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中東:絲路騰起新期盼
「一帶一路·能源之路萬里行」中東段採訪路線圖 |
曾經,對於古老的中國來說,中東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地方。直到公元97年,東漢使者甘英才第一次來到波斯灣邊上,看著那個遙遠的叫「大秦」的地區望洋興嘆。
同樣的,在遙遠的阿拉伯半島,人們也對瑰麗的東方古國心馳神往。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曾說:「求知雖遠在中國,亦應前往。」
延綿數千年的絲綢之路將這一渴求變成了現實。從此,中國與中東兩個古文明誕生地緊密相連,相映生輝。在一次次的交流往來間,迸發出耀眼的火花。
中東的形成頗有一番考究。昔日,歐洲人把距離歐洲近的國家稱為近東,把距離歐洲遠的東方國家成為遠東,把介於兩者之間的地區稱為中近東,後來簡稱為中東。今天在這一區域,不僅紮根著20多個阿拉伯國家,還有像伊朗、以色列這樣的非阿拉伯國家。
幾千年來,王朝的變遷、民族的遷徙、政權的更迭、文明的興衰給這片神奇熱土蒙上了神秘的面紗,使其成為全球最具魅力的土地之一。
這裡是人類最早的文明搖籃之一,古埃及文明和兩河流域文明交映成輝,金字塔、亞歷山大港、空中花園、漢謨拉比法典……這些穿越時空的經典直到今天依然讓人心生嚮往。
這裡是三大宗教的起源地,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先後在這塊土地上誕生,創造了燦爛的宗教文化,至今仍對世界影響深遠。
這裡是兵家必爭之地,波斯帝國、馬其頓帝國、羅馬帝國、阿拉伯帝國、奧斯曼帝國……在這片土地上開創了一個個帝國偉業,留下了一段段動人傳說。
這裡也是被上天垂憐之地。熱土之下深埋著豐富的資源,形成了巨大的市場。這裡盛產石油,石油儲量佔世界石油總儲量的2/3左右。尤其是海灣地區,享有「石油之海」美譽。這些「寶藏」鑄就了中東的輝煌,也引發了無數爭端。
這裡曾是古代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交匯地,2000多年來,東西方文化在這裡交融碰撞,亞歐非三大洲的商品在這裡聚散,貿易成就了這裡輝煌的歷史,也映射著這裡璀璨的文化。
今天,這裡是「一帶一路」建設的大通道和大樞紐,大量人員往來正為中國和這一地區的交流搭建新的平台,人文交流和經貿往來交相呼應,新的歷程正在開啟。
過去幾個月,中國石油報社「一帶一路·能源之路萬里行」採訪組記者踏上這片嚮往已久的熱土,感受石油創造的奇蹟,見證海外事業的風采,書寫創業者的故事,謳歌「一帶一路」能源合作的美好未來。從阿聯酋到阿曼,從伊拉克到伊朗……我們一路採訪一路思考,用文字、圖片、視頻,儘可能把開拓者的汗水和石油事業的火熱帶回國內,也努力把當地的文化和對「一帶一路」的支持帶給讀者。
我們欣喜地看到,在共建「一帶一路」的宏大背景下,中東這片神奇的土地正煥發著新的活力。在卡達,「多哈新港區」規劃加緊推進,中國將成為建設生力軍;在科威特,一座嶄新的「絲綢城」將於2035年建成,今後將成為連接中國與歐洲的重要戰略樞紐……
曾經,絲路實現了兩個古老文明互通有無的偉大使命;如今,新絲路將肩負起兩地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偉大夢想。讓我們期待夢想成真的那一天!
