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仁增:我的成長曆程——追 夢
古人云:人生如夢。沒有夢,就沒有希望和憧憬;沒有夢,就沒有追求和奮鬥。汗水的播灑,艱辛的付出,我的人生夢想終於開花結果、五彩斑斕,我也從一個普通的海島教師,逐漸成長為特級教師、省學科帶頭人、市名學科帶頭人、市特色教師。
自發積聚:面壁十年圖破壁
當老師,不是我兒時的夢想。似乎是命中注定,這輩子與教師有緣,且要經受磨礪。1979年,中考成績優秀的我竟鬼使神差地被師範學校錄取。兩年之後,我又被「發配」到全縣最邊遠的海島、人稱連江「西伯利亞」的苔菉。
海島的生活、工作可真是苦啊!喝的水,要自個兒到數里之地去挑;住的呢,是破敗的廟宇,還好幾個人擠在一起;想回家一趟,100多公里路途的碾轉、顛簸之苦自不待言,就連一張車票竟也緊張難求。最惱人的還數教學資料的嚴重匱乏,除了一本不知用了多久的教學參考書,一無所有,全然沒有老教師為初出茅廬的我們指點迷津、專業引領,一切只能靠自己「摸著石頭過河」。
至今難忘雨中的第一堂課。我所教的班級在殘破的兩層樓房的下層,樓房位於低洼地帶,一下雨,水就流入教室。上第一堂課那天,正巧天下大雨,教室里早已水漫金山,無奈之中,我只好赤腳上陣。哪知道,漏船偏遇連風雨,課到一半,突覺頭上異樣,抬眼一看,驚呆了!只見一股灰塵從天而降,大有「飛流直下三千尺」之勢。原來,樓房年久失修,隔板留著許多大大小小的縫隙,樓上學生稍有動靜,灰塵就灑落而下。就這樣,頭頂灰塵、腳踩雨水,我完成了參加工作的「處女秀」。這樣的教學生活整整持續了兩年之久。
生活再苦,工作再累,但我總以「天降大任於斯人,必先苦其心志,餓其體膚,勞其筋骨……」自慰。「做任何事,都不能臭!」的樸素想法時時佔據我的心。一到夜晚和周末,本地的老師都回家了,僅有的兩個外地教師也外出玩耍了,空蕩蕩的宿舍就只剩下我孤身一人。窗外海風呼呼作響,室內蠟光昏暗如豆,我伏案而作,或備課,或練字,或練琴唱歌,做得最多的還是看書和寫文章。看著看著,寫著寫著,不知不覺間,天邊泛白,熹光微露,又是一個不眠夜!
就這樣,靠「狠」勁備課、靠「韌」勁學習、靠「恆」勁積累、靠「闖」勁寫作,再加上一周20幾節的語文、音樂、美術、體育、歷史、自然常識等學科的教學,使我開闊了眼界,積累了經驗,綜合素質得以全面提升,為我日後的教育教學工作做了有益的積澱和鋪墊,大大豐富了我的語文課堂教學。
自覺追求:乘風破浪會有時
教師成長固然需要好的環境,但更重要的取決於自己的心態和作為。只有務實肯干、積極進取、腳踏實地,就會在現實土壤中找到適合自己成長甚至成才的生長點,並以自己的成長影響周圍。
1984年,連續教了3年三年級的我,終於可以跟班教學了。這是一個什麼樣的班級啊,別的不說,只語文成績就在全學區同年級二十幾個班中倒數有名。當年,一個教師要想出名,畢業班教學是關鍵。為了證明自己,我怎麼著也得搞點成績來!我暗暗告誡自己。可是教學質量的提高豈能一蹴而就,面對著這爛攤子,該從何下手呢?我苦苦思索著。查查資料借鑒一下別人的成績經驗吧,可資料難覓,只有人手一冊的《福建教育》可供翻閱。漸漸地,我對語文教學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並嘗試著對教學來了「三板斧」:
一是採取「以點帶面」的教學。當時的課文教學,推崇從頭教到尾,費時多,效率低。我想,與其面面俱到,不如緊抓重點。這個重點就是課文的關鍵處、緊要點,特別是重要的詞句、段落,必須重鎚敲打,實現教學目標。
二是重視學習方法的指導。傳統的語文教學總是老師講,學生聽,我總覺得這樣學生只能得到有限的知識,只有掌握了學習的方法才能從中受益。於是,我結合課文教學,教給學生學習方法,並讓學生在課內外進行大膽的實踐。
三是加強短文閱讀的訓練。要在短期內儘可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僅僅進行拼音、字詞之類的單項訓練,必然枯燥乏味,效果也不佳。我想,短文閱讀既涉及語文基礎知識,又能擴大知識面,還能進行段的訓練,為作文打基礎,抓住了短文閱讀訓練,不就「牽一髮而動全身」了嗎?於是,我堅持在課文學習的同時,每天布置一篇短文,給學生閱讀、練習。
功夫不負有心人。「三板斧」竟然收到奇效,留下苔菉學區的幾段佳話!
