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紀檢監察---誰叫我是共產黨員
誰叫我是共產黨員 |
2009年9月24日17:06 |
上海社會科學院黨委書記、院長 王榮華 (2008年7月1日)
摘要:本文引申「誰叫我是共產黨員」這句話,闡述了一個共產黨員的言行代表了一個組織、一種信仰、一種責任,人民群眾就是從每一位共產黨員的一言一行中來認識黨的。從事哲學社會科學事業的共產黨員,要立足崗位、體現「以天下為己任」胸懷,要有「守土有責」的政治責任,要有先進性的追求,要成為一名優秀的社會主義新智庫的帶頭人。
今天黨課,題目是「誰叫我是共產黨員」。這句話是從鄧小平同志的一段話中摘錄出來的。他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兩次被打倒。文革結束後,黨需要他再度出來工作時,他講了這樣一段情真意切的話:「我出來工作,可以有兩種態度,一個是做官,一個是做點工作。我想,誰叫你當共產黨人呢。既然當了,就不能夠做官,不能夠有私心雜念,不能夠有別的選擇」。我們仔細思考,「誰叫你當共產黨人呢」這句話的含義是非常深刻、非常豐富的。每一位共產黨人,不論是做人還是做事,不論是在工作中還是在生活中,都應該記住「誰叫你當共產黨人呢」這句話,要把這句話作為自己的座右銘,激勵自己,也約束自己。 我們常說,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每一位同志加入到黨組織後,言行就不完全代表個人,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一個組織、一種信仰、一種責任。因為人民群眾就是從每一位共產黨員的一言一行中來認識黨。也就是說,中國共產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性質,要從每一位黨員的言行舉止、黨性素養中體現出來。 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全國人民和災區人民一起眾志成城、抗震救災的場面至今讓我們感動。對黨來說,大災就是大考場。總書記冒著強烈的餘震在前線指揮和慰問,總理在第一時間沖在了第一線指揮協調。災區千千萬萬的共產黨員強忍喪失家園、喪失親人的悲痛,投入到搶險救災的戰鬥。凡是最艱苦的地方就有共產黨的旗幟,凡是最危險的地方就一定有共產黨員衝鋒在前。我院前後兩次捐款,一共募集120餘萬元,在這裡面黨員的捐款佔73%。還繳納了特殊黨費47萬多元,特別是很多離退休的老黨員、老同志,更為感人,有的是坐著輪椅來的,有的是家屬攙扶來的,有的生病在家、行動不便託人來繳納黨費。有一位老同志,患有心臟病高血壓,但是撐著拐杖來院交了3萬元特殊黨費。一些年輕同志積極報名到災區對災民進行災後的心理援助。這場災難對每一個共產黨員,不論在前線的黨員還是在後方的黨員,都是一次洗禮,一次黨性的考驗。 在座的都是從事哲學社會科學事業的共產黨員,應該立足自己的崗位,認真思考如何在思想上和言行舉止上體現並保持共產黨員的先進性,成為一名優秀的社會主義新智庫的共產黨員。 今天,圍繞這個問題,我談三點想法,與大家一起討論。 一、共產黨員要有「以天下為己任」的強烈使命感 作為一名社會主義新智庫的共產黨員,心胸開闊、視野廣闊、憂國憂民,是最基本的素質。所關心的不應該僅僅是個人的專業、個人的職稱、個人的名利,而是黨的事業、國家的前途、人民的幸福。尤其是在當前這個機遇與挑戰並存、喜悅與災難交織的多事之時,我院的共產黨員們更應該具有「以天下為己任」的強烈使命感。 2008年是我國歷史上一個十分重要的年份,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的第一年。同時,我們要隆重紀念改革開放三十周年。這三十年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值得驕傲的盛世,成就舉世公認。經過三十年的改革開放,我國已經進入到一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時期,也全面融入到世界經濟全球化的大潮之中。舉辦奧運會實現中國人民的百年夢想、百年期待極大地提高中國人民的士氣、提高中國在世界的地位。綜合實力空前壯大,國際影響空前提升。 但要,境內外還有一些人不希望看到一個強大的中國、一個統一的中國、一個社會主義的中國。有人形象地將西方人對中國的態度概括為三個字「愛、恨、怕」。所謂「愛」,就是老百姓喜歡買到中國價廉物美的商品。所謂「恨」,就是相當一部分人因為中國商品的進入,搶走了他們的市場和就業崗位,所以嫉恨中國。所謂「怕」,就是西方一些政客,則更害怕中國的強大威脅到他們的國際影響,他們總是千方百計要唱衰中國、搞亂中國。此外,還要看到台獨、藏獨、「東突」新疆分裂恐怖主義、海外民運分子,以及法輪功組織的活動等等。 面對境內外敵對勢力的挑釁,我們要保持冷靜,不能自亂陣腳。我院要主動為黨和政府的戰略決策服務,主動提出應對國際壓力和敵對勢力搗亂的前瞻性、預警性的諮詢建議。要發揮黨和政府重要智庫的特殊影響,通過國際學術交流、舉辦國際論壇等途徑,推進學術外宣,開展民間外交,宣傳中央政策,搭建中外交流溝通的橋樑,掌握國際交流的話語權。 