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讓人睡意全無的文章:到底什麼支撐了今天的日本?
財記導讀:昨天,一篇熱文《日本到底強大到什麼地步?讓人窒息!》霸屏,用大量的事實論證了日本在新材料、人工智慧、醫療、生物、新能源、物聯網、機器人、環境保護,資源再利用等高科技、新興領域的創新成果,2015年全球創新企業TOP100 中日本企業佔據40家,在2014年之前一直是美國第一名,2014年之後被日本超越。文章列舉了很多數據來證明這幾年,日本的創新已經發生巨大變化。
這讓我不得不想起,早些年看到的一篇讓我深有感觸的文章,文章的標題是《什麼支撐著今天的日本?》,原載於21世紀經濟報道,作者劉曉峰教授,多年來從事日本史、中日文化交流史的研究,同時對東亞地區時間文化有精深的研究,著有《東亞的時間》、《日本的面孔》等,讀完此文,你會覺得,我們與日本的差距到底在哪裡。以下是正文:
文|劉曉峰
從江戶時代起,日本匠人中就已經形成了傳統的匠人文化。匠人們擁有極強的自尊心。對於他們,工作做的好壞,和自己的人格榮辱直接相關。
《人間國寶》周刊的創刊
五月的日本,一本新的周刊雜誌創刊了,它有一個非常特殊的名字———《人間國寶》。
在媒體多到可以用「泛濫」來形容的日本,新出一本周刊雜誌,本算不得什麼大事,但這本雜誌對於我卻不同。從我知道這本雜誌創刊起,心中就一直涌動著寫點什麼的想法。
日本經濟的發展在上世紀80年代末達到頂點,到1990年代開始進入泡沫經濟崩潰期。研究者們一般稱之為「日本失去的十年」。1989年12月29日,日經指數收盤達到歷史最高的38915點。可是,在21世紀第一年,這一指數就跌破12000點,此後最低甚至曾到過8千多點。1990年代日本地價也大幅下降,1999年東京港區一塊土地的價格,只是1989年的八分之一。許多世界聞名的銀行、企業開始倒閉,失業人數大量增加,日本也被稱為「發達國家中的病夫」。1980年代如日中天的日本,在21世紀初似乎走到了窮途末路。
然而,在很多真正了解日本的經濟學家冷靜的眼中,儘管1990年代日本經濟因為泡沫經濟崩潰而出現了一系列巨大的振蕩,但是,日本世界第二經濟大國的地位,不僅沒有多大的動搖,反而還由於日元升值,得到了鞏固和加強。2003年,日本GDP為43030億美元,相當於美國的39.1%,分別為德國的1.79倍、英國的2.39倍和法國的2.45倍。2004年貿易黑字增加到1390億美元,超過了其他發達國家的總和。2004年末,其外匯儲備已佔發達國家合計的60%以上。2005-2006年,日本經濟出現明顯復甦現象。經過1990年代十年不景氣,一個在經濟上仍舊非常強大的日本,依舊存在於和我們只隔一衣帶水的海東邊,這是我們不得不正視的。
面對經歷了10年不景氣的摔打,仍舊站得起來的日本,我們要問:究竟是什麼,支撐了今天的日本?