伊朗獨立紀念碑。 |
面紗下的清寧世界
伊朗
伊朗位於亞洲西部,國土面積世界排名十八。伊朗是亞洲主要經濟體之一,以石油開採業為主,石油儲量和石油出口量分別位居世界第四和第二,天然氣儲量位居全球第一。作為石油輸出國組織成員,除了石油化工業,伊朗的鋼鐵、汽車製造業等工業均較為發達。
說起伊朗,大家總會用到一個形容詞:神秘。儘管短短几天採訪行程不足以讓我們領略伊朗全貌,但面紗下那張表情豐富的面孔卻隨著採訪愈發清晰。
伊朗不僅是個資源大國,更是個文化大國。有著將近6000年的歷史,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的19個項目全部為文化類遺產。德黑蘭、卡尚、伊斯法罕等文化歷史名城中,波斯波利斯、伊斯法罕皇家廣場、波斯花園、伊斯法罕禮拜五清真寺等讓無數人心生嚮往,而兩伊邊境的舒什塔爾和恰高佔比爾兩個文化遺產,也開始成為背包客們的「新寵」。
也許和到達的季節與時間有關,伊朗給我們的感覺是祥和。恰逢齋月,即使是首都德黑蘭,非上下班時間街上的行人都不多,女子們面紗下的面孔美麗而平靜。傍晚漫步在德黑蘭知名的「大腳丫」公園,看到當地人一大家子圍在一起席地而坐,靜候著太陽落山後一起用餐。看著他們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覺得自己的心靈也被凈化了。更讓人驚喜的是,他們會沖你微笑,主動用中文說一句「你好」!
當年的波斯——如今的伊朗,曾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要國度。中國和伊朗都是亞洲的古老國家,各自有著悠久歷史和高度文明,有著兩千多年的友誼。橫貫東西的陸上絲綢之路和南中國海到波斯灣的海上絲綢之路,自古就將兩國緊密聯繫起來。馬什哈德在歷史上是絲綢之路進入古波斯以後的第一大驛站。如今,一條新的絲綢之路在伊朗面前展開。對於「一帶一路」建設,伊朗十分重視,他們看重的不僅僅是中國的經濟,更重要的是文明,看重中國向世界提供的思想,引導世界向新的方向走出一條不同於西方的道路。
伊朗應該是美好的,但由於長期封鎖,外面的人想要了解它並不容易,網路在這裡受限、國際信用卡在這裡完全不能使用。7月14日,就在我們即將離開伊朗之際,伊朗核問題最後階段談判終於達成歷史性的全面協議,伊朗承諾永不尋求獲取核武器。談判的成功會給這個國家乃至整個世界帶來什麼變化,人們期待著。 (衛小溪)
沙烏地阿拉伯晨光。 |
石油王國的絲路印記
沙特
沙烏地阿拉伯王國位於亞洲西部的阿拉伯高原上,是阿拉伯半島最大的國家。沙特油氣資源豐富,石油工業是沙特經濟的主要支柱。沙特原油探明儲量佔世界儲量的16%,居世界第二位;天然氣儲量291萬億立方英尺,居世界第五位。
「沙特」取自阿拉伯王國的創始人伊本·沙特之名,在阿拉伯語中,為「幸福」之意;「阿拉伯」一詞,為「沙漠」之意。「沙烏地阿拉伯」即為「幸福的沙漠」。沙烏地阿拉伯王國大部分地區處於沙漠地帶,沒有常年有水的河流與湖泊,有「沙漠王國」的稱號。
大自然對阿拉伯人寵愛有加:有沙漠,有海洋,還有無盡的石油……自從1938年沙特打出第一口油井,沙特就成為名副其實的「石油王國」,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其石油儲量和產量均居世界首位。
