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十五至十六品,後記)

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十五至十六品,後記)

業識品第十五

佛告梵王言。梵王當知。有生佛不二業識。我前時不開演。所謂於有情言佛性。於非情言法性。二名非同似異。一實性也。梵王言。世尊。願樂欲聞。佛言。梵王諦聽。此是諸佛聖諦之極談也。汝等善思念之。其所謂不二業識者。一切眾生。無始劫來。生死流轉之主宰也。其流轉相。說不可盡。皆是妄想之所為也。除之外別無有少法。其眾生妄想之性。若略說者。不過色心二法。且就內外言而說。如其憎死愛生。如是是非親疏貪慾等。凡所有善惡邪正等五蓋十纏。或憂喜苦樂。慟哭戲笑。可事不可事。顛倒逆罪劫奪。無數量煩惱。三塗逼惱。異類憂愁。人天暫樂。男女愛情。有識浮沉幻化幻有。一切法見聞等者。悉皆業識自妄想也。除此自妄想之外。無有佛性。梵王。相即而見佛性者。雜亂也。相離而見佛性者。二法也。見佛性難測也。唯已見。則一切諸法者。國土山河遠近長短方圓青黃等諸法。皆業識之自體相也。日月星辰天眾之身光等者。業識自性光也。一切有情無光者。業識無明性也。諸煩惱苦樂憂喜愛愁等者。業識自業相也。胎死百歲強弱老病等者。業識屈伸勞相也。尊卑榮辱貧富等者。業識升沉相也。恐怖惡趣。樂求天界。慕小果。求自解脫等者。業識小量也。無取無舍。無憎無愛。期大果者。業識之大量也。六十二見等邪修者。業識之邪量也。不斷淫怒痴即是涅槃者。業識之自性量也。一切狂亂一切匆忙等者。業識不思議變態也。或智或愚。或闡提或五逆。或皈依三寶或邪識邪學。或懶惰或遊戲。或博奕。或狩獵漁獵。一切吉事不吉事等者。業識不思議顯密三昧也。梵王。劫數可盡。但於業識功能未盡。或年月日時有限。於有情數者無限也。悉業識之不思議性德也。梵王。若直說業訓之自體者。則諸佛應世之法說者。悉屬戲論。梵王。如諸佛出世者。雖非同眾生妄想所引。說皆是業識眾同分也。當知其應世之際。如三乘十二分教者。業識之正知見也。或說事如或說理如。分別智愚接三根等者。業識之自性悉檀也。或示托胎卵濕化生死身等者。業識之不思議自性體也。諸佛不生而生不滅而滅者。業識不思議隱顯之相也。諸佛常住此三昧王者。業識自住性德也。諸佛三乘權實種種方便。無量戒定慧等者。業識法門無源海中微塵之說相也。諸佛顯無量光明。而化一切眾生。於自土他土。現不思議境界等者。即業識之不思議大用也。諸佛應化無量身等者。業識無相真實相之所應也。諸佛世之相。其有顯有密。有權有實。大小乘等說者。皆業識之性德不思議聖諦也。諸佛四念處五根五力七覺八聖道說者。於業識自性而有區分相故。諸佛一即一切智等者。業識之不思議靈覺智也。何以證焉者。以一切凡夫一切有識。或時正智或時不正智。謂此無性智。又謂不眛靈智。又謂諸佛無上智。又謂五佛五智。又謂諸正遍知覺之智也。一切所有塵塵法法。有情非情。覺知不覺知。有相無相等者。此靈覺智之相也。梵王。夫諸佛說法。外不放入。內不放出者。悉業識摩訶衍之無表智也。諸佛者。一切眾生無所為無不為無不知者。悉業識不思議解脫之智用故。又諸佛常驅魔外者。業識之常性故。一切眾生心見顛倒者。業識之無性知故。一切諸佛化盡入滅者。業識自體本寂故。一切有情非情念念生滅。少時不留者。業識自性無常故。諸佛有甚深不可思議功德者。依業識自體之性德也。梵王。欲見業識之相貌者。須見眾生無常相。欲見諸佛相好者。當見業識之自性。梵王。捍一塵拔一毛。足動法界。引他土令自土移此置於彼界。等分抹須彌。挹四大海。移置地獄於他土。或修羅遮日月光。或吞盡鹹海於一口。妙用恆沙於無邊法界。身上出水身下出火等之神奇。或現大身滿虛空等。或現小身入藕絲孔里。如是等之事千變萬化。盡無不因此業識不思議境界也。梵王。法界無邊際。無量佛國土差別。悉皆無非業識之分量。梵王。法界雨滴恆河沙數。乃至法界國土微塵數。悉皆業識相分之數量。然皆盡一念可知焉。如此等說者。無數牛毛之一二毛而已。若欲廣說者。盡劫不可窮。