日本成為我研究的對象已經十五年了。十五年來,我一直思考著的一個主要問題,就是日本人的民族性。日本民族的特性何在?這是我在研究中必須回答的一個核心問題。一本名為《人間國寶》的周刊雜誌在日本創刊,之所以帶起我想寫點什麼的念頭,原因就是這本雜誌的名稱「人間國寶」,和我思考的日本民族的優秀之處,有著直接的聯繫。
一件小事
請允許我先講一件自己親身經歷的小事。2002年,有幾個日本朋友來中國旅遊。陪他們遊覽長城歸來時,導遊把車停在一家新裝修的藥店前。同行的黑川先生對買葯不感興趣,一個人走到窗前看外面的景色。無意中看到他在那裡皺起眉頭的樣子,我以為他有什麼意見,便去問他為什麼不開心。沒有想到他指著新裝的鋁合金窗框的一個角說,中國的發展還需要時間啊。仔細看去,大概是施工者最初計算錯誤,在鋁框下邊接近拐角的地方,多鋸了一個小豁口。黑川手扶窗向外看時,豁口的尖角恰恰劃破了他的手。
「在日本,這樣的活兒是不能交工的。交工的話,那會是做活人的恥辱。看來中國趕上世界水平,還需要時間啊。」
工匠出身的黑川的話題,顯然超出了劃破手掌這個小事故:「這回來中國,乍一看到上海、北京這些大城市,建設得照東京、大阪沒有多少區別。可一往細處看就覺得還是有很大的距離。這裡的內裝璜一看上去很漂亮,可也就是一看上去漂亮而已。你看牆上新刷的乳膠,已經有了鼓起來的小點,用不到半年,這裡會出現脫落,像禿頭上的癩疤。你再看窗帘上的鐵環,已經有了紅色銹痕。哪怕硬體完全做到一樣了,如果這裡,」他指了一下腦袋,「如果這裡沒有完全做到更新,就做不出世界上最漂亮的活兒。」
1991年剛到日本時,中國的產品在日本還沒那麼多。2001年我回國前,日本的市場上,已經到處充滿了中國的製品。作為一個中國人,我打心眼裡為中國產品走向世界歡呼。但同時感到遺憾的是,我們的產品經常只是以價廉取勝。一架美能達相機,外形完全一致,只是因為下面的產地分別標明「made in Japan」和「made in China」,價格就完全不同。我專門問過美能達的一位經理,據他講,設在中國的工廠和日本的工廠生產線完全相同。可為什麼同樣的機器,我們做的產品,在世界上只能賣上中低檔的價錢,日本人做的產品,卻能賣上高價?答案的一部分,就是黑川先生提到的「這樣的工作是不能交工的。交工的話,那會是做活人的恥辱」、「做不出世界上最漂亮的活兒」,這些看似普通的話中。
日本人的「人間國寶」認定製度
在黑川的這些看似普通的話中,潛藏著日本民族特有的匠人文化。日本民族非常看重匠人文化,最典型的就是他們獨特的「人間國寶」認定製度。
「人間國寶」這個詞,是日本媒體創造的。日語中的「人間」,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人」。日本人把那些有特殊的技能的人封為「人間國寶」。在日本最初接觸到「人間國寶」這個詞,馬上讓我想起的是中日文化上明顯的不同。在中國傳統的思想體系中,道是最重要的。和道相比,器的方面常被排到次要的地位;在中國人的生活世界中,學而優則仕,官是最重要的。所以,在中國人的眼中,手藝人的地位很低。這直接導致了我們中國的匠人文化不像日本人那麼發達。這一點看似很小的區別,實際上對近代以來中國和日本走的道路如此不同,和今天中國的產業發展和日本有如此大的距離,都有直接的關係。
「人間國寶」認定製度,是賦予靠一藝之長獲得社會承認的手藝人和民間藝人以高度榮譽的制度。在日本,「人間國寶」是對擁有重要無形文化遺產者的通稱。早在1950年日本頒布的《文化財產保護法》中,就明確規定了日本文部省擁有「認定」及「解除認定」「人間國寶」的許可權和程序。
