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歷代天師簡介(上)

歷代天師簡介第一代天師:張陵,字輔漢,沛國豐(今江蘇豐縣)人,約生於東漢建武十年(公元34年),卒於永壽二年(公元156年),七歲即學道。因創立「正一盟威之道」,道教徒稱其為「張道陵」,尊奉為「張天師」。張陵博通「五經」, 24歲時以直言極諫科被錄入當時的最高學府——太學,26歲即任巴郡江州令(今重慶)。但他向來喜好黃老清靜養生之道,立志修鍊形輕舉,隱於北邙山、龍虎山等處。後來聽說蜀人比較純厚,容易教化,並且名山較多,於是在東漢順帝時(126~144)入蜀,居鶴鳴山(今四川省成都市大邑縣)修道。一天半夜,太上老君降詔張道陵:「近來蜀中有六大魔王,狂暴生民,你前往治之則功德無量,名錄丹台啊!於是授以「正一盟威符籙」、三五斬邪雌雄劍、陽賓士都功印、平頂冠、八封衣、方裙、朱履等。由此他造作道書二十四篇,在巴蜀及漢中等地建立二十四治,正式創立正一盟威道。歷代皇室對張陵天師寵愛有加。唐天寶七年(公元七四八年),玄宗皇帝詔後漢天師張道陵冊贈太師;唐中和四年(公元八八四年),懿宗皇帝封天師張道陵為三天扶教大法師;宋紹寧時加號為三天扶教輔元大法師;宋徽宗進封真君,玉冊文維;宋理宗嘉熙三年(公元一二三九年)封正一靜應顯佑真君。第二代天師:嗣師張衡字靈真,生年不詳、卒於179年。年少即博學,隱居多年,不願為官,精修道法,很少與外界往來,名聲顯重於朝野,天子想召他任黃門侍郎,他不應召,繼承張陵遺志,後於漢靈帝光和二年(公元一七九年)正月二十三日,傳印劍給子魯,而後得道升仙而去。第三代天師:系師張魯字公祺,生年不詳、卒於二一六年。他的事迹在正史《三國志》《後漢書》等書中都有記載。先被益州(今成都)牧劉焉拜為督義司馬,後與別部司馬張修共取漢中,得漢中後,實行政教合一的政治策略三十餘年。後迫於曹操的威逼,為使漢中百姓免於塗炭,而投降曹操。曹操對他賞賜有加,讓他率家眷、信徒遷往中原,拜他為鎮南將軍,並封為閬中侯。道門中人稱他為「系師」。第四代天師:張盛字元宗,生卒年不詳,活動於漢末至西晉。曹魏皇帝曾封他為都亭侯,張盛沒有接受,後來帶著祖傳的經書、印、劍、符籙等自漢中來到龍虎山建茅屋而隱。從此龍虎山成為正一盟威道的祖庭之地。於元順帝至正元年(公元一三四一年)賜號為清微顯教弘德真君。第五代天師:張昭成字道融,生卒年不詳。年少就學道不懈,精通道教出神之術,端坐於家中,能察知數百里之外的事情。活至一百一十九歲升天而化,羽化時面色如生。而他墓前生出靈芝百木,有時能看見白鶴往來,很是神奇。元順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賜號為清微廣教弘道真君。第六代天師:張椒字德馨,生卒年不詳。博通儒書,擅長治鬼降魔之術,以符籙傳度世人。皇帝數次徵召他,都未接受,常游鄱陽湖。居在龍虎山時多有神異之跡,活到一百餘歲而羽化。元順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賜號為清微弘教玄妙真君。第七代天師:張回字仲昌,生卒年不詳。年幼時曾問「道是何物?」他見旁人不能答,便慨然失笑而嘆。五歲時,他父親想讓他讀儒書,他回答道:祖上的書不讀,讀其他書有什麼用?張回善辟穀導引之術,能日行數百里,後隱入青城山,不知所終。元順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賜號為玉清輔教弘濟真君。第八代天師:張迥字彥起,生卒年不詳,活動於南朝齊高帝年間。極富天賦,年幼時即得道。他丰姿俊美,德量天成,嚴格尊奉六時香火,一生不怠。善於治病驅邪,都能應驗,世人對他十分敬仰。年九十歲而解化升天,當日滿屋飄異香,經月不散。元順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賜號為玉清應化沖靜真君。第九代天師:張符字德信,生卒年不詳。熟讀經史子集,能過目不忘。擅長道門符籙法術,顯貴於當時各界、四方人士都敬仰他。於九十二歲而羽化。元順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賜號為玉清贊化崇妙真君。第十代天師:張子祥字麟伯,生卒年不詳,活動於隋朝年間。