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怎樣煉成的7 快樂達人
演講人:鮑鵬山
講師簡介:上海電視大學中文系教授
內容簡介:每一個人的一生都在追求著快樂,那麼快樂到底是什麼?現代人對於這個問題尤其困惑。有人說笑容滿面就是快樂,有人說健康長壽就是快樂,也有人說有錢就是快樂。難道沒有這些,就不會快樂嗎?早在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他雖然幼年喪父,少年喪母,中年仕途受挫,屢不得志,一生窮困潦倒,累累若喪家之狗,但是孔子卻稱得上是一個快樂達人。那麼這個快樂達人是如何樂對人生的,他對於人生的態度,對於我們現代人又會有著怎樣的啟示呢?
全文:
我們上一講講到了孔子已經進入他的不惑之年,也可以說是孔子一生中最快樂的一段時光,《論語》裡面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論語》二十章,五百多則,你竟然找不到一個苦字,與樂相對的是憂,苦和憂是不一樣的。苦是一種感覺,憂是一種主動的心理狀態。憂國憂民這個憂是動詞。苦是形容詞,而且孔子還講到君子不憂,智者不憂。《論語》里給我們的感覺是什麼呢?就是一幫快樂的人在快樂地承擔著天下的重任,或者反過來說,他們承擔著天下那麼大的重擔,他們依然那麼快樂,所以在宋代程頤和程顥兩個人去向周敦頤(《愛蓮說》的作者,沉冰注)請教,周敦頤說,你們要想把學問做好一點,我給你們做一個課題,到《論語》里去「孔顏樂處」孔子和顏回你找一找他們快樂的地方,那麼孔子到底有多少快樂,把這些搞明白了,學問就夠了。「孔顏樂處」,孔子有多少快樂,你翻開《論語》這本書,第一章第一則就是孔子在不惑的時候說的,也就是他這個時候真實心情,心境和處境的寫照,而這三句話都是在講快樂。
學,然後把你學到的東西在生活中實踐不是很快樂嗎?
解說:鮑鵬山老師從《論語》中為我們找到了孔子的三種快樂,可是這第一種快樂,學習的快樂就讓許多現代人傷腦筋,在很多人看來,學習往往伴隨著枯燥,乏味,說教,那麼如何讓學習變成一件快樂的事情呢?早在兩千多年前的孔老夫子,他又是怎樣做的呢?
孔子有一次跟師襄子學琴,學彈一首曲子,彈了十來天,老師著急了,襄子就說你這個曲子已經彈得很好了,換一個曲子吧。孔子說這個曲子我是已經彈得很熟練了,但是我還沒有找到它的規律,因此孔子繼續彈,又過了一段時間,襄子已經很著急了,就跟孔子說,你已經掌握了規律了,可以換一首曲子了,不要老彈一個曲子。孔子說還不行,我還沒有體會到這個曲子裡面所包含的情感。襄子拿他沒辦法,說你接著彈吧。又過了一段時間,襄子說,你現在已經體會到這個曲子的情感了吧,你可以換一首了吧。孔子說還不行,我不知道這個曲子的作者是誰?襄子教孔子這個曲子時侯,他沒有告訴孔子曲子的名字,孔子繼續演奏下去,終於,有一天他說,我現在知道這個曲子的作者是誰了?因為我從這個曲子裡面,在我演奏的時候,有一個人就浮現在我的面前,高高的,瘦瘦的,皮膚比較黑,眼神很憂鬱,好像擔當著天下的苦難一樣,這就只有一個人了,他就是周文王。襄子一聽,對孔子佩服得五體投地,孔先生你太厲害了,這個曲子我老師教我的時候就告訴我它的名字叫《文王操》。
孔子通過演奏就能夠知道曲子的作者是周文王,這是什麼能力啊?對音樂沉迷到什麼程度,才能達到這樣的境界。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講到孔子是在整理《詩經》的時候,那個的詩經它不是現在我們讀到的詩歌,實際上《詩經》在那個年代是譜了曲的歌曲,每一句詩都配有音符的音樂啊,孔子在整理《詩經》的時候,不是像我們現在這樣是做文字整理,孔子更主要的是做樂譜整理。
多大的工程,又是多大的享受啊!要有多大的能力和多大的心胸才能夠享受,三百零五篇,孔子把琴擱在那一放,從頭到尾演奏下來,這一點可以說是說是孔子最鮮明的特徵之一。
你隨便找十戶人家的小村落,找幾個和我一樣忠厚的人,那是很容易找到的,但是要找一個好學的人,那一定非常困難。所以說,好學是一種素質,好學你才能有所成就。問題還在於好學才能夠給你帶來快樂。我經常跟我的學生說,你要養成一個讀書的習慣,讀書有時候不僅僅是長知識,它能夠讓你度過一些無聊寂寞的時光。你今天特別寂寞,你找朋友打麻將沒人,打牌沒人,大家都有事,怎麼辦?很多快樂都需要有別人在場,有一種快樂只要有書就行。