具體執行這一制度的,則是日本文部省下屬的文化廳。日本文化廳的網站上載有相關文件規定的文本。「人間國寶」,正式文件的說法叫「無形文化財產」,亦即「技藝」。通常用來指在演藝、音樂、工藝技術等方面,對於日本國擁有高度歷史及藝術價值的無形文化財富。而其載體則為擁有該技藝的個人或集團。國家把無形文化財富中重要的部分作為「重要無形文化財富」加以認定,以期確保這些傳統的「技藝」得以傳承。
得到文化廳認定的,就是日本人通常所說的「人間國寶」。對於他們,日本政府每年提供200萬日元的經濟補助,同時對於為維持、發揚該「技藝」的維持團體、教育設施每年也給予一定的經費支持。對於那些對了解日本國的藝能和工藝技術變遷具有重要意義的「重要無形文化財富」,國家在記錄、整理和公開資料方面提供直接的資助,並在稅收等方面給予各種優待。比如免收固定資產稅、特別土地保有稅、都市計劃稅,減少財產繼承稅,並在接受各種捐款方面給予特殊待遇。
2003年日本文化廳的年度預算突破了1千億日元。其中的百分之十被用來作為保護國內重要的有形文化財產和重要的無形文化財產(人間國寶)。到目前為止,日本文部省共認定人間國寶一百多人,被認定為人間國寶的團體有二十多個。
設立人間國寶這一制度原本的目的,是為了保證那些擁有寶貴而不同凡響的手藝能得以保存和發揚,但現實社會中,手藝人和民間藝人獲得這一稱號通常被看成是很高的榮譽。因為「人間國寶」,大多是身懷「絕技」的藝人或匠人。
「人間國寶」與戰後日本的復興
歷史上,日本在1867年實現了明治維新,從此走向富國強兵之路。侵略和擴張從此開始寫入日本近現代史。1894年甲午之戰日本打敗了大清國,1905年日俄戰爭日本打敗了當時的世界強國俄國。那之後日本一路狂奔在侵略戰爭的道路上。直到1945年,廣島和長崎爆炸了原子彈,已經黔驢技窮的日本,終於不得不宣布戰敗投降。
戰後相當一段時間,「made in Japan」曾經就是價廉質劣的代名詞。1945年的日本,所有主要城市和大工廠幾乎都被轟炸過。失掉了殖民地,失掉了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沒有資源,沒有了軍事力量,除了經濟立國,日本沒有其他的道路。要完成經濟立國的目標,把「made in Japan」打造成精品的代名詞就成了必要的前提。
日本人最後成功地做到了這一點。而他們獲得成功的一個重要資源,就是日本人的匠人文化。
從江戶時代起,日本匠人中就已經形成了傳統的匠人文化。匠人們擁有極強的自尊心。對於他們,工作做的好壞,和自己的人格榮辱直接相關。正因如此,他們對自己的工作極度認真。對於如何使手藝達到熟練精巧,他們有著超乎尋常甚至可以說近於神經質的藝術般的追求。他們對自己每一個作品都力求盡善盡美,並以自己的優秀作品而自豪和驕傲。
善於模仿是日本民族公認的特點。因為有這個優秀的匠人傳統,使得日本人的模仿,通常不僅僅停止在模仿的像不像這個層面。在學到對方長處的同時,日本的匠人們通常會在原有的基礎上,再下工夫做出一系列改良,使之進一步加工完善,做到「好上加好」。惟其如此,許多別人發明的產品,被日本人學到手後,經常會出現徒弟打敗師傅的局面。其實日本人依靠的,就是這份匠人的傳統。
作為社會「常識」的匠人文化
在日本江戶時代,匠人和商人一道被成為「町人」。北京大學劉金才教授寫過一本《町人倫理思想研究———日本近代化動因新論》,這是國內我唯一見到的研究日本町人的專著。在這本書中,劉金才教授提出,江戶日本的町人文化是日本完成近代化的直接精神原動力。
匠人是町人的重要組成部分。我曾經認真思考日本的匠人文化。我認為,匠人文化的本質,只是二個詞:一是敬業、一是認真。在我看來,更重要的是當匠人文化被全社會所承認,敬業和認真這二個詞,被整個日本社會接受和發揚。它們被化入到日本人的骨髓中,成了日本社會的「常識」。
