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韓領導人會議與韓國的「平衡外交」
時隔三年零五個月,中日韓領導人會議將於10月31日在韓國舉行。對於東亞和平發展來說,當然是個好消息。
中日韓領導人會議,構想肇始於1999年,由當時的中國總理朱鎔基、日本首相小淵惠三和韓國總統金大中提出。2008年至2012年分別在日本福岡、中國北京、韓國濟州島、日本東京和中國北京舉行了五次,出席者為三國政府領導人:中國總理,日本首相和韓國總統。
但是自2012年會議之後,中日韓三國都更換了新一屆領導。時值因為日本將釣魚島「國有化」、安倍政府歷史觀、對待歷史上韓國慰安婦等問題態度惡劣等因素,中日、韓日之間政治關係趨冷,各國新的領導層立場都很強硬,媒體又在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上狠下功夫,民間互信也變得更加糟糕。因而東亞局勢變得很僵。
雖然以目前的國際大勢,中日韓日關係再僵,也不會走向軍事衝突,但政治關係過於緊張,一來肯定會對各國政治環境不利,二來也會影響經濟合作,比如韓國有官員就表示,因為韓日關係緊張,兩國貨幣互換協定在2012年到期後沒有續約,此後兩國之間貿易量已經出現下跌。
因此,從理性角度來說,中日韓日之間的矛盾激化一陣後,還是會讓其冷卻,中日韓三國領導也會尋求機會,緩解彼此緊張關係。更何況,中日韓互相為鄰,經濟合作廣泛,又面臨共同的朝核問題等,因此政治矛盾歸矛盾,應有具體交涉,總體形勢還須緩和。可以說,中日韓三國領導人會議,即便不是本月恢復,也會在下一年重開。這是大背景的需要。
圖為第五次中日韓領導人會議
再具體一點說,這三國之間,中韓近幾年關係發展得很順利,只是日本和兩國的矛盾都有所激化。因此會前日本的態度極其曖昧,這也不確定,那也「還要談」,直到會議最近幾天,日本政府才確定要參加,並和朴槿惠舉行日韓首腦的會談。這也從側面看出,安倍雖然「有抱負」要重振日本,但他的胸懷和眼界可能達不上這個要求——在國際關係中,並非對外強硬就是有力量,就能增強國家地位。
儘管如此,三國已經表示會後將會發表聲明,提及朝核問題、日本對歷史認識問題以及三國加深經濟合作的問題。但是誠如有些媒體所言,對這次會議具體成果的期望不必太高。
這並不是說,這次中日韓領導人會議就沒有什麼意義。不,中日韓領導人能召開這個會議,本身就很有意義。它說明三國起碼在未來幾年將改變過去三四年的政策。三國關係可能要更注重經濟合作,淡化政治衝突。只是這次會議起到一個承前啟後的過渡作用,並不會有特別大的具體成果。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是,通過這次會議,我們也可以留意到朴槿惠的韓國政府在「平衡外交」上的確有一套。
這裡說的韓國平衡外交,有兩個含義。一是韓國在中美之間的平衡外交,另一個是韓國在中美日之間進行的更加微妙的平衡外交。
中美之間的既合作又對抗已是眾所周知。由於價值觀和意識形態不同,美國在和經濟經濟合作時,在政治上則視中國為「挑戰者」,也希望他在東亞最重要的兩個盟友日本和韓國,在政治上不要和中國走太近。日本基本上和美國保持一致,但韓國則不然,從亞投行到中國「9·3大閱兵」,韓國政府都和中國合作,但同時又強調極美國對韓國的重要意義。而美國對韓國並沒有什麼不滿。因此朴槿惠這個平衡外交很是成功。
另外,在中美日韓之間,美國希望韓國和日本這對美國軍事盟友,矛盾不要鬧得太大,安倍訪美和朴槿惠訪美期間,美國都施壓要求日韓改善關係,而且朴槿惠也是在10月中旬訪美時宣布「可以和安倍首相會談」的信息,自然有考慮美國意願的意思。
而具體到東亞三國,韓國則希望能借用在領土和歷史問題上與中國更加接近的立場,對日本進行施壓,迫使日本讓步。綜合看這幾年韓國對中日關係的處理,朴槿惠的策略也是比較明顯。
因此,在中日韓三國領導人會議舉行之際,人們也應該注意到韓國的平衡外交在其中的作用。
推薦閱讀:
※元明清時期的外交
※日本候任駐華大使去世 「中國幫」外交官或繼任
※放之四海而皆不準之外交戰略三議
※菲律賓對華外交的目標,絕不是南海幾個島
※95歲宰相外交傳奇和長壽古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