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鄭傑的《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下)67

  第六十七條 反對無度  考試是需要的,然而過頻過重的考試可以泯滅人性;行為規範太重要了,可一板一眼過分規範,甚至規範到可以數量化也不行,那會傷害人的自由;強調師生關係平等,可如果在教室里師生密切到沒有了距離,密切到毫無規矩可言,那師生關係的性質就會發生變化;學生創新性、探究性學習在當前看來極為重要,可因此而忽視基礎知識的學習,學生連義務教育階段最基本的知識存量都沒有,那真正的創新和探索便不會發生,或者發生了也不會徹底。在學校管理中,也同樣如此,學校《質量管理手冊》中的各項規章制度有嚴肅性,是剛性的,切不可怠慢,但學校絕對不可以不講人性和人情。  這個世界上可能最怕的就是走極端,在學校教育這個問題上更是不能走極端,因為教育以及對學校教育的管理是個複雜的動態的過程,你必須做好兩個判斷間的協調工作:一是價值判斷,二是事實判斷。  價值判斷是基於我們的信仰,即知道我們應該怎麼做,是形而上的學問;而事實判斷則基於現實的可能性,即知道目前我們該做什麼、怎麼操作,這是形而下的學問。這兩個判斷同等重要,前一個判斷是哲學所管,是信仰問題,後一個判斷是科學問題,兩者互為一體,切不可只走一端。但是,不只走一端,並不是讓我們取「中庸」,因為我理解的中庸是一種消極狀態和靜止狀態;不只走一端是指我們要有度,不過分,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場合確定不同的重點。  在日常教學和班級管理中,教師能否在動態中把握住這個「度」呢?我認為,能把握度的教師,一定具備了教師最重要的一種能力,一種超越於「教育科學」與「教育藝術」之上的真正的能力。  第六十八條 再多帶點東西進課堂  我們到底喜歡聽什麼課?什麼樣的課令我們難忘?  記得有一天和太太一起逛街買衣服,商鋪里塑料模特身上穿著的一件夏衣吸引了她的目光,款式不錯,可又不完美,她在猶豫,我也反對。正舉棋不定,從試衣室走出一位女士,她正試穿著這件上衣,看上去典雅又不失熱烈,與夏天的風韻不謀而和!我為之心中一動,慫恿太太買下了這件衣服。出了店門,我心中琢磨著,同一件衣服,為何在模特身上不那麼令人心儀,換了人卻別有韻致?原來,模特不缺容貌和身材,但你不會對模特印像深刻,因為它們有人的「形」,卻無人的「神」。  同樣,一堂課看似什麼都已齊備,卻乏味無聊,這是為什麼?是因為這堂課沒有「精、氣、神」。什麼是「精、氣、神」,這是用科學無法確切定義,也無法複製的東西,這種東西瀰漫在課堂之中,將所有人的心緊緊地抓在了一起,直到下課,尚意猶未盡。古人所云「得意忘形」,西方人之所謂「場」或「氣氛」,我以為非「精、氣、神」莫屬了。而一名好教師,自踏入課堂的一刻起,帶到學生面前的不僅僅是知識,也不僅是課堂的組織程序,同時還有精神氣質,教師的一舉手一投足,每一個亮相,每一個細微的神態,每一句話語,其背後的神妙的東西,都是那麼重要,以至於決定了一堂課的吸引力。教師帶給課堂「精、氣、神」,說是玄妙,其實亦未是。如果日常練好兩個功夫,則經年必成。  一是每堂課不僅帶著「智力」「體力」去,還得帶著「心」去,儘力忘「我」,忘了我的軀殼,忘了我的身份,忘了年齡,忘了功與利,你「思無邪」,你的「心」就那麼真切地坦蕩在孩子們面前,去了塵埃的一顆心啊,是那麼富有魅力,它使你的語言、舉止都超凡脫俗起來,由不得學生不隨你遨遊天外。  二是平日里的學習與體悟,學習與體悟如果是自覺的超功利的行為,那麼就會成為你人生的修養的「法門」,你會非常通暢。學問的通達與為人的練達會讓你非常的厚實,在你身上個性化地聚集了「真、善、美」,你便「神形兼備」,渾身閃耀出魅力的光彩來。教育需要科學,但教育僅靠科學是沒有力量的。如果有我們本土化的教育原創性貢獻,我想,其源頭也將取之於奇妙的「精、氣、神」。  第六十九條 非人性化的手段都不是教育  在我國,意識形態下的政治與精神信仰緊密相連。信仰是人們精神世界的主要元素,是不沾染絲毫功利的發自人內心的信念與理想。因而信仰是純潔的,自由的。如違背信仰的本義,只會使信仰變為貌似信仰的口號。人的信仰形成是長期教化的結果,而且因為信仰屬精神領域,所以信仰在儀式化和灌輸中確立了在個體精神領域中的統領地位,體驗是一種主要方式。體驗是非理性的實踐活動,一切虛假的灌輸都不利於體驗;信仰是不能作為工具的,將信仰作為交易的抵押品,那麼真正的信仰將無以形成。  但在學校教育中,存在著將信仰作為工具的現象。最典型的是抓住學生入黨、入團的需求,並將這種需求轉化為提高學習成績的力量。能夠自圓其說的是,一名黨(團)員應該是各方面的優秀分子,學生以學習為主,如果學習成績不突出怎麼能入黨(團)?這種說法否定了或淡化了信仰作為加入政治團體的資格,使信仰成為學生入黨(團)的可有可無的條件,即當一名學生提出入黨(團)的要求時,成績成為主要條件,信仰因無法檢測而成為附庸,有時是虛偽的附庸,一批「動機不純」的學生因為學習上的優勢而進入政治組織。政治信仰居然可以成為應試教育的一種工具,這應該是政治笑話了。一切如下句式都是荒謬的:「只要你如何如何了,就給你入黨(團)。」此語的發出者握有允許或拒絕學生加入政治組織的非正式權力,那麼就存著將權力濫用於各種目的的危險。當然,政治的泛化,如團、隊組織的幹部任命,都可以成為「教育手段」 。這在學校中是司空見慣的了。  學校更象一個全能的行政組織,不僅擁有「立法權」 (建立規章制度),而且還有執法權(宣布行政處分)和行政監督權。學校行政權力作用於學生,是一種強大的威懾力,約束著學生的行為並導向於服從,以保證學校基本秩序。學校中行政權力的在場是使組織有序的一種強制力,這種強制力的存在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問題是,這是一種缺少約束的強制力,因為行政權力的依據並非是學生授權,而且對「罪錯」的處罪缺少程序上的法度,被處置學生的辯護與申訴更沒有程序保護。