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志鈞百科名片
百科名片
尚志鈞,安徽全椒人。他是中醫史學專家,也是本草文獻學專家和本草文獻整理研究奠基者。他長期致力於中國傳統醫學本草文獻的整理和研究對本草文獻的研究尤深。50年來,他依據歷代經、史、子、集及各種類書、專書,相互參證,運用獨特的考據方法對本草文獻進行深入研究,鉤沉輯復亡佚的本草14種,撰寫專著8種,發表論文180餘篇,奠定了中國本草史研究的基礎,為中國本草文獻研究的開拓和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主要著作有《唐·新修本草》、《補輯肘後方》等。
目錄
- 人物履歷
- 潛心輯復唐代的國家藥典——《新修本草》
- 深入研究陶弘景著述
- 嘔心瀝血 整理本草文獻結碩果
- 生活簡樸 忘我奉獻
- 簡歷
- 主要論著
- 參考文獻
- 展開
編輯本段人物履歷尚志鈞,中醫醫史專家。安徽全椒人。1944年畢業於重慶國立藥學專科學校。建國後,歷任蕪湖衛生技術學校教師,蕪湖醫學專科學校教師,皖南醫學院副教授、教授。長期從事中醫醫史文獻的整理和研究,對本草文獻的研究尤深。著有《唐·新修本草》、《補輯肘後方》等。尚志鈞,本草文獻學家,本草文獻整理研究奠基者。長期致力於中國傳統醫學本草文獻的研究。50年來,他依據歷代經、史、子、集及各種類書、專書,相互參證,運用獨特的考據方法對本草文獻進行深入研究,鉤沉輯復亡佚的本草14種,撰寫專著8種,發表論文180餘篇,奠定了我國本草史研究的基礎,為我國本草文獻研究的開拓和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尚志鈞,1918年2月14日出生於安徽省全椒縣。5歲入私塾,14歲以同等學歷進入全椒縣西門寶林寺小學,1934年,畢業後考入全椒縣立初級中學,1937年,考入安徽省蕪湖第七中學(今蕪湖一中)。因「七七」事變,上海等地相繼淪陷,蕪湖七中亦隨之解散。尚志鈞返回全椒,不久,全椒亦淪陷,他和許多流亡學生一道,長途跋涉來到安徽至德第四臨時中學讀書,後隨該校西遷到湖南洪江,讀完高中。1940年,考入重慶國立藥學專科學校(現中國藥科大學),畢業後在合川麻醉藥品經理處及國立第一製藥廠任職。1945年,返回安徽,在安徽合肥省衛生處任職。在衛生處任職期間,是尚志鈞立志專攻本草文獻的重要時期。當時因派別關係,他無具體事可做,因此有時間讀書,而且經常返回全椒,同他的族兄尚啟東(當地的名老中醫)交往。尚啟東愛好中醫古籍的研究,在繁忙的診務之餘,仍從事中醫古籍的整理工作。由於尚志鈞多年來酷愛本草,恰好遇到亦喜愛研究中醫古籍的尚啟東,兩人志同道合,談得十分投機。於是,他們商定分頭從事中醫藥古籍的整理研究,尚啟東以中醫古籍為主,尚志鈞則以本草文獻為主。 尚志鈞原是學西藥的,做學生時就很想用現代科學的實驗方法來研究中藥。由於畢業後得不到實驗研究的機會,他只好轉向本草文獻的研究。從1945年起,尚志鈞一有空就到圖書館借閱有關清代乾嘉考據學派的著作,獲得了很多輯校方面的知識。他清醒地意識到,從事本草輯佚的研究,除具備藥學知識外,還必須掌握一些跨學科的知識,如訓詁學、目錄學、校讎學等。因此,他用了2年多的時間閱讀有關跨學科的書籍,這就為他研究本草文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1949年,尚志鈞在濟南白求恩醫學院任教。1950年,回安徽省蕪湖參與籌辦衛生訓練班,該班即蕪湖中級衛生技術學校(蕪湖衛生學校的前身),1958年,改為蕪湖醫學專科學校,1970年,更名皖南醫學院。除1958年到北京參加衛生部舉辦的中藥研究班進修兩年外,尚志鈞一直在該校從事教學、臨床和本草文獻研究工作。1979年,晉陞為副教授,1986年為教授。曾任中國藥學會藥學史分科學會委員,現任安徽省中醫學會理事、光明函授大學顧問、《基層中藥》主編、《安徽中藥志》編委等職。 