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的由來與傳說,淚奔了十萬情人!

  七 夕  【五代·後唐】楊璞  未會牽牛意若何,須邀織女弄金梭。  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已多。  今天是中國傳統的七夕佳節。  如今,七夕節更多的在人們心中和西方的情人節畫上了等號。那麼事實上,七夕節真的僅僅是中國人的「情人節」嗎?  據百度百科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它是流行於中國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相傳農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故稱為「乞巧」。七夕始於漢朝,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是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其起源於對自然的崇拜及婦女穿針乞巧。

  「從傳統故事來說,七夕紀念的是夫妻間忠貞不渝的情感,和對婦女穿針紡織的崇拜,而非一般意義上的『情人』。」中國民俗學會榮譽會長、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委員會副主任烏丙安說道,「傳統的七夕節有特定的內涵和傳統,沒必要將其更名去和其他節日作類比。」

  由此可見,七夕和西方專為戀人間設立的節日有著本質上的不同。在七夕,不論你是否身處戀愛之中,你都可以在這一天找到七夕之於你的意義:少男少女可以祈求未知的愛情,戀人們可相聚過節,而夫妻們則可以在這天紀念牛郎織女的故事,加深和珍惜彼此之間的感情。事實上,在古代民間,人們在七夕節還會有許多其它的風俗習慣:穿針乞巧,種生求子,曬書晒衣,拜織女拜魁星,七姐誕,染指甲,吃巧果等。因此,七夕相較於西方單純的僅供戀人間慶祝的情人節,意義深遠得多了。

歷史演變  節 日 起 源  婦 女 乞 巧 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自 然 崇 拜  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他們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後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又稱「曬書節」,保持了最早七夕來源於星宿崇拜的痕迹。

時 間 崇 拜 七」與「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數在民間表現在時間上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舊北京在給亡人做道場時往往以做滿「七七」為完滿。以「七曜」計算的「星期」,在日語中尚有保留。「七」又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因為喜字在草書中的形狀好似連寫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歲又稱「喜壽」。數 字 崇 拜  古代民間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預示成雙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數六月六這「七重」均列為吉慶日。「七」又是算盤每列的珠數,浪漫而又嚴謹,給人以神秘的美感。「七」與「妻」同音,於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與女人相關的節日。  生 殖 崇 拜 」七七"是生命周期。《黃帝內經 · 素問 · 上古天真論》:"男不過盡八八,女不過盡七七,而天地之精氣皆竭矣。" 風 俗 習 慣

  穿針乞巧

  喜蛛應巧

  曬書晒衣

  拜織女

  供奉磨喝樂

  拜星魁

關於七夕的經典詩詞

  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摸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七夕(唐)權德輿今日雲駢渡鵲橋,應非脈脈與迢迢。家人竟喜開妝鏡,月下穿針拜九宵。  七夕(唐)徐凝一道鵲橋橫渺渺,千聲玉佩過玲玲。別離還有經年客,悵望不如河鼓星。
推薦閱讀:

北京民俗--七夕
十二星座七夕完美情人餐
? 七夕古詩詞,絕美!
七夕煙雨
七夕節gay的男友做過哪些浪漫的事?

TAG:情人 | 七夕 | 傳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