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天壽授《草訣歌》課堂筆記(摘錄)

作者:明廬文章來源:本站原創點擊數:1962更新時間:2006-9-20凡動物都應該要動,不動就不會有進步,身體也搞不好。身體不好,那麼一切學問都不可能做好,一切事業的理想也都會要落空。白種人以為自己最聰明,但事實上他們也知道黃種人(中國人)是聰明的,因此歐洲便流行有「黃禍」這樣的論調,而他們認為最笨的是棕種(印度)人和黑種人,其實印度人也還比較聰明的,只不過由於他們地處熱帶,不大肯努力奮發罷了。過去社會上有「士、農、工、商」的說法,把讀書做事業的「士」看得很高,「農」次之,然而社會一般的人還是把「商」看得很高,因為經商的人最能賺錢。讀書的人能讀好書的、做好事業的、對社會有貢獻的是好的,但大多數讀書人是坐在那裡吃的,對社會無所貢獻,這種讀書人是很要不得的。日本人的東西本來就是從中國弄過去的,他們要學書法是非常困難的。日本現在有一個新派叫做「前衛派」,寫的字認也認不出來,好像美國的猩猩畫派一樣。我的課是講《草訣歌》,因為這是基本的東西,所以我這個非科班出身的人還可以來講講。日常中用得最多的書體是行書,草書與正楷是基礎的。如果行書少行一點就是正楷,多行一點就是草書。不懂一點草書的話,行書也不容易行好。清光緒以前,甲骨文還未發現,只有鐘鼎文可以見到。鼎原本是很小的東西,用來盛酒燒東西,後來用以為祭器,就放大了,而且這些祭器上還銘有文字,因為是青銅鑄成,所以能傳之永久。最原始的時候,文字與繪畫的作用是:文字用以記言,繪畫用以記形,這便是兩種記載工具。因為語言不能久傳,沒有時間性;不能傳遠,所以又沒有空間性。於是有文字的應用。然而文字的形象還不能具體,於是又有繪畫的應用。中國的文字與繪畫本來是由實用產生的,而後由這種實用工具發展到美觀,便成為藝術品了。我國原始文字最早的時候大約是用刀筆的,毛筆是後來的事情。而早期的刀筆可能還是用石器、骨器,以比較硬的石刀去雕刻比較軟的石頭。龜甲上的刻字最早還不是用鐵,而是用銅的刀具。中國早期的文字與繪畫是用線的,如周口店石器上刻的花紋。彩陶上的紋樣也用的是線。發展為文字是在什麼時候,今天還無法確定。到商代的青銅器底部鑄有一些文字狀態的符號,但具體是什麼文字尚無法得知。到了清光緒年間發現了甲骨文,那些刻在甲骨上的文字是當時占卜的記錄。因為遠古時期中國文化還不發達,對許多自然現象還不能用科學的方法去解釋,因此產生迷信思想,卜課的現象就隨之產生。卜課還特別設立了官職。酋長首領們出外打獵等都要卜課。為了便於檢查卜課的正確與否,於是把這些記錄保存起來。今天大量發現甲骨文的河南安陽,原來就是殷朝的舊都,後來因為黃河泛濫而湮沒到地下,年歲久了,這些甲骨都成了化石,而為今天所發現。首先發現甲骨文的是光緒年間的劉鐵雲,他後來著作了一本《鐵雲藏龜》的書。鐘鼎文與甲骨文誰先誰後的問題,至今還不能斷定;殷商兩個朝代誰先誰後或者根本就是一個朝代的問題,今天也還得不出一個確定的結論。總之,金文、甲骨文作為中國最早的文字,這一點是沒有問題的。鐘鼎文、甲骨文是古文字,而後是大篆(如石鼓文),到秦代的李斯創為小篆,這就是中國文字中的篆文時期。秦統一六國後開始統一文字,文字就比較簡單一點了。鐘鼎文字是鑄出來的。鑄銅術上有一個程序叫做「撥蠟」,以蠟為模子,先寫後刻。龜甲也是先寫後刻的,所以文字的筆劃多方折、挺拔,與鐘鼎文的圓渾風格不同,這是工具不同造成的。秦代的權量文字是小篆,而且也是刻成的。隸書繼篆文之後成為中國普遍應用的文字,這大約是在漢代形成的,因此小篆應用的時間是比較短的,因為工人在刻字的過程中為了簡便,無形中使文字由篆向隸轉化了。漢隸中的古隸筆意還是用篆的(古人也有稱篆書為引書的),小篆圓的轉角,到後來變方了,因為方比較容易寫。隸書寫快了以後變成了草隸,而後就引而成為章草。在前漢時的張芝(伯英)已經是一個當時非常出名的草書家了。但有人把創造草書的功勞全歸於張芝,那是不正確的;又有人說章草是史游作的,根據是流傳有史游的一件《急就章》,這也是不正確的。