還是說一個親身經歷的故事。2005年3月,我們邀請了日本維護和平憲法的九條會重要成員、著名學者加藤周一先生來清華做特別講座。因為這次邀請經濟方面得到了日本國際交流基金的資助,所以日本國際交流基金北京事務所的鹽澤女士和我們一起參加了各種準備工作。
在清華圖書館報告廳演講的那一天,中午一起送加藤先生回住處休息後,鹽澤女士又和我先到了會場。從麥克風的聲音、講台的位置、聽眾席位的調整,以至資料的擺放,一個一個細節她都做了精心的檢查。那天來聽講演的人多的不得了,連大門外都站滿了來聽講的人。會場里人滿滿的,連加藤先生講話的講台前後,都席地坐滿了聽眾。面對這樣的場面,看得出演講的加藤先生也很激動。不經意間,我卻發現在講台的紅絨帷幕後面站著聽講的,竟然是最早來到會場的鹽澤女士。
看著站在紅絨帷幕後面聽講的鹽澤女士,那一刻我想過許多。在今天的世界,每個人都有自己民族與國家的屬性。作為一個日本人,鹽澤女士對待工作那份盡心儘力,當然最根本上說是為日本的。但是,那個最早來到會場認真檢查過每一個細節後,最後無言地躲到紅絨帷幕後站著聽講的身影,讓我感覺到的正是那種認真和敬業的精神。
前面說過,我的一個主要研究課題是日本人的民族性。日本民族的特性何在?這是我在研究中必須回答的一個核心問題。在我找到的答案中,重視細節和敬業精神是很重要的兩條。「重視細節」、「敬業精神」,說起來很輕的兩個短語,但在實際的生活中,它們卻對日本民族的發展,提供了一種強大的支撐。它們不是空泛的理論和邏輯,而是日常生活中時刻表現出來的極為優秀的素質。這素質表現在日本工廠的工人一絲不苟的操作中,表現在神戶大地震的時候領取救援物資的秩序井然的隊列中,表現在日本社會服務行業的方方面面。我認為正是因為有這種精神,才有一個經得住摔打的日本,也正是這種精神,支撐了今天的日本。
恢復和建立中國的匠人文化
在21世紀第六個年頭,日本開始刊行《人間國寶》這份雜誌,在我看也並非偶然。很多中國消費者,應該都對幾年前的三菱帕傑羅越野車事件記憶猶新。其實,即便在日本國內,在進入2000年後的日本,從雪印牛奶中毒事件,到2005年的結構建築工程師污職事件,「made in Japan」正被敲響警鐘。早在1991年,日本著名學者千石保就曾經發表《「認真」的崩潰》,批評新一代日本人中流行的「即時滿足」———他們以追求眼前的快樂生活為目的,不思進取,丟掉了認真和敬業這兩樣日本人走向成功的傳家法寶。他認為,這樣的年輕人湧進產業成為主力,將會因為缺少認真的精神而最後破壞掉日本人建立在奮鬥和努力基礎上的幸福生活。《人間國寶》的創刊者們,大概同樣看到了這一面,並期望通過這本刊物祭起匠人文化這一傳統的寶刀,期望通過自己的宣傳,喚起日本人對於「匠人文化」的重新重視。
或者正因如此,第一期《人間國寶》雜誌,刊登了日本著名教育學家河合凖雄寫的發刊詞。內容上集中報道的,是傳統工藝中的陶藝,主要是有關日本近代陶藝旗手的富本憲吉和新型染色工藝的創造者近藤悠三的報道。說來匠人文化從來就不是日本人的專利。比如說到陶瓷,我就想起1997年在京都博物館看到一次日本藏中國陶瓷展,想起展覽陳列的那些精彩奪目的宋代瓷器。歷史上中華民族是一個擁有創造精神的民族,歷史上我們的工匠也曾創造出過在今天仍然令世界震撼的作品。而在那些作品的背後,一定曾經存在過一個今天的我們已經不熟悉的匠人文化。
推薦閱讀:
※這是一篇很美很美很美的文章
※明朝的皇帝簡史—一篇簡明扼要的明史
※魯迅一篇214字的文章,寫盡人性
※一篇文讀懂VR
※新作一篇(原創)《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