社科院現在對外宣傳的重要舞台,就是舉辦好「世界中國學論壇」,這個論壇已經舉辦了兩屆,很好地配合了國家的和平外交政策。首屆論壇的主題是「多元視野下的中國:和而不同」,說明世界各文明之間的關係。針對美國在伊拉克戰爭後搞單級世界、推行美國模式的企圖,我們主張世界多樣性,並通過中國古老文化和東方智慧,演繹出求同存異之道。第二屆論壇的主題是「中國與世界:和平、和諧」,說明中國如何發展自己,回答中國發展對世界的意義。隨著中國的發展,國際社會出現了「中國威脅論」。針對這樣那樣的說法,從制度、文化、傳統等等決定了我們要的是和平、和諧的世界,和平的發展,中國的發展不會對任何國家產生威脅。正在籌備中的第三屆論壇的主題確定為:「和衷共濟:中國與世界的共存之道」,說明中國與世界各國的共同利益和共同理念,突出如何共同應對全球性的發展難題和中國在其中的責任與態度,回答西方炒作的所謂「中國責任論」。三屆論壇以「和」為主題將形成一個完整的概念,以學術的語言向世界傳達了當代中國的理想和追求,使「和諧世界」理念得到更廣泛的傳播。這是中國民間外交的戰場,是學術外交的重要載體,也是我們對國家戰略的重要貢獻。舉辦好這個論壇、擴大論壇的影響、提升論壇的品牌,這就是我們共產黨員立足崗位、「以天下為己任」胸懷的很好體現。 二、共產黨員要有「守土有責」的政治責任 胡錦濤同志說過,經濟工作搞不好要出大問題,意識形態工作搞不好也要出大問題。我們黨歷來重視意識形態工作,毛澤東同志從來就強調掌握「筆杆子」和掌握「槍杆子」一樣重要。毛澤東同志說過,如果「筆杆子跟槍杆子結合起來,那末,事情就好辦了」。他引用拿破崙的話說,一支筆桿可以當得過三千支毛瑟槍。沒有毛瑟槍,只有筆杆子是無用的,有了筆杆子,再加毛瑟槍,力量就大了。「有了這,什麼帝國主義也不怕,什麼頑固派也不怕」。 現在我們國家的思想理論界總體上是健康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得到廣泛的認同,黨的主流思想不斷得到鞏固和壯大,有力地推動了改革創新,推動了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增強了國家文化的軟實力。但同時,也要清醒地看到,現在國家正處在深刻的轉型時期,社會矛盾複雜,社會思潮多元多變,思想文化界存在不少值得注意的傾向。至少有三種思想理論傾向值得高度重視: 第一種傾向是否定馬克思主義、否定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否定黨的歷史,主張按照西方的政治模式改造中國、改造中國共產黨。這方面最為典型的就是近年來出現的公開宣傳民主社會主義的思潮,認為只有民主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對於政治體制改革,我們黨的態度是非常明確的。錦濤同志在黨的十七屆二中全會的重要講話中,對此作了明確的闡述:我們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需要借鑒人類政治文明成果,但絕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絕不放棄我國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根本。總書記還指出,對於我國政治體制改革,國內外高度關注,各種議論很多。對那些正確的有益的意見,我們要認真聽取、認真研究;對那些錯誤的別有用心的言論,我們要心明眼亮、站穩腳跟。 第二種傾向,是以反思改革為名,否定改革開放。在紀念改革開放三十周年之際,思想理論界出現一股要反思改革開放的言論,認為改革開放方向錯了,問題多了,要反思,要否定。他們也列出了改革開放以來的種種社會矛盾,認為都是改革開放造成的,主張恢復原來的做法,搞純而又純的社會主義,要搞階級鬥爭。 第三種傾向,是完全從利益出發,將學術研究與特殊的利益結合起來,運用特有的話語權為特定利益集團說話,做特定利益集團的代言人。這樣的學者,其實是違背了知識分子基本良知。《學習時報》有一篇文章專門說過:一個真正的知識分子,應該努力成為人類理性的代表,自覺地站在社會公共利益的立場上,追求科學真理,維護社會正義。為特定利益服務現象已經引起學術界的強烈譴責,也是我院黨員同志要旗幟鮮明地加以抵制的。要以社會主義價值為取向,絕不會為特殊利益集團說話。 面對各種思想,從事思想理論工作的黨員務必保持清醒的政治頭腦。一方面要尊重差異、包容多樣,另一方面有責任發揮學術專業優勢,為黨的思想理論建設服務,使黨的聲音成為思想理論界和社會的主流聲音,並且用主流思想來引領社會思潮。對於缺乏社會責任感的言論,要提醒、監督和批評,決不能無原則的妥協。具體來說,我院的共產黨員要承擔好兩項責任。 第一項責任,就是要積極推進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馬克思主義是我們黨的旗幟,我們在任何時候都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時又要積極推進理論創新。因為創新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政黨永葆先進性的前提。