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西江月·世事一場大夢》
07-19
蘇軾《西江月·世事一場大夢》 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新涼? 夜來風葉已鳴廊,看取眉頭鬢上。 酒賤常愁客少,月明多被雲妨。 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凄然北望。詞句注釋⑴西江月:原為唐教坊曲,後用作詞調。《樂章集》《張子野詞》併入「中呂宮」。五十字,上下片各兩平韻,結句各葉一仄韻。⑵世事一場大夢:《莊子·齊物論》:「且有大覺,而後知其大夢也。」李白《春日醉起言志》:「處世若大夢,胡為勞其生。」⑶新涼:一作「秋涼」。⑷風葉:風吹樹葉所發出的聲音。鳴廊:在迴廊上發出聲響。《淮南子·說山訓》:「見一葉落而知歲之將暮。」徐寅《人生幾何賦》:「落葉辭柯,人生幾何」。此由風葉鳴廊聯想到人生之短暫。⑸眉頭鬢上: 指眉頭上的愁思鬢上的白髮。⑹賤:質量低劣。⑺妨:遮蔽。⑻孤光:指獨在中天的月亮。⑼琖[zhǎn]:同「盞」,酒杯。創作背景 不同的蘇軾詩詞選本、論著對蘇軾《西江月·世事一場大夢》一詞作於何時、為誰而作有不同的說法,有的甚至標題都不同。大致有如下兩種不同的說法: 一、公元1097年(紹聖四年)作於儋州。孔凡禮、劉尚榮《蘇軾詩詞選》為該詞加的標題為《西江月·中秋和子由》,認為此詞」紹聖四年八月十五日作於儋州「。劉石《蘇軾詞》只有詞牌,沒有標題,認為此詞」約紹聖四年(1097)中秋作於儋州「。兩書作者均認為抒發的是兄弟之情。 二、公元1080年(元豐三年)作於黃州。洪柏昭《三蘇傳》認為「謫黃第二年的中秋,蘇軾寫了首《西江月·黃州中秋》詞」。關立勛《宋詞精品》也認為是「被貶黃州第二年中秋節所作的詞」,並認為詞的最後兩句「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凄然北望」,作者「北望」是面向汴京,表現的是「對神宗皇帝的期望」。蓋國梁在《唐宋詞三百首》中同樣認為該詞是蘇軾謫黃第二年「作於黃州的中秋」。呂觀仁在《蘇軾詞注》中,直接用《黃州中秋》作標題。《宋詞精華蘇軾詞選集》只提供一個注釋:一本有標題為「黃州中秋」。《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總案》說此詞作於元豐三年。 此詞反映了作者謫居後的苦悶心情,詞調較為低沉、哀惋,充滿了人生空幻的深沉喟嘆。上片寫感傷,寓情於景,詠人生之短促,嘆壯志之難酬;下片寫悲憤,借景抒情,感世道之險惡,悲人生之寥落。全詞以景寓情,情景交融,通過對新涼風葉、孤光明月等景物的描寫,將吟詠節序與感慨身世、抒發悲情緊密結合起來,由秋思及人生,觸景生情,感慨悲歌,情真意切,令人回味無窮。 蘇軾詞作鑒賞 以詞為書信,是宋詞傳播的一道風景線。此詞即是蘇軾兄弟的唱和之作,觀其詞察其人,無論文勢文辭,我們都可發現一個視成規為草芥的縛不住的蘇東坡。這首詞反映了作者謫居後的苦悶心情,詞調較為低沉、哀惋,充滿了人生空幻的深沉喟嘆。具體寫作年代,大概是元豐三年(1080)。 詞的上片寫感傷,寓情於景,詠人生之短促,嘆壯志之難酬。下片寫悲憤,借景抒情,感世道之險惡,悲人生之寥落。蘇軾的幾首中秋詞中,本篇自有其特色。 