鬆下來,放下戒備,找到與身體的鏈接。有些人的身體非常敏感,身體的反應比意識強烈,有些人的意識很強,能很快覺察到原始情緒,這都很好。當覺察到之後,不要抗拒,去看看這些情緒來自哪裡,與情緒呆在一起。無論如何,都要相信,我們每個人心中那個有靈性的小精靈一直都在,當命運給我們關上一道門的時候,一定會給我們留一扇窗。?

當我們還不能覺察自己的情緒時,對他人做不到共情時,可以選擇做真實的自己,表達自己的情緒,不攻擊他人,不攻擊自己。把自己與他人分開,把現在與過去分開。我們每個人都應該被溫柔的對待。?

曾奇峰老師有一篇文章講到智者的四句箴言:把自己當成別人,把別人當成自己,把別人當成別人,把自己當成自己。這四句話完美解析了元認知力、共情、邊界、獨立。?

送給大家,希望我們都能找到與身體的鏈接,讓意識之光照進黑暗的潛意識深處,看到我們的原痛!釋放它、接納它,讓情緒流動起來。

情緒流動了,愛才會流淌在心間!?????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推薦閱讀:

如何才能讓自己有一顆真正的平常心
真誠才能永相守,珍惜才配常擁有
如何才能改善你和父親的關係?
年齡到50歲知天命才能夠發家致富的生肖
怎樣才能快速學會算命?這就是方法!

TAG:情緒 | 才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