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大學章句序》原文及譯文
朱子《大學章句序》原文及譯文 2014-12-01 16:14閱讀: 朱子《大學章句序》原文及譯文【原文】《大學》之書,古之大學所以教人之法也。蓋自天降生民,則既莫不與之以仁義禮智之性矣。然其氣質之稟或不能齊,是以不能皆有以知其性之所有而全之也。一有聰明睿智能盡其性者出於其間,則天必命之以為億兆之君師,使之治而教之,以復其性。此伏羲、神農、黃帝、堯、舜,所以繼天立極,而司徒之職、典樂之官所由設也。三代之隆,其法寖備,然後王宮、國都以及閭巷,莫不有學。人生八歲,則自王公以下,至於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學,而教之以洒掃、應對、進退之節,禮、樂、射、御、書、數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則自天子之元子、眾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適子,與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學,而教之以窮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此又學校之教、大小之節所以分也。夫以學校之設,其廣如此,教之之術,其次第節目之詳又如此,而其所以為教,則又皆本之人君躬行心得之餘,不待求之民生日用彝倫之外,是以當世之人無不學。其學焉者,無不有以知其性分之所固有,職分之所當為,而各俯焉以盡其力。此古昔盛時所以治隆於上,俗美於下,而非後世之所能及也!及周之衰,賢聖之君不作,學校之政不修,教化陵夷,風俗頹敗。時則有若孔子之聖,而不得君師之位以行其政教,於是獨取先王之法,誦而傳之以詔後世。若《曲禮》、《少儀》、《內則》、《弟子職》諸篇,固小學之支流余裔。而此篇者,則因小學之成功,以著大學之明法,外有以極其規模之大,而內有以盡其節目之詳者也。三千之徒,蓋莫不聞其說,而曾氏之傳獨得其宗,於是作為傳義,以發其意。及孟子沒而其傳泯焉,則其書雖存,而知者鮮矣!自是以來,俗儒記誦詞章之習,其功倍於小學而無用;異端虛無寂滅之教,其高過於大學而無實。其他權謀術數,一切以就功名之說,與夫百家眾技之流,所以惑世誣民、充塞仁義者,又紛然雜出乎其間。使其君子不幸而不得聞大道之要,其小人不幸而不得蒙至治之澤,晦盲否塞,反覆沉痼,以及五季之衰,而壞亂極矣! 天運循環,無往不復。宋德隆盛,治教休明。於是河南程氏兩夫子出,而有以接乎孟氏之傳。實始尊信此篇而表章之,既又為之次其簡編,發其歸趣,然後古者大學教人之法、聖經賢傳之指,粲然復明於世。雖以熹之不敏,亦幸私淑而與有聞焉。顧其為書猶頗放失,是以忘其固陋,采而輯之,間亦竊附
載入中...內容載入失敗,點擊此處重試載入全文 己意,補其闕略,以俟後之君子。極知僭踰,無所逃罪,然於國家化民成俗之意、學者修己治人之方,則未必無小補雲。【譯文】《大學》這部書,是用來說明古代大學教學的原則和方法的。自從上天降生人類以來,(上天)就無不賦予每一個人以仁、義、禮、智的本性。然而人與人的天資和智力存在差別,所以不是每個人都能知道自己本來就應該具備這些善良和理智的本性而努力保全它。(許多人由於沒有認識到自己作為一個人本來應該具備的善良和理智的本性,在日常生活中缺乏修養,逐步減少甚至喪失了這種善良的本性。)一旦在社會群體中出現了聰明智慧並且能充分發展其善良本性的人,那麼,上天必定賦予他一個使命,讓他擔當眾人的君師(即領袖,或領導人),使其治理和教育眾人,以恢復眾人本來應有的善良和理性的本性。這就是伏羲、神農、黃帝、堯、舜之所以承受天命而成為人民的君師和榜樣的原因,也是承擔教育職責的司徒、典樂之類的官職之所以設立的理由。