作為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有責任積極推進理論創新,加強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研究和創新。我院已經成立了馬克思主義研究領導小組,著力整合全院各學科的資源、調集精兵強將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研究。我院《社會科學報》、《社會科學》、《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等報刊已經成為在全國有影響的理論研究媒體,要加大建設的力度,努力打造全國一流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學術精品和品牌報刊。 第二項責任,就是要積極推進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大眾化,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宣傳普及。我們要克服兩種觀念,一種觀念是「酒香不怕巷子深」,認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理論,自然可以成為群眾的思想自覺和實踐自覺;另一種觀念是認為理論普及宣傳工作不是高水平學者的責任,似乎只有科研水平不高的同志才應該去做理論的普及和宣傳。這兩種片面的觀念都不符合中央對我們的要求。我們一定要有很強的責任感,讓理論走進群眾,與群眾面對面、心貼心。理論工作者,特別是黨員學者既要深入研究科學理論、準確把握科學理論,也要研究人民群眾的思想熱點疑點問題,對群眾進行通俗易懂的宣講,讓人民群眾聽得懂、聽得進。 三、共產黨員要有先進性的追求 共產黨員的先進性要求,最終體現在具體的崗位上。我院是全國最大的地方性社科院,是上海哲學社會科學「五路大軍」中一支舉足輕重的力量。我院建院五十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近三十年來,有很多值得大書特書的成績。具體來說,有四點成績值得特別一提:第一、較早提出了浦東開發開放的建議,率先開展了長三角一體化研究,領銜主持了世博會主題演繹。另外,在台灣問題、國家戰略問題等方面,形成了一批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的重要研究成果,並被中央和上海市委採納。特別是近三年來,全院有80多項專報獲得中央、有關部委和上海領導批示,有11項科研成果獲得上海市決策諮詢研究成果獎。第二、形成了一批學術高地。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政治經濟學、產業經濟學、上海城市史、中國近現代經濟史、世界經濟、國際關係、社會轉型與社會發展、勞動就業與社會保障、文化創意產業、上海合作組織研究、西方文學文化批評思潮研究、近代中國社會研究、信息資源管理等方面都形成了品牌學科,並且形成《上海大辭典》等有影響的精品成果;還形成了一批高水平的學術平台,包括高水平的論壇、雜誌等等。第三、我院在全國地方社科院中率先進行了功能定位,提出了要建設成為「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社會主義新智庫」,並且圍繞「新智庫」建設,加快了社科院的轉型和改革,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前不久,李長春同志對我們的智庫建設做出了重要批示,予以了充分的肯定。4月18日,《光明日報》在頭版頭條發表了長篇報道《重要決策中都有社科院的聲音》,介紹我院探索社會主義新智庫建設的做法,並且配發了編者按。第四、我們引進和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人才,許多已經成為國家級的知名專家。研究生培養規模和質量也有了很大的進展。 文化是一個國家的軟實力。在現實的國際競爭中,軟實力已經是影響一個地區或國家發展的重要因素,可以是制約發展的「軟肋」,也可能成為促進發展的優勢。而其中是否擁有具有高水平的思想庫和智囊團,這些思想庫和智囊團能否發揮積極的影響,已成為軟實力的重要體現。作為黨和政府的「智庫」,必須自覺地為國家和城市的軟實力提高做出我們的貢獻。 首先,要認真學習中央關於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要精神。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都高度重視哲學社會科學。胡錦濤同志擔任總書記以來,多次就繁榮和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發表重要講話,他指出哲學社會科學同自然科學猶如「車之兩輪、鳥之兩翼,同等重要」。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他明確提出了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的三項要求:推進學科體系、學術觀點、科研方法創新,鼓勵哲學社會科學界為黨和人民事業發揮思想庫作用,推動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和優秀人才走向世界。