這就是孔子快樂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解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是孔子的第一種快樂。孔子的第二種快樂是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一句話可以說是婦孺皆知,千百年來一直被世人廣為傳頌,但是為什麼有朋自遠方來,就一定會快樂呢?是什麼給孔子帶來了快樂?鮑鵬山老師又會如何解讀呢?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個「朋」在此處,我們可以把它理解為他的學生,孔子的私學最後越辦越大,影響越來越大,規模越來越大,報名的學生從各個地方趕來,他們來自不同的國家。那麼多有為青年,那麼多社會精英,從四面八方趕來向他請教,大家圍繞在一起,談論天下大事,不亦樂乎,多快樂。而且就在這個時候,孔子最重要的學生基本上都到了。孔門十哲里有八人都到了,孔門十哲里除了後來文學科的子由和子夏,其他的如德行科的四位,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都到了。言語科的宰我,子貢到了。政事科的冉有,子路來了。孔子最重要的學生都到齊了,所以後來孟子講了一句話,人生三大快樂,其中一個就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你想孔子的身邊圍繞這八個高徒,那不是人生的大快樂嗎?從37歲到50歲這14年是孔子一生裡面非常重要的一個時期,在這14年里,孔子什麼都沒幹,就幹了一件事,教學生。
解說:孔子的職業是一名教師,在傳道授業解惑的過程中,對於仕途不得志的孔子來說,卻體味到了另外一種實現人生價值的快樂。那麼孔子和他的學生每天在一起都會討論什麼問題?又是什麼事情讓他們那麼快樂?
孔子的私學他從來不教學生專業,他不教你將來怎麼陞官怎樣發財,他教的是你有所承擔,教的是一個人的志向,是一個人的胸襟,是一個人的眼光,他教這些東西。所以他和弟子在一起,談什麼,談志向。有一天孔子和他的兩位弟子在一起,一個是子路,一個是顏回,這都是孔子最核心的弟子了。孔子說今天沒有別人,那麼趁這個機會各自談談自己的志向。孔子經常讓弟子們談志向,子路總是搶先說話,子路的身份他是大師兄,是孔子第一批學生,另外他是一個急性子,所以,我們看只要孔子和一幫弟子在一起對話,只要子路在場,第一個回答問題的一定是子路。子路就說了
我覺得也挺好笑的,他此時倒說自己很慷慨。我的志向就是將來發財後,我有車馬,我有漂亮衣服,名牌服裝,我都會拿來和朋友一起分享,即使他們把我的名牌服裝穿爛了,我也不會心疼,慷慨!那顏回怎麼說的呢?
顏回說我希望自己將來做成大事以後,我不誇耀自己的長處,不表白自己的功勞,這個境界比子路高一點。接著子路就反過來問孔子,老師那你的志向是什麼呢?孔子講了十二個字
老年人我讓他得到安養,朋友我讓他信任我,少年我讓他得到關懷。這是孔子的志向,這是聖人的志向。還有一次子路跑去問老師,什麼樣的人才能稱之為君子,孔子說君子的境界有不同,首先你得做到第一點
修養好自己,用一顆恭敬的心來面對世界。這個恭敬的心不僅是對人恭敬,不僅是對地位高的人恭敬,不僅是對長輩恭敬,恭敬是全方位的。對整個世界都有一顆恭敬心,對動物也要有恭敬心,對植物有恭敬心,所以古人有時候看到了一顆老樹,他都會拱手,這就是敬。你有了恭敬心,你對誰都敬意,對世界萬物都有敬意。你看到一朵花在那個地方開,你就不會隨便地把它折下來了,你敬它,讓它在那裡自由開放。你看到花上有一隻蝴蝶,你敬它,你就不會去打擾它,這就是敬。人有這樣一個敬的時候,你整個氣質都變了,你就是個文明人,這是第一層境界。子路說老師這個境界我們是不是做到了,是不是還有更高的境界啊?孔子說,再加五個字