豐富的油氣資源也使其具備了入圍世界上最富裕國家之列的底氣。沙特築有中東最長的輸油管道(長1770公里)。其石油勘探工程中心是世界上最大最先進的科學研究設施之一。這個中心開展的最為成功的勘探是在中央阿拉伯地區。從這裡開採出來的輕質原油基本不含硫,用很低的成本就可以精鍊成具有高附加值的輕型產品。沙特擁有世界上最新的原油運輸船隊,每艘船自重30多萬噸,原油總運載量達200多萬桶。沙特還建有反應敏銳的環保系統。在1991年治理海灣石油溢漏過程中,沙特回收了原油100萬桶,創下了世界漏油回收的最高紀錄。
依靠豐厚的石油出口收入,沙特的基礎設施有了根本的改變,沙特的街道交織著現代與古老文明。伊斯蘭教,古蘭經,按部就班的祈禱,傳統服飾,能源帶來的富庶。這裡的人們對中國並不陌生,在首都利雅得,中國人的身影隨處可見,他們或是在街頭做買賣,或是奔波於項目之間。在沙特人看來,中國人勤勞又聰慧。
中國和阿拉伯國家的友誼源遠流長,古往今來,雖有中斷和起伏,但時間佐證了中國與沙特之間的親密關係從未因此消失過。兩千多年前張騫出使西域,開闢了古絲綢之路。今天,「絲綢之路經濟帶」是對古絲綢之路文明的傳承與發展。它將把中沙兩國人民的友誼緊緊聯繫在一起。 (王衛)
伊拉克巴格達夜景。 |
古文明的絲路新際遇
伊拉克
全稱伊拉克共和國伊拉克石油、天然氣資源豐富,探明石油儲量達居世界第五位;天然氣儲量居世界第十二位。其石油出口收入約佔國內生產總值的45%,政府收入的90%。伊拉克戰爭結束後,石油生產逐漸恢復。
兩千多年前,中國商船沿著古絲綢之路海道,由波斯灣進入兩河流域,停泊在巴比倫口岸,到達重要名城驛站巴格達。被中國讀者熟知的一千零一夜的故事,其中就有阿拉伯人對遙遠東方國度的遐思。其藍本,正是來自八世紀中葉,以巴格達為中心的阿巴斯王朝。今天的巴格達街頭,仍然可以看到取材於一千零一夜故事的塑像,栩栩如生。
當置身於這個極具文明底蘊的中東國度,穿越幾千年的歷史塵沙,入目的不僅是遺迹古城,不僅是大漠蒼涼。傳說中水草豐茂的伊甸園故地,或許就在眼前。變幻的阿拉伯風情,寫滿古老的詩意和無與倫比的魅力。
在當代,這片土地同樣聞名於世,因為戰爭。數十年間就經歷了3場大規模戰爭。戰爭的傷痕,不僅僅隱藏在城市的殘垣斷壁或水泥掩體中,也會在你偶遇到的那些凄然和悲愴的神情中讀到。
不過,或許這樣的場景同樣會納入你的視野。太陽,正從穆塔納比大街一棵棕櫚樹後慢慢升起,一名身著白袍的老者淡定地靠著廊柱席地而坐認真閱讀。《巴格達之星》(Star Of Baghdad)的清新旋律,輕輕飄來。夕陽下,踢足球的伊拉克少年正快樂地奔跑吶喊。
晨曦與明月間,清真寺的祈禱聲,每天5次,準時響起,幽遠靜謐。
在當代,這片土地同樣聞名於世,因為石油。廣袤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所蘊含的豐富油藏,支撐起伊拉克國家發展的經濟命脈。2009年,伊拉克政府打開能源合作的大門,在國際市場上對油氣田開發招標。中國是第一時間參與的國家之一。或許,這可以看作古絲綢之路的延續,也可以看作新絲路之旅的開啟。
聯合國發布的數據顯示,2003年至2012年,中伊兩國之間的貿易額增長了34倍。中國石油企業參與了伊拉克多個油田的開發,中國製造在伊拉克也隨處可見。
新紐帶,新絲路,新宏圖,中伊夢想彼此交匯,也將攜手寫下歷史新篇章。(趙雙)
位於波斯灣西南海岸的卡達首都多哈。 |
「海灣之珠」的繁榮新動力
卡達
