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人的相貌是怎麼來的

世上的人,長相千差萬別,全世界的人找不出長相一樣的,這是為什麼?人的相貌是人的善惡業的綜合表現。某人經常愛貪小便宜,每動一次此念,就收縮一次,長此以往,就出小氣相。某人經常愛小拿小摸,每動一次此念,就賊目鼠眼一次,長此以往,就出鬼祟相。某人經常愛貪大便宜,每動一次此念,就心黑一次,長此以往,就出黑大亨惡相。某人經常愛鋪張浪費,每動一次此念,就鬆懈趔歪一次,長此以往,就出趔歪相。某人經常愛騙人錢財,每動一次此念,就薄一次,長此以往,就出薄皮相。某人經常愛賭,每動一次此念,就失理智一次,長此以往,就出意志薄弱相。某人經常愛嘎,每動一次此念,就緊巴一次,長此以往,就出吝嗇相。某人經常愛混,每動一次此念,就鬆懈一次,長此以往,就出懈怠相。某人經常愛玩樂,每動一次此念,就漂浮一次,長此以往,就出漂浮相。某人經常愛貪吃,每動一次此念,就嘴大一次,長此以往,就出大嘴相。某人經常愛貪酒,每動一次此念,就產生毒癮一次,長此以往,就出酒鬼相。某人經常愛發脾氣,每動一次此念,就立眉瞪眼一次,長此以往,就出醜陋相。某人經常愛說廢話,每動一次此念,嘴就鬆弛一次,長此以往,就出趔嘴相。某人經常愛說歪理,每動一次此念,嘴就歪一次,長此以往,就出歪嘴相。某人經常愛說是非話,每動一次此念,舌就愛爛一次,長此以往,就出爛舌相。某人經常愛說髒話,每動一次此念,嘴就愛噴唾液,嘴唇醜陋一次,長此以往,就出醜唇相。某人經常愛生氣,每動一次此念,嘴就向前噘一次,長此以往,就出噘嘴相。某人經常愛發狠,每動一次此念,嘴唇就向上包一次,長此以往,就出地包天唇相。某人經常愛笑話人,每動一次此念,嘴唇就向外翻一次,長此以往,就出翻唇相。某人經常愛罵人,每動一次此念,嘴角就愛壞一次,長此以往,就出嘴角生瘡相。某人經常愛邪淫,每動一次此念,腎與膀胱就受損一次,長此以往,就出劣腎麵灰、耳障相。某人經常愛嚇唬人,每動一次此念,膽就受損一次,長此以往,就出劣膽面褐相。某人經常愛算計人,每動一次此念,肝就受損一次,長此以往,就出劣肝面黃、眼障相。某人經常愛壞人,每動一次此念,心與小腸就受損一次,長此以往,就出劣心面黑紫、印堂發暗相。某人經常愛取人不義財,每動一次此念,肺與大腸就受損一次,長此以往,就出劣肺面盛赤、鼻陋相。某人經常愛惡語傷人,每動一次此念,脾與胃就受損一次,長此以往,就出劣脾面蒼白、口丑相。某人經常愛尊重人,每動一次此念,就莊嚴一次,長此以往,就出莊嚴相。某人經常愛精進,每動一次此念,就向上一次,長此以往,就出端莊相。某人經常愛節儉,每動一次此念,就謹慎一次,長此以往,就出樸素相。某人經常愛布施,每動一次此念,就寬厚大方一次,長此以往,就出寬厚相。某人經常愛以慈悲心助人,每動一次此念,就積善一次,長此以往,就出慈悲善良相。妙蓮老和尚說:想使相貌好,要修忍辱波羅蜜(不妒不嗔);見人就微笑,看人做善事能歡喜讚歎;乃至供養佛菩薩的像及鮮花供佛,也都是修相好端正的因,但不能有急性子,相隨心轉,要寬宏大量相才會好。海濤法師說過:在佛前供花,打掃佛堂,能夠忍辱,不發脾氣,念南無妙色身如來,能夠使來世相貌美麗端正莊嚴,當然;並不是說念南無妙色身如來,就不念阿彌陀佛了,只是說念南無妙色身如來能夠種下今世或者來世容貌美麗莊嚴的因,就好象我們念阿彌陀佛,種下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因一樣。

凈空法師講述:你要曉得讀經不能夠求解義,念經是三學三慧一次完成,修行的時間是愈長愈好。讀誦是修行哪!讀誦的時候不能求解義,一求解義,這個讀誦的目的完全破壞了。為什麼呢?你一起分別,就落到意識裡面去了,這個就錯了。說老實話,讀誦經典的時候,就是禪家所說的「離心意識參」;我們跟禪家用的手段不一樣,目標是一樣的,是在參禪啊!我們用讀誦的方法在參禪,這個真是妙到極處了。參禪是什麼呢?離心意識叫參啊!我們讀誦離心意識,讀誦的時候不分別,不用第六意識;不執著,不用第七識;不去思惟想像,也不落印象,一直念下去,不落印象,不用第八識。豈不是離心意識嗎?眼睛看得清清楚楚,念的這個句子,耳朵也聽得清清楚楚,一個字也沒念錯,一句也沒念顛倒。給諸位說,這就是交光大師所講的「舍識用根」。我這個時候用的是六根根性,我用的是見性,見色性;用見性見,用聞性聞,高等的修行啊!幾個人會啊!「舍識用根」。盤腿面壁可以舍識用根;讀誦大乘也可以舍識用根。用熟了,就可以把它用在生活上,穿衣吃飯,待人接物,統統舍識用根,那就是菩薩,名副其實的菩薩啦!