因此行政力量對學生而言是一種「專制暴力」,在建設秩序同時損害了學校教育民主精神,尤其是當行政權力被視為一種高效快捷的教育手段時,教育失去了真正內涵,而淪為一種「統治術」,只帶給學生恐懼,並因恐懼而被動地遵守行為規則。教師對行政權力的濫用,是伴隨著恐嚇與威脅的。   政治權力和行政權力作為教育手段被運用於學校,分別是起到行為主義所言的「正強化」和「負強化」的作用,都試圖通過外部力量矯正學生行為,兩種力量的強大都是因為力量之源是強大的組織,而非教師個人。兩種手段前者用於激勵,後者用於懲罰,我們不否認這兩種手段曾有過的積極作用。但在教育民主化的今天,兩種權力和手段在教育中的運用的合法性正受到置疑。任何不能進入學生心靈,通過塑造學生「真善美」的靈魂而關注他們終身發展的手段,不論其合法性如何,都應受到置疑。  因為教育是人與人之間生命的交往與體驗,所以真正的教育手段必是人性化的。  第七十條 反對監視  我不知道是不是應該提這個建議,也不知道能不能言之成理,有時我們總有許多美好的夢想,可一旦到了實際工作中,卻老覺得行不通。  想到提這個建議是上周四。那天下午一群美國佬到我校參觀,他們非常驚訝,為什麼北郊學校學生的紀律那麼好,這在美國是不可想像的。我用外交辭令來回答這個問題,我說,在中國當我們評價一個孩子是否合格,首先看他能否遵守紀律。這個回答可能打發了美國佬,但說實話,打發不了我自己。因為我們一定有一些「獨特」的方法手段來令學生服從紀律,那麼這些方法是什麼呢?這些抱有良好目的的方法手段中,到底有多少符合人道,又有多少不符合?這個問題整整纏繞著我三天。直到我看到一篇報道,說一所學校花了巨資引入一套電視監視系統,從此學校教風、學風、校風為之一振,尤其是學生紀律狀況明顯改觀。我心中一動,原來,我們為了「擺平」紀律,監視是一種慣用的手段,果然有效;引進現代化設備,可以大大提高監視效率,也可以節省了人力資源。那為什麼監視會有效控制紀律呢?  監視者一般都可能擁有如下邏輯:一、學生一般都不會自覺遵守紀律的,大多數學生不愛學習,而且相當一部分學生即使愛學習,其自控能力也不足以時時遵守紀律,更何況個別「害群之馬」,會有意破壞紀律以引起外界注意;二、只有在一種情況下可以有效控制紀律,那就是教師始終在場,在威嚴的教師的「彈壓」之下,學生可以被迫遵守紀律;三、但是,教師不可能總在場,因此必須尋找到教師的「替代人」,使學生攝於「替代人」背後的教師的威嚴,從而被迫遵守紀律;四、最常用的「替代人」是班級小幹部,他們獲得了教師的信任,在教師不在場時,他們代表教師控制班級紀律,並將破壞紀律者的名單彙報教師,小幹部的在場尤如教師在場,小幹部的在場猶如教師在場,一些富有經驗又工作輕鬆的班主任往往能發揮小幹部在班級管理中的作用;五、但這還不能被稱為監視,如果班級中大多數孩子都以為教師或教師的「替代人」不在場,而他們的一言一行卻都可以被教師知曉,那麼,教師此時為達到不在場而「知曉」一切的方法手段都可以被稱為「監視」,在教師的工作計划上或工作彙報中,我們看不到的那些對控制紀律行之有效的方法手段,多數可列入「監視」的範疇,我們必須說,監視是有效的。  但是,我又必須十分厭惡地說,監視是卑鄙的。從卑鄙的程度上說,較輕的一種是教師親自監視,即無管理者在場時,在學生不知情時突然「悄悄」(或偷偷)地在教室後門的小窗戶上出現了教師的眼睛,這雙眼睛洞察自然狀態中每個孩子的一切行為,可這雙眼睛並不為捕捉孩子們的閃光點,而且,當這雙眼睛消失後,一定會有學生受到懲罰,這些孩子是恐懼的,因為他實在猜不透自己的違紀行為怎麼會敗露的,教師是不會自述監視過程的,因為一切可以被預知的觀察過程一定不是監視。  中度卑鄙的監視是運用現代化儀器,每個教室後面牆上的電視探頭,使人想到監獄,探頭在監獄中的存在是必須的,因為罪犯正在用他們的自由來抵償他們的罪行。可是,學生呢?探頭的卑鄙就在於它剝奪了自由的孩子們的自由,有時越是冠冕堂皇的理由就越顯其卑鄙,卑鄙不同於罪惡,卑鄙者總會為卑鄙找到理由。  最高程度的卑鄙是在班級中埋伏「小密探」,他們混雜在所有人中間無法辨別,他們搜集別的同學的「劣跡」,然後偷偷地彙報教師,他們與攝像頭一樣都在充當教師那雙神秘莫測的眼睛。為什麼這種手法最卑鄙,有三條理由:一是學生可以用紙糊上後窗或砸壞電視探頭來保護自己,卻不能蒙上「密探」們的眼睛,因而這種卑鄙的監視最為恐怖;二是密探的眼睛永遠不是教師自己的眼睛,「小密探」本身是孩子,他們用「情報」來向教師邀功,往往帶上了主觀因素,容易使無辜者受不白之冤;三是做過小密探打過小報告的孩子,其人格的墮落簡直無法阻止,他們可能習慣於靠詆毀別人來達到自己目的,他們可能將來成了陰謀家,可能成為心靈陰暗的小人,要知道,中國傳統專制制度下盛產小人!  對一所學校而言,紀律是保障。我們需要紀律,但如果我們不能光明正大地實現紀律,如果我們不能在紀律教育中培養學生的自覺自律,那麼,北郊學校將寧可不要紀律,也不要那些骯髒的監視。  北郊學校不要各種顏色的「恐怖」,我反對監視。而且,作為校長,作為一名管理者,對我們的教師,我也絕不監視。  第七十一條 教師要理解學生的苦衷  可能在社會轉型期,誰都有苦衷 ——  校長有苦衷。優質師資引進困難是苦衷;要抓好素質教育又要保持高升學率是苦衷;生源不足,師資剩餘是苦衷。  幹部有苦衷。管理要規範化、現代化、科學化、科學化,又要參照ISO9000國際質量認證標準,追求質量管理零缺陷,是何其的困難;學校實行分級管理,幹部擁有比以往更大的職權,同時也承受著更大的壓力。  教師的苦衷更多。學生難教是最大的苦衷,教師總有一種學生「一代不如一代」的感覺。每次考試,與其說是考學生還不如說是考教師,教師擔心學生考不好,要砸了自己的飯碗,或許還有下崗之虞。教師的工作量越來越大、工作目標越來越高、工作時間越來越長、工作節奏越來越快,真有身心疲憊之感。  在人人都有苦衷的情況下,學生的苦衷往往容易被忽視。其實,現在的學生比我們做學生的時候要苦得多呢!  家長把所有希望壓在孩子瘦小的肩膀上,這沉重的希望擠佔了孩子幾乎所有的自由時間與空間。學校要提高升學率,希望也在他們身上,教師在瓜分著學生的課間、午餐、放學的幾乎所有能瓜分的時間。  