卡達國擁有豐富的油氣資源,已探明石油儲量為25億噸,居世界第十三位,天然氣儲量24.7萬億立方米,居世界第三位。油氣工業是卡達的支柱產業。近年來,政府大力投資開發天然氣,是世界第一大液化天然氣生產和出口國。
如果你問卡達人他的家在哪,他會指指自己鞋帶打結的地方。因為阿拉伯半島像一隻向著右邊的靴子,將紅海和波斯灣分開,而卡達就在靴子那系著鞋帶翹起來的地方。
這是一個「小而富」的國家。其國土面積狹小,還沒有我國北京市大,可其國家實力不容小覷。根據世界經濟論壇(WEF)發布的《2011-2012全球競爭力報告》,卡達全球競爭力居阿拉伯國家及中東國家首位,並多次在全球最富國家排行中名列前茅,被稱為「彈丸富國」。
這是一個古老而年輕的國家。作為地名,卡達由來已久,可作為國家,還屬新興之列。根據國際上有記載的歷史,卡達的名字首次顯現於公元前5世紀。然而,直到1971年,卡達才作為獨立國家出現。
作為一個既擁有沙漠又擁有大海的國家,海洋是卡達繁榮富強的源泉。曾經,採珠是卡達的經濟支柱,為當地人們帶去了生機。直至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天然珍珠養殖業逐漸枯萎,卡達幸運地在領海以及沙漠中發現大量的油氣資源。這些珍貴的「黑金」「藍金」讓卡達一躍成為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度之一。
得益於油氣帶來的巨大財富,卡達政府採取了類似「從搖籃到墳墓」的高福利政策。大多數卡達人幾乎不需要工作,醫療和諸如水電等費用,均是政府買單。不僅如此,卡達政府還給老百姓發放補貼。而這種福利政策也面臨危機,在美國頁岩氣革命的衝擊下,卡達全球第一大LNG出口國的地位正在受到嚴重衝擊。持續低迷的國際油價給卡達的油氣經濟帶來極大挑戰。
此時,遙遠的東方友國提出的「一帶一路」戰略為發展困境中的卡達帶來了新的希望。
2014年11月,中卡兩國發表聯合聲明,將建立能源與替代能源領域長期全面的戰略合作關係。卡達首相阿卜杜拉表示,卡達重視能源領域的互聯互通建設,將修建更多的石油天然氣運輸網路,向亞洲各國輸送清潔能源,以實際行動呼應「一帶一路」上的互聯互通建設。(張舒雅)
迪拜夜景。 |
油海七珍的絲路傳奇
阿聯酋
阿聯酋全稱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由阿布扎比、迪拜等7個酋長國組成。阿聯酋石油和天然氣資源非常豐富,已探明石油儲量和天然氣儲量均居世界第七位。油氣生產是阿聯酋經濟支柱。同時,政府大力發展多樣化經濟,注重可再生能源研發,首都阿布扎比為國際可再生能源署總部所在。
說起中東,阿聯酋稱得上是知名度最高的國家之一。全球最高的哈利法塔、最奢華的七星級帆船酒店、最神奇的人工島棕櫚島、最大的海底酒店亞特蘭蒂斯……這些奇蹟全部由阿聯酋創造。
誰能想到,這個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之一曾經是一片荒蕪。大部分人口聚居在靠海的小漁村,以捕魚、採珠為生,過著清貧的生活。
石油的發現讓這塊貧瘠之地一躍成為海灣地區富甲一方的新興產油國,締造一出「沙漠神話」。可精明的阿聯酋人並不打算坐吃山空,他們為國家的未來做了更加長久的打算。為了避免無謂的爭端,阿聯酋為每一個酋長國劃分不同的功能,如阿布扎比作為阿聯酋的首都,是政治中心,迪拜經濟金融中心,沙迦歷史文化中心……每個酋長國再根據自身的定位以及特點,大興特色經濟,打造多樣化發展路線,擺脫對石油美元的依賴。
