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大總結上:三道丨哲學百論(五十)

總結中國哲學,並非易事:

歷史跨度,從上古的易經到現代的新儒學、新道學等;涉及的人物思想眾多,三教九流在後世也都各有「傳承」;

所以,接下來將用三篇文章的內容,來作出總結。本篇講中國哲學的三個核心思想:三道。

所謂三道,即天道、地道和人道。《道德經》有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說的就是三者各有其道。

不過,這裡提出的「三道」,是作為哲學意義上的概括,指三大類思想核心:基於人的大道核心,基於天的大道核心,和基於地的大道核心。

《道德經》有言: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道則不然,損不足奉有餘。

可見,不同的大道核心,其思想基礎和後續的邏輯是不同:天道的基礎和目標是補不足,而人道則傾向於奉有餘。

在之前的文章中談到:「儒家重人,道家重天,墨家重地」,三家思想不同的基礎與邏輯指向。

因此,可以將道、儒、墨三家的思想,作為中國哲學「三道」思想核心的代表。

鑒於中國哲學的「實踐指導」傾向,通過考察道、儒和墨家的在「行」方面的指導原則,可以大致了解三道的不同。

首先,道家提倡自然而然,基於「無為」的基礎上,抓住事物發展的規律性和「精義」,才能真正「有所為」。

《道德經》:「天法道,道法自然」,所以重天道的,必然要重自然。

所謂自然,不是我們一般意義上的「大自然」,而是「自然而然」的意思,即順從事物本有的規律性和自然發展。

《孟子》: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可見,儒家並非倡導絕對的作為,而是要在「有所不為」的基礎上,才能大有作為。

只不過,儒家的核心是人道,所以是否「為」的基礎,是人道層面上的「中庸」;而道家有所為的基礎,則是天道層面上的「自然」。

在這個問題上,基於地道的墨家則說:最關鍵的是,要符合「地產之理、物事之理」——這個理,最重要的是對於人的實用價值。

可以說,墨家判斷是否「為」的基礎,應該是「事物之價值」。

有趣的是,後世評價墨家和道家,都有一種樸素的唯物思想。

區別是,墨家的唯物是指向真實的事物的,並關注形而下的實用性,而道家的唯物則指向事物的發展規律性,基於形而上。

那麼,道儒墨三家的思想基礎,是否能代表後世不同哲學思想的核心呢?這就涉及到哲學的「思想範疇」問題了。

縱觀中國哲學,綿延兩千多年,但是大的思想框架,並沒有超越《易經》提出的三個關係體:

天人關係:先秦道家提出自然天與人的關係,到西漢董仲舒提出「天神」與人的關係,至隋唐復興道家自然天道的包容性。

所以,說到天人關係,要區分是「自然天」還是「有人格意志的天神」。

地人關係:先秦墨家基於地理物資的重要性和實用性,認為人的實踐理性,也應該基於地人關係。後墨家辨名法被繼續發展,有「名家」一脈。

秦以後,墨家思想逐漸式微,直至宋明的實用主義復甦,科技大發展,也為晚清的科學主義和倡導引入西方科學的思潮,作準備。

人人關係:先秦儒學最重視人,孔子的核心思想就是「仁」。《論語》:仁也者,人也。說白了,人人關係就是要尋找人的共通點。

儒家認為,人的共通點,就是作為人本身的各種合理需求。當然,倫理也包含其中。

不過,最初倫理的提出,是在「禮」的範疇內的:「禮,貴乎誠」,強調的是「發乎情,止乎禮」。

可惜的是,董仲舒之後,抹掉了孔子倡導的「父父子子」的對等倫理,用絕對的「等級倫理」,替代了儒家「發乎情、貴乎誠」的禮了。

所以,西漢之後,儒學一直是一種強化等級制的工具,甚至到了宋明道學,雖然復興了儒家「格物致知」的傳統,但還是不能擺脫以倫理為主的思想範疇。

用現代語言講,三道各自的思想追求分別是:

地道求實,強調物、事的價值的真切實用性(墨家一脈);

天道求真,基礎是事物的形而上的本質和規律性(道家一脈);

而人道則求和,希望和合天地,人之間和諧共處(儒家一脈)。

綜合以上,可以說中國哲學的核心思想就是「三道」,並圍繞人,處理三個主要關係。

文:何為貴 每周更新三論,感謝關注/轉發!


推薦閱讀:

七、「制器尚象」十三卦總結
【輔料】輔料配伍禁忌經驗總結
親身總結:月瘦8斤 行之有效的兩種健康減肥食譜
【生男生女】總結生男孩的11個特徵
神仙原來就是電.中國方術對中國的影響.風水理論的闡述和總結.神話傳說與仙話的區別

TAG:中國 | 哲學 | 中國哲學 | 總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