早上7:00點至下午6:00點,幾乎十二個小時,十幾畝土地上,兩千多生靈,就被限制在了方寸之間。他們想玩,卻不能,想做白日夢,也不行,想伸伸懶腰,還不行。他是孩子呀,成人也受不了的,卻讓他受著。  初中學生,進入青春期,他的苦惱更多了,卻沒有成人可以當他的知心朋友、像個大哥哥或大姐姐,在需要的時候能幫幫他。他們經常遇到失敗或挫折,有時很迷茫,有時有些發狂,可有多少人能體諒他們呢?即使能體諒,在平時,我們又有多少人願意去體諒呢?當我們做老師的自己都在苦惱的時候,我們的內心,到底有多少角落真正安置學生呢?  體諒不體諒學生苦衷,是一個講不講人道的問題,是一個教師職業道德的問題,同時也是一個教育觀念問題,也可以是一個教育方法的問題。  說是一個教育觀念問題,是說你只有去體諒學生,以他們的苦為苦,你才能真正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而不僅僅將他們作為提高你教學業績的工具。說是一個教育方法問題,是說你體諒他的苦衷,你就會儘力放棄那些導致他們苦衷的不當的方式方法,這些方法因為讓學生極不舒服,所以一定是不科學或不藝術的。你就會去儘力想一些方法,讓學生喜歡讀書,而且巧讀書。  你體諒學生的苦衷,你就會更有同情心,你更善良了,你就被學生從心底里接受了,你就握著一把鑰匙,一把讓學生學業成功,也同時讓你事業成功的鑰匙。  第七十二條 教師要做「衛道士」  一般人眼中,「衛道士」是個貶義詞,尤其當「封建」與「衛道士」相連的時候。  在現在的人看來,封建代表著落後、腐朽、專制和醜惡。而「衛道士」則是在拚命守衛這些封建毒素,因此「衛道士」這個詞便連帶具有了頑固不化和要拖歷史後腿的味道。所以無論如何這個詞總是令人反感的。將教師與「衛道士」相連,是不是太過分了呢?  我認為,「衛道士」其實無所謂褒與貶,關鍵要看衛的是什麼道,如果衛的是封建餘孽的道,自然當不得這個衛道士,而如果衛的是中華民族積澱數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與道德的道,那就另當別論了。教師就要衛這個道,而且從目前情況看來,唯有教師能擔任這個孤獨的衛道士。  在許多所謂的教育理論家看來,教師的使命在於教給學生一切未來所需的本領,教師應具備預測未來並將其傳授給學生的能力,理論家們甚至認為教師應與過去的文化傳統決裂,更不應承擔起維護傳統的職責。這種觀點已經形成一種思潮,細究起來,這種思潮還有其歷史根源。  我們會發現,中國人做的最多的一件事,同時也是對中國人自己傷害最大的一件事就是拋棄祖先遺留給我們的許多彌足珍貴的東西,而恰恰這些東西可能正標誌著我們的民族特性。在許多人看來,對歷史的淡漠正是發展的表徵,對傳統文化的否定意味著進步。這種現像在今天看來是多麼不足為奇,文化大革命是一次否定,起先以為那是進步,而實際上那恰是大倒退。  今天我們在大談發展,各個領域各個方面都在求發展,都在急不可耐地夢想跨越式發展。如果細問一下,發展方向和目標在哪裡,可能答案有多個。然而在許多人看來,答案其實只有一個,那就是以西方為標準,可能在許多人的思維中,現代化就是西方化。西方不僅是標準,西方還是許多人夢想的地方,遠赴西方「鍍金」的人,一旦回國便身價倍增,連其家人都會有光宗耀祖之感。我們似乎不能僅用「崇洋媚外」來概括了。民族自信力的喪失,看來就是藐視傳統的結果。現在,教育也不可避免地染上了西方標準的現代病,教育的變革就是以中國傳統為對立面而設計的。那麼誰來護衛積澱數千年而終於搖搖欲墜的民族傳統呢?  也許在一開始,為了變革沉寂多時的教育,我們對傳統作了尖銳的批判,我們面對西方在尋找變革的資源,然而,在一切已開始起步的時候,我們便要謹慎地尋找自己的方位,尋找前人留下的腳印,也要踏實地看清腳下的路途。  第七十三條 讓教育活動更富有理性  「理性」一詞有非常豐富的哲學含義,中國歷史文化中比較缺乏理性精神傳統,因而,使我們的教育也缺乏應有的理性。我不是哲學家,之所以會談理性問題,並試圖對理性作出自己的理解,是因為我認為,現代教育的真正要義在於理性。在我看來,理性的教師具有如下特點:  一、在教育活動前,非常明確地知道行為的目的,即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教。  比如,你教語文,就要清晰地知道語文教學的目的,你做一輩子語文教師,如果甚至不能準確地向人們描述你教的語文課的目的,那麼你是非理性的、盲目的;在上一節語文課前,你也要能再次回顧這堂語文課的目的,否則,你可能這時正是非理性的、盲目的。  人的許多行為都是漫無目的的,不由自主的,是聽由本能或習慣的,比如休閑時你從一堆雜誌中隨手抓過一本,翻翻而已;或在街上閑逛,往一家商店的櫥窗多張望了幾眼;高興時你忽然哼起一首你年青時候的歌,這時問你為什麼要這樣做,你無從回答,因為你發現在意識層面上你沒有目的;你是教師,有時忽然摸了摸那可愛的小男孩的頭,小男孩一定十分快樂,以為你一充是有深意的,可是你卻是沒有目的的。  還有一些行為雖然是有目的,可因為經常要做,你習以為常了,反倒為做而做,忘了最初的目的。比如每天清晨刷牙,你必定忘記了刷牙的目的,有時上班要遲到了,你草草地刷了牙,一定沒有實現刷牙潔齒的目的,你只完成了一次例行公事而已;你是教師,一定每節課都布置作業,有時布置的作業只是抄抄寫寫,照理今天不必布置你卻布置了,這是因為你忘了布置作業的本來目的,就這樣無端地增加了學生負擔你卻不自知的。  人的日常生活缺乏目的性,也許是可愛的,但教育活動缺乏目的,將使教育行為缺少堅定性,變得雜亂和無序,降低教育效益自不必說,更難以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使之長年的教育經歷不能被轉化為經驗。人的行為在無意中偏離行為目的,是正常的人性弱點,也是能饒恕的。要克服這一弱點,必須經過專門的「理性訓練」,教師經過紮實的大學學術教育和訓練,應該可以具備這一理性能力。  不可饒恕,也不正常的是,抱著假的目的在工作。也就是學校或教師將教育目的掛在口頭或寫在紙上,並不用於指導他們的工作;而實際上所行的一套都是出於其他目的,有些真實目的與號稱的目的相悖,有些目的甚至不可告人。  