把這個方法應用在生活上。所以你才曉得,讀誦大乘是菩薩修行重要的一個方法,因為在十個宗派裡面,禪宗只是一個宗派,其餘九宗都屬於教下,都沒有離開經典。所以這個地方它不寫觀心、參禪、參話頭,它寫的「讀誦大乘」。那就是說這個大乘菩薩裡面,依照經論修行的,占絕大多數,只是方法不相同,它的精神、方向、目標全部都是相同,都是舍識用根,都是離心意識,這個叫真正修行,讀經是真正修行。心意識舍掉了,與心意識相應的心所,當然都不起用了。所以讀經會入定啊!你要不相信,也許聽說過吧!智者大師念《法華經》入了定,他要用心意識去讀,他怎麼能入得了定呢?他讀《法華經》會入定。我們念經為什麼入不了定?我們是用心意識在念,所以入不了定;人家是離心意識去念,就我剛才講的那個方法原則,他念到《藥王菩薩本事品》入定了。在定中,他有感應,他參加釋迦牟尼佛講《法華經》的法會。他還聽了一座,出了定告訴人,釋迦牟尼佛這個靈鷲山,靈山一會還沒散啊!他還親自參加了。說實在話,釋迦牟尼佛每一次法會都沒有散場,問題就是你有沒有能力去參加。《彌陀經》的這個釋迦牟尼佛的彌陀法會,也沒散;《無量壽經》的法會,也沒散,看看你們哪一位有能力親與世尊的法會。不明了讀誦大乘,所以他不願意念,這個實在是智慧淺少,不知道事實的真相。念到心清凈了,念到定、慧成就了,念到破無明、見法身了,他還是念;即使證到等覺菩薩果位了,他每天還是要念,始終不離開,這是這種修行方法。那麼凈宗也許有很多同修聽過,沒有念經,單單念一句佛號,他也成就的,沒錯;單單念這一句佛號,誰呢?最初提倡的是大勢至菩薩,他那一句阿彌陀佛,或者是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也是離心意識;如果不離心意識,那叫什麼修行?不離心意識,怎麼能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呢?沒這個道理啊!所以諸位要曉得,念這一句佛號,也是離心意識念啊!念經、念佛如此,聽經還是這個樣子。大家聽經不開悟;為什麼不開悟呢?用心意識聽。別說聽這一輩子不開悟,生生世世聽上無量阿僧只劫,還是不開悟。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頭,給我們講得好清楚,那是講對聽經的人,要怎麼樣聽呢?「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離言說相」,就是離第六意識;「離名字相」,就是離第七識;「離心緣相」,就是離第八識。還不是舍識用根嗎?這個就是清清楚楚給我們顯示出來,聽經也要離心意識。心就是第八識,意就是第七末那識,識就是第六識。聽經也得要離心意識聽,離心意識,說老實話,是修行。聽經是修行,讀經是修行,念佛是修行。修什麼行呢.把心心所給舍掉,這就是禪家常講的從根本修啊!我們曉得我們的思想見解、言語造作,儘是過失;那個過失的根源在哪裡呢?根源就是心心所。所以它這個修行方法,是從根拔起啊!連根把它拔除。由此可知,絕對不是只有禪家從根本修。所以禪宗常常輕視教下,輕視凈土,他不曉得「法門平等,無有高下」。你是用參究觀心的方法,從根修起;人家教下用讀誦,念佛的用執持名號,也是從根本修啊!不亞於觀心,不亞於參話頭啊!凡是輕視別人的,他會不會成就?他決定不會成就。為什麼呢?因為真心裡頭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哪裡來的輕視別人呢?這個輕視,總有分別、有執著,才會輕視嘛!那麼由此可知,他禪參得再好,他心意識沒離開;沒離開,他那個禪不管怎麼參法,不會開悟;得禪定是可能的。為什麼呢?用心意識可以得禪定,四禪八定,阿羅漢的九次第定,都是用心意識修的,都沒有離心意識。離心意識,那是上上禪了,不是阿羅漢、辟支佛所能夠證得的,這一點諸位要知道。你要是果然明白了,你對於參禪的人譏笑你,你也是合掌阿彌陀佛,不去跟他計較。為什麼呢?我們心裡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碰到外面人,說我們是自了漢,說我們是小乘,我們也歡歡喜喜地「阿彌陀佛」就結束了,不要去計較,用不著去跟他辯駁。正是六祖所說的,看到這個根性好的,可以給他說的,這才能給他說說;看到根性劣的,不能說的,合掌令歡喜就好了,不要與任何人爭論。爭論,決定違背了佛法,佛法是覺悟之法啦!這個爭論決定是迷惑顛倒,只有迷人才會爭啊!悟的人不會爭。