修養好自己,安頓好他人。這個人是指什麼?是指所有跟你有直接或間接關係的人,這就是你的人生責任。你總得安頓好你的父母吧,給他一個幸福的晚年。你總得安頓好你自己的配偶吧,給他(她)一個幸福的生活吧,你總得安頓好你自己的子女吧,給他(她)一個光明的未來吧。你對朋友也應該有所交代吧,他(她)既然是你的朋友,你就應該對他(她)有所交代,對他(她)有所關照。親戚如此,朋友如此,其他的社會關係也一樣,人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所以每一個跟你有社會關係的人,你就得安頓好他們。做領導你要把下屬安頓好,做企業家你要把職工安頓好,生產產品,你要對消費者負責,這就叫修己安人。一個人能夠做到這一點,那是多麼高的境界啊!你是安人,不是擾人,不是害人。
那子路接著又問了,老師是不是還有更高的境界啊?孔子說還有,不過這個更高的境界一般人做不到了,連堯舜都未必做得到,
修養自己,把天下都安頓好,這個境界太高了,可能我們都做不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嘛。國家領導人要想這句話,修己以安百姓。我們一般的人多想一想修己以安人就可以了。所以我們發現孔子和他的弟子們談的都是大事,不是蠅頭小事,所以,有人把《論語》做了一個概括說,一個聖人和一幫大丈夫。莊子用了一段非常富有詩意的語言描述孔子這一段時間的生活。《莊子.漁父》有這樣一段話說,
這一段文字太美了,在森林裡遊玩,然後到一片開滿杏花的水邊的沙洲上坐下來,弟子們圍繞在老師身邊讀書,老師在那個地方唱歌彈琴。多麼有詩意啊!所以我們看莊子很有意思,《莊子》裡面經常拿孔子開涮,但實際上莊子骨子裡對孔子有極大的尊敬,所以他才把孔子這一段生活描寫得這麼有詩意,莊子用他的筆把這一段生活給我們留下了,我們說這是孔子的個人生活但是他也是人類的心靈生活,他是孔子個人的一個場景,同時他也是我們整個民族的一個場景。這個場景發生在某一個瞬間,但它是歷史的,永恆的。這種場景你想起來就會感動,那是一個亂世,可是在這個亂世里,有孔子這樣的瀟洒和沉著,那個世界一片黑暗,可是這片黑暗的核心裏面突然出現了光芒,這個光芒就是孔子以及圍繞在他身邊的弟子們,在這段時間裡孔子本人也好像忘了整個世界,他就和他的學生們廝守在一起,一直就這麼悠哉,悠哉,聊以卒歲。 解說:孔子的第一種快樂來源於自己,他從學習中體味到探尋的樂趣,孔子的第二種快樂來源於朋友,他從交流中體味到志同道合的快樂,而孔子的第三種快樂卻來源於別人對自己的不理解,這又是為什麼呢?鮑鵬山老師從《論語》中為我們找到了答案。
不被人理解本身是不高興的,你被別人誤解了能高興嗎,你有才能別人不了解能高興嗎,你貢獻大別人不了解能高興嗎,你一年工作下來做出了很多成績到年終總結的時候,領導沒有肯定你,你能高興嗎,不高興。可是孔子能夠做到,人不知而不慍,孔子想
有一天子路問孔子說君子有沒有憂愁啊,孔子說,君子沒有憂愁,為什麼呢?君子一輩子就干一件事情,修行,修養自己的德行,在他的德行還沒有修養好的時候,他以修養的過程為快樂,當他的德行修養好以後,他以他的結果為快樂,所以君子有終生之樂,無一日之憂,這是孔子明確地告訴我們什麼東西能讓我們終生快樂。
如果做不得到這一點,孔子講那就是小人,小人有終生之憂,無一日之樂。在孔子的學生中,孔子最喜歡顏回,顏回知道快樂,而且顏回即使在貧困之中也能快樂,孔子跨顏回,賢哉回也!真是賢德,顏回啊。你如果聽到這個開場白,你以為下面要講顏回多麼有道德,不是的,因為一談到賢德應該就是道德,可下面孔子講什麼呢?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然後又來了一句,賢哉回也!你把賢和樂放在一起看,什麼叫道德?道德就是快樂,快樂就是道德。
而一個人如果他的生活合乎道德,他也一定會快樂。
所以這三句話都是再講快樂,學習可以給我帶來快樂,天下英才都圍繞在自己的身邊,大家一起討論道,討論德,討論仁,討論義,討論天下大事,快哉!同時還有一個快樂,自己的高尚的德行也能給我們帶來快樂,這個德行就是人不知而不慍。所以孔子此時真的非常快樂,這是孔子一生最快樂的時光。 解說:如果用今天最時尚的詞語來形容孔子,可以說他是一個快樂達人。雖然他有著凄慘的身世遭遇,仕途屢屢受挫,鬱郁不得志,但是這些都沒有讓孔子感到憂慮,反而使他越活躍快樂,那麼孔子的快樂是怎樣煉成的呢? 有個叫葉公的人問子路一個問題,說子路先生,你的老師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子路一時沒有想到怎樣概括自己的老師,所以沒有回答。回來以後就跟孔子講,老師剛才那個人問我,你是什麼樣的人,我沒有回答。孔子就埋怨了子路,說你跟我這麼長的時間,你不知道我的為人嗎,你就告訴他,
