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的古詩詞237首
第237首[唐補84] 早發白帝城 李白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寫作背景] 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 李白迅速北上,去梁園(河南開封)找妻子宗氏,而朋友武諤自告奮勇,答應去山東接回李白兒女。 然後玄宗避蜀,肅宗(太子李亨)自立,然後就是加入永王李璘幕下,「站錯了隊」。 說說李白的站隊。 756年7月12日,肅宗自立的時候,玄宗不知,所以在7月15日,仍以皇帝的名義下詔,給2個兒子布置任務。 任命李亨為兵馬大元帥,負責收復黃河流域。 任命李璘為山南東道、嶺南、黔中、江南西道,共四道節度都使,江陵大都督,負責保衛和經營長江流域。 接到李亨自立的消息,雖然100個不願意,玄宗也沒辦法,終歸是李亨在外打拚,而自己卻在蜀中避難。 9月,李璘達到江陵(湖北江陵),招兵買馬,聲勢浩大。 12月,從江陵出發,目標金陵。 這裡有問題。 這次李璘的目標是金陵,而金陵屬江南東道,並非自己轄區。但也不是李亨的地盤,屬盛王李琦。而盛王李琦此時在蜀,陪伴李隆基。 沒有玄宗的暗示,李璘恐怕沒這膽兒。 從給李亨和李璘布置的任務看,玄宗可能有深層打算。萬一李亨扛不住,就與安祿山隔江而治,形成南北朝局面。到時候,我還是皇帝。 但這事只能心知肚明,不能外說。出師必有名,應該有一個堂皇的理由,但這個理由查史無果。 後來李璘的部下季廣琛說,「總江淮銳兵,長驅雍洛。」(雍州:長安和洛陽) 江淮指長江淮河一帶,而安徽和江蘇正屬淮河區域,當然包括金陵。 如果李璘真是打著與淮軍合併,共同北上的旗號,確實吸引人。 這麼大的舉動沒口號不可能,估計是寫史的人傾向正統,沒說。成者王敗者寇吧。 路過尋陽(江西九江)時,知道李白在廬山隱居,聘請入幕,但李白沒動。 李璘再請,還沒動,第3次時,從了。 為什麼請了3次才動? 有2種猜測: 1.故意學諸葛亮。 2.對局勢吃不準,有點猶豫。 不論怎樣,入幕後,李白精神抖擻,為李璘唱勁歌,寫了《永王東巡歌》,共11首。 在這11首詩中,明確寫出了北上的意圖,當時軍隊里的宣傳應該如此。 所以,不懷好意地猜測,李璘是打著聯合北上的幌子,干著統一江南的事。勸說李白時,當然是冠冕堂皇。 而李白肯定也不想放棄這唯一的機會,上當的都是特別有願望的人。 永王的一舉一動,全在肅宗的視野內,引起高度猜忌。立即下令李璘赴蜀勤王,意思就是,打安祿山不用你。 李璘不從,繼續東進。 除了玄宗的暗自支持,李璘本人肯定也對肅宗撮火,老爸還在,憑什麼你擅自登基?窺視帝位的心,李璘也有。 尤其在這亂局,是否能平叛安祿山,八字還沒一撇。 問題就出在這,公婆各說理。 李璘以玄宗馬首是瞻,而肅宗以皇帝自居,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都是我的,不聽指揮,就是犯上。 一走出江西,就與肅宗的部隊打了起來。 怎麼打起來的? 北上剿匪,多麼好的理由,肅宗就不怕被人恥笑嗎? 這裡面有技巧。 李璘隊部到達安徽當塗時,吳郡(蘇州)採訪使李希言給李璘寫了一封信,信的內容大概就是質問東進用意,這個估計李璘早有準備,沒準備的是李希言的另一手。 在信中,李希言直呼李璘其名,極大的不尊重,充滿挑釁。想來李璘也是一個王爺,而且重任在肩,哪容你如此放肆,忍無可忍時,下令攻城。 也許在李璘佔領金陵的計劃中,在潛意識裡,就有了如果不從,就開打的心理準備,李希言的挑釁,正中下懷。 雙方都想打,先出手者理虧,李璘上當了。 最終失敗。 如果沒有肅宗的暗示或直接授意,李希言他敢嗎? 從756年9月江陵出發,至目前757年2月的徹底失敗,玄宗好像一直在旁觀,個人以為就是默許李璘。 