編輯本段潛心輯復唐代的國家藥典——《新修本草》尚志鈞從1947年便開始了《新修本草》的輯校工作,起初以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為底本,花了幾年心血,行將完成之時,他才領悟到李時珍所引的資料是從《證類本草》轉錄的,非但不是最原始的資料,其中錯誤也很多。於是,他斷然推翻前稿,又從頭做起。經過幾年的揮蚊呵凍,終於在1958年完成了初稿。旋借赴北京進修之便,他又苦讀北京圖書館及趙燏黃先生的善本本草藏書,並不斷得到陳邦賢、范行准、趙燏黃諸先生的審閱與指導。最後,他接受范行准先生的建議,以卷子本作為輯佚的底本,重新作了大量的修改和補充,該書還列入了人民衛生出版社的出版計劃。1962年,因3年自然災害的影響,《新修本草》書稿也和許多建設工程一樣被迫下馬,但同年即由蕪湖醫專油印出版,范行准先生為之作序。與此同時,還油印了《吳普本草》、《本草經集注》、《新修本草論文集》。其中《新修本草》於1981年由安徽科技出版社出版,《吳普本草》由人民衛生出版社於1987年出版。 《新修本草》的輯成對國內外本草學界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誠如范行准先生1962年為該書作序云:「我們知道從事重輯《新修本草》者,中外不止一家,而俱未能問世,今尚先生竟能著其先鞭,使1300年前世界上第一部國家藥典的原貌,燦然復見於世,是值得我們慶幸的一件事。」1981年,第二期《中醫雜誌》對尚輯本評論說:「近30年來,尚志鈞完成了《新修本草》……等輯佚工作,其中特別是《新修本草》,這一具有世界第一部藥典性質的重要本草能夠在我國輯成,使之復見於世,可謂本草文獻整理中一大成就。」 1990年9月,《新修本草》輯複本在北京舉辦的首屆中國中醫藥博覽會上展出,受到了醫藥界專家們的普遍關注和讚譽。正如「安徽廳簡介」所說的:「尚志鈞教授鉤沉輯復《唐·新修本草》等18種本草文獻,飲譽海內外。」編輯本段深入研究陶弘景著述《新修本草》1958年輯復完成後,尚志鈞接著對陶弘景的醫藥著述進行研究,如《本草經集注》、《名醫別錄》、《肘後百一方》等。恰好這時衛生部舉辦中藥研究班,尚志鈞被派遣去進修。1958—1960年,尚志鈞在北京讀書收穫頗豐,不僅得閱善本、孤本,而且拜訪了多位專家學者。他不斷地手抄筆錄,積累了大量的資料,全面、系統地核實了一些文獻記載,建立了本草書籍、本草人物及單味藥物三個系統的7200餘張卡片檔案,構成輯佚醫藥方的一個聯絡網圖。從此以後,凡在輯校時碰到的問題,他都能旁徵博引,上下貫通,由源及流地加以整理和解決。 在本草文獻的源流上,尚志鈞把主要精力集中在研究宋以前的本草文獻上,以此為突破口,上溯下引,追根問底,查清當時藥物運用的概況。他首先將《名醫別錄》整理出來,然後著手研究未收入陶弘景《本草經集注》的藥物。他發現《肘後方》一書有大量佚方散存在《千金方》、《外台秘要》、《醫心方》和《太平御覽》等書,就把這些佚方收集起來,加入現存的《肘後方》中,整理成《補輯肘後方》。由於尚志鈞對陶弘景的著述作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使過去未弄清的問題得到更進一步的解決。例如,他經過一番翔實的考證後認為,在陶弘影以前,中國本草書只有多種《本草經》,並無《名醫別錄》存在,《名醫別錄》定型的書是由陶弘景集錄;現行各種《本草經》輯本的文字皆出自陶弘景之手。 編輯本段嘔心瀝血 整理本草文獻結碩果1970年,皖南醫學院附屬戈磯山醫院恢復,尚志鈞分在中醫科。這時,他想到過去花大量時間與精力從各地搜集的資料,如不加以整理,那就等於白白浪費了。他決心堅持下去,利用業餘時間來繼續整理,到1973年整理出《本草拾遺》。 尚志鈞由於長期艱苦的工作,睡眠一直不足,身體終於累垮了。