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球淪陷入日本背後的歷史
清光緒五年,總理衙門前來了三位衣衫襤褸的異國人,他們趴在總理衙門前苦苦哀求,痛哭流涕。這三人都是來自琉球的官員。當時清朝的規定是「非進貢使臣不得入京」,所以他們不得不喬裝打扮成商人,跋山涉水來到首都,只為求母邦清朝救救他們的國家。(《照錄琉球國紫金官向德宏二次稟稿》)
此時的琉球已經被日本佔領,並被改名為沖繩縣,國王尚泰被抓走,生死不明。三位使臣只得寄託於母邦清廷的力量「盡逐日兵出境」。然而,此時的國際時局已經大變,清朝也無能為力,只能給予他們300兩銀子作為路費,絕望之際,琉球使者林世功悲憤自殺。
來華求援琉球使臣之一的向德宏
林世功並沒有能阻止祖國的滅亡。琉球被日本廢藩置縣,日本的鹿兒島縣和新設置的。當時的李鴻章對他們的忠孝十分欽佩,然而此後的清朝官方卻再也沒有了任何消息。琉球使者就在這漫長的等待中,見證了祖國的覆滅。
百年藩屬
地圖上的琉球群島散亂的分布在東海一帶,好像鬍鬚一樣,所以當時古代人們就稱之為流虯。「隋煬帝令羽騎尉朱寬訪求異俗,始至此國地界。萬濤間遠而望之,蟠旋蜿延,若虯浮水中,故因以名琉虯也(《中山世鑒》)。」中國出海的漁民當時對這個海島都多有提及,後世被稱之為流求,或者琉球,瑠求等。
中國真正確立和琉球的藩屬關係是在明朝。當時的琉球分別被三個獨立的王國統治著。洪武五年,明太祖遣使臣出使琉球,分別冊封了這三個國家,由此,琉球也變成了明朝的屬國。當割據結束後,琉球重歸大一統,名曰中山國,也被明朝政府冊封為琉球王。這種藩屬關係一直延續到了清末。
琉球的存在使得中日兩國激化了矛盾,經常發生小規模衝突。尤其到了近代,衝突與日俱增。1871年的牡丹社事件,琉球國的上貢船隻飄落到台灣島,其中54人被台灣原住民殺害,12人死裡逃生。由於清朝官員的敷衍,把這件事歸為台灣化外之邦的野蠻人置之不理,結果日本第二年就出兵征伐了台灣。這件事在清朝的壓力下,日本方不得不自行撤退台灣,征台一事不了了之。
1875年,日本大臣大久保利通又一牡丹社一事召琉球三司官來東京會談。日方要求琉球停止向清朝進貢,不接受清朝冊封等事,並且強迫琉球的外交事務由日本外務省負責。琉球方面拒絕了日本的無理請求,並且一方面向中國求援。
面對日本一步步蠶食琉球的舉動,清朝再也無法坐視不理。首任清朝駐日公使何如璋到達東京就琉球一事與日本交涉。然而,外交本身也國家政治的延伸。如同即使陸征祥再能言善辯,也無法改變巴黎和會的結局一樣。對於清廷的據理力爭,日方也置若罔聞。而清廷限于海軍剛剛起步和伊利事件的緣故,也沒有訴諸武力的打算。不久,日本就開始加劇侵吞琉球。
「」衣冠唐制度,禮樂漢君臣「」的琉球士大夫
飲恨甲午
「琉球藩舊服王化,實賴復育之德;今乃恃恩挾嫌,不恭使命……茲廢該藩,移置尚泰東京府下,賜以第宅。且以尚健、尚弼置於華族之列,俱置籍東京府,著所司奉行。」
這是日本在1879年3月頒布的「廢藩置縣」令,由此,琉球群島被日本鹿兒島縣和沖繩縣一分為二,北部半數歸入鹿兒島縣,剩下的則成立為新的沖繩縣,由於清廷的抗議,日本提出瓜分琉球的建議,北部歸日本,南部歸中國,清廷仍舊以敷衍拖欠行事,琉球歸屬也暫且擱置了下來。
當時的琉球境內勢力分為兩派,一派支持日本的統治,被日本稱之為「開化派」,一派則表示親華,支持清朝的統治,盼望著清朝能夠援助他們復國。每逢節假日,琉球群島都有大批士人前訪中國,名義上為祭拜先王,實則懇請清政府幫助他們復國。
1894年,爆發了決定中日國運的一戰——甲午海戰。歷史的結局我們都知道了,清朝敗了,而且是慘敗,由此,也斷絕了琉球士人的復國夢。大批親華派流亡海外,琉球也被日本收入囊中。
以毛允良、毛有慶為首的琉球親華派
尾聲
十餘年後,有人看到,在北京的羊肉衚衕,有一名長相奇特的異國人,他每年都會向當地衙門上呈表文,但每次上告無門。他就是當年前來總理衙門求援的其中一人。在京城奔走十餘年,流離失所,風餐露宿,只為了一個早已覆滅的祖國。(《聞塵偶記》)
時至今日,沖繩人仍舊對中國抱有好感。沖繩人士東門美津子說:「日本政府和美國政府就像是高喊狼來了的孩子,指著中國說,一些可怕的事情就要發生了,但這樣的事情從來就沒發生過。沖繩人從來沒收到過中國入侵的干擾,較之中國,日本和美國倒是對沖繩人造成了更大的傷害。」可見,沖繩人並不懼怕中國如今的強大。畢竟,兩國曾經有過深厚的歷史淵源和共同的歷史背景,他們相信,如今的中國仍舊是善意的。
推薦閱讀:
※【日語語法】時態 テンスとアスペクト1
※在日本,一條 222 公斤的金槍魚為什麼能拍賣出 176 萬美元之高的價格?
※警醒中國人:日本人真實的生活水平竟是這樣!
※如何看待中國海警艦船編隊8月7日在釣魚島領海巡航?
※日本京都的自來水可以直接飲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