梵王言。唯然世尊。世尊。一切眾生者。妄業所生也。非於諸佛也。諸佛者。一切無等等不二之義。願樂欲聞。為我等在會殷勤說示。佛言。善哉天王。所謂業識者。諸佛。則紫金清凈光明身也。眾生。則所謂煩惱垢穢身也。何以故不二矣。我法身自體不凈而現凈。不垢而現垢。喻如水順器曲直。梵王。以名相而不可執。所謂業者。佛性自體業也。識者。佛性自體識也。佛性業識。一性二名也。梵王。雖諸佛應世身。與眾生流轉身各別。然共一佛性之異稱也。即謂是業識身也。是不向上者。是不向下者。是故一切內外諸法。不過色心二法者。即業識之自性相也。有情非情。長短方圓。黑白明暗等者。此之名義也。真如法性。菩提涅槃。如來藏等者。此之強名也。一切相一切名。皆此之全體浮虛名相也。梵王。如是略說業識一一名義者。即佛也。眾生也。比丘也。比丘尼也。優婆塞也。優婆夷也。鬼畜也。野鬼也。地獄也。乃至四向也。四果也。三乘十地等覺也。煩惱也。菩提也。生死也。涅槃也。三界也。佛土也。無明也。有漏也。無漏也。空也。假也。虛也。實也。有相也。無相也。無記也。有束也。解脫法也。八萬四千煩惱也。八萬四千陀羅尼也。諸佛知見也。眾生愚見也。得也。失也。耳聰目明也。盲聾瘖啞也。我也。無我也。五陰身也。貪嗔痴也。五欲也。纏縛也。凈也。穢也。有礙也。無礙也。世間諸法也。出世法也。我人等也。四諦法也。十二緣起法也。僧也。俗也。男也。女也。遮無遮法也。授記作佛法也。因果法也。業報法也。國土治亂法也。善惡因果也。慈悲喜舍法也。親疏也。怨敵法也。愛愁憂喜也。規則也。放逸也。迷悟法也。毀譽等也。語默動靜也。三惡趣法也。剎那法也。留滯法也。頓成法也。變化男女法也。三靜慮法也。四無色法也。一切諸佛無量藏也。一切世間所有善法也。轉凡夫法也。一超入聖位法也。知恆河沙數量也。諸佛自在神力法也。不思議變法也。不思議善惡也。背則歷劫不己法也。合則自己法也。梵王。如是諸異類。悉皆無不業識之同體異相也。現所見現所聞。略說如是。梵王。凡見一切諸法。知一切諸法。自見知於他。他見知於自。夫善惡於一切。善惡於自他。外別無佛性說。外別無諸法說。會則當體不變易。不會則當體妄想也。梵王。欲廣說者歷劫不可說盡。

