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 日本人德國人為何不像中國人那麼愛炒股?
日本人和德國人有什麼共性?我們可以說出很多來,都曾經是二戰的納粹國家,而在大部分人看來,這兩個國家的民族性就是嚴謹、審慎、認真、愛講秩序等等。也許正是因為他們的嚴謹和審慎,日本和德國一般人都不太愛買股票。若干年前,就有相關統計數據顯示,德國股民人數僅占本國人口總數的7.1%,這一比例在英國為23%,美國為25%。在日本也有類似的情況。安倍晉三上台以來,不斷加大投資刺激經濟,日本股票市場也跟著風生水起,自安倍上台以來,日本股票已經上漲了一倍。即便日本股票市場牛逼轟轟,但收益的一般居民並沒有多少。大部分人還是以不變應萬變,把錢存在幾乎零利率的銀行里。根據日本央行的調查數據,目前日本家庭大概擁有1650萬億日元的金融資產。其中,有50%在銀行里。也許,民族性可能說得通。但有錢不賺,只能說他們並不著急賺錢。在日本,因為政府財政在養老金制度中發揮著保底的作用,很多人沒有必要去「自食其力」。據人民網2011年的報道,一對老年夫婦只要他們在退休前繳足了公共養老金保險費,每月就能領到金額為23萬日元的養老金,摺合人民幣19000元,相當於一個在職員工平均月收入的80%。再者,日本人的觀念又不是非買房不可。所以一個人有一份安分的工作,一輩子都可以很安穩,做高風險投資的動力自然比較弱。德國的情況和日本類似。據多年從事德國經濟報道的自由記者奧爾舍夫斯基女士說:「無論是德國老百姓還是企業家,在投資時都將規避風險作為首要考慮,沒有八成把握很難作出投資決策,在購買股票上也是如此。」之所以這樣,她認為,完善的保險制度給了德國人一個穩定的生活環境,教育、養老等也都不需要大量資金,德國老百姓並不把股票投資當作收入的主要來源。在德國,法定養老金佔85%,企業養老金佔5%,私人投資獲益佔10%。從數據上可以清晰看出,德國人完全側重於法定養老保險金。與日本德國不同的是,在股民人數要佔到25%的美國,其政府並不承擔太多養老義務,法定養老金佔一個普通退休人員家庭收入的比例為45%,企業養老金為13%,私人投資獲益為42%。所以一個美國人晚年過得好與不好,就看他年輕時的投資收益如何。從日本和德國這樣的福利國家和美國相比,我們看到,退休養老越有保障的國家,股民人數越少。 這也許可以解釋為何中國人瘋狂入市。比美國人更不濟的是,中國人本身的收入就不高,退休金也少得可憐。遇到現在這樣的牛市,自然想賺一筆。更何況中國人的投機性更強。 不過,你也許會反問,中國人的儲蓄率不是全世界第一嗎?是的,而這也是因為在工作收入低,福利保障系統不完善的情況下,中國人還沒有多少投資門路,只好把錢放在銀行里忍受低息率。而一旦有機會的時候,便蜂擁搏殺股市,全然不知道或不顧股票市場的高風險。完全沒有德國和日本人對股票市場的那種淡然。 也許正是個人財富和投資渠道上的匱乏,才使得中國股市一牛起來,就是一頭瘋牛。不少中國人本來就習慣哄搶,搶板藍根、搶鹽、搶口罩……現在大家搶股票。
推薦閱讀:
※炒股領悟:功夫外的功夫
※命理看啥人炒股能賺錢?
※那些年我們曾經錯過的逃頂信號,牢記對賣點不糾結
※最精準的高拋低吸買賣信號,學會新手變股神,實現快速獲利,扭虧為盈!從此以後不再被套
※唐能通:空方發威 多方頑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