佳話一:一個學區倒數幾名的差班,兩年之後,在全縣畢業班統一考試中,語文成績像火箭衝天似的猛然飆升,從全區二十幾名,一下子變成第一名,轟動了全鄉,令領導、老師們刮目相看,讚嘆不已。
佳話二:又三年後,我所教的第二屆畢業班,語文畢業統考成績名列全區榜首,班上的五位同學被連江一中錄取。一個農村班級有如此多的學生上一中,這在當地史無前例,在全縣也極為罕見,頓時成了海島的一大新聞,為人津津樂道。
佳話三:1985年,我採用「以點帶面」、「傳授學法」的教學方法執教《春望》一課,因其教法新穎獨特,學生思維活躍,教學效果明顯,而備受教研員和全體老師的廣泛興趣,好評如潮。大家感嘆:原來,課還可以這樣上!
佳話四:我的數篇文學作品在《福州晚報》等刊物上相繼發表,兩篇閱讀指導文章刊登在《小學生語文學習》上,第一篇教學論文《聽課評議淺見》刊發於《福建教育》。這對海島漁村小學來說,可是開天闢地頭一遭啊!
自我完善:衣帶漸寬終不悔
如果抱守以往的經驗成績,自己的專業就會停止成長。所以,一個有抱負的教師僅有專業追求是遠遠不夠的,還要在行動上擁有專業探索精神,不斷追求,不斷創新,不斷進取,不斷完善。
1996年,我以全縣業務考核第一名的成績,被組織公派到全縣首所私立學校——福州樹德學校擔任小學部負責人,兼上不同年級的兩個班的語文課,從此開始了教學歷程里新一輪的征戰。彷彿久旱逢甘霖般,縣城小學良好的教育環境和教學氛圍再次激發了我的鑽研激情,揚起了久存心間的當一個名師的夢之帆。
樹德學校和福州市許多直屬小學結成了兄弟校,這樣,我就有機會接觸兄弟校里的名師,不斷完善自己的教學理念。每逢名師們上示範課,我總是格外用心,不僅關注他們用什麼理念、什麼技巧進行教學,還深入思考為什麼要採用這種方法,有什麼推而廣之的價值?每次閱讀名師們的論著,他總要對照自己的教學實踐,有什麼地方可以借鑒,有什麼地方需要改進,不斷反思,不斷進步。在樹德學校每年一屆的教育教學年會上,我總是不放過鍛煉自己的機會,上了《白楊》、《偉大的友誼》等數節高級別的大型公開課,得到了省、市教學專家和教師的肯定。一次,我應邀為一所鄉中心小學上《陶罐與鐵罐》一課,一下課,我便不無顧慮地問特級教師陳勝利:「我上課容易激動,有時候不知不覺中就提高了音量的分貝,這樣會不會影響了課堂的審美價值?削弱了課堂的藝術性?」陳老師一席話讓我很受啟發:「教學應該有激情,但是激情應該和適當的空白並存。一節優秀的課好比一曲起伏得宜的音樂,有強音也要有弱拍,課堂節奏也應該有緩急,強烈處可激發情感,空白點可引發思考。」就是在這樣一次又一次的質疑、推敲中,我的語文教學技巧不斷提升,形成了樸實、精巧、和諧、開放的教學風格。
我歷來認為,教研、科研是培養教師專業素養、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的必由之路。於是,我把教研、科研與課堂教學緊密相聯,從教學實踐中總結出具有普遍性的疑點、難點,自下而上地確定研究課題,使得課題實踐和研究真正具有教學指導意義,更富有實踐價值。這一階段,我參加了國家、省、市級多個實驗課題,還應邀擔任城關一小學的課題研究指導工作。從此,奔涌的才思激蕩成兩岸旖旎的風景,取得累累碩果。實驗課題獲省市級獎,還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小學教材教學》、《小學語文教師》、《中國小學語文教學論壇》等全國20幾家CN級刊物發表了近百篇的專業論文,我也先後被評為福建省中小學中青年學科帶頭人、福建省特級教師後備人選、福建省優秀骨幹教師、福州市特色教師。
自成一格:咬定青山不放鬆