因此,「理性人」的首條標準是「有目的」,而且要有真目的。  二、要檢驗或反思自己的教育行為是否「合目的」。  人會犯一些錯誤,這些錯誤常常是由於人在行為過程中,忘了自己真正的目的,終於誤入歧圖。比如,學校組織廣播操比賽的目的是為了讓同學們在「競賽」的外部激勵下更好地做好廣播操,但如果我們一味地關注比賽成績,這就使本來目的退後了,那麼這樣的比賽已發生變質,致使比賽結束後,學校廣播操質量反而下降了。如果我們稍稍反思一下學生們走出考場為什麼把教科書撕得粉碎,我們就應該明白,平日的教育活動中,我們有多少行為是合目的的。難道教師辛苦地教育是為了被學生拋棄?  經常檢驗和反思教育行為是否合乎教育目的,才可以使自己在教育活動中作出合乎理性的選擇,而一旦你的選擇是理性的,你將更為堅定和執著,這樣你就不會隨波逐流,不會為周圍潮流所動。比如別人在搞雙語教學,在搞分層遞進, 在搞探究教學,或在搞別的什麼時髦的東西,你都不會盲目地跟風,如果你決定和他們一起搞,一定有你的理由,你決定不搞,也一定有你的說法,因為你是理性的,你不會隨意調整教育行為,使之不合目的,或與目的之間完全沒有了邏輯關係。  為幫助你檢驗和反思教育行為的合目的性,在教育行為與教育目的間建立邏輯關係是必須的。這種邏輯關係一開始是體現在紙上的,就是所謂計劃,計劃中註明行為目的,長期和分期目標,行為內容,步驟,檢查與反饋等。有計劃作為參照,以檢驗自己的行為是否理性,幫助自己矯正非理性、不合目的的行為,被證明是高效的而且準確的。  三、檢驗和反思自己的教育手段是否「合目的」。  我們用於實現教育目標的手段也必須是合目的的,在教育中,手段表現為一種道德倫理關係,因而更直接反映了教育的目的。鑒於此,教育目的與手段應一致起來。比如道德教育,目的是為幫助學生德性成長,因此一切違背德性的手段,如體罰、監視、恐嚇等都必須排除在手段之外。又如,體育教學是為學生終身體育服務的,因而,不合這個目的訓練手段,都是不允許的。在學校教育中,人道主義不僅是個目的,而且也是手段。人性化不僅在目的之中,更在手段之中。  如果學校教育中,手段與目的的不一致性過於明顯,則說明這所學校的教育目的並未化而為學校精神,從而內化為每一名教師的精神氣質;而當教師一邊使用非人道的不合目的的手段,一邊還振振有詞地為自己辯解說,這是為學生好,那麼這位教師實在不是用非理性來簡單搪塞了。即使他出於好心,我們估且承認他的確出於好意,他也是不可以寬恕的。  檢驗與反思手段與目的的一致性應該是教師每日的功課,因為凡手段均是外顯的,可以目測的,如果教師缺乏檢則能力,相信這些教育手段的受體——學生,他們的心中自然會有一桿秤。不過,如果一旦學生用心中的標杆來衡量教師教育手段失當時,教師已陷入被動,他的教師資格應受到置疑。  因此,理性的教師應是有目的的,而且是有反思能力的,他有足夠的能力在教育行為、教育手段與教育目的之間建立邏輯關係。富有理性的教師並不排斥對學生的愛,也不排斥與學生建立真摯的情感關係,他同時也可以是一名感情細膩豐富的教師,但他深知,師生關係不能僅停留在母子、朋友、兄弟關係上,學校是這樣一個專業機構,它有計劃地科學地培養一代又一代孩子,只有更理性些,才更有效些,才更職業些。  為此,教師在教育活動時,必須靜思如下三個問題:  一、 我為什麼做?  二、 我怎樣做?  三、 我怎樣做才更好些?  第七十四條 認識人,才有對人的教育   在我所談論的問題中,沒有比談人的問題更讓人感覺困難的,哲學家、生物科學家、社會學家、心理學家、教育學家、政治家為了認識「人」自身,花了上千年時間,至今還在爭議不休。憑我的學識和經歷,很難談好這個問題,更何況我對自己的認識、對人類的認識還在變化發展之中。但是對我現在所承擔的角色而言,解答「人是什麼」的問題是形成辦學理念的一個繞不過去的問題,至少有兩個理由證明這一點。  一、學校的職能在轉變  100年前,中國的學校以培養官僚為目的,私塾也好,書院也好,國子監也好,學館也好,社學也還,都以教習儒學,使學生「學而優」當官治國平天下為目的。近代的中國教育辦起了新式學堂,以訓練學生掌握技術,「以夷制夷」,富國強兵為目的。  現代教育,學校的職能變化到了以培養人為目的,我國教育方針提出「全面發展」和「四有新人」,就是這個意思。以人為目的,這是一個世界潮流,西方教育也從「神學教育」時代,進步到工業化的技能時代,進步到以促進人的自由與幸福為目的的教育時代。有人把中外這一一致的學校職能的變化稱為「人的復歸」,即學校教育由外在目的轉為本質的目的。但這一復歸的過程是艱難的。我們不會忘記解放以後我們走過的彎路:教育為政治服務,教育為文革服務。8月份我到浙江,看到路邊牆上寫著:「教育為改變假象落後面貌服務」。前些年也提過,教育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服務,就是最近還提教育產業化。教育可以是產業,但教育不能產業化,任何希望靠教育來繁榮經濟,將學校轉變為經濟部門的圖謀都是要破產的。教育是公益事業,公益事業的支柱是什麼?是人道主義,所以學校的職能終於又回到人的問題上來了。今天,我們來想一想,我們北郊學校辦在這裡是為什麼服務的?不就是為了2000多個孩子嗎?這是學校的職能。明白這一點很重要,因為,我們總是會因為種種原因有意無意地忘記了這一點。二、教育的職能轉變素質教育的正式提出是90年代的事,但這一口號的提出是有一個過程的。起先的動因是對中國落後的教育現狀的反思。如果沒有應試教育的對立面的出現,就不會有素質教育的提出。老一代的人都有體會,我們中國的事情好像總是在走極端,50年代初經濟發展得不錯,突然搞社會革命了,搞反右、大躍進,到60年代初又回到經濟建設上,1966年又開始文化大革命,70年代末開始經濟建設,80年代反自由化,總是收了就死,死了要放,放了就亂,亂了再收。我們中國人有個歷史觀叫循環論,認為歷史就是不斷在反覆。那素質教育怎麼回事呢?鄧小平復出第一件事是抓教育,兩條措施:1.教師評職稱;2.恢復高考。恢復高考這一招對人才的湧現作用奇大,高考在中國畢竟不同於在國外,高考是中國人從底層入上層的龍門。80年代提出抓「雙基」,就是抓基本知識、基本技能,這是對被文革破壞殆盡的教育的一種反撥。