梵王言。唯然世尊。今我不惑諸法名相。世尊生佛不二殷勤重說。我等在會。願樂欲聞。世尊現見殊勝奇特相。眾生不然。我今思惟焉。諸佛依善業也。眾生依惡業也。云何知其不二耶。佛言。凡見迷悟相。則生佛各別也。所言業識不思議性。從本無迷悟故。故知業識自性。自有覺義不覺義。於不覺顯發也。則見眾生相。於覺顯發也。則見諸佛相好。梵王應知。迷也悟也。業識自性分也。但依其異見也。暗其不二相也。前時為三乘說。迷悟各別。於諸佛則無有二不二言也。不思議業識性。非俗智所測度。梵王。應依正知見。若依邪見者。悉造地獄業也。梵王。諸佛不生而生。眾生亦復然矣。唯眾生不知如是理也。梵王言。唯然世尊。此乃我等未曾聞之大法也。世尊言。生佛不二。梵王應知。眾生念念無不修。眾生念念無不證。梵王。如是甚深密義。善思念之。不思議修證也。梵王。苟無如是修證者。則諸佛乃忽有之佛也耶。無有是處。梵王。眾生未得果。諸佛已得果。復言。不見眾生相。即見諸佛。不見諸佛相。即見得果。眾生唯除見。別無有諸佛眾生差異則自然也乎。佛言。彼外道六師有自然執。當依正法眼藏。梵王。愚於法性。謂此外道也。智於法性。謂是聖道也。諸佛發心初中後皆依此業識知見力。豈有師無師修不修。無久近遲速。梵王。念念無不業識表德矣。眾生妄想中忽然發心修證耶。謂業識不思議智也。梵王言。如是等之事。唯聖能知也。凡愚何能焉。佛言。知不知。非思量分別所及也。念念修。念念證。不思議修證也。梵王。死汝之虛妄心念。正法本無迷悟修證分別事。梵王言。唯然世尊。前說諸法業識也。自而何知於自耶。何以故。世人皆知指不自指。水不洗水。火不燒火。眼不見眼等。佛言。如是言者。無始劫來流轉妄識比量也。亦是外道著相比量也。梵王應知。業識不思議作用。諸佛尚不可知。況不諸佛者也耶。梵王當知。夫法界真如一相。自他諸法各各不濫自位。不失自相。畢竟真如一相。而無自他各別相。自而見他。他而見自。顯然也。有何妨礙耶。喻如世人搔自癢以自手。如此五根互作用一身自性矣。雖一切諸法即一法性。而各住其位不相混雜。法法涉入不一而不二也。唯此不一不二也。業識不思議差別妙用也。何以故。業識性相。不一不異故。梵王。一一諸法各之自性。勿謂互相各別性。何以故。諸法本不一異相故。梵王。勿以在不在有無而見焉。何以故。此法也。以離所住有無相故。過去法而即現在法也。現在法即未來法也。未來法而即自他念念顯露法也。梵王。喻如明鏡無心。而能照物像也。能照不一而即不二也。然於鏡自性者。不有能照底知。亦不有所照底物。當知所照底物明鏡照也。又如燈燭無心。而破諸暗。亦復如是矣。如金剛分折頑鐵。物異性同也。梵王。何如愚者偏執。未知所照之物像即能照。是故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也。梵王。所謂一何處在耶。一之體段。何形模也耶。若認能照所照而不知所照之物像即是能。縱雖知所照之物像即是能照。亦不知能所即一。而一亦不立。則似有性相各立之跡也。縱雖知能照所照共本地風光。亦復有能明所明之智。然則不透達業識無性法源。梵王當知。故有指水火眼之言。所謂業識者。不能智。不所智。不離不即。不妄不真。不理不事。若念念之間認諸法當體即空者。苟達此諸法即非諸法者。則當相即是矣。梵王。勿作法空見。又勿作法實見。當知如是者。無戲論之法也。即業識不思議法也。又業識即思議之法也。達此不思議者。水洗水。眼見眼等即是業識不思議妙用。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法也。透達此議者。色也心也互相涉入。譬如帝釋殿綱珠也。當知一切諸法即我指也。我水也。我火也。我眼也。我指之我洗之我燒之我見之。皆無不業識奇特無礙自在事也。