發憤讀書,研究學問的時候,忘了吃飯,快樂的時候忘了憂愁,甚至不知道老之將至。古人到了五十歲就講老了,孔子此時六十多歲了,應該是老之已至,可是他說老之將至,他真的不知道自己老了。一個能夠發憤忘食的人做什麼事都能做好,還可以忘憂。有熱情的人往往就很快樂,這是孔子對自己的判斷,對自己的描述。孔子到這麼大歲數為什麼還這麼快樂?我想有兩個原因。
第一,孔子有健康的身體,這一點很重要,孔子這個人天賦很高,天賦高不光是指智力,還之什麼,體力,孔子身體也非常好,身高很高,九尺六寸,將近兩米的高度。孔子那麼大歲數一直在周遊列國,天天坐著小馬車,一路上顛簸,那不容易啊,那時候跟現在的路沒法比,那時候的車輪是木頭的,不是橡膠的。一個55歲的人顛簸到68歲回來,身體不好,誰受得了啊。身體好有時心情就會好,就會快樂,身體好是快樂的生理基礎,所以這一點必須要提到。第二,精神健全,孔子精神很健全,不偏執,不孤僻,不陰冷,很陽光。他內心充滿的不是對別人的怨恨,而是寬容和愛。所以漢代有一個學者叫楊雄,他講孔子說,仲尼多愛。快樂的源泉是因為愛,孔子就是骨子了特別有愛的人。我們來看一看,孔子愛什麼東西?首先愛大自然,對大自然有一份特別的好奇和特別的愛。喜歡登山,喜歡臨海。子貢曾經問孔子一個問題,老師,為什麼君子一看到大水,就一定要站在旁邊好好觀賞一番。孔子說,因為水啟示我們很多美德,比如水遍予而無私,水沒有私心雜念,他普遍的給予,這就是德。所及者生,水流到的地方就一定有生命,這就是仁,水總是往下流,雖然曲折,但是它一定有道理,這就是義。淺者流行,深者不測,這就像智,從山裡面衝出來的時候,哪怕面對懸崖峭壁,也毫不猶豫,這就是勇。他有多種美德,明察秋毫,包容萬物。孔子從水中看到了什麼,看到了美德。他不只是愛山水,他還愛藝術,孔子本身就是個藝術家。
我們有很多音樂發燒友,你可曾發燒到孔子這樣,聽到一首好的音樂,竟然三個月吃肉都沒有味道。孔子一輩子特別愛吃肉,他對生活很講究,可是聽了音樂後,三個月不知肉味。因為他沉浸在音樂里,他自己有一句話
我真沒有想到,音樂能把人感動到這樣的程度啊,他在魯國聽魯國的樂師演奏的音樂,他說
多麼美妙的音樂啊,我滿耳朵都是音樂。他在大街上走路,如果聽到有一人在那邊唱歌唱得很好聽,他一定穿過馬路把把那人攔住,你剛才唱得很好聽,能不能再唱一遍。如果在今天,人們會認為他是瘋子。但孔子就是這樣的人。如果不是對音樂,對藝術有強烈的熱愛,是不會這樣做的。他常常被音樂感動,感慨萬端,真懂音樂的人,就是這種人,你有沒有藝術細胞,有沒有藝術鑒賞力就看你能不能被藝術感動。在孔子看來,人生滿眼山水,滿耳音樂,這是多麼美好的生活啊。所以孟子講萬物備於我,莊子也說,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以一。都是同樣的境界,這就是人生的一種最高境界,圓融純粹。所以當你到了這個境界的時候,哪裡用得著爭名奪,利,哪裡用得著勾心鬥角,追求甘脆肥膿,哪裡用得著錦衣玉食,哪裡用得著紫袍玉帶,高樓大廈,也用不著鐘鳴鼎食,聲色犬馬。這些都不要了,造化給我們的東西夠豐富了,孔子自己怎麼樣?
用不義的手段得到的那個富和貴對我來說就像天邊的浮雲一樣,你看最後一句話瀟洒,誰能夠把富貴當成浮雲,就真的徹底思想解放了,你真的就解脫了,你真的就瀟洒了。所以不義於我如浮雲這一句是大瀟洒,有這個大瀟洒你才能有大快樂,你才放得下,拿得起,你捨得出才能得得來。孔子本人從這種單純裡面找到了快樂,這一講就講到這裡,謝謝大家!
推薦閱讀:
※【每個人都需要隱秘的快樂】
※發牢騷會影響身材和容貌--快樂學佛
※千萬個祝福送給你---祝你生日快樂
※水涼了還可以喝,心涼了連說快樂都顯得落寞
※三八節祝天下男女同胞都快樂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