抓雙基與高考一起構成應試教育的內部與外部原因。當然應試教育的形成還有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因素,這也不在今天討論之列。當應試教育走上極端時,表現出他「獸性」的一面,即以應試為目的,嚴重摧殘了人的身心健康,甚至犧牲了孩子的生命和家庭的幸福。在這種情況下,應試教育的對立面素質教育就「隆重」推出了,素質教育的核心思想是教育以促進人的發展為目的。現在素質教育的表述已進入官方文件,成為當前中國所有學校總的辦學指導思想,作為公辦學校,我們理應執行。但有人會問,你剛才不是說歷史會如鐘擺反覆嗎?今天我們搞素質教育,重視人的發展了,以後又會不會擺回到原來的對立點上?我說有可能的,因為西方教育思潮也是鐘擺式的,美國現在在強調基礎呢!現在的問題並不在會不會擺回去,現在的問題是我們的素質教育還在紙上談兵,還僅僅是口號呢!怎麼就要擔心擺回去呢?更何況,歷史是發展進步的,每完成一次鐘擺就是完成一次自我否定,你能說,美國的重視基礎與中國的雙基在同一個層次上嗎?在中國歷史上,提出素質教育,要重視以人為本,培養人的個性、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這是第一次,素質教育思想的提出其實是一場深刻的思想解放運動的一部分,這個任務英法美在18世紀就完成了。既然學校和教育都要為人服務,那麼對人的認識就會決定我們的辦學方向和教育方式。如果我們認為學生還不是人,他離動物不遠,那麼我們可以隨意驅使他、戲弄他、欺騙他、操縱他。如果我們認為學生天生是惡的,那麼我們應該摧殘他、禁錮他、貶抑他、束縛他。如果我們認為學生是我們的對立面,我們就要控制他、打擊他、訓練他。如果我們認為學生的大腦是封閉的容器,那麼我們應該將道德與知識灌輸給他,我們對他說教。如果我們認為學生是我們的附屬物,那我們就不要尊重他,不讓他自由,也不讓他們提意見。反之,如果我們將學生看成是活潑的生命,是真正意義上的人,那麼我們就要像尊重成人一樣尊重他,尊重他的自由意志和獨立人格,對他的成長的潛能和對他們的內心世界給予關注和讚賞。教師應該成為學生「人的尊嚴」的守護者,愛學生主要表現在寬容上。當然我這樣說,似乎太理想化了,教育內部和外部的諸多矛盾有時逼著我們忘記我們的目的與我們的手段一致起來,即我們抱著良好的培養人的目的,也要掌握有利培養人的手段。但作為教師的職業良心,要求我么不能不開始考慮這些問題。現在講現代化,現代化的核心就是人的現代化,人的觀念現代化,人的思想現代化,標誌就是對人的問題的認識上升到一個高度。我總感覺到學校應該嚴格區別於以下單位:區別於政府機關,機關是辦事的,完成任務式的;區別於監獄,監獄是改造人的,是嚴肅的,犯人們的自由和尊嚴被他們所犯的罪行交換掉;區別於醫院,醫院總有很強的悲劇氣氛;區別于軍隊,軍隊整齊劃一,說一不二,服從是軍人的天職,他們只須說「YES」;區別於工廠,工廠生產產品,統一規格,冰冷的機器;更區別於殯儀館,那地方令人不寒而慄。不過同自由市場也不同,那裡魚龍混雜,人聲嘈雜,環境很差。學校、教室、辦公室要人性化,可能是寧靜的,又不是死氣沉沉的,像秋天裡的樹林,樹林里有鳥,還有微風,天氣也很爽朗,就是這種感覺。  第七十五條 重讀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  瓦西里·亞歷山德羅維奇·蘇霍姆林斯基是教師們非常熟悉的一個名字。這位蘇聯著名的教育理論家和實踐家曾經在新中國建國後相當長的時期內影響著我們的學校教育,這不僅是因為我們曾一度學習蘇聯「老大哥」之於教育系統內的一種表現,更是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精神、理念、理論和實踐本身煥發著道德的與科學的雙重力量。他的一些經典話語,直到今天還在被引用。我想,真正偉大的教育家是能穿透時空的,不但沒有國籍的限制,也不會有時代的限制。  我敬佩蘇霍姆林斯基,首先是因為他創造了奇蹟,他創造了自己生命的奇蹟。1941年,蘇霍姆林斯基參加了反法西斯衛國戰爭,在戰鬥中身負重傷,兩塊彈片留在心臟附近的一根血管旁邊,長期威脅著他的健康。在戰爭期間,他的妻子被敵人殘酷殺害,出生不久的孩子也夭折了。然而戰後,他放著區教育局長的職務不做,卻要求回到學校教育第一線,並且為教育作出了那麼大的貢獻。身體的傷痛和心靈上的哀痛,都沒有阻止他成為一代教育家。在不長的生命旅途中,他為我們留下了41部著作,600多篇論文和1200篇文藝作品,他的著作和論文被譯成30多種文字,我國在20世紀80年代初的幾年中就翻譯出版了20多部他的著作。蘇霍姆林斯基屬於全世界。  他不僅創造了生命的奇蹟,還為他所任職的帕夫雷什中學創造了奇蹟。他是帕夫雷什中學校長,可他不僅當校長,還當班主任和任課老師。他帶領全校老師在20多年的時間裡,將一所曾被德軍當做監獄的荒蕪不堪的學校,改造成了花園般的世界知名的「教育實驗室」。當我們懷念蘇霍姆林斯基時,永遠是和帕夫雷什中學所提供的背景是聯繫在一起的。  蘇霍姆林斯基是教育史上真正的傳奇英雄。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是值得我們一讀的好書,在這本書的代前言中,蘇霍姆林斯基寫道:「我在帕夫雷什中學工作的年代裡,同剛開始工作的年輕教師舉行了無數次會見和談話,收到過他們成千上萬封信,從而促使我不得不寫了這本書。」這本書是一位長者送給我們年輕人的一件珍貴的禮物。書中,這位長者那麼執著而真誠地對我們提出建議和勸告,這些建議和勸告看似淺顯,實則是蘇霍姆林斯基一生的「積累」,他用那麼多的實例和體會、經驗,把枯燥的教育學、教學論、心理學的基本理論闡述得生動明白,如在我們耳邊娓娓道來。讀這本書,不僅是在讀那一條條獨立成文的建議,更是在讀蘇霍姆林斯基完整的教育思想體系。這本書雖寫成於1977年,但其中所傳達的真理,仍照耀著今天,那些關於教育的真知灼見,值得我們一遍又一遍地重溫。