上片的起句「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新涼」,感嘆人生的虛幻與短促,發端便以悲劇氣氛籠罩全詞。以夢喻世事,不僅包含了不堪回首的辛酸往事,還概括了對整個人生的紛紛擾擾究竟有何目的和意義這一問題的懷疑、厭倦和企求解脫與捨棄。「人生風度新涼」,有對於逝水年華的無限惋惜和悲嘆。「新涼」二字照應中秋,句中數量詞兼疑問詞「幾度」的運用,低回唱嘆,更顯示出人生的倏忽之感。三、四句「夜來風葉已鳴廊,看取眉頭鬢上」,緊承起句,進一步唱出了因時令風物而引起的人生惆悵。作者擷取秋風蕭瑟、落葉紛飛這兩個典型秋色秋景,借寒暑的易替,嘆時光易逝、容顏將老、壯志難酬,以哀惋的筆調道出無法擺脫人生煩憂的悵惘之情。 下片寫獨自一人於異鄉把盞賞月的孤寂處境和傷時感事的思緒。「酒賤常愁客少」,委婉地點出作者遭貶斥後勢力小人避之如水火的情形:「月明多被雲妨」,隱喻奸人當道,排斥善類,忠而被謗,因讒遭貶。以上兩句,流露出詞人對世態炎涼的感憤,包含的情感非常豐富:有念懷親人的無限情思,有對國事的憂慮和對群小當道的憤懣,有渴望朝廷理解、重用的深意,也有難耐的孤寂落寞和不被世人理解的苦痛凄涼。這一結拍,是一個天涯淪落人帶著血淚的人生吶喊與渲泄。它巨大的悲劇力量,確乎令人蕩氣迴腸。 整首詞突出了一個「涼」字,以清寒的中秋之夜的涼風、明月與孤燈等情感意象,營造了一個情景交融的完美意境。蘇軾借寫節候之「涼」,抒寫人生之「悲涼」,表達了他對現實人生的深沉思考。與這首詞意境與主旨相似的就是那首寫於密州的詞《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在那首詞中,蘇軾寫道:「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與這首《西江月·世事一場大夢》相比,兩詞都是借寫景抒懷,都渲染了一個「寒」、「涼」情緒意境,給詞蒙上了一層深厚的情感意韻。所不同的是前者在於指出節候之「清寒」,後者重在喻示人生之「凄涼」;前者寫天上人間之「清寒」,後者寫現實人間之「凄涼」;前者想像天上人間之「寒」以反襯人世間值得留戀,後者借人間之真情以慰藉自己「凄涼」的心靈。兩詞相得益彰,情韻悠遠,表達了飽受政治打擊的蘇軾對歷史人生的深刻認識,以及對人世真情的深深眷戀。 蘇軾這首詞也寄寓了一定的哲理意味。但這種哲理意味是通過營造一個完美的審美意境傳達出來的。讀者首先感受到的是中秋之夜清寒的月色與空寂的長廊,孤獨的詞人身影與孤獨的黯淡燈光,以及由此流露出來的詞人深沉的人生思考與真摯的人世之戀,讀者並不感覺到說理、議論的空洞與枯燥,而是為詞中深沉的情感所打動,然後體驗出作者蘊含於詞中的哲理趣味。另外,蘇軾是宋代豪放詞派的代表詞人,然而這首詞風格柔婉,可以看出蘇軾的詞風也有悲情婉約的一面,這種哀怨隱忍之作更讓人久久不能忘懷。 以景寓情,情景交融,是這首中秋詞的藝術特色。全詞通過對新涼風葉、孤光明月等景物的描寫,將吟詠節序與感慨身世、抒發悲情緊密結合起來,由秋思及人生,觸景生情,感慨悲歌,情真意切,令人回味無窮。賞析詩詞聯想 提起蘇軾的中秋詞,大家都會想起那首著名的《水調歌頭》,但同是寫於中秋的這首《西江月》,情緒卻顯得非常落寞,應該是寫於被貶黃州之時。在這首詞中,蘇軾以「中秋」這一深具情感意義的節日為背景,抒寫了遠貶黃州的孤獨悲苦的心情,同時又在感嘆時間的流逝中,表達出對人生歷史的深沉思考,以及對人世真情的深深眷戀。