梵王言。唯然世尊。世尊。若然則呼馬而作牛也是乎。呼鳥而作魚也是乎。握土瓦而作黃金也是乎。是言是也。不是也。世尊告梵王言。唯死汝分別心。則把瓦礫而為黃金。呼馬牛鳥魚。即作牛馬魚鳥也。皆業識無礙不思議知見力也。諸法之性相自如法故。法身大士恆如此。梵王。雖一切法時有如此作事。唯於不思議實際悟證焉。梵王。諸佛業識真空妙有。塵劫說不可盡。說業識之功德。亦塵劫不可盡。說業識之染污。亦塵劫不可盡。說業識之清凈。亦塵劫不可盡。說業識之不思議解脫。亦塵劫不可盡。梵王。宣說業識之甚深密義。亦塵劫不可盡。何以故。業識之自性體相。不在前際。亦不在後際中間。何處在。亦無前後中際言。

世尊告梵王言。梵王。以一切修多羅經而勿對向。今此經。一切修多羅經之骨髓也。其一切修多羅者。今此經之皮膚也。梵王。勿作一異俱雙見。如是經也。上天下地無藏處。一切諸佛如是行持。當知一切眾生無始劫來。慧目盲於如是經。終不能讀此不思議經。妄業不思議流轉於得與不得。證與不證。諸佛悲愛於此直示密旨。能入事理而無跡。梵天善思念之。爾時大梵天王踴躍歡喜。向佛而作是言曰。世尊所說。直示直言諸佛深旨。實不可為測度。當來眾生一度得見聞者。超脫其三毒三道。即成十方毗盧法界身。如是生佛不二。依正不二現行身。實不可疑。世尊大慈。為我末世眾生示甚深秘密法。我等從來礙心之物。一時融鎔如降重擔。我等在世縱粉骨碎身。盡恆河沙劫。豈報其一耶。時世尊言。汝言然能護念焉。一切諸佛同口一舌。即十二部經之心目也。於末劫時。雖八萬修多羅藏滅。此經不滅。何以故。修多羅經表法故。若設文字經相滅。於心經法體者終不可滅。喻如金翅鳥王雖羽翼盡化去。其心骨遂成如意珠。此經亦然。誠乃一切有情界如意珠也。

囑累品第十六

爾時大梵天王起立合掌白佛言。世尊。今言涅槃時近。夫世尊乃三界有情之慈父。何早棄我等天人大眾乃至末世有情止化入滅耶。孤獨貧窮眾生將依止阿誰耶。世間慈父。何不慮耶。世尊已超度生死。於涅槃不涅槃而尤自在。何不為我等末世說涅槃法。令眾心安。爾時世尊告梵王言。善哉善哉。今為汝等略說涅槃旨趣。梵王言。唯願欲聞。佛告梵王言。諦聽諦聽。夫諸世尊。無有涅槃義。亦不無有涅槃義。本無有滅。亦不無不滅。滅不滅於眾生各各機前而見焉。梵王應知。外有情幻化。而別無涅槃法。梵王。心即是涅槃心也。身即是涅槃身也。有情佛性即涅槃法也。壞滅無常是涅槃也。梵王。別不可求此涅槃者。執涅槃自然而有焉者。則外道涅槃也。又執涅槃法空虛而無因無果者。則魔波旬涅槃也。復勿錯言涅槃有無住處也。梵王應知。諸佛與彼外道所言涅槃。勿混亂矣。我前時在靈鷲山因眾生機感。而見佛現前。眾生機感止絕。今謂佛般涅槃。實無有涅槃不涅槃佛。今日我涅槃言最後密語。梵王神知矣。喻如日月宮。常無去來相。依四洲見望。則見有去來相。今日見佛。說復如是。實無有滅度。然謂滅度。真我常在。靈山劫數有盡。如來終無不在時。梵王應知。覿面當機自他終不眛者。即是汝佛性涅槃心也。所謂諸法無常。念念不住者。即是涅槃也。諸法起滅即是涅槃也。愚痴即是涅槃也。貪嗔痴慢即是涅槃也。有漏即是涅槃也。五陰色身即是涅槃也。眼識乃至意識即是涅槃也。苦集滅道即是涅槃也。十二因緣即是涅槃也。資生產業即是涅槃也。漁獵屠戮即是涅槃也。六十二見即是涅槃也。三塗苦域即是涅槃也。三界升沉即是涅槃也。殃死胎脫即是涅槃也。五欲娛樂即是涅槃也。悲嘆慟哭即是涅槃也。一切二邊即是涅槃也。語默動止即是涅槃也。三種病惱即是涅槃也。土蟲鱗甲即是涅槃也。諸佛無上妙心即是涅槃也。夫涅槃法也。一念心之外。無他無自也。佛性顯露即是大涅槃法也。即謂此身心實相。