在這裡我想摘出幾句來,讓我們一起細細地重讀:  要在很長的時期內用心靈來認識你的學生的心思集中在什麼上了,他想些什麼,高興什麼和擔憂什麼,這是我們教育事業中的一種最細膩的東西。  學生需要自由活動時間,就像健康需要空氣一樣。  沒有什麼比意識到無前途、自己啥也不行更使兒童受到壓抑的了。  決不要急忙打不及格的分數, 要記住,成績帶來的愉快是一股強大的情感力量。  你如果想教「頭腦遲鈍」的學生學會思考,就要把他們帶到思維的源泉那裡去,讓他們觀察一系列現象,從而了解其因果關係。  要把知識留傳給我們的學生,並不意味著機械地把知識從自己的頭腦移到我們所教的人的頭腦中去。  在《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中,這樣的句子比比皆是。我想不僅年輕教師需要這些建議的引導,中老年教師也需要用這些建議來自省、自勵。  在教師的專業培訓中,我們見多了大部頭的抽象的理論書、學術書,似乎培訓者下決心讓教師都變成「科學家」。而當一名教師讀了那麼多教育理論書、學術書之後,也許他別的都不缺了,只缺少了心靈,缺少了比理論和技術更重要的東西。  也因此,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才可能一版再版,並長久地留在了一代又一代教師的書架上,讓我們讀了又讀,常讀常新。  第七十六條 捧著良心教書  教師節又要到了,老師們都在關心,今年教師節學校可以發多少錢、多少實物。與十多年前相比,現在教師的待遇要高多了,即表現在「顯性」的工資上,又表現在「隱性」的收入上。  記得以前老是說「腦體倒掛」,現在一部分先「想得開」的教師開始在家裡雇起了鐘點工。雖然教師確實還不富裕,但已不再窘迫了,這是事實。教師似乎永遠不可能躋身富裕階層,如果教師成為腰纏萬貫的富人,一定不符合「國際慣例」,也與文化傳統相悖了。學校為了激勵教師,會採取一些經濟獎勵的辦法,獎勵依據無非是:1.「以量核價」,即根據所承擔工作的數量來計算獎金;2.「以質加價」,即根據完成工作的好壞程度予以適當獎勵;3.「以責定價」,即根據所承擔的責任輕重來定價。但是,無論學校採取何種依據來「拉開收入差距」,都因為教師工作的特殊性而總會露出不合理的破綻來,而且,即使拉了差距,對教師來說區區幾十元或一兩百元的差距,實在不是經濟上的差距,而是「面子」上的差距。  於是,常有教師說,我努力工作,從來不看在錢的份兒上。是的,教師工作,是絕不可以看在錢的份兒上的。說句實話,想看在錢的份兒上還看不到呢!  有些教師說,我這樣全身心投入是看在學生的份兒上。我被「看在學生份兒上」打動了。在我國「窮國辦大教育」,國家基礎教育投入嚴重不足的情況下,在那麼漫長的「艱難歲月」里,在那麼多薄弱學校里,有那麼多「一廂情願」的教師,任勞任怨地工作著,苦口婆心地與學生「消磨」在一起,奉獻了一生。也許是孤陋寡聞,我實在說不出有哪一個國家的教師被要求為他們的學生負那麼大的責任。而他們是看在學生的份兒上的。  看學生什麼份?看學生求知時渴望的眼睛,看學生的天真可愛,看學生對教師的無比尊崇,看學生都會長大而且他們都要成個「人」!還要看那些調皮搗蛋不愛學習的孩子渺茫的前途!  「看在學生份兒上」是教師們的天性,除了教師,還有誰會看在別人家孩子的份?教師的這一天性發育得愈充足,就愈會是一名好老師。那麼這個特殊天性的根源在哪裡?在人人俱有的同情心和慈悲懷。只是教師每日里與孩子們廝磨,同情心與慈悲懷被激發得更充分些。教師與孩子們的「靈」與「靈」的衝撞融通,總會讓教師成為世界上富有最多情感的一群人。這也發育了教師自身的優美而完整的心靈,支撐了教師從教一生的信念,同時也以執著、可愛的「傻氣」裝點了教師。  那麼,教師的所謂「看在學生份上」,就不完全是看在學生份上,而是更多地看在自己良心的份上了。教師們經常用是否「憑良心」作為衡量自己工作的尺度,於是,「憑良心教書做事」與「看在學生份上」是同義的了。  政府與學校、科研機構一直在努力研究教師評價問題,我不知道會不會研究出一套評價體系來準確評價不同環境下不同教師的工作和業績,我期待著。但在完美無缺的評價體系誕生之前,要維持當前尚在「困境」中的教育,必須依據教師的良心,以學生激起教師同情與慈悲的天性,教師「看在學生份上」是中國教育的幸事。我真正擔心的是,教師看在「評價體系」的份上,而泯滅了寶貴的良知;我怕一個「科學」控制下的學校,最後卻「謀殺」了教師的獨特天性;還怕被評估為「優異」的教師卻沒有起碼的良知。良心是學校教育的最後一道「道德防線」,一旦失去,潰不成軍。  而教師,應努力保存教師全部美德的「源泉」——良心,像愛護眼睛一樣愛護自己的良心,像捍衛自己人格尊嚴一樣捍衛自己的良心不受污染。尤其是在面對來自校內外的藐視科學或先進的種種誘惑和「脅迫」時,能牢牢守護著自己的良知。因為,教師一旦失去良知,不再敏感於學生,那麼,學校對你來說即「地獄」。  請捫心自問,今天,我帶了良心嗎?  第七十七條 放鬆些,再放鬆些  我想談心態問題,我認為這個問題很重要,因為一些教師一身疲態滿臉倦容,走路埋著頭,腳拖著地;見著學生則古板著一臉嚴肅,見著家長則如「債權人」見著「債務人」,非得從他們身上尋出「銀兩」來不可;到了教室不似上課,要麼一本正經如同佈道,要麼像主持葬禮,忽然凶起來則利嘴成了「刀槍」,直刺得學生心靈見血,手中教鞭則似哭喪棒,令人膽寒。  他們一進校門則如進了戰場,滿世界是他們的敵人,教材是敵人,作業本是敵人,一起教書的同事是敵人,孩子們更是敵人了。你如臨大敵的樣子、拒人千里之外的樣子著實叫空氣為你凝固,一不小心,你抑鬱在心中的什麼東西—旦引爆,非得血肉橫飛不可。  那學校是不是戰場?非也。學校是大人和小孩在一起探尋知識的地方,過去講「商場」如戰場,現在則成「遊戲場」了,遵守遊戲規則,在此前提下賭一把而已,搞個「雙贏」;過去球場如戰場,中國隊出征又是升旗又是宣誓,去年改了,米盧說比賽就是玩,給他玩進決賽圈了。可從沒聽說學校如戰場,如果是戰場,必有你死我活,那戰鬥結束,打掃戰場之後,學校便成「墳場」或「陵園」了。學校是孩子們人生最快樂的地方,那麼多同伴可以遊戲可以交往,學習也不應太苦啊,因為學習是人的本能,人在聽從本能好奇地觀察知識世界,何苦之有?