年少時曾讀儒書,官至洛陽都尉。後棄官回到龍虎山潛心向道,常行服食煉養之術,能吐丹於手掌之中。後從學者數百人,他分派弟子到四方,廣傳道法。歲一百二十而羽化。元順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賜號為上清玄妙太虛真君。第十一代天師:張通玄字仲達,生卒年不詳。天性靜默,常獨坐一室,四時不出。有一年發生瘟疫流行病,只見他把木標放置水中,過往的人飲水後即可治好病疫。人們用錢財帛物感謝他,都堅決不接受。歲九十七而羽化。元順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賜號為上清玄應沖和真君。第十二代天師:張恆字德潤,生卒年不詳。對經史能過目不忘。唐高宗召他到京城,問其治國安民之道。他回答:能無為則天下可治,高宗大喜。他擅長變幻之術,歲九十八而羽化。元順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賜號為上清玄德太和真君。第十三代天師:張光字德昭,生卒年不詳。一生立志於修道,曾於次子(名梧字君明)居山中石室長達三十餘年。後還家傳授經籙,擅長辟穀術。歲一百0四而羽化。元順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賜號為太玄至德廣妙真君。第十四代天師:張慈正字子明,生卒年不詳。天資聰穎,擅長易道,一生樂善好施,接濟貧窮。曾隱於山中修道多年。承襲天師位後,只有每年的三元日才出山傳授經籙,朝廷屢次想召他為官,都被推掉。活於世間一百餘歲而羽化,化時人們聽見來自天界迎接他的仙樂之聲。元順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賜號為太玄上德紫虛真君。第十五代天師:張高字士龍,生卒年不詳。氣宇軒昂,生性豁達,好飲酒並且能飲一升而不醉。後唐玄宗召見他,命他在京師設壇傳籙,一日酒後把天師印遺忘在長安酒家,有一個少年盡全力想拿走此印,但都不能動彈,第二天天師返回,笑而取走天師之印。玄宗賜他金帛,免租稅,冊封漢祖天師號。唐肅宗時曾賜香幣建醮、賜張天師像于山中。唐德宗時降賜供養,供養金鍍銀香、爐香,及黃金器物。活到九十三歲而羽化。元順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賜號為太玄崇德玄佔真君。第十六代天師:張應韶字治鳳,生卒年不詳。一生博學經典,精通道術,後隱居於龍虎山龍鬚井上,擅長辟穀之術,能百日不進食。善吹鐵笛,與妻兒耕作自娛。後坐化於龍鬚井上,年約九十餘歲。元順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賜號為洞虛演道沖素真君。第十七代天師:張頤字仲孚,生卒年不詳。先任貴水尉,後棄官攜妻兒歸隱山中。為人至孝,強調先行忠孝之道,而後成就仙道。後無疾而化,年八十七歲。元順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賜號為洞虛闡教孚佑真君。第十八代天師:張士元字仲良,生卒年不詳。少時博習群書。居在上清鄉應天山四十餘年,當時山中多老虎,人們不敢拜見他。他只是三元日時才下山傳籙,每當大風大兩時,人們就看見他乘坐黑虎往來於眾山峰之間。應天山至今還保留他的眾多遺迹,今山南有丹合,山北有緒經石,黑龍井、碧蓮池等。年九十二歲而化於家中。元順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賜號為洞虛明道贊運真君。第十九代天師:張修字德其,生卒年不詳。生性淳樸、節儉,曾攜妻兒耕作於野外,很少與人交往。擅長符法治病,無不應驗。弟子贈送他的禮物,都散布給貧窮之家。後端坐家中而化,享年八十五歲。元順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賜號為沖玄朗化昭慶真君。第二十代天師:張諶(chen)字子堅,生卒年不詳。少時即博學,為當時大儒,善於草隸書,精通道法,擅長辟穀之術。唐武宗與唐懿宗時曾賜其封號。後還龍虎山中,一天大醉而化,歲一百餘。元順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賜號為沖玄洞其守德真君。