胡錦濤同志在北大發表的重要講話,提出「重視提高應用研究水平,堅持以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為主攻方向,更好地為黨和政府決策服務,更好地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他的這些重要講話,是我們投身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和宣傳事業的重要思想指導。 其次,要敏銳地把握黨和政府的戰略需求。現在上海在全面推進「四個率先」、建設「四個中心」的進程中,面臨著結構性的轉型,就是要從資源投入驅動轉向創新驅動,從經濟突進轉向經濟社會和諧發展,從關注城區建設轉向城鄉、長三角聯動發展。要實現這樣的戰略性的轉變,有大量緊迫的課題需要研究和破解。對於黨和政府關心的問題,我們要積極予以回答。對於政府部門還沒有來得及思考的問題,我們要發揮智庫的作用,主動提出建議。 第三,加快自我的調整和轉型。建設社會主義新智庫,意味著傳統的學術思維和工作模式需要進行深刻的變革。一是研究思維要從著眼於解釋社會現象轉向超前思維,主動提出原創性、前瞻性的政策建議。這就要求我們思路進一步打開,更善於從全球比較、區域比較和對上海城市發展的自身特點的準確理解中把握髮展的趨勢,找到破題解題的鑰匙。二是科研的組織形態要從以學科為背景和分散自由探索為主,轉變為以國家和城市戰略需求和重大項目為牽引的研究方式。也就是說,我們的研究應該不同於高校的基礎理論研究,要有明確目標,要了解研究成果的服務對象,從而在組織形態上改變學科分隔、部門分割、單位分割的狀況,更加註重開放聯合、創新合作。三是個人的定位也要從學科領域的學問家轉向思想庫和智囊團中的專家。學科領域的學問家,注重學術本身,評價的標準就是學術論文和專著。而思想庫和智囊團,更要關注理論向實踐的轉移運用,注重對現實問題的對策研究。 最後,形成一流的研究品牌。是否有新思想、是否有合理的對策建議、能否有效地將自己的成果推銷出去,被視為是一個智庫能否成功的三大標準。我院要建成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智庫,一定要有登高望遠、俯視群雄的大氣度,要麼不幹,要干就要體現我院的大氣派,就要體現一流的水平,就要體現引領的地位。要做到這一點,我們就必須全力以赴推進創新、創牌,就是要通過學術創新、管理創新,打造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和國內一流的品牌。要形成一批重點學科、一流的研究基地和學術媒體、學術活動,包括要把「世界中國學論壇」打造成世界一流的學術論壇,把《中國學論壇》季刊打造成具有國際影響的學術期刊。要培養和造就一批在重大問題上具有話語權的一流決策諮詢專家,成為黨和政府在進行重大戰略決策時信得過、離不開的「參謀」。我們要更多地提出和承接國家和上海的重點研究課題,推出一批有分量、有見解、有大影響的科研成果。希望大家一起來努力,齊心協力來打造我院的「拳頭產品」,確立更多的「智庫品牌」。 要做到以上提出的各點,對全院同志無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大家識大體、顧大局,改變傳統的思維方式,把研究能力都要提升到一個更高的層次。這種轉變有時也是非常痛苦的,有的同志會有惰性,有的同志會有抱怨,有的同志會感到力不從心。怎樣解決這個問題,我感到辦法只有兩條:一條是「逼」,就是要通過制度設計,強化激勵機制,逼著每一位同志改變不適應新智庫要求的思維方式和工作方式;一條是「引」,就是通過教育的方式、榜樣的力量來引導大家奮起直追,主動轉型。誰來擔當這種「引」的角色。我想無外乎兩個群體,一是學科帶頭人,二是共產黨員。在座的很多共產黨員同時屬於這兩類群體,更應該發揮模範帶頭作用,在新智庫的建設中發揮好示範作用、領跑作用。 我們要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堅持黨的政治原則,包括黨的政治紀律和群眾紀律,不能以任何形式損害、影響黨和國家的利益。要提高黨員的道德修養,對待個人利益上要不爭名,不爭利,有正確的權利觀。要居安思危,居安思變,求真務實,克服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態,耐得住寂寞。要到實踐的第一線去,到矛盾較多的地方,那裡有我們破解難題的金鑰匙。我想這些要求是我們全體同志要做到的,黨員要做到的,而且要做得更好,黨員要身體力行、言傳身教,這就是一種精神境界,精神狀態。如果要問「為什麼」?回答只有一句話:「誰叫我是共產黨員呢」! |
作者:上海社會科學院黨委書記、院長 王榮華 |
推薦閱讀:
※江南和中央——從明清到當代的關係嬗變(上)。
※上海十幾家品牌奶蓋大PK 你喜歡誰家的?
※再過一個星期,上海將成為全中國最美的地方!
※上海話里有關「不好」的種種說法
※[2017]上海留學生落戶經驗(Ver. 2.0)(完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