教書感覺也不錯,和小孩子打交道,他們崇敬你,這個世道誰聽誰啊,教師真可以是感覺最好的人了,你居然不滿意,四處樹敵。  因此,說到底還是自己的心態問題,自己在給自己較勁,老把工作當我一件沉重的艱巨的神聖的任務來完成,把自己當成了完成教育教學工作的工具來看,老是不能將自己觸入學生,融入課堂,總將「我」與工作隔開,把自己與學校發生的一切隔開,冰冷地活著,似與這個可愛的世界有著深仇大恨。這種心態不好,這種心態影響了自己的健康是小事,嚇唬著孩子是大事。教師總有職業病,就喜歡挑別人毛病,一度我也有這毛病,看電視新聞,內容並不在意,播音員念錯了字卻讓我提了神,總不忘發一通牢騷,搖搖頭說「現在的播音員素質真是……」,後來覺悟了,別人錯是難免的,你是語文老師,可你下班了呀,你該休息休息有一聽沒一聽地捕捉些國象大事而已,何必與不認識的人較勁,不嫌累!  咱中國是政治大國,憂患意識嚴重,老想著有一天要承受連自已也無法承受的救國救民的責任,小人物—個,沒輪到呢,先救自已要緊,教好書養好家,健健康康大大平平少惹點事不給別人添麻煩不討人厭已不錯了,你快樂,你的快樂傳到空氣里,讓你們學生、你的朋友同事都傳染到這些快樂,你已在積大德了。  所以不妨換副眼光,一踏進校門,老挑毛病不對,你學著專挑美好的東西看,專挑同事的優點看,專挑學生的進步一個勁地誇,連喝白開水都想著喝出甜味來,你的心態就會變,一定會變,變得年輕,輕鬆、快樂、冷靜、很有信心。別人一見你心態好,都會不再防著你躲著你,孩子們親近你,心都會貼進你,盡把美好的一面露在你面前導你誇,那多好。  這個世界有許多醜陋的地方,這才是世界往前進步的原因,這些醜陋的地方都留給政治家去研究去克服吧,老師,請把美麗的笑容帶到學校,把對人與對世界的良好期盼帶到同事們和孩子們人面前,象孩子一樣瞪著好奇的眼睛清點知識,把遊戲這一人類最古老的快樂的方式引入課堂,把那些用了好些年的訓詞換成讚美,換成幽默話,把那些塵封在角落裡的各種各樣的表情豐富在臉上,用你的腳尖輕盈地點地,聽腳步聲在走廊里擊起快樂的迴響。  親愛的老師,請放鬆,再放鬆。  第七十八條 永不放棄  做老師的常常感嘆:現在的學生越來越難教。  首先,好多學生不愛學習。我們對此倒也能理解,現在誘惑孩子們分心的東西可真多呀,這個世界變化快,孩子們除了「學習」之外,處處可做得老師的老師,只是我們認為他們分心去玩的東西實在是無意義的,這些東西還能用來「考學」?  在一些老師的潛意識裡,學生其實不是學生,而是「考生」。在我們的常識里,傳統的學科,經典的知識才有價值,其他都不足掛齒。時尚的大眾的文化不是文化,也就都是影響學生學習的「害蟲」。  因為存在著知識偏見,我們漠視了孩子們其實並未停止學習;也因為偏見,我們無視孩子們不夠「經典」的學習方式,「懸樑刺股」式的苦讀是經典的,而頭戴耳機怡然自得的悠閑是絕人不了我們「法眼」的。學生一代不如一代地不愛學習,是我們當老師的心中越來越大的痛。  第二,現在的學生不服管。我們對此卻不太理解,孩子們現在連老師的一片好心一片真情都不能領受了,他們怎麼那麼不聽話?一遍又一遍苦口婆心,語重心長,可他們根本聽不進,即使表面上聽進去了,可實際上卻「陽奉陰違」,屢教不改,弄得老師都有點黔驢技窮了。自從有了《未成年人保護法》以後,教師的手段更少了,打不得,罵不得,有時連批評也批評不得,現在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寵慣了的,輕不得重不得,弄得不好要死要活的,真是難辦得很了。一般,學生犯小錯倒也算了,可那些「害群之馬」把班級攪個天翻地覆,雞飛狗跳,教師在一旁也只能「怒從心中起」,束手無策,「敢怒不敢言了」。  於是,有老師提出了前所未有的一個教育新命題:「今天,在學校里到底誰是弱勢群體?」  有許多的教育理論、方法在灌輸給老師。學生不愛學習么?那要調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呀!特別是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而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理論文章或經驗方法介紹可謂鋪天蓋地,教師得去學啊!  學生不服管么?課堂管理的書要多少有多少,征服學生的洋辦法土辦法也是一套又一套的,應有盡有,幹嘛不去學習研究反思呢?  可是,聽了校長一次又一次講話、教育、啟發、引導、要求,又聽了專家、教授、名師一堂又一堂深入淺出的理論課或經驗介紹,讀過那麼多理論書和文章,每次聽完頗覺其理足以服人,其情足以動人,可一旦回到課堂,面對那幫不愛讀書、不服管束的學生,做老師的依然一籌莫展,苦無良策。終於對領導、專家、教授、名師的諄諄教誨心生懷疑,而後,心裡犯起了嘀咕:別聽他們嘴裡說得好聽,看人跳擔不吃力,不信我跟他們換個位置,換了我也會滔滔不絕口若懸河,而換了他們,卻未必比我做得好呢!這就如老犯錯誤的學生,在你面前一站,要麼不開口,一開口分析起自己錯誤來,講起大道理來,也絕不會比你老師差多少。  手低眼高確乎是中國學校教育之通病,咱中國人力氣不大,口氣老也不小,從小如此,從來如此。  偏偏就有那麼些學生不愛學習不服管教,雖然可能只有20%吧,卻佔去教師80%的精力、體力和工作時間。「二八原則」在此處果然生效。假如教師回顧自己一生的教學生涯,有許多喜悅的亮色,畢竟一屆又一屆畢業生中總有些「出挑」的,替自己爭了氣,為自己的工作履歷添上華彩。可是,催人老去的絕不是這幾抹珍稀的亮色,也許更多的是灰色的沉重的基調,尤其在大部分的普通學校、薄弱學校里,我們花了80%的精力在與20%的「差生」鬥智斗勇,而且往往不僅和他們周旋,還得與孩子們的家長鬥智斗勇,甚至那些不爭氣的家長們比不爭氣的孩子們還要不爭氣得多!你簡直懷疑,那些人怎麼配「為人父母」呢?真是「皇帝不急急太監」了。我們不得不出於責任和憐憫教育孩子時,可以怒其不爭,哀其不幸;可一旦面對著他們的家長,他們只管著自己離婚啊、吸毒啊、搓麻將啊、搞第三者阿、遊手好閒啊、粗暴野蠻啊,這時,你可能連一絲替他們悲哀的念頭都沒有了,只有憤怒,最終絕望了。  