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陳美齡:我把三個兒子送入了斯坦福

從當紅歌星到教育學博士

在上世紀70年代,兩位華人歌星在日本備受矚目:一位是鄧麗君,另一位就是陳美齡。1972年,陳美齡從香港遠赴日本發展,憑藉一首甜美的《虞美人之花》,迅速風靡日本,人氣堪比山口百惠。然而,正在自己最火的時候,陳美齡選擇急流勇退,前往多倫多大學攻讀學位,又成為美國斯坦福大學的教育博士。

2015年,陳美齡重回眾人視野之內,是她的三個兒子全部考上美國名校斯坦福大學,在日本引起轟動。此後,她將自己教育孩子的方法,寫成了新書《50個教育法——我把三個兒子送入了斯坦福》。新年之際的1月3日,本報記者連線遠在日本的陳美齡,揭秘明星教子的獨門秘方。

一個孩子成功,或許是運氣;二個孩子成功,可能靠聰明,三個兒子全部考入斯坦福大學,這100%的「命中率」依靠的是陳美齡自創的「Agnes(陳美齡英文名)式教育法。」在多倫多大學攻讀兒童心理學,在斯坦福大學研究教育理論,陳美齡對教育有著獨到的看法,她告訴本報記者:教育要從孕期開始。

我是香港人,丈夫是日本人,剛結婚的時候,我們就擔心,彼此對教育的理解可能不同。剛剛懷孕,我和丈夫就約定:針對孩子的教育方針,夫妻倆必須要達成一致。

懷孕的9個月間,我並沒有做特別的胎教,只是跟兒子唱歌、說話,讓他記住父母的聲音。等到兒子一生下,「啟蒙」教育就開始進行。俗話說「三歲看大,從小看老」,孩子大腦發育百分之八十過程,據說在三歲就已經完成了。在這一階段形成的性格,很大程度上將影響孩子今後的人生。許多教育學家普遍認為,對嬰幼兒期進行教育投資,收穫最大。

0歲-3歲是我認為最重要的教育時期,這時候的孩子記憶力不發達,所以我們並不教導孩子具體學什麼,而是讀書給他們聽,每天陪伴他們,引導他們對讀書感興趣、對這個世界感興趣。

讀書到後來,我的小孩一看到書就拍手,叫我快點念;念慢了他會主動翻頁,告訴你繼續。回想一下,我的三個兒子,他們對閱讀的興趣就是從這時開始的。

1992年,我家的大兒子準備讀小學。在此之前,我一直希望兒子能考上東京都內某家著名的私立小學。這所學校可以直升晉級到大學。

日本的小學報考前有說明會,有一天,我丈夫參加說明會回來,突然跟我說:「我們放棄考試吧。」原來,在說明會上,學校的老師說了一段話:「由於應徵人數眾多,請確保面試當天孩子不會感冒。那是影響一輩子的日子,請把健康的孩子帶過來。」丈夫很憤慨:「孩子感冒不是常事嘛,說這種話,證明他們不會為孩子考慮,那種地方不去也罷。」

當時還有一家不錯的學校,我們夫妻一起去參加了學校的說明會,結果老師告訴我們:「面試當天,如果孩子感冒,請立即通知我們,學校會另行安排面試日期。學校想看到孩子們最佳的狀態,請一定不要勉強自己的孩子。」

聽了老師的這番話,我們立即決定放棄之前的「名校」,選擇這裡。擇校,是教育中的頭等大事,一定要選擇從孩子的角度考慮事情的學校,盲目地追求「名校」,可是只是我們身為父母的虛榮作祟罷了。

在二兒子小學時的一次參觀日,一位老師以「人類都是卑鄙的」為題,讓學生們講講家人或自己卑鄙的事例。輪到我兒子,他說:「我覺得人類並不卑鄙,如果有這樣的人,我會幫助他改正。」結果,老師似乎認定我兒子的觀點是錯的。事後,我去找這位老師,將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我並不認為所有的人類都是卑鄙的。」但老師堅持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

有時候,老師的觀點也會有失偏頗;有時候,孩子不一定碰到好老師。所以,我一直相信,老師只是孩子們重要的陪伴,教育的全部責任,基本在家長身上。特別是孩子們的小學階段,父母最好與他們一起學習。

兒子上小學的時候,我始終都與他們一起做作業。他們拿到的教科書,我每本都從頭到尾看一遍。每學期有新課程,我也會提前預覽,今年會不會學海洋生物,有沒有動手實驗,然後做一個計劃,提前帶他們去看海洋館、科技館。而且我會經常去學校拜訪老師,了解他們在學校的表現,有沒有新朋友,等等。

那時候,我每天都要檢查他們的作業,即使因為工作原因回不了家,也會在酒店以傳真的方式和孩子們聯繫,幫他們解決功課的難題。陪孩子做作業,無疑十分耗費時間,但它也是親子互動極為親密的時機,看一下他們的作業,學習的成果就一目了然。

但是這種陪伴不能過度,成為初中生後,孩子必須學會自我管理。還不放手,父母就會成為他們的依賴,沒有父母監督,孩子們反而不會學了。

每個兒子上中學後,我都告訴他們,媽媽學不動了,有互聯網,你們可以自己找尋答案了。但即使這樣,你也要對他的功課保持關注,除了檢查成績,還可以和孩子一起享受學習的樂趣。

雖然三個兒子都考上了斯坦福大學,但大學之前,我的小孩沒人考第一,我也從不要求他們考第一。在我看來,100分只是老師給你的分數,你背誦後忘記了給你100分也沒用,反而你考60分,自己明白了,那才是真的有用。