第二十一代天師:張秉一字溫甫,生卒年不詳。其母於夢中見一神人腳履金色巨龜下降,後來感到有妊,十五月後才產下他。據說他目光如電,能於夜間看見東西,常背劍行走于山中,斬妖除魔。曾積累千金,每遇旱澇之年,就用千金買谷,救濟百姓。歲九十二而化。元順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賜號為沖玄紫極昭佔真君。第二十二代天師:張善字元長,生卒年不詳。少時就不沾葷,年紀稍長即學道,游遍名山大川,三十餘年後才回到龍虎山,後就足不出戶,歲八十七而化。元順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賜號為清虛崇應孚惠真君第二十三代天師:張季文字仲哇,生卒年不詳。擅長符籙,五代時,受其經籙的人甚多,人們用鐵環券把他所受的符籙包起來,以免他受到破壞。年八十七歲而化。元順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賜號為清虛妙道輔國真君。第二十四代天師:張正隨字寶神,生卒年不詳。生性淡薄高雅,為人爽直淳樸。家中並不富裕,但卻樂善好施。後真宗皇帝召見他,並專門為他建授籙院,並敕改真仙觀為上清觀,賜號真靜先生。年八十七歲而化。元順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賜號為清虛度教妙濟真君。第二十五代天師:張乾曜字元光,生卒年不詳。生性靜默寡言,立志內修。後仁宗聽說他有道,於天聖八年(公元一0三0年)五月召見他並問其養生治民之事。答道:朴行以簡易,則天下和諧。宋仁宗厚獎他,賜號澄素先生,歲八十五而化。元順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賜號為崇玄普濟湛寂真君。第二十六代天師:張嗣宗字榮祖,生卒年不詳。一出生左手就有印文,襲教後,以神異而著稱,後仁宗召見他,請求為國祛災避禍,祈禱有應。曾奉敕遷上清觀于山的南面,擅長吐納之法,歲七十八時面貌仍如童顏,賜號虛白先生。歲八十一而化。元順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賜號為崇真普化妙梧真君。第二十七代天師:張象中字拱震,生卒年不詳。出生後三個月能走路,五個月後就能說話,少時聰穎非常,博通經史,尤精道術。十三歲時受宋仁宗召見,並賜坐應答,宋仁宗對其非常滿意,特賞賜其紫衣。後歸隱聖井山,得道而化。元順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賜號為崇真通惠紫玄真君。第二十八代天師:張敦復字延之,生卒年不詳。學識甚佳,聲如洪鐘,當時名流多敬景仰他。後奉聖命為宋神宗設蘸於內殿,並被賜號葆光先生。歲五十三而化。元順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賜號為大極無為演道真君。第二十九代天師:張景端字子仁,生卒年不詳。性情恬淡,絕各種嗜欲,篤志於玄學。宋徽宗大觀二年(公元一一0八年)贈葆真先生,歲五十二而化。元順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賜號為太極清虛慈妙真君。第三十代天師:張繼先字嘉聞,號條然子,賜號虛靖先生。公元一0九二年十月二十日生於蒙谷廣。五歲之前尚不能說話,五歲時,某日聽到雞鳴聲,忽然笑而賦詩:靈雞有五德,冠距不離身,五更張大口,喚醒夢中人。九歲便嗣教。後徽宗皇帝四次召其入宮問其道法異同和外丹黃白之事,他勸皇上不要沉湎於外丹黃白之術,應以修德治國為重。繼先天師一生著述頗豐,如《心說》、《大道歌》、《虛空歌》備受後人稱頌。繼先天師是當時的大儒,曾被賜封為虛靖先生。元順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賜號為虛靖弘梧妙道真君。第三十一代天師:張時修字朝英,生卒年不詳。平素學習儒術,參加科舉考試,屢試不第。於是恬然隱退,一心向道。而六十一歲而化於龍虎山故居。元順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賜號為正一弘化明悟真君。第三十二代天師:張守真字遵一,生卒年不詳。