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會採訪寫稿的記者已經out!新媒體時代記者必備花樣生存大法,你get了嗎?
文|張耀升
記者需要學編程和數據分析嗎?關於記者需不需要會寫程序,這個問題已經被提出來很多次了。
數據工廠創始人黃志敏告訴傳媒狐,「學編程也有能力上的區別,不一定說要做到多強,但記者最好有編程基礎,知道編程能做什麼,知道過程是怎麼樣,你才可以去跟負責編程的去溝通。」
現階段不少記者學習編程是為了數據分析,所以編程難度不會太高。2006年,地圖資料網站EveryBlock創始人阿德里安·哈羅瓦描繪了數據新聞的雛型,他認為記者應該拿出結構化、機器可讀取的數據,拋棄傳統新聞的繁瑣文字。
除了業界關注,學界也在栽培記者的編程能力。2015年,哥倫比亞大學針對記者開設名為Lede的新聞碩士項目,專攻數據新聞。參加Lede項目的記者將會學習如何編程,還有如何處理數據和圖表。
哥大新聞學院創辦人普利策曾說過,「我的想法是將新聞作為一種崇高的知識分子的職業,用實踐的方法鼓勵、教育現在、將來的從業人員。」 Lede數據新聞的項目,也許承接了普利策「開創」的想法。
曾參加Lede項目的記者王小丹指出,「在這半年多的時間裡,我接觸到超過20種軟體及編程語言,以供處理不同類型的數據。」
但不是每位記者都有時間參加學校課程,對於編程有興趣的記者朋友,國際記者站推薦三個自學網站,分別是Codecademy、Lynda.com、Harvard online courses。其中Codecademy提供免費編程課程,包括Python、JavaScript和Ruby三種語言,也包括H5所需要的HTML和CSS。
其實除了學生或年輕記者,黃志敏認為資深記者也能學個編程,「一樣是需要學習的,自己了解一下,體會一下,對工作是有好處的。」
學習在社交媒體收集和核實信息記者信源來自社交媒體的頻率越來越高,但卻越來越不真實。
社交媒體成為記者主要信源不是偶然,因為社交媒體的豐富性、即時性都是過去線人或外部爆料所不能相比。前CNN記者費利佩·斯特芬(Felipe Estefan)認同這個觀點,「在新聞採訪過程中,記者可以使用社交媒體找到關鍵信源。特別是在偏遠地區,民眾可以提供實時信息。」
根據公關公司萬博宣偉(Weber Shandwick)2014年發布的《亞太地區媒體從業者的數字化 生活》報告指出,記者使用通訊應用、門戶網站、社交媒體尋找新聞線索的比例超過五成,分別是通訊應用(55.2%)、門戶網站 (52.5%)、社交媒體(50.8%)。
報告也指出,有68.8%的記者在社交媒體上找突發新聞。但是記者不只要具備在社交媒體收集線索的能力,還要確認線索的真實性。不少記者為了搶快引用社交媒體的信源,這並沒有不好,但是有時會忘記核實信息的真實性。
數字第一媒體(Digital First Media)編輯史蒂夫·巴特瑞認為,面對網路信息,記者該有三個態度:(1)具有判斷信息的敏感、執著、懷疑和技巧;(2)知道消息的來源和可靠性;(3)是否有合理的文件證明事實。
巴特瑞舉了個例子。2014年曾有小飛機迫降紐約市布朗克斯區的高速公路。跟進記者最早在Twitter上發現,幾個推送說小飛機迫降紐約的高速公路,於是記者關注了紐約幾個官方Twitter帳號,查看有沒有推送迫降事件的相關信息。
最後記者聯繫了紐約市消防局,確認網上收到的信息,同時要求他們提供更多細節。聯繫官方的途中,記者也不忘用社交媒體客戶端TweetDeck查看相關討論。
記者的態度很明確,未核實前暫時不報道,直到信息得到驗證。
記者需要學習剪輯音頻和視頻近年記者們也在探索視頻或音頻新聞的可行性。
我們先來談音頻新聞,音頻新聞我們並不陌生,因為過去廣播也是以音頻的形式傳播,但是音頻新聞比起廣播的製作要容易許多。
在音頻新聞製作上,BBC新聞學院給了幾個比較實務的意見。BBC認為音頻的導語應該告訴聽眾這篇報道跟什麼有關,還有為什麼聽眾應該聽下去,一開始就要抓住聽眾的注意力。除了好的開頭,也要把新聞的來龍去脈講清楚。
在音頻新聞的錄音中,BBC新聞學院認為採訪應該要讓錄音質量好一點,才能讓聽眾聽清楚對話內容,同時利用現場環境的音效讓聽眾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針對記者在音頻新聞的學習和製作,國際記者網給了六個方便記者製作音頻新聞的工具:Opinion、oTranscribe、Free Music Archive、PhotoPeach、SoundCite、Clammr。