分數只是教育的一部分,教育的目的是培養有思想、有魅力的人。所以,我從不要求孩子們考高分,排名次,我希望的是,他們對學習有興趣。

讓孩子感興趣的第一步,就是要讓知識「有用」!在他們小時候,我們想讓他們喜歡讀書。所以我總是給他們讀一遍故事,然後說:「爸爸不知道這個故事,你去講給爸爸聽。」這樣一來,講好之後,他們就會很驕傲,因為他們發現,自己讀書是有用的。

下雨的時候,我帶著孩子一起去公園,讓他們找蝸牛,看雨滴,他們自然而然就對「雨」感興趣。然後一回家,我們就一起查找,世界上哪裡下雨最多,哪裡下雨最少,知識一下從平面變成立體的了,他們的興趣也會大增。學歷史的時候,我會提前帶他們去博物館,尋找他們要了解的人物。有時候能找到,有時候沒找到,但他們會孜孜不倦的去尋找答案。學習一下好玩起來了。

考試也是同一個道理,讓他們對此感興趣。小時候,每次考試前,我們都玩一個遊戲:假設我們都是老師,猜測明天會考什麼。有時候他們猜得准,我就少猜一點;有時候他們猜的少,我就多猜幾個。結果每次考試,他們都是興高采烈出門:媽媽,看看今天咱們誰猜得准!考完試總是飛奔回家:媽媽,今天我比你猜的多兩道題!慢慢的,他們就喜歡上考試,也很喜歡學習了。

特別要強調的是,很多孩子會偏科,家長就會抓住他不擅長的科目不放,但我不是。大兒子數學很好,日文、中文學得就慢,我不會針對他的弱項,反而大膽鼓勵他的強項,找老師教他學數學,結果他小學就開始做初中的數學題目,日文也慢慢好起來了。二兒子文章寫得很好,理科差一點,也是同一種方法,他對自己的長項很自信,也不知道怎麼回事兒,最後理科越學越好,現在做了工程師。

還有一些家長,孩子成績好就送禮物,我覺得這不恰當,會讓孩子學習的目的不純。不要因為成績好才鼓勵他,應該因為他努力才去鼓勵。100分只是結果,不應該是孩子們努力的目的,真正的目的,是培養他們的興趣,培養他們的好奇心。

相比於優異的成績,孩子們健全的人格更讓我驕傲。

從兒子們很小開始,我就不把他們當「小孩子」看待,積極訓練他們的獨立能力。比如說判斷力。從小時候開始,我就喜歡向兒子們拋問題。買雪糕的時候,我會故意說:「媽媽不知道怎麼選,應該選哪個味道呢?」一旦他們說不知道,我就接著問:「上次吃了巧克力味道的,這次呢?」

大兒子中考後,同時考上了幾所美國名校。選擇去哪個學校,我們讓孩子自己決定。其中有一所學校在美國排名第三,但他卻最終確定選擇了「撒切爾學校」,理由是「這學校有騎馬和野營課」。說實話,我很想讓他選最有名的,他做決定的時候我就在心裡想:你為什麼不選這個?為什麼不選這個?但不管我再嚮往,他選擇了,我就支持他,相信他。選錯了大不了我們重來一遍,失敗了他也能學到東西,人要有不畏懼失敗的能力。

除了判斷力,我和丈夫還會培養他們的自我肯定力——從來不將孩子與別人作比較。家裡的三個兒子,性格各異,我就集中精力增強他們的優點,這麼多年,從來沒說過「快向哥哥學習」這樣的話。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不足之處,我丈夫的口頭禪就是:「別人是別人,自己是自己。哪怕一百個人和你意見不同,也要把自己的觀點堂堂正正的表現出來。」

我觀察發現,很多小孩不喜歡提問,其實就是缺乏自我肯定力。他們害怕自己的問題不對,自己的問題很傻。所以我總和兒子說:「你永遠是最好的,有興趣的問題你就問。即使別人都會了,別人是別人,我是我,人家這方面好,我其他方面也不差。」有時候我在炒菜,兒子問我:「媽媽,天怎麼是藍的?」我也會立即關火,「兒子那你問的真好!」跟他們討論出結論,再繼續做菜,所以我兒子遇到感興趣的事,就會不斷追問,別人說你怎麼還不會,他不會自卑,而是說:「我就是不會,你再教我一遍嘛。」現在他們長大後,還是喜歡發問,喜歡思考,喜歡尋找答案。

無論和孩子有多要好,我都不期待親子關係真如朋友一樣。我希望父母有父母的樣子,給孩子做出表率,而孩子們能尊敬長輩。

對於親子關係,現在越來越多的孩子有一個誤解,認為父母和自己是平等的關係。也有越來越多的父母,沒法好好管教、約束自己的孩子。這種「朋友式」的關係,當孩子口出惡言的時候,父母表面無所謂,其實會心疼。

即使在美國,孩子可以直呼父母的名字,父母也是擁有權威的一方。如果主語是自己媽媽,直接說「她怎麼樣……」也是十分失禮的。

融洽的親子關係本來沒什麼,它會給孩子們帶來力量和勇氣,但一定不要讓孩子們產生誤會,要教會他們常懷感恩之心。

本報記者 李熙爽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發布,不代表今日頭條立場。


推薦閱讀:

幽默段子:兒子,完了全完了,我跟丟了
這些帝王繼承皇帝不是靠自己,而是因為有個好兒子
萬曆皇帝最寵愛的兒子——體重三百多斤,被農民軍做成福鹿宴
兒子是個白虎

TAG:兒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