其母曾於夢中食仙人所贈之果,並告其母說生子當主陽賓士都功印。一生純素守靜,恬淡寡慾。宋高宗召他進京設蘸,神靈有異應。後對弟子說:我與神人有青城之約,說完而化。在位三十六年,宋孝宗時賜授正應先生。元順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賜號為崇虛光妙正應真君。第三十三代天師:張景淵字德瑩,生卒年不詳。宋乾道年間隨父入朝面見皇上,宋孝宗對他非常優待,以御筆更改其名改名為景淵。天師生得儀冠軒偉,眉宇間透出仙風道骨之相,頗有正一道派之風格。襲教後,受其符籙者較多,並多有靈驗。皇子魏王鎮守浙江,生得重病,召其為魏王治病,景淵以咒水治之而使其病全愈,眾人更加景仰他了。一天召弟子說:我的仙期到了,於是無疾而羽化。元順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賜號為崇真太素沖道其君。第三十四代天師:張慶先字紹祖,生年不詳,卒於一二0九年。慶先天姿閑雅,生性靜默,神異煥發,道俗宗響,人們均認為他是真正的正一先生之後裔。於宋寧宗嘉泰元年(公元一二0一年)承襲三十四代天師之位。襲教後常以真純自守,以儉素持家,慈仁待人,一衣食贈貧寒之士。至宋嘉定二年(公元一二0九年)十月二十二日,有道人來拜見他,結束後便告眾弟子說:我與此道人有約,於七日後羽化。元順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賜號為崇虛真妙光化真君。第三十五代天師:張可大字子賢,生於一二一七年,卒於一二六二年。可大十三時,承教三十五代之位,他丰神秀異,性識不凡,四方前來請求參受他的法籙的人數達到萬人,數次被皇帝徵召入京師。後數次設蘸求退海潮、祈天降雨、禳退蝗蟲、保衛邊疆等事。後人尊稱為觀妙先生。於宋景定四年(公元一二六三年)以印、劍付次子宗演,到四月初十日羽化,年四十六歲,在位三十三年。元順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賜號為通玄應化觀妙真君。第三十六代天師:張宗演字世傳號簡齊,生於一二四四年,卒於一二九二年。十九歲時襲天師之位。性格恬靜,少時聰穎。元世祖忽必烈平定江南後即召見他,對他禮待有加,特賜他玉芙蓉冠,織金無縫服,命令他主領江南三山符籙道教,先後為皇室設蘸祈福。元世祖曾命他取其祖天師所傳玉印、寶劍觀之,並對眾大臣說:朝代更換了不知多少代,可是祖天師的劍印一脈相傳,從未間斷,可見天師之家具有神明相佑護啊!宗演天師歲四十八而羽化,在位二十九年。元順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賜號為演道靈應沖和玄靜真君。第三十七代天師:張與棣字國華號希征子,生年不詳,卒於一二九四年。少時淵默寡言,洞明三教,擅長詩文,對儒釋道都有體悟。襲天師之位後,即受皇帝召見。元成宗登基後,召他在醮於圓殿和長春宮,命令他主領江南三山符籙道教。不久坐化京師崇真宮。元順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賜號為體玄弘道廣教真人。第三十八代天師:張與材字國梁號廣微子。生年不詳,卒於公元一三一六年。生性仁厚,善於賦詩作文作畫,尤其擅長大字草書,至今在陝西戶縣的重陽宮尚留有他書寫的「天下祖庭」碑。後於至元三十一年加授正一教主,領三山符籙道教。元武宗即位,召見他,特授金紫光祿大夫,封留國公錫金印。後歸於龍虎山,在位十二年。元順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賜號為大素凝神廣道明德大真人。第三十九代天師:張嗣成字次望號太玄,生年不詳,卒於公元一三四四年。於元延枯四年(公元一三一七年)襲天師之位。元仁宗時授太玄輔化體仁應道大真人,主領三山符籙,掌江南道教事。元至治年初元英宗再次召見他,見皇上於明仁殿,當時京城乾旱,詔禱雨崇其宮大應,秋苦雨禱而下,冬天的雪即下,皇上大悅

推薦閱讀:

常建簡介
孔子簡介及生平年表
歷代詩歌佳作之作者簡介(二)(3)中唐作者
原始佛教中道僧團  比丘僧團簡介
五代十國皇帝簡介上

TAG:簡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