在有著「沙漠明珠」美譽的迪拜,他們以「沒有人記得住世界第二」為格言,大搞注意力經濟。短短十幾年間,一座座不可思議的地標式建築在這裡拔地而起,一樁樁前沿先進的項目在這裡落地生根。而這種大膽的「眼球經濟」也見到了奇效,不僅受到了全世界的高度關注,還吸引了一批批高精尖人才落戶至此,讓迪拜成為與紐約、倫敦等城市齊名的世界經濟貿易金融中心。
當然,經濟轉型之路並不平坦,阿聯酋迫切的尋找值得信賴合作夥伴,攜手共創輝煌路。此時,聰慧的阿聯酋人將目光投向了遙遠的中國。
在過去10年中,我國和阿聯酋的雙邊貿易以每年35%的速度快速增長,預計到今年年底可以翻兩番,總額將達到1000億美元。而「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更是讓阿聯酋找到了心靈相通的感覺。阿方官員表示,該倡議與阿布扎比王儲穆罕默德倡導的「重振絲綢之路」的設想不謀而合,也與阿聯酋「2021願景」相得益彰。
前景廣闊,未來可期。相信在「一帶一路」戰略的引領下,「油海七珍」能夠在沙漠中創造更多的「絲路傳奇」(張舒雅)
葉門街景。 |
「幸福之地」的能源新篇
葉門
葉門共和國位於阿拉伯半島西南端。1990年由阿拉伯葉門共和國和葉門民主共和國合併組成。石油和天然氣是葉門的主要礦產資源,金屬礦主要有金、銀、鉛、鋅。葉門有3000多年文字記載的歷史,是阿拉伯世界古代文明的搖籃之一。
葉門在阿拉伯語中的意思是「幸福之地」,在古代和近代,這裡是阿拉伯半島唯一建立過王國的地區,創造過輝煌的歷史文化。
作為伊斯蘭歷史名城,葉門首都薩那是人類最早的定居地之一,最早的歷史記載可追溯到公元一世紀。至今那裡的伊斯蘭阿拉伯建築風格仍保存良好。在薩那古城,傳統塔樓式建築滿目可見,石牆上雕刻著精美的圖案和花紋,窗戶的上半部為圓拱形,用窗欞裝飾出多種圖案,鑲嵌著彩色玻璃。幾個世紀前修建的泥土石房、半月形窗邊的白色圖案和彩色的玻璃窗看上去宛如繪畫作品。
歷史上,葉門是中國通往西域 「陸上絲綢之路」的節點,也是鄭和下西洋開闢的「海上絲綢之路」的終點,因此葉門的商業一直很發達。其扼守的曼德海峽,最窄處只有18英里,每天有近400萬桶石油通過。
葉門是一個資源型國家,石油和天然氣是其最主要的自然資源。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石油的工業化生產和出口成為葉門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2009年,葉門的天然氣實現工業化生產,出口到中國、加拿大和韓國。
2015年3月,葉門總統阿普杜勒-拉布·曼蘇爾·哈迪宣布,因其首都薩那被胡塞武裝分子佔領,該國南部城市亞丁成為臨時首都。
古城亞丁位於薩那以南363公里,是葉門南部最重要的港口城市,扼守紅海通向印度洋的門戶,素有「歐、亞、非三洲海上交通要衝」之稱。從海上進入亞丁,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光禿禿、好像被熊熊烈火燒焦的嶙峋山岩,最早的亞丁城位於現在亞丁半島東部的克雷特區,「克雷特」原意為火山口,歷史上的亞丁城修建在沙姆桑山的死火山山口,因此亞丁被稱為「火山口上的城市」。現在的亞丁有葉門最重要的能源工業,煉油廠和發電廠都坐落於此。