文字的發明必然是許多人經過長期實踐共同創作的結果。到了晉代又出現了正楷書,以鍾繇為代表。在草書範圍說,章草之後有今草,今草之後有狂草。狂草有時第一行的最後一筆可以帶到第二行的第一筆。我們開始學草書,今草、章草就可以了,狂草就不一定學了。學行書的人學一點草書也是有好處的。《佩文齋書畫譜》里有《草訣百韻歌》的文字,但與世間所傳的略有出入。《草訣百韻歌》所謂「王羲之書」是偽托的,實際上這個東西是出於宋代。中國的史前文化,許多東西現在還無法確定,必須用實物來考證。但王羲之是晉代人,在他那個時代,中國文化已極為發達,歷史可考證的材料也相當豐富。《蘭亭》對於王羲之,乃是歷來有記載的,也是流傳有緒的;王羲之的書法,也是歷來中國書法家們所寶重並引為楷模的。因此說王羲之沒有寫過蘭亭序,或者說王羲之的書法應該如何如何,那也是不一定的。唐太宗把蘭亭繭紙入了昭陵,後人再也無法見到,而且古代皇帝的墓也說不上一定在什麼地方。譬如所傳曹操的墓有七十二個疑葬,甚至說他的墓在水底下。因此現在所說的昭陵是否真是唐太宗的墓也不一定,即使真是唐太宗的墓,繭紙也早就已經爛掉了。中國的猿人頭骨不知被誰盜去了。西方人對我們總是要想盡辦法來統治我們。外國的傳教士大多數便是侵略中國的先鋒隊。西方人對中國(對其他殖民地國家也是如此),就用的兩種辦法:一種是用武力,另一種是用改變你們歷史的辦法,使你們忘記自己的祖先,不明白自己祖國的真實歷史。中國的草書,六朝時已頗為盛行,書信等已全用草書了,到了宋代已集大成。草訣歌就是在這樣的基礎上產生出來的。杜甫稱為詩聖,李白稱為詩仙,李長吉稱為詩鬼。草聖,也就是草書達到很高的水平。草書的難度,既能「龍蛇競筆端」,但又須競而不亂,甚至毫釐不差,而且作到體勢完備。口訣上的規則也是不一定的。例如「休」字在大草中反而多一筆。中國曆來書家的草法各有不同,而草訣歌只是綜合了一般的規律。我的老友鄭午昌說,他開始到上海時,覺得白種人都是一個樣,到後來才可以分得出德國人、美國人、英國人、法國人、俄國人,以後接觸多了,連一些人的名字也熟悉了。學習書法也是同樣道理。讀書人多容易犯的一個毛病,就是在沒有這個書之前,看到人家有,很想買來用一番功夫;但等到買來以後,便束置起來,不看了。這是一個很不好的脾氣。從前人就不是如此,像蘇東坡那樣的,讀了一部漢書,就要抄一部,這樣日積月累,學問就自然多了。每個人的腦子都應該會動,不動腦子就要產生一種依賴,依賴之後便會出現一種惰性。學書人常會有一種通病:小楷不會寫。其實這一步也是很要緊的。做學問要勤,不好怕麻煩。尤其是查書,不能因為麻煩而不去管它了。應用於繪畫的題款,大約以行書為最多。但揚州八家中的黃慎(癭瓢),是用草書題款的;鄭板橋則是以隸書行書結合起來題款的;趙之謙則是以行書與北魏書結合起來用的,這一種是比較難的,因為北魏書除了鄭文公外,大多以刀為筆,所以形成刀鋒的痕迹,而且有些地方刻了以後又由於各種原因造成殘損而形成渾厚古樸的味道,這是筆所不能達到的。因此趙之謙學北魏書沒有達到它剛勁挺拔古質幼稚的好處,而變得圓媚軟弱。所以後來有人批評他說:學北魏書就是被趙之謙弄壞的。然而趙之謙還好,還能樹立起他自己的一幟,後來學趙字的則是每況愈下,形成一種俗氣。大凡一切藝術,必須要能用苦功夫、笨功夫,多下些基礎上的功夫。如作畫,應先在工筆上著力入手。我過去學昌碩先生,只得了他的皮毛,而精神實質並沒有得到,後來想超脫出來就很苦了。我的一個老師金子淵(頤淵)在上海組織了一個寒之友社,就常在一起作畫,他常常說我和諸聞韻先生的畫是「昌氣」,因此我們就拚命脫,但諸聞韻先生並沒有脫完。金子淵先生書法是用圓筆寫爨寶子,印章也刻得好,他是五十多歲才學畫的。用北魏書結合行書結合得最好的是沈曾植。
推薦閱讀:

李涵辰八字高級班課堂筆記(三)
(原創文章)核心力量——韓偉超摩登課堂筆記(三)
微課堂筆記|拓客很嗨不成交也白搭,案場管理該創新了
紫微斗數  - 飛星課堂筆記

TAG:筆記 | 課堂 | 課堂筆記 | 摘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