爾時大梵天王言。世尊。於前殷勤演說正像末法兼魔外妨法事。在會百萬億四眾。無量異類。悉皆無不誓願護持。世尊前說修多羅藏。此藏曆幾許劫波而後無於世間耶。世尊告梵王言。如來修多羅藏。終不可滅盡。我說滅盡者。非此斷滅見矣。於我修多羅者。終無滅盡時。縱歷劫火遂不燒也。何以如此耶。諸佛從來無虛偽說故。復不獄惑於世間故。復是一法性所說故。復是非一時世教故。是以知劫火不能燒盡。汝等誤勿混雜於魔外阿漚經。

爾時世尊告梵王言。梵王諦聽。夫迦葉付囑密法者。諸佛甚深究竟正法也。凡有血氣者。無不各具。雖各具。復不修者不證。不證者不顯。諸佛應世令人人知此義。令眾生皆證悟此法也。謂此成佛至果如我者。中間所積功德也。迦葉尚是聲聞也。從毗婆尸佛已來作付法子。乃至如我今日如是付囑。賢劫千佛臨滅皆以迦葉為付法子。是故從毗婆尸佛至於我。從我亦至慈氏佛。從慈氏佛展轉至最後樓至佛了。中際繩繩不斷絕者。密付正法眼藏涅槃妙心也。然劫末眾生其信劣故。所以授衣於迦葉。而以為法付續證也。梵王。後後佛出世時。臨般涅槃日。汝與迦葉同如今我會。發起發問。則為末法得法者之信。時梵王言。實如世尊敕。我於千佛臨滅日。而為在會後世。為問法發起者。此時大會無量四眾。悉皆無不信受佛意者。

梵王言。如是世尊。何因緣聞如是無上秘密義。佛恩廣大。世尊如是教義。以何題號名焉。世尊言。善哉梵王。號此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又號梵王所問傳法經。又號付法正法眼藏涅槃妙心經。我滅後四眾能讀此經。則讀一切修多羅經。何以故。一切諸佛說此經。而修多羅也豈論大小經耶不佛口而說也。塵塵說也。諸有情誦而悟道。剎剎然所以言。一切修多羅經之眼目心髓也。梵王言。唯然世尊。世尊。我等四眾。誓奉持此經典。傳付此於末世。令法運與天地等齊壽。為此報恩事。

世尊說此法時。在會百萬億若干人天。異類龍王。緊那羅。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摩侯羅迦。地獄鬼畜。天神。地神。凡有識類諸鬼神魔外等。各各獲得無上乘法眼凈。歡喜踴躍。拜佛足。作禮而去。又釋提桓因。屍棄大梵。四大天王。自在天子。天龍八部。人非人等。亦得無上乘法眼凈。而一同讚歎言。稀有世尊。今日聞未聞法。我等誓願護持正法藏。即禮拜而去。爾時大梵天王。若干眷屬。並十六大國王眾無量小國王。以如來付囑正法藏銘心護念。各各頂禮佛足。信受奉行。

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

後 記

靈山會上,大梵天王供養金色大婆羅華於釋迦牟尼佛,請為大眾宣說最上大法。世尊受此蓮華無說無言,瞬目揚眉,但拈蓮華示諸大眾。與會百萬人天皆莫名其妙,只有迦葉尊者見此破顏微笑。於時佛說: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總持任持,凡夫成佛,第一義諦,付囑摩訶迦葉。親授迦葉尊者為正法傳承的第一代祖師,為後世定宗旨,正法眼,代代相承,直至二十八祖菩提達磨始傳中國,為東土初祖。

