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中的元宵節-中華詩詞網
元宵節,自古文人墨客多有詩詞歌賦吟之詠之。以平仄錯落、含蓄婉約的古詩詞為載體所呈現出來的詩情畫意,為元宵節注入濃郁厚重的人文韻致。
元宵節始於漢代,又稱燈節,梁簡文帝有《列燈賦》:南油俱滿,西漆爭燃。蘇征安息,蠟出龍川。斜暉交映,倒影澄鮮。描繪了當時宮廷在元宵節張燈的盛況。在唐代,唯獨在元宵節,皇帝特許開禁三天,稱為「放夜」。詩人崔液有「誰家見月能閑坐,何處聞燈不看來」的佳句。「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辛棄疾的《青玉案》便生動描寫了京都華苑元宵佳節滿城花燈、遊人,通宵歌舞的熱鬧景象。 元宵張燈風俗自形成以後,自古以來一直被重視,不但民間男女老少摩肩接踵地充街塞巷,連司馬光夫人也要到市上去看燈,司馬光說:「家中有燈,何必到市上去看。」夫人說:「我還要看遊人。」可見那輝煌絢麗的燈海,如雲的仕女,鼎沸的笙簧,是多麼的誘人!
《詞林紀事》載:宣和間,上元張燈,許士女縱觀。各賜酒一杯。一女子因竊所飲金杯,被衛士押至御前,女子即作《鷓鴣天》一首:月滿蓬壺燦爛燈,與郎攜手至端門。貪看鶴陣笙歌舉,不覺鴛鴦失卻群。天漸曉,感皇恩。傳宣賜酒飲杯巡。歸家恐被翁姑責,竊取金杯作照憑。徽宗喜,以金杯賜之,衛士送歸。從竊杯女子的這首詞中,真實再現了當時元宵節笙樂通宵、歌舞歡騰的場面和當時的佳風之盛。
一直很喜歡李清照的詞作,婉約中倜儻有股丈夫氣。她的詞前期明朗歡快,後期因家國之痛,漸染悲愁。但這首寫元宵的《永遇樂》雖然充滿了身世之悲,卻也有對舊時盛日的追懷,「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在這一天閨中少女們要戴上嵌插著翠鳥羽毛的時興帽子,和金線所制的雪柳頭飾,裝扮得整整齊齊前去遊樂,所以元宵節也給青年男女創造了愛情的機會,即使燈火稀疏之處,亦有深閨女子的芳蹤。歐陽修《生查子》也寫道: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元宵燈節至宋明之後更盛,萬盞彩燈壘成燈山,花燈焰火,錦繡交輝,喧鬧達旦,盛況空前。清代詩人姚明之的《詠元宵節》:「花間蜂蝶真喜狂,寶馬香車夜正長。十二樓前燈似火,四平街外月如霜。」更是將此種場景推到極致。
推薦閱讀:
※劉白楊等詩詞中的「雪」
※24首詩詞帶你重新認識「重陽」
※王士禎詩詞錄
※【轉載】經典古文詩詞210句,太棒了
※在詩詞里,連孤獨都美出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