中也兩國的能源合作自20世紀60年代就已開始,中國政府派出勘探隊伍幫助葉門發現石油資源;進入21世紀後,兩國油氣貿易往來日益密切,中國人走進葉門,加入到石油開發的隊伍中。如今,「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將兩國油氣合作帶入更加廣闊的空間,曾經的「幸福之地」將重煥生機。(楊雯)
中國建設者建設的阿曼庫蘇高速公路。 |
「寧靜土地」的絲路暢想
阿曼
阿曼全稱為阿曼蘇丹國,是阿拉伯半島最古老的國家之一。阿曼是典型的資源輸出型國家。其油氣工業於20世紀60年代起步。截至2014年,阿曼已探明石油儲量約7.4億噸,日均產量約94.35萬桶。截至2013年,阿曼已探明天然氣儲量約8500億立方米,當年產量391億立方米。
白房綠樹鮮花,碧海長空海鳥。
當許多國家仍爭先奪後建造摩天高樓時,阿曼卻有著閱盡千帆的沉穩。漫步在首都馬斯喀特,看不見聳立的火柴盒建築群,入目的儘是依山臨海的伊斯蘭風格花園別墅,安靜地排列在道路兩旁。乳白色建築映襯蔚藍的大海和褐色的群峰,一派優雅、美麗、潔凈。人們在路上緩緩而行,路人間不時相視而笑,一片歲月靜好之景。正如阿曼的阿拉伯語意——寧靜的土地。
位於東西方貿易關口的阿曼,自古便把守著霍爾木茲海峽的大門,一直向海而生,早在公元前2000年便已廣泛進行海上貿易。《一千零一夜》中海上冒險家辛巴達的故事,取材於阿曼著名航海家歐貝德。公元8世紀,他駕駛著一艘木船,用了整整兩年時間,航行近萬公里,駛抵中國廣州。
歷經長達幾個世紀之久的戰爭洗禮,如今阿曼人將與生俱來的冒險家精神深埋心底,化作繁榮富強的決心毅力。
上天似乎也特別關愛這片「寧靜的土地」。在這個2/3國土被沙漠所覆蓋的國家竟然蘊含豐富的油氣資源,出口石油和天然氣的收入佔到國家財政總收入的75%。阿曼政府將這筆豐厚的收入用之於民,辦教育、修公路、建立福利保障制度……人們的生活富足而安詳,國外媒體稱阿曼為「從落後的中世紀一躍進入現代化20世紀的國家」。
中國是阿曼出口石油和天然氣最多的國家。阿曼所產石油一半以上運往中國。古時的聯繫加上如今的密切貿易往來,阿曼人對中國有著特殊的感情,並渴望將這份美好的友誼進一步深化。
「一帶一路」戰略便是實現這一願望的良機。在我國推出「一帶一路」戰略設想後,阿曼很快便制定了兩個合作規劃:一是在阿曼中部設立杜庫姆經濟特區;二是在南部的薩拉拉港打造鄭和紀念園區,均主打「中國牌」。
阿曼的絲路新暢想已經揚帆遠航。(張舒雅)
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 |
絲路西端的天國盛景
敘利亞
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位於亞洲大陸西部,地中海東岸。主要資源有石油、天然氣、磷酸鹽、岩鹽、瀝青等,已探明石油儲量25億桶,石油及其產品基本自給,並部分出口。已探明天然氣儲量6500億立方米。
阿拉伯古書中有這麼一句話:「人間若有天堂,大馬士革必在其中。天堂若在天空,大馬士革必與她齊高。」在伊斯蘭文化中,大馬士革被譽為「天國城市」。4000年的古城至今巋然屹立,像一座巨大的歷史生態館。卵石鋪就的街道沉澱了繁華,穿過千年風雨,只有鬧市喧囂依舊在土牆圓頂的市集里熱情不減。
敘利亞位於亞洲西部、地中海的東岸,居於歐亞大陸的十字路口上,來自地中海、裏海、印度洋和黑海的海風從四面八方吹拂著這片土地,從尼羅河口出海的非洲船隊在這裡卸貨,帶著絲路風塵的胡商駝隊在這裡歇腳。