他血壓持續高而不降,頭昏眼花,到1974年,不但不能進行整理研究,連上班也困難了,最終卧床不起。當時,他十分痛苦,以為自己的願望無法實現了。但經過一年多的休息、治療,尚志鈞的身體逐漸好轉,他又萌發了整理資料的念頭。將丟失的《名醫別錄》稿子重新抄寫一份,1977年,由皖南醫學院油印發行。正好這時外地一友人告訴他見到了丟失的《名醫別錄》清稿,但已換上別人的名字。此稿經有關部門調查後追回,並於1986年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 其後,尚志鈞於1978年整理出《神農本草經校點》及其文獻的研究,1981年,由皖南醫學院鉛印出版。1980年,整理出《山海經植物葯考釋》,1981年,整理出《日華子本草》,1982年,整理出《藥性論》、《海葯本草》,1983年,整理出《雷公炮炙論》、《本草圖經》。1983年,皖南醫學院油印出版了這批整理好的稿件。1985年,整理出《詩經藥物考釋》,1987年,整理出《雷公葯對》(1990年由皖南醫學院油印出版),1988年,整理出《本草文獻概論》,1989年,整理出《開寶本草》。1990年,編成《歷代中藥文獻精華》,現在正在進行《政和本草》的校點工作。 尚志鈞經過幾十年的頑強奮鬥,將失傳或殘缺的古代醫藥典籍鉤沉輯復,還其歷史本來面目,為今後的醫藥史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歷史依據和完整的文獻資料。他所輯復的每一部書、每一條目,均參考了大量的文獻,並註明文獻出處,如輯校《新修本草》所出的校注即達6663條之多,可備讀者查閱。 尚志鈞通過對大量本草文獻的整理研究,搞清了很多似是而非的問題。例如:關於《本經》載葯365種的問題,他認為《本經》葯數原非365種,是道家陶弘景為附和一年之中有365天,而將原來的369種改訂為365種的。他還認為《本草綱目》卷二所載《本經》藥物目錄,是後人從《證類本草》中的白字《本經》藥物目次改編而成。 編輯本段生活簡樸 忘我奉獻只有書癖的尚志鈞別無任何嗜好,他的收入除家庭開支外,大部分都用來購書、訂雜誌、買稿紙、付抄寫費。由於他在西醫院校工作,所研究的課題不對口,故難以申請到科研經費。油印的書稿,有的是向學院會計室貸款印的,但油印書稿不好賣,無法收回工本費。 多年來,尚志鈞都是利用業餘時間研究本草文獻的,所積累的大量資料是利用節假日和星期天從各圖書館搜集的。他從外地查到的資料,也都是回家以後開夜車整理出來的,晚上很少在12點鐘以前睡覺。只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間,他才被迫停止研究。 尚志鈞的生活極為簡樸。1989年7月13日,《新民晚報》第六版,在「出書前的惶感」標題下這樣報道:「安徽有一位研究唐代本草專家,可謂皓首窮經,一生鑽在故紙堆里。……我教研室有一位青年教師,去年去合肥開會,順道訪問這位學者,他家除了書外,四壁蕭然,什麼『機』(指家用高檔電器)也沒有。」此文確實是尚志鈞的真實寫照。 (作者:謝海洲)編輯本段簡歷1918年2月14日 生於安徽省全椒縣。 1940—1944年 重慶國立藥學專科學校(現中國藥科大學)學習。 1944—1945年 在合川麻醉藥品經理處及國立第一製藥廠任職。 1945—1949年 在安徽合肥省衛生處任職。 19的—1950年 任濟南白求恩醫學院藥劑科教師。 1950—1958年 任蕪湖衛生學校藥劑科教師。 1958—1960年 在衛生部中藥研究班進修。 1960—1979年 任蕪湖醫學專科學校(1970年,改為皖南醫學院)講師。 1979年— 任皖南醫學院副教授、教授。 1984年一 任安徽省中醫學會理事。 1986—1991年 任中國藥學會藥學史分科學會委員。編輯本段主要論著1 尚志鈞.我國最早的藥典《唐本草》.醫史與保健組織.1957,(4):275. 2 尚志鈞.《吳普本草》的研究.哈爾濱中醫,1960,(3):71. 3 尚志鈞.