2002年,我被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福建省特級教師」的榮譽稱號,同年,又晉陞為小學中學高級教師。我感到格外光榮,同時又深感重任在肩。此時,新課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開展,作為全縣唯一的特級教師、省學科帶頭人,我該做些什麼呢?一段時間思考後,我找准了自己的定位:長期身處教學第一線,積累了較豐富的實踐經驗,又具備一定的教學理論,自身最大的優勢就是憑藉三尺講台傳播新的教育理念,指導老師有效地把新課程理念化為課堂教學行為。目標一旦明確,行動就有了方向。於是,我努力做好幾件事:
緊守講台,以課示範。我以為,一個特級教師如果連課都上不好,又如何說服人呢?與其坐而論道,不如躬身實踐。我不僅堅守三尺講台,還堅持上公開課、示範課。2004年,我參加了「送教下鄉講學活動」,在沒什麼準備的情況下,即興成功執教了《曼谷的小象》一課,課堂實錄發表於《小學教學設計》。我還給自己出難題,要把每一節課都當作公開課來上。每到一所新學校,我都要向老師們來個「安民告示」:「歡迎大家隨時聽我的課!」從此,我的每一節課都成了公開課,聽課的不僅有本校教師,還有些慕名而來的外校教師。
藉助平台,布「道」傳「經」。作為福建省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遠程培訓學科專家組成員、省市級高級教師、骨幹教師培訓授課教師和指導老師,我充分利用參加省、市組織的各類教學研討、專題討論、學術研究等活動的機會,作示範教學20多節,學術講座近100場,為新課程的理念和實踐鼓與呼。同時,還與全國各地的教師進行網上學術交流和研討。今年3月,我有幸成為《福建教育》編輯部「與名師零距離」欄目特邀的福建省小學語文學科第一位嘉賓,就「教學細節:成就語文課堂的精彩」這一專題在網上回答了全國各地教師的諸多問題。我組織的《作文評語重真實性還是重讚賞性》和《教學價值縱橫談》等活動實錄,也發表在《新作文》、《福建教育》等雜誌上。
扶掖教師,培養新人。「因為路過你的路,因為苦過你的苦,所以快樂著你的快樂,追逐著你的追逐。」 在苔菉學區十幾年的自我摸索讓我深刻體會到農村小學教師成長的艱辛,他們缺少同行前輩的提攜,甚至連外出聽課、交流教學經驗的機會都少之又少。自己逐漸成熟之後,我的內心深處就隱約泛起傾力培養青年教師的念頭。於是,互相聽課評課、開列閱讀書目、傳授教學經驗、指點教學迷津、輔導教材解讀,成了我帶教的日常功課。幾年來,我指導、培養了60多名骨幹教師,他們有的成為省市優秀青年教師,有的獲得省市學科比武一二等獎,有的教學論文獲全國、省一等獎或公開發表。
著書撰文,專業引領。在我看來,長期以來語文教學的最大問題是「得意而忘言」。為此,我提出了語文教學必須「言」「意」兼得的教學主張。而要革除這一弊端,除了教師要改變教學思想和教學方法外,教材的編撰也是重要一環。對此,我大膽設想,提出要編寫「語用型」的小學語文教材的新思路,相關論文《為閱讀教學現狀「把脈」》發表於《福建教育》,《文章圖式及其對學生習作的影響》刊發於《小學語文教學》,《建構「語用型」小學語文教材的思考與設想》即將在《課程·教材·教法》上發表。同時,我還編著、出版人教版、蘇教版、北師大版、語文版的教師教學指導用書和學生助學用書20本,二十幾篇教學設計收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人教版教材教案系列叢書》和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名師同步教學設計》中。【91】
(來源:特級教師家園 閱讀原文)
推薦閱讀:
※野蠻生長
※給女兒的成長錦囊
※女生必看:十部伴隨女孩一生成長的經典電影
※好書伴我成長徵文
TAG: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