迷的人,心裏面才有意見;悟的人,心裡沒有意見,悟的人,心乾乾淨淨,什麼也沒有,本來無一物。心裏面還有許許多多東西的,這沒悟啊!那麼這一句是說明菩薩修行許許多多方法裡面一個重要的方法,今天告訴諸位了。果然念這個經典,離心意識念,你會得定,會開悟。如果念了不少年了,念了不少遍了,我怎麼還沒得定呢?怎麼還不開悟?我就曉得你這一生是不會得定,也不會開悟。為什麼呢?因為你沒有離心意識,還是用心意識在念啊!離心意識、一味地念下去,一遍一遍念,絕不起一個妄念,功夫成熟了,水到渠成,自然得定,自然地開悟,到時候豁然通達啦!心裡常常想著,我什麼時候會開悟?什麼時候得定?這都是打妄想。讀誦裡面加上妄想,這個妄想就是障礙啊!有人念佛,發心求一心不亂,這個人一生當中決定得不到一心不亂。為什麼呢?阿彌陀佛裡頭,摻雜著一心不亂,這個很糟糕啊!給你說不摻雜,不摻雜還得要摻雜個一心不亂。所以,這一切錯誤、一切不成就的那些因素,一條一條都把它找出未,找出來之後,統統把它消除,我們障礙就沒有了,這業障就消了。業障,說老實話,絕對不是說你去拜拜《梁皇懺》,拜拜《水懺》,拜拜《大悲懺》,業障就消掉了。消不掉啊!從前的人拜懺會消掉,現在的人消不掉;從前人念經會消業障,現在人念經消不了業障;從前人念阿彌陀佛消業障,現在念阿彌陀佛也消不了業障。你知道原因了吧?用心意識,就消不了業障;離心意識,業障就消除了,原因在此地。你要曉得什麼是業障呢?業障就是分別、執著。用分別、執著,怎麼能夠把分別、執著離開呢?這個話還不能聽錯,聽錯犯的過失更大。唷!不分別、不執著,好了,父子也不分了,男女也不分了,那還得了嗎?你去打仗連敵人、自己人也不分了,這不是糟糕了!那就犯了大錯了。自己心裡頭確確實實沒有分別,可是在日常生活當中,隨著眾生分別而分別,隨著眾生執著而執著。自己有沒有呢?自己決定沒有。這就對了,這是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法。世間法就是分別、執著,並不破壞眾生的分別、執著;眾生有這個分別、執著,他才能建立社會的秩序,世間才不至於亂。如果我們真的給它分別、執著,那就錯了,那就永遠不能夠超越世間了;離開一切分別、執著,這超越世間了。所以這個地方一定要搞清楚,不要誤會了,那麼這一句重點還是勸勉我們要認真去讀誦,要曉得怎樣去讀誦,才能收到真實的利益。用讀經這個方法修定,用讀經這個方法斷煩惱,諸位要明白這個道理。到你煩惱斷了,心地清凈了,這個時候就可以思維經義了,你不會把經的意思想錯了,因為智慧開了;清凈心起作用就是智慧。所以心地不清凈,不要去胡思亂想,你所想的全是妄想,全是把佛經的意思錯解了。那麼我再告訴諸位一個老實話,所有聖人的經論完全沒有意思;因為它沒有意思,所以它就有量義,這個跟世間書不一樣。我們初學,譬如說我們今天是讀《無量壽經》,我們讀得很有味道,裡面的東西我很懂得;我再學個一年、兩年,我的程度高了,看到裡面的意思愈看愈多,愈看愈豐富,原來它的意思是沒有止境的呀。假如它有意思,那就一個意思,就永遠不會有第二個意思。因為它沒有意思,所以它有無量義,隨著你的心地清凈的純度,隨著你境界的提升,你會看到它圓滿的義理,愈看愈廣大、愈看愈圓滿。經典的受持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你念不厭,念不倦,道理就在此地。諸位要想深入經藏,那我就勸同修不要看經打妄想;我們初學要讀一點古人的註解,研究研究是可以的,作為輔助。我們初學是以修定為主,修清凈心為主,一天用八個小時來修清凈心,修定;研究註解、註疏,研究經典的理論,一個小時,頂多兩個小時足夠了,那是輔助的。這個輔助是怕自己老是在念,念到自己不開悟,念到自己興趣沒有了,會退轉了,所以叫你讀一點註解、聽聽講,調劑調劑,目的在此地,不是叫你真正開智慧的,這個是一定要懂得。品學圓滿了,這就成佛了。「佛道無上誓願成」。讀誦大乘一定要知道我們現在在什麼程度,應該要如何的修學,我們才不會浪費時間,浪費精力,這一生當中才真的能得到殊勝的成就,殊勝的利益。南無阿彌陀佛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吳哲晗的顏?
歐美人眼中相貌平平的女孩是什麼樣子?
顴骨高,嘴唇厚,鼻子略平,臉長,眼睛小單眼皮是什麼樣的一種體驗?
如何評價金在中的長相?
哪個人可算作「相由心生」的典範?

TAG:相貌 | 怎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