夏、商、周三代興旺發達,時代久遠,(我們的祖先)對生產、生活法則的認識,以及在社會生活典章制度的建立等方面都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逐漸達到了比較齊備的程度,在這樣的基礎上,(為了傳承這些經驗)從王宮到國都以及普通街巷,無不設立學校。八歲的孩子,上自王公的子孫,下至老百姓的子弟,都進入小學學習。小學教學的內容是:日常生活、待人接物的基本禮節,禮儀、音樂、射箭、駕車、識字、計算等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待孩子長到十五歲,則自君王可繼位的太子和其他兒子,以及公侯、大臣、官員之正妻所生的兒子,連同老百姓中的優秀子弟,都進入大學。教學的內容是窮盡事理、端正本心、修養自身、管理人的原則和方法。這就是說,學校教育在年齡界限和深淺難易上是以大學、小學來劃分的。學校的設置是如此廣泛,教學方法的次序和內容是如此詳細分明,而所教的內容,都是人君親身經歷的經驗、教訓和心得,不要求學習人民群眾日常生活規則和倫理之外的知識。正因為這樣,當世之人沒有不學習的。這些學習的人,沒有不知道自己所固有的天賦本性的,也沒有不明白自己的職分所應當做和不應當做的,這樣各人就埋頭儘力來做好自己的事情。這就是古代興盛時政治修明於上,風俗美善於下,而後世趕不上的原因。到周朝衰落後,賢聖之君沒有出現,上述學校的教學體制不能推行,教化隨世事而變遷,風俗也頹廢敗壞。在這樣的時代,出現了一個像孔子這樣的聖人,卻得不到君師的地位來推行他的政教學說,於是他就獨自去總結先王的法則,講習、傳誦以昭告後世。(開設私人學校,仿效先王之法,招收弟子習讀《詩》、《書》和歷史文獻,把先王之道傳授弟子,再由弟子傳教後人。)例如,《曲禮》、《少儀》、《內則》、《弟子職》等篇,都是小學的內容,以支流末節的形式流傳下來。而這一篇《大學》,是在小學得以成功存留的基礎上,用來講明大學的教學方法的。《大學》這部書,就其涉及範圍(外延)而言,所研究的對象非常廣泛,規模極其廣大,而就其內容來說,條理十分清楚,內容十分詳細。孔子有三千多學生,沒有一個沒聽過孔子講解這些內容的,卻只有曾子明白其中的真義,於是寫成書籍,作為傳講的精義,並在此基礎上加以發揮和說明,傳播到後世。(曾子將《大學》傳給了孟子,)到孟子死後,孔子的傳統消失了。《大學》這部書雖然存在,但知其真義者太少了。從這以後,普通學者誦讀記憶詞句文章,所下的功夫數倍於小學但沒有用;那些異端虛無寂滅的說教,他們所謂的高妙超過了大學卻無實際的意義。其他的什麼權謀術數之類,一切以成就功名利祿為目的的說教,以及形形色色的技能、技巧等等,儘管其中也充塞著仁義的說教,又紛然雜出併流行於世,實際上都是蠱惑人心、誤導民眾的理論。(以上這些原因)使得君王、大臣、官員不幸而聽不到根本道理的要義,使平民百姓不幸不能得到政治修明的恩澤,昏暗不明,德教不行,這樣沉重的社會弊病反反覆復積累下來,到五代十國之時的衰敗、壞亂到了極點。「天」是以不斷循環的方式運行的,沒有什麼過去了就不再重複出現的情形。到了宋朝,道德又開始興盛起來了,社會安定了,教育又重新引起社會的重視。於是出了河南程氏(程顥、程頤)兩位先生,繼承孟子的傳統,開始尊崇、信奉《大學》這部書並不斷傳揚,又將傳下來的古書重新編輯,發揮其中的旨趣和深義,至此以後,古代大學教育人的原則和方法,古代聖賢經傳的宗旨,重新放射出粲然光彩。雖然我朱熹不夠聰明,也有幸從我老師那裡聽說了程氏兩先生的學說。我覺得程氏兩先生編寫的書仍有缺點和失誤,於是忘記我自己的淺陋,將該書重新編輯,其間也把我自己的見解寫入書中,補充了其中的缺漏之處,等待以後的學者糾正。我深深知道自己超越了本分(能力所限),我必須為書中的瑕疵承擔責任,然而,對於為國家凈化民俗的想法,對於給學習的人提供修養自身和管理他人的方式方法來說,這樣做未必不是小有裨益的。甲午年十月初十(2014年12月1日星期一)
推薦閱讀:
※朱子語類卷第十五 大學二
※最適合女生學習的三個大學專業,選對了專業就像嫁對了人!
※體驗更多,盡在瑞典隆德大學
※胡邦定:西南聯大是怎樣辦大學的
※境外勢力來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