重要的地理位置贏得各種文明垂青。經歷一場場戰爭、衝突、整合後,古希臘文化、波斯文化、古羅馬文化已經蹤跡難覓,伊斯蘭文化的影響仍綿延不斷。
敘利亞也是絲綢之路最西端的重要驛站。帕爾米拉、杜拉、歐羅巴是絲綢之路的中繼站和分水嶺,向西北延伸到歐洲,向西南通往古埃及。近萬公里的絲路商道上,進入西方前的最後一站,敘利亞繁華的商業歷史文明建立在東來西往的貿易上。從古希臘、波斯、羅馬、蒙古、突厥、阿拉伯等勢力,到近代的英法殖民,無不垂涎於它的商業地位。
絲綢之路上的各色人種、貨品、文化豐富了敘利亞的文明。茶,這個古絲路上從東往西運來的物種,穿過漫長路途和時空後,在今天已是敘利亞不可替代的飲料。大街小巷有流動小販背著大茶壺,腰間環繞一圈茶杯,路人只需招招手、花幾毛錢就能解渴。不僅是茶葉,古代中國的養蠶抽絲和造紙等技術傳入敘利亞,在當地變成相當重要的優質產業。
現在,沿著古老絲路東來的中國石油人為兩大文明古國的合作注入新的內涵。2003年,中國石油進入敘利亞戈貝比油田二次採收項目,僅用1年時間,就以低成本將產量提高了1倍多。該項目讓敘油田重煥新生,也帶動了我國近5000 萬人民幣的設備出口。
兵戈鐵馬的盛衰交替已經遠去,政局動蕩的槍炮硝煙也只是暫時。在「一帶一路」建設的號角下,歷盡滄桑的敘利亞等待著重書新時代的「天國」盛景。(周問雪)
採訪感言
英國詩人弗萊克曾將古絲路的繁忙景象稱之為「金色旅程」。到達伊朗後,一片等待開發、充滿機遇的金色區域呈現眼前。
在伊朗,中國石油是最主要的合作方,而北阿扎德甘項目是目前中國石油在伊最大的合資項目。這裡地處伊朗和伊拉克邊界,是「兩伊戰爭」主戰場。打井先排雷,是這裡油氣開發的第一要務。中國石油海外員工在這裡戰高溫斗酷暑,堅守奉獻,在一片蘆葦盪中,一個現代化的油氣處理建設項目拔地而起。在記者一行抵達目的地之際,長城鑽探在裏海之濱創造了該國陸上最深井紀錄。石油員工用自己的行動在海外樹形象、打品牌,開闢了新天地。
在短短几天時間裡,我們深入基層、問計高端,採訪了參贊、專家、學者,以及近百名基層員工。我們要努力講好海外員工的奮鬥歷程,用自己的雙腳和筆觸,丈量、記錄「一帶一路」合作發展、融合共贏的良好局面,努力成為傳遞石油好聲音的參與者。
——解亞娜
當蒼涼動人的喚禮聲響起,當莊嚴肅穆的清真寺映入眼帘,我們的「一帶一路」能源之路萬里行開始了。
8天時間,我們跨越阿聯酋、阿曼兩個國家,我們奔波於項目部、油田、作業現場、政府機關部門、當地人家之間,我們感受都市的繁華、海邊小城的寧靜以及沙漠作業的荒涼,我們傾聽石油人挺進高端的雄心偉略、中外員工對美好前程的衷心期盼以及對家人的那份愧疚與不舍……
我們驕傲,石油人用自己的實力與毅力,一次次地刷新紀錄,讓國內外同行刮目相看,讓合作夥伴信任有加;我們自豪,石油人用特有的文化與品格,讓當地員工信服,讓當地社區稱讚;我們感動,面對一次次的重逢與別離,石油人舍小家為大家,用自己的實際行動高歌當個石油人多榮耀……
這些可愛可敬的海外石油人鑄就了中國石油的現在,也必將引領中國石油走向更加美好的未來。
——張舒雅