在清寒孤寂的意境氛圍的營造中,讀者可以見到豪放詞人蘇東坡在曠達超然背後悲情婉約的一面。詩句賞析 詞一開端,便慨嘆世事如夢,雖然蘇軾詩詞中常常流露出人生如夢的思想,但或是自我排遣之語,或為往古來今之思,讀來往往覺其放達,而不覺其悲切。此處卻不然,以一種歷盡滄桑的語氣寫出,加上幾度秋涼之問,風葉鳴廊,忽覺人生短暫,已驚繁霜侵鬢,益覺開頭浮生若夢的感嘆,並非看破紅塵的徹悟,而是對自身遭際有不平之意,從而深感人生如夢境般荒謬與無奈。 「世事一場大夢」中的「世事」既可以指具體的歷史實事,即指蘇軾因「烏台詩案」被貶黃州的事情,亦可以理解為蘇軾對人生命運的抽象意義的認識。「世事如夢」,「人生如夢」,一切皆如白駒過隙,雪後飛鴻,人生只是天地間偶然的飄蓬,所以不可執著於現實中的得失榮辱,而應超脫於具體的萬事萬物,使自己內心趨於平衡。「人生幾度新涼」,用「新涼」指又一個秋天的來臨,並且突出了秋天乍到的「新」,可見詩人對節候變化的敏感,時間的流逝磨蝕著有限的生命,詞人由此產生出真摯的惜時之情。「新涼」亦指詩人再次遭到排擠打擊的人生際遇,用一個「涼」字,表達了詩人心中的凄涼之情,所以,「人生幾度新涼」不僅指自然節候的變化,同時也是指人生命運的起伏不定、變幻莫測。這句話把自然與人生結合起來,以自然的變幻來反襯出詞人對人生命運的無奈謂嘆,寄意深刻,韻味悠遠。開頭兩句詞遠遠不止是蘇東坡在記敘一時一地之事,或是一己一身之感,而是借寫具體的事實,表達他對抽象意義上的人生命運的深沉思忖。 「夜來風葉已鳴廊,看取眉頭鬢上。」在冷落清秋的夜裡,涼風吹打著庭院里的樹葉,在空曠的長廊里發出凄涼的迴響。詞人取過鏡子,看見兩鬢爬滿了白髮,「人生何處得秋霜?」詞人由此陷入了深沉的思索中,讀者同樣可以感覺到陣陣寒意襲來。 過片兩句,更可見牢騷。「酒賤常愁客少,月明多被雲妨。」「酒賤」是因為「人賤」,暗指身遭貶斥,受人冷遇。「月明」句隱喻小人當道,君子遭讒。蘇軾遠貶黃州,心中的失落與不滿是以這種自我嘲諷的形式來表現的。因「烏台詩案」受蘇軾牽連被貶的人太多,而蘇軾也因此不願連累友人,所以絕少與故人交往,這裡的「客少」應是指當時的實際情況。在這靜寂的夜裡,在這皓月當空之時,清秋的寒氣陣陣襲人,此時,蘇軾心中的孤獨凄涼之感是難以排遣的。中秋月明,而明月總是被烏雲遮去光芒。有人認為「東坡在黃州,中秋夜對月獨酌,作《西江月》詞」,可見「月明多被雲妨」一句寫的是眼前實景,是自然現象,但似乎還有更深的內涵,是在借自然之景抒寫他對社會環境的認識。這裡隱含了作者深深的政治憤懣情緒,「雲妨」比喻小人當道,欺瞞主上迷惑視聽排斥忠良。作者為自己忠而被謗,謫居偏地黃州,政治抱負難於發揮而深感憂傷苦悶,而此情此景,唯有對月把孤盞聊以解憂愁了。 「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凄涼北望」點出了作詞的時間與主旨。「中秋」是傳統意義上團聚的節日,蘇軾選取「中秋」這一宴樂的節日作為背景,以虛筆中的樂景寫哀情,使哀情為之更哀。「北望」點出了作詞的主旨。「北望」的含義,歷代論者有所爭議,《古今詞話》認為蘇軾「一日不負朝廷,其懷君之心,末句可見矣」,而胡仔認為是「兄弟之情見於句意之間矣」。據記載這首詞下原有注釋「寄子由」,可見蘇軾此詞是在中秋之夜寫給其兄弟蘇轍的。其實,蘇軾當時政治上受迫害,孤苦寂寥,凄然北望之中,思弟之情,憂國之心,身世之感,或許交織在一起,作為欣賞者,也不妨拋開考證,作寬泛理解。