結果,李白被捕,判罪。 對李白的判罰不輕,流放夜郎(今貴州桐梓縣夜郎鎮)。 途至白帝城時,正遇肅宗大赦,李白成自由身。乘船東歸,至江陵時,寫下這首詩。 如此大起大落,李白是怎樣的心情? [本詩簡析] 白帝城:在今重慶奉節縣東,城在山上。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江陵:今湖北江陵縣,距白帝城1200多里。 這是李白的一首名作,被譽為「神品」。 好在哪? 「朝辭白帝彩雲間」這句雖然樸實,但給人視覺上的亮麗。 第1個「朝」至少還不顯暗,然後「白帝」的「白」讓人一亮,最後「彩雲」,亮中有了彩色,整個環境顯得亮麗。 第1句是視覺上的,第2句的「千里」和「一日還」是一種反差,是速度上的,表現了一種快。 多讀幾遍,也許還能感到「一日還」與前句「朝」的對應,還是感覺快。 而且,「間」與「還」押韻,讀起來順暢。 總之,這2句很明快。但重點,感覺還是在第2句,突出速度的快,第1句是陪襯。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兩岸猿聲啼不住」,是詩人信手拈來,還是有意為之? 感覺是後者。 李白遇赦,太突然,如此大起大落,精神上的壓抑還沒徹底擺脫。在船上,肯定回憶這段經歷,反思分析。「猿聲啼」應該給李白很深的印象,想想自己也苦啊。所以這句沒寫兩岸風景,或許,他也沒心思瀏覽。 這句,讀出了作者的傷感。 如果一首詩只寫一件事,那應該有層次,或比或興或直抒胸臆,總之,應層層深入。 「輕舟已過萬重山」與前面的「千里江陵一日還」對比,只是量的變化,沒有質的升華。內容上沒有深入,還是寫速度,只是換了一個角度,寫速度如何得快。 「輕」和「萬」很奪目。 是故意重複寫這種快嗎? 我想不是。詩人到了江陵時,還在發懵,還在想心事,沒注意速度,到了江陵,感覺太驚訝。 詩人,往往憑感覺。這種快速度令他驚訝的感覺,有了寫詩的衝動。 「萬重山」中的「萬」當然是誇張,雖然比「千里」中的「千」有遞進的關係,但感覺李白並非本意,只是用誇張的手法,仍然寫快。 所以,第4句還是寫快,與第2句並無本質差別。而且「輕舟」的「輕」字,在快中又有了一種輕鬆。 這2句重點在第4句,輕鬆中的快,第3句還是陪襯。 雖然第2句中的「啼」,給人傷感,但仍壓不住整首詩的輕鬆明快,其它3句將第2句淹沒了。 整首詩,沒寫自己遇赦後,如何得哈哈快樂,只是一種輕鬆,但輕鬆中有一種傷感。主要是寫感覺上的快。 這種詩,很少見,前2句與後2句的重點,幾乎一樣。還發懵的李白,一定要把這種快感覺宣洩掉。 真是一位感覺寫手。 解析完畢。 ====================================== 李璘失敗後,南逃,江西採訪使皇甫侁(shēn)死追,擒獲後,立即殺死。然後將其家眷送往成都。 肅宗聞迅後,「皇甫侁執吾弟,不送之蜀而擅殺之,何邪?」由是不復用。 沒有你的命令,他敢殺嗎?皇甫侁倒霉,不但沒功,還丟了官。 再看李隆基: 璘未敗時,上皇下誥:「降為庶人,徙置房陵。」(徙置:遷移。房陵:今湖北房縣) 如果李璘勝了,處罰他,讓他將功補過,這是繼續任用他最好的理由。如果失敗了,先洗清自己。 李降基的這個誥,是否真的下發,不得而知。也許做樣子。 玄宗與肅宗,這爺倆的表現,俱為皇家魔術表演藝術團一級演員。 ====================================== 有點發懵,一定要宣洩快感覺的李白。 早發白帝城 李白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謝謝閱覽。
本文由<貼庫網>整理,全文地址:http://www.tieku001.com/232708/229.html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