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不妨從禮節回饋做起
1月31日,小年夜前一天,杭州一單位12位員工跪拜自己的父母,行傳統拜年禮儀,並發給父母過年壓歲錢。據主辦方稱,此次活動是為了提倡傳統孝道,感謝父母多年的養育之情。
顯然,網路輿論對此持否定態度為主,言其作秀、走形式。然而,公眾若將「集體跪拜」這一聚焦點暫且擱置,撇開對主辦方用意的尋究,就會發現這場孝道儀式頗具耐人尋味之處。
反哺意識體現晚輩的尊重和責任
傳統的年俗禮節中,過年發壓歲錢理應分兩種:一種是長輩向晚輩發放;另一種則是晚輩向長輩遞奉。可嘆的是,後者卻在歲月流轉中逐漸被人們淡忘。壓歲錢的雙向流動其實也是情感需求雙向性的一個重要體現。
中國自古以來就講求對稱,不僅建築對稱,情感心理也講求一種對稱穩定。在長輩與晚輩、父母與子女的倫理之道中,既看重年長者對後輩的關愛與支持,也強調後輩對長者的尊重、責任,亦即反哺之情。
說是「養兒防老」未免太過功利,但為人處事不可不注意這一雙向性的付出,人們常說的感恩便是這一道理:有恩於人,感恩於人,社會才有和諧的可能。壓歲錢如果僅由年長者向年幼者流動,那麼很有可能在孩子們心中形成一種「收受恩惠理所當然」的概念。當此活動中成年的子女向父母跪奉壓歲錢時,不可謂不是一種對社會人反哺意識的吶喊。
跪奉壓歲錢實屬對「禮」的弘揚
再者,關於走形式,並非一無是處。不能說所有形式都屬「作秀」,只有那些沒有可持續效用的事體才可被冠以此稱謂。有些儀式在吸引社會目光之後,帶來了正的經濟效益,發揚傳承了一種文化精神……
正如儒學經典中許多闡述「仁」與「禮」關係的名句, 「仁」是「禮」的根本內容、實質內涵,而「禮」則是「仁」的顯化形態、固化手段,「仁」與「禮」相輔相成,方為儒學之要義。由此可見,「跪奉壓歲錢」實屬對「禮」的弘揚,這種傳統禮節直接指向感恩、回饋的孝道內核,只有從「禮」入手,公眾對「尊老愛幼」這一概念的理解能力才能循序漸進。
推薦閱讀:
※上網的10個基本禮節
※喝咖啡的禮節
※人大常委:奏國歌時不得把手放胸前,那是美國禮節
※佛教書信用語 (佛教書信上的禮節)
※禮節知多少
TAG:禮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