雖然之前有過多年編採經驗,但面對如此專業、嚴謹、涉及國際關係的採訪任務還是難免忐忑。幾天下來,我對整個行業、中國石油系統都有了全新的認識和理解——它的龐大與複雜決定了新聞報道更需細緻、全面。從那些伊朗的中外員工身上,我看到了無怨無悔的「工作即生活」的奉獻精神。尤其是那些在境外工作多年的「老海外」們,因為工作性質常常會錯過和家人相處的某些重要時刻,那種遺憾不是人人都可以接受的,但他們十幾年如一日地堅守崗位、以苦為樂,絕對是我敬佩和學習的榜樣。同時,也正是因為有著這麼多默默奉獻的石油人,我作為石油新聞人,一定要把他們高標準的專業水平和不為外人道的內心情感通過筆觸盡量展現出來。
——衛小溪
在伊朗採訪的五六天時間裡,曾有這樣一個現象讓我詫異:當被問及如何評價中國員工時,受訪的所有伊朗員工的回答里都有「敬業」「善良」這樣的辭彙。有的甚至開始以他們為榜樣。
而當我看到,近50攝氏度高溫下,員工依然堅守崗位;當我聽到,在伊朗某員工的親人離世時,中國員工能自發前去慰問、幫忙時,這種詫異就煙消雲散了。
感動之餘就是敬佩。除了經貿往來以外,良好的文化融合是古絲綢之路繁榮的重要原因,也是「一帶一路」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石油的海外將士,「不以善小而不為」,時時刻刻自覺用行動詮釋這種融合,無愧於「『一帶一路』建設主力軍」的稱號。
——高照
將近10天的採訪歷程,通過一個個伊拉克項目人員的故事,中國石油20年不朽海外創業歷程逐步顯現。
時光會讓先期踏入伊拉克的石油創業者,慢慢淡出古老的兩河流域,但中國石油人肩負的責任和使命不會消失,石油人的拼搏精神,會繼續鑄就海外事業的輝煌。
——馬誼東
踏上空客380前往中東迪拜僅僅需要8個小時。現代科技讓地球變小了,讓距離變近了,讓地球村的人們交流更加密切了。面對今日的變化,曾經開闢絲綢之路的張騫、鄭和又當做何感想?歷經8個月的行程,他們帶去或帶來的是商品,更為重要的是文化。如今,中國石油人走進中東,開發能源,是新絲綢之路東西文化的延續。
參加「一帶一路」能源之路萬里行,去探訪身處異域的中國石油員工,感受更多的是傳統石油精神元素。在50攝氏度高溫的沙漠里,在鑽井平台、油田現場、勘探測線上中國石油人用汗水詮釋了「奉獻」「堅韌」「責任」。
他們是絲綢之路新的使者,是最可愛的人。
——李炯
這個夏季,隨著「一帶一路·能源之路萬里行」採訪的深入,記者越來越真切地感受到了能源合作帶給伊拉克的變化。
驚心動魄的死亡公路歷險,伊拉克人渴望工作的眼神,領跑高端市場投產的喜悅,和諧共融的多元文化……這些真實的故事,點點滴滴匯聚成中國石油伊拉克項目波瀾壯闊的征途。這些鮮明的片段,像是一個個清晰的路標,讓人看到其背後蘊含的光芒。
在採訪伊拉克項目中外員工的過程中,我們近距離地感受到了中國石油奉獻清潔能源的責任與情懷。無論來自哪裡,無論膚色何樣,他們讓夢想走得更遠的理念始終沒有停止傳遞。正如一位接受採訪的員工所說的那樣,這是一段追逐夢想的歲月,所有的那些付出都是值得的。
採訪歸程,恰好與回國休假的員工同行。安保車裡,貼心的伊拉克司機播放的一曲《回家》,讓我們心頭一暖。車窗外,一群放學的孩子,微笑著向我們招手;漂亮的新居拔地而起,一派生機。當我們抵達終點,揮手向彼此告別,那悠揚的薩克斯還縈繞在耳畔,像伊拉克朋友的笑容被定格在了我們的記憶里。
——趙雙
推薦閱讀:
※動蕩的中東會不會出現一場大亂?!
※掀開中東石油大國的面紗:伊朗石油工業全指南
※專家訪談:中東持續動蕩 地區大國如何博弈?
※劉怡:大國經略中東的必修課
※只有兩輛坦克的以色列是怎麼贏得第一次中東戰爭的?
TAG:中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