音頻應用Opinion介面
其中傳媒狐特別介紹Opinion。Opinion可以在手機上簡單編輯音頻,同時也可以分享音頻,很適合實地報道的記者。但是Opinion的缺點是它是付費應用,而且只支援iOS系統。
跟音頻一樣,視頻也是記者在新聞現場能呈現的形式。
而且隨著近年短視頻在國內走紅,視頻新聞的重要性也在逐年上升。跟傳統電視台的節目製作不同,現在記者大多使用自己的手機來進行拍攝,甚至在手機上完成剪輯然後推送。
尼泊爾多媒體記者羅傑尼希·班達里(Rajneesh Bhandari)在國際記者網採訪中提到,「手機是快速拍攝視頻、編輯和完成任務的偉大工具,你不用攜帶很多東西,你只需要一個手機,一個輕型三腳架,或一個針形話筒。」
過去的3年中,BBC對旗下1,000名記者進行移動報道的培訓,而且發給記者3,000台智能手機支援他們的新聞報道。
BBC新聞學院的薩利·韋伯提供了幾個製作視頻新聞的訣竅,首先開頭和結尾的畫面要乾淨,而且同一個事件要多拍幾個不同角度,累積素材以方便剪輯。最後還要注意故事連續性,比如人物用的是哪只手、東西的擺放位置、人物的外表等是否一致。
國際記者網推薦了幾個適合記者做簡單視頻剪輯的手機應用,分別是Videolicious、FilmicPro、Videon、iMovie、Voddio、VideoPro Camera、Splice、Cute CUT。
Spark Pro的使用介紹
但是傳媒狐要介紹一款名叫Spark Pro的應用,它在某種程度上解決了採訪需要攝影師的問題。Spark Pro好處在於操作簡單,有基本的視頻編輯功能,而且不會浪費記者多少時間就能做出高質量的視頻新聞。
但是對於有專業需求的記者朋友們,傳媒狐還是推薦去學習Adobe Premiere Pro或是Final Cut Pro。
相較於20年前的製作環境,幫新聞配上一段音頻或視頻,也許是個經濟實惠的選擇。
直播、VR這些新技術也要學目前最火的直播,不只網紅能用,連新聞也能派上用場。
部分媒體就要求視頻記者要有現場直播的能力。今年邯鄲洪災中,《新京報》派出了視頻記者林斐然前往邯鄲災區,帶來第一手傷亡消息,即使災區手機信號不好,林還是帶來了3條快訊,2條報紙稿件,4條視頻和最重要的2段直播。
目前國內記者使用的直播工具尚未統一,但國外記者普遍使用Facebook作為直播的平台。
Facebook的Live直播功能無疑是國外媒體的新寵,因為技術門檻低,Facebook幫紙媒、網路媒體、廣播電視提供了直播渠道,可以推送新聞事件最新情況、追蹤報道。
Facebook執行官扎克柏格認為,「Live就像是在你的口袋放了台電視攝影機,所有拿手機的人,都有能力向全世界做推送。」換個角度看,也給了記者向全世界推送新聞消息的能力。
除了直播,VR最近也成了記者學習的項目,即便VR產業尚未成熟,但《紐約時報》很早就推出了VR新聞應用「NYTVR」。《紐約時報》雜誌總編傑克·西爾弗斯坦(Jake Silverstein)指出,「通過虛擬實境的沉浸式體驗,我們得以將讀者置於報導的中心。」
在國內,VR新聞早就不新鮮了。新華社在今年G20大會就用上了全景攝影。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傳播學部教授孫振虎在《人民日報》採訪中表示,「VR新聞的獨特性在於它將空間感擴充的同時,延伸了受眾的感官體驗。」
相較於昂貴的VR拍攝設備,其實記者也可以用手機拍出簡單的VR。安卓系統里的谷歌相機是個好選擇,它裡面有全景拍攝模式。在iOS系統,你也可以下載谷歌街景應用拍全景照片。
看了這麼多新時代記者必備技能,相信不少記者朋友已經暈了,即便是活到老學到老,可能也沒辦法學這麼多東西。但是這些技能,其實只是輔助記者去呈現事實的工具,去把故事說好的工具。
黃志敏也認為學習新技術是好事,「你要知道VR或視頻怎麼製作,大家才有辦法進行溝通。」對新技術的了解,也能帶動新聞團隊的配合。記者們也不用擔心,新技術崛起不代表文字就是弱勢,一篇好的文字報道也能抵過高成本的VR新聞,所以核心還是在故事。
普利策說,「倘若國家是一條航行在大海上的船隻,新聞記者就是站在船頭的瞭望者。」
如今,記者也順著潮流成了新技術的瞭望者。
推薦閱讀:
※媒體稱首都政治副中心初定保定(圖)
※「林水會戰看日照」全國媒體採風活動走進綠豐
※一點簡介
※國內主流媒體是怎樣評價白敬亭的?
※媒體稱美軍打造「海上稜鏡」掌握中國潛艇動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