《唐本草》目錄的研究.北京中醫學院學報,1960,(2):158. 4 尚志鈞輯校.新修本草.第一版.合肥:安徽科技出版社,1981. 5 尚志鈞,《日華子本草》成書年代的探討.中華醫史雜誌,1982,12(2):114. 6 尚志鈞.諸家輯本《神農本草經》皆出於《證類本草》白字.江蘇中醫雜誌,1982,3(2)38. 7 尚志鈞.《證類本草》白字《本草經》文原出於陶弘景之手.安徽中醫學院學報,1983,2(4):39—41. 8 尚志鈞.《嘉佑本草》概述.皖南醫學院學報,1983,2(2):65—66. 9 尚志鈞輯校.《補輯肘後方》.第一版.合肥:安徽科技出版社,1983. 10 尚志鈞.《蜀本草》的考察.中華醫史雜誌,1983,13(4):237—239. 11 尚志鈞.《本草綱目》所題陳藏器諸虛用藥凡例質疑.中華醫史雜誌.1984,14(1):58. 12 尚志鈞.寇宗奭和《本草衍義》.中華醫史雜誌,1984,14(3):146—149. 13 尚志鈞.《名醫別錄》作者的討論.中華醫史雜誌,1985,15(2):112—116. 14 尚志鈞.《雷公葯對》考略.江蘇中醫雜誌,1985,6(11):39—40. 15 尚志鈞.《海葯本草》成書年代考.北京中醫學院學報,1986,9(2):40—41. 16 尚志鈞.敦煌出土《本草經集注序錄》的考察.中國醫藥學報,1986,(2):40—41. 17 尚志鈞輯校.名醫別錄.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6. 18 尚志鈞輯校.《吳普本草》.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7. 19 尚志鈞.本草拾遺的研探.皖南醫學院學報,1987,6(3):224—226. 20 尚志鈞.敦煌本《本草經集注序錄》和《證類本草》引陶隱居序的考察.中華醫史雜誌,1988,18(2):124—126. 21 尚志鈞.商務影印《政和本草》錯簡例.北京中醫學院學報,1988,11(2):46. 22 尚志鈞.顧觀光輯《神農本草經》藥物合併和分條的討論.中藥通報,1988,13(11):55—57. 23 尚志鈞.論《吳普本草》和《本草經集注》之關係.中華醫史雜誌,1989,19(2):125—127. 24 尚志鈞,林乾良,鄭金生.歷代中藥文獻精華.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89. 25 尚志鈞.臟腑病因條辨.合肥:安徽科技出版社,1989. 26 尚志鈞.《名醫別錄》考.陝西中醫學院學報,1990,13(3):36—37. 27 尚志鈞.《本草圖經》的考察.安徽中醫學院學報,1990,9(3):51—54. 28 尚志鈞.《本草綱目》標註《本經》藥物總數的討論.安徽中醫學院學報,1990,9(4):52—55. 29 尚志鈞輯校.雷公炮炙論.合肥:安徽科技出版社,1991.編輯本段參考文獻〔1〕任弘毅.唐《新修本草》兩個輯複本.安徽中醫學院學報,1982,(3):49. 〔2〕鄭金生等.醫史文獻.中醫年鑒,1984:405. 〔3〕謝海洲等.本草文獻專家尚志鈞先生.藥學通報,1984,(1):36. 〔4〕魏本華.用心血發掘我國醫學寶藏——記本草文獻學家尚志鈞.蕪湖日報,1986.5.22. 〔5〕陳重明,謝宗萬.十年來本草研究概況和今後的展望.中藥材,1986,(3):45;(4)46. 〔6〕宣奉華.輯復失傳醫藥典籍的尚志鈞.瞭望周刊,海外版,1990,(2):36.
- 開放分類:
推薦閱讀:
※三有司—搜狗百科
※威廉·詹姆斯百科名片
※丹毒-360百科
※【生活百科】一張圖教你怎樣區分真皮 仿皮 PU皮 牛皮 羊皮
※宇文邕(古代帝王)—搜狗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