由於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文化底蘊深厚,兼有儒、道及東漢時期傳入之小乘佛教的洗鍊發揚,優秀人才輩出,形成了道德超群、波瀾壯闊的大乘氣象。因此,達磨西來,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禪旨于震旦,慧可大師三拜得髓,受衣紹祖,開闡正法,惟傳心印。至六祖惠能大師後,宗風大振,一華五葉,正法興盛綿延數百年,蔚為中華佛教之奇葩。

由此可知「拈華微笑」不僅是正法傳承之源頭,而且禪宗法脈更是藉此而發揚光大的,但關於靈山拈華傳法的出處卻少有人知。宋朝宰相王安石曾就此尋問過慧泉禪師,禪師只是回答歷代祖師們都如此傳說,但不知曉源於何處。王安石告訴禪師說:曾在皇宮裡看到過一部《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內有靈山拈華傳法的記載。可惜時至今日尚未見此經盛行於世。通過古今大德論著中遺留線索,終於在《續藏經》中查到了《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的兩種收藏譯本。特別值得欣慰的是,這部經書內確實有靈山拈華傳法的記載,令禪宗這一磅礴高峻、門風雄異之頓悟入道法門終於得以正本清源。但令人遺憾的是,由於年代久遠保存不當,文字多為蟲蝕或有紙頁脫落,加之轉展傳抄過程中出現文字錯漏、甚至字句顛倒錯位等筆誤現象在所難免,致使兩種譯本都出現較大程度的破損,一些無上重要的開示內容亦殘缺不全,同時也給讀誦造成諸多困難和不便,誠可嘆矣。

有鑒於此,在恩師夏公荊山大居士的倡議和指導下,對兩種譯本現存的內容進行了最大限度的整合,並印發單行本面世,以便學人閱研,讓更多的信眾能夠普沾無上法雨之滋潤,感悟深奧禪機之玄妙,體解大道,續佛慧命,護持正法,令法界一切眾生皆證無上菩提道果。

值得一提的是,自達磨西來傳心印至今,一直有人從歷史考證的角度認為靈山拈華傳法之事缺乏依據,《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系偽經等等。對此,不便妄加評論。釋迦牟尼佛曾再三告誡弟子們要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智不依識。因此,作為一名具格的佛弟子,應對佛學的核心問題有所體會。把義理放在首位,歷史上那些顛撲不破的道理不一定都須待考證後才可付諸實踐。關鍵是能否於佛拈華作鞭影、迦葉破顏一笑便奔空絕逸處會取,並依此修持而得到真實受用!但如果從更高一層意思來講,假定要說「拈華微笑」系禪宗門人所編,那麼此人實已真正明悟釋迦牟尼佛的心髓。試想浩浩三藏,無量妙義,消歸於一華一笑,講而無講,受而無受,彼此之間心心相印,此時此刻,豈非正凸顯出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之奧妙!那麼除了釋迦牟尼佛這樣已得具正法眼的聖人,我等凡夫如何能有這種絕妙手眼和無上智慧?況且文字系可思議,而所表正此不可思議之境,此境千聖所不識,權乘菩薩所不知,實非文字能闡明也。諸位善知識應放眼於文字之外,若能於破顏一笑處會取,自得超然之境矣。

鑒於我們對佛旨的領悟尚不透徹,又受自身的文字般若所限,在對兩種譯本的內容進行整合時,可能會存在一些紕漏或不妥之處。真誠期盼諸位善知識予以修正,並深入《續藏經》原譯本中對照研讀,若能夠發現有更好更妥善的補救方法,實乃正法之幸!眾生之幸!可謂功德無量!並將此功德普皆迴向於無邊法界無量眾生,願十方三世一切眾生都能夠精勤修持,自度度他,早日覺行圓滿,得大自在。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

南無十方三世一切護法善神!!!

佛歷二五五二年於北京 弟子袁靖懿 敬敘 分享


推薦閱讀:

教後記應該記什麼
印光法師答念佛600問(序言、後記)
滴天命理新論:後記
子部搜神後記晉 陶淵明撰卷三
《世界現代禪詩選》後記

TAG:後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