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凌晨的番茄炒蛋:你是感動,還是不敢動?
編者按:這幾日都被豫章書院和幼兒園虐童的事情刷屏,心情憤怒又沉重,希望這份遲來的「番茄炒蛋」的感動和內疚,能讓你感受一些愛的美好。祝閱讀愉快 :)
有位朋友給我發來視頻鏈接,是講述關於父母對子女無私的愛的故事。
一位留學生,打算在異國的同學聚會中,給同學們嘗嘗中國菜番茄炒蛋。
問題是,他不會做菜,於是發微信向媽媽求助。
很快,媽媽發來了語音,告訴他做菜的具體步驟,畢竟沒有做菜的底子,聽不懂。
於是,父母又去廚房,錄製了番茄炒蛋的視頻。
終於,男生在朋友們面前展示了他的番茄炒蛋。他沉浸在朋友的讚賞之中時,已經忘記了幫忙的父母。
在朋友隨口說到時差的時候,他才意識到國內的時間是凌晨4點。
再看看微信消息,視頻之後媽媽還給他發來了很多信息,他都沒來得及回復,而在他回微信過後,媽媽又秒回了消息。
原來,媽媽一直在等著自己的回復......。
「看完有什麼感覺?」
發視頻給我的朋友,也在等著我的回復。
我反問她:「感不感動?」
她開玩笑回復說:「不敢動了!」
chapter one我告訴她,我想到的是,孩子是否會產生內疚感。
或者說,因此而感動的人,是否也多少有些內疚感在裡面?
朋友發來一個笑著哭的表情,她繼續分享說,看完視頻的那一刻,她很感動,同時,她也會覺得很內疚,甚至可能有些憤怒。
因為她聯想到了自己的生活。
讀中學的時候,她在市裡的學校住宿,有次生病了給家裡打電話,因為媽媽是護士,她想問問媽媽可以吃些什麼葯。
結果媽媽因為特別擔心,連夜從鎮上趕來學校。
她說當時就非常感動,後來就很內疚,覺得自己一點都不會照顧自己,這麼大的人了,還要父母如此地擔心。
她說那次印象非常深刻,內疚到自責。
後來,也有很多類似的事情,她都不敢和媽媽說。
因為她很害怕,害怕媽媽太用力太用心地愛她,這會讓她產生很深的內疚感。
她想要的並不是這樣的愛。
她說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在外面受的委屈難過,都「 不敢 」和家裡說了。
和父母之間的話題僅限於衣食住行,都不敢說其他,甚至有時候,衣食住行的話題她也害怕和父母談起。
有時候,她只是想和家裡說說,自己獨自在外的難過,但是父母又不能去感受她的感受,反而特別焦慮和擔心,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她身上,忽然做一些對她好的事情。
而這又會讓她內疚自責,所以乾脆就什麼都不說了。
比如,有次她隨口說了句,平時很少吃到住家飯,都是在外面吃的。
結果媽媽來她所在的城市玩的時候,執意要為她做飯,而且天天都只忙著給她做飯。
她並不想這樣,她更想帶媽媽去玩去吃美食。
但是媽媽卻認為為孩子做飯,才是最幸福的事情。
感動嗎?感動!
內疚嗎?內疚!
而且,她的媽媽是一個給孩子買再多東西都捨得,可就是捨不得對自己好的人。
作為女兒,她希望媽媽擁有自己的生活,有些自己的慾望,而不是把所有的重心都放到她身上。
她很希望媽媽可以明白,一個人要懂得對自己好。
朋友發了個無奈的表情說:有時候,這樣的愛,讓她感動得不敢動了。
chapter two
網路上也有很多網友吐槽,說連個番茄炒蛋都不會還留什麼學?
也有網友說的:
別用親情的感動來掩蓋成長的缺失。正是因為父母的隨時待命,半夜還能起來示範番茄炒蛋,才把孩子變成一個不會使用搜索引擎,不會做飯,隨時依賴父母的樣子。
的確是成長的缺失,看起來是孩子不會照顧自己,但這是相互的。
對孩子而言,他的自我功能都外包給了父母;
對父母而言,正是他們沒有自我的愛,把孩子的自我功能給剝奪了。
看似付出,其實是一種剝奪。
這樣的感動,往往卻暗藏著內疚。
這樣的感動,也常常在親密關係中出現。
在武志紅老師的《為何家會傷人》一書裡面,就提到了這麼一個例子。
有位男士要和妻子離婚,原因是壓力太大。
因為妻子太好了,對他太好,對家裡人也太好,什麼都好,但他就是對這一點不舒服。
也許聽起來很荒謬,但是在情感方面來看的話,因為只是付出,只把重心放在別人身上,這樣在關係裡面,似乎就立於一種絕對正確的位置。
而你的好,讓我容忍不了自己的一點點壞。
內疚,就像是把剜心的刀。
說出來都是你為了我好,你為了我如何如何,而我在這個關係裡面,好像一無是處。
我會覺得做得不好都對不起你,會覺得內疚,內疚太深只能自責。
因為你好到我沒有辦法承受,所以,只有逃離。
chapter three我們常常聽到說愚孝,什麼叫「 愚孝 」?
即孩子犧牲自己的利益,甚至是自己小家庭的利益,一味去討好父母。
對應的,就還有「 愚愛 」。
即父母犧牲和放棄了自己的時間、生活,一味地為了孩子付出。
而這些,都是為了尋找自己的存在感,都是希望在別人的身上找到自己的價值感。
每個孩子對父母都是有愛有恨,而我們的家庭與文化,常常只允許孩子對父母表達愛,恨只能藏著。
所以感動之餘的內疚,就會導致孩子的自責,我們常常會覺得不夠好,就需要拚命地證明自己。
很多父母,沒有自己的人生,沒有自己的樂趣,
他們需要靠付出感來對孩子好。
而這種付出感,會讓孩子覺得是自己的存在,讓父母沒有了人生。
做兒女的會因此想要離開父母,然而,又會因為自己有想要逃離的想法加深了內疚。
所以,會有很深的憤怒。
要麼對父母,要麼對自己。
「為什麼你們要為我做這麼多?為什麼我自己這麼沒用?」
那位朋友說,這就是她內心當時的真實想法。
我想,這也是很多人內心的話吧。
chapter four而這些的根本,是孩子走向獨立的成長之路。
榮格說:父母對孩子最不好的影響,莫過於讓孩子覺得他們沒有好好過日子。
如果父母不能和孩子在心理上分離,還把孩子視為自我的一部分,孩子的自我就沒有了邊界感,孩子的心理就會是未分化的。
所以,你的孩子也很有可能,會在成年之後為了一盤番茄炒蛋,深夜給你一條消息。
因為他只會考慮自己的事情,不會考慮別人的狀態,更不用說是否考慮時差的問題了。
如果,你常常有這份內疚,可以試著從父母的角度去理解,他們帶給你的內疚,很有可能也是你開始走向獨立的成長之路。
理解和接納,不光是對父母,也是對自己,這樣至少可以減少對自己的自責和憤怒。
羈絆會被傳承,愛和自由也可以傳承。
只有父母擁有自我,孩子才能擁有自我。
只有父母擁有自己的生活,孩子才有擁有自己的生活。
希望我們給孩子的感動,不要讓孩子內疚得不敢動。
視頻在這裡
推薦閱讀:
※美女肉博西雅圖番茄節
※「綠寶石」似的番茄,究竟有啥不同?
※香蕉,番茄竟然也是Berry,你真的懂Berry嗎?
※謠言or真相 小番茄是轉基因蔬菜嗎?
※正宗平民版番茄肉醬意麵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