蘇軾晚年飽受政治打擊,他多以佛、道思想來超然物外,以消解現實的苦悶,但此詞籠罩著一層悲涼的氣氛,可見蘇軾始終沒能擺脫塵世的痛苦。在這熱鬧的中秋月明之時,唯一可以慰藉自己落寞孤寂情懷的是那真摯的手足深情。蘇軾渴望著與兄弟一訴衷腸,無奈遠貶黃州的他只能在北望中借明月遙寄相思。天涯同一月,相思兩地情,遙望卻不能與之相聚,明天卻又要面臨現實中太多的痛苦與無奈,蘇軾因而陷入更為深沉的悲涼之中。特點 整首詞突出了一個「涼」字,以清寒的中秋之夜的涼風、明月與孤燈等情感意象,營造了一個情景交融的完美意境。蘇軾借寫節候之「涼」,抒寫人生之「悲涼」,表達了他對現實人生的深沉思考。與這首詞意境與主旨相似的就是那首寫於密州的詞《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在那首詞中,蘇軾寫道:「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與這首《西江月·世事一場大夢》相比,兩詞都是借寫景抒懷,都渲染了一個「寒」、「涼」情緒意境,給詞蒙上了一層深厚的情感意韻。所不同的是前者在於指出節候之「清寒」,後者重在喻示人生之「凄涼」;前者寫天上人間之「清寒」,後者寫現實人間之「凄涼」;前者想像天上人間之「寒」以反襯人世間值得留戀,後者借人間之真情以慰藉自己「凄涼」的心靈。兩詞相得益彰,情韻悠遠,表達了飽受政治打擊的蘇軾對歷史人生的深刻認識,以及對人世真情的深深眷戀。總結 蘇軾這首詞也寄寓了一定的哲理意味。但這種哲理意味是通過營造一個完美的審美意境傳達出來的。讀者首先感受到的是中秋之夜清寒的月色與空寂的長廊,孤獨的詞人身影與孤獨的黯淡燈光,以及由此流露出來的詞人深沉的人生思考與真摯的人世之戀,讀者並不感覺到說理、議論的空洞與枯燥,而是為詞中深沉的情感所打動,然後體驗出作者蘊含於詞中的哲理趣味。另外,蘇軾是宋代豪放詞派的代表詞人,然而這首詞風格柔婉,可以看出蘇軾的詞風也有悲情婉約的一面,這種哀怨隱忍之作更讓人久久不能忘懷。名家點評沈雄認為:蘇軾「一日不負朝廷,其懷君之心,末句可見矣」。(《古今詞話》)胡仔認為:此詞「兄弟之情見於句意之間矣。」(《苕溪漁隱叢話》)孤光 拼音:gū guāng(1).遠處映射的光。《文選·沉約〈詠湖中雁〉》詩:「群浮動輕浪,單汎逐孤光。懸飛竟不下,亂起未成行。」 張銑 註:「孤,猶遠也。」(2).孤獨的光,單獨的光。多指日光或月光。 唐 杜甫 《王兵馬使二角鷹》詩:「中有萬里之 長江 ,迴風滔日孤光動。」 仇兆鰲 註:「孤光浮動,日映 江 波也。」 唐 賈島 《酬朱侍御望月見寄》詩:「相思唯有霜台月,望盡孤光見卻生。」 宋 蘇軾 《西江月·茶詞》:「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凄然北望。」 宋 楊萬里 《攸山望石臼湖》詩:「雨中深閉轎窗紗,驚見孤光射眼花。一顧平湖山盡處,碧銅鏡外走青蛇。」 清 龔自珍 《戒將歸文》:「予幽幽以自嫭兮,非眾磨之能穴。恥列炬之平然兮,非孤光之所逼。」(3).猶孤影。 唐 杜甫 《桔柏渡》詩:「孤光隱顧盼,遊子悵寂寥。」 仇兆鰲 註:「孤光,孤影也。」 唐 李頎 《登首陽山謁夷齊廟》詩:「石崖向西豁,引領望 黃河 。千里一飛鳥,孤光東逝波。」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