轉而要為自己悲哀了,一怪自己錯投了胎怎麼就入了這個行,每天見著這些「死不改悔」的「小祖宗」;二怪命運不公,接的班級里怎麼「差生」就這麼一茬又一茬的,「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里的第一句話是: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卻各有各的不同。把這句話換一下:優秀學生是相似的,「差生」卻各有各的「差法」。那些好學生,你不用對他們吆五喝六,他們總是乖乖地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而那一個個千差萬別生龍活虎的差學生,也許只有神仙教得,人是教不得了。教師是普通人呀,也許當初就是想做個普通人才入了這一行的。  我在想,面對職業生涯中的種種困境,幾乎每個老師都會設法去解決的,都會自覺地向同事討教、向理論和經驗討教,雖然都知道教育從來不是萬能的,可一開始總會抱著希望去努力解決,而且隨著經驗增長,確實可以解決—些問題。但是,挫敗感總大於成就感,幾乎每天在為自己添上新的傷痛,是那種綿綿不絕,揮之不去的傷害和焦慮。  寫到這裡,我忽然想起一件令我永遠無法忘記的事。那是六年前,在學校里,一名同學心臟病突發,雖在第一時間及時發現並送了醫院,無奈已回天無力。醫生面對已僵冷了的孩子,在家長、老師面前,用盡了一切方法搶救了近半個小時,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期待著奇蹟發生,奇蹟終於沒有發生。那一刻我感覺人的生命居然如此之脆弱,同時也感覺人的精神是如此之偉大:參與搶救的醫生,那專註的神情表示他們願意從死神手中奪回一條不久前還鮮活的生命;一旁的成年人,孩子的父母、老師在這樣的時刻,一定在向上蒼祈禱,甚至願意用自己的生命去替換!我被感動,是因為,那時的病房裡照耀著人道主義的光芒,如此聖潔而瑰麗。  使學校不是醫院又似醫院的是,照亮學校的將永遠不是升學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東西,而是聖潔瑰麗的人道精神,是一種對兒童的不染一絲塵埃的博大的愛,和對每個孩子作為無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憫。懷著愛與悲憫,我們寧願如醫生那樣,不放棄,絕不放棄。讓我們專註的神情告訴所有人,我們沒有放棄。讓我們專註的神情成為北郊學校時時可以看到的所有美麗的表情中最美麗的一種。  幸虧,我們不能將孩子與垂危的病人相提,因為,孩子正是通過犯各種各樣的錯誤來學習正確的;我們永遠都不要絕望,是因為只要我們充滿期待,他們或許很有希望。  如果我們總是那樣充滿著積極的期待,孩子們現在或許不會領情,可將來,只要他們有良知,他們也會感激,不僅感激,而且作為一種精神的火種,他們還會傳遞。  教育從來不是一時一刻見成效的簡單勞動,雖然我們可能根本看不到現在的不放棄對孩子們的未來會產生什麼影響,但我們不必悲哀和氣餒,我們在做著天底下最傻又最可愛的事,這就足以自我誇耀一生了。  如果北郊學校真正是一所名校,我想我們不是出名在我們發明了「某某教育」,而是我們用最樸實的行動,在這個祟尚技術、功利的時代,虔誠地傳播著亘古不變的人道精神,這種精神不僅照亮北郊學校,而且照亮孩子們的未來。  第七十九條 不扮演聖人和神仙  什麼是好教師呢?  好人是不是好教師?過去人們認為好教師就是一個好人,他是合乎社會理想的人中楷模,人們評價教師首先看他人品怎麼樣,然後才看他課堂上的表現,是因為人們希望教師是學生的榜樣,我們將那麼多先進榮譽稱號給了「帶病工作」、「無私奉獻」的好人,就是這種思維的產物。其實「要做個好人」是對每個人的要求,「好人」並不是好教師的本質特徵。  能力強的教師是不是好教師?教師的許多心理特徵,如人格、態度、經驗和能力傾向、成就等都曾用來衡量教師。但是具備這些特徵的教師是否一定會取得好的工作業績?我看未必。有一些漂亮的公開課充分展示了教師的能力或才華,但除了證明該教師的能力或才華,還能證明什麼呢?  用社會理想或者用教師心理特徵為標準衡量好教師,被證明是失敗的。那現在,什麼是好教師呢?「有效教師」就是好教師。一個有效的教師其個人品性方面是不會有什麼問題的,雖然可能他並不帶病工作或無私奉獻;一個有效教師一定是有能力的,雖然可能他也不是什麼一流人才。也許只有一小部分教師可以成為全社會道德的楷模,而對學校來說,完全有可能要求更多或全體教師都成為有效教師。如果教師成為道德楷模是要求教師成為聖人,教師成為能力超群的人是要求教師成為神仙,那麼教師追求有效,則是要教師首先成為人,一個與學生可以平等對話的人。只有我們十分重視課堂里的師生互動和互依,我們才可以更理直氣壯地提出,我們需要有效教師,而不是聖人和神仙。  學校正在追求教育服務高質量,高質量的首要特徵就是高效,也就是說,任何的質量首先就是功能的實現,對教育來說,就是教育服務功能的實現應該放在第一位。學校把有限的資源作為成本投入到教育服務中,追求的是效益。要提高教育服務的收益,不能不向無效或低效教育服務宣戰。  我們將視線從教師本身的道德品性和能力傾向朝著師生互動互依的方向轉移,可以將教育帶回理性。道德品性和能力傾向都是難以測定的,而且因為存在認識上的差異,對道德品性和能力傾向問題一貫難以達成共識,也導致對教師乃至對教育的認識經常不能恢復理性,然而有效教師則可以通過目測教師行為而做出相對準確的判斷,在「有效教學」理論中,註明了有效教學的教師五種關鍵行為。  1.清晰授課,是指教師向全班呈現內容時的清晰程度如何。有效教師能使要點易於被學生理解,能清晰地解釋概念,使學生能按邏輯的順序逐步理解,他的口齒清楚不含糊,沒有分散學生注意力的特殊習慣。而「欠有效」教師則語言含糊,有歧義或不明確,或者使用過於複雜的句子,或者給學生的指導常常讓學生不能理解,需要一再反覆說明。不是所有教師都能清晰而直接地與學生交流,他們常常跑題,他們的講話或者超出學生的理解水平,或者講話方式削弱了內容呈現的清晰度。如果能很清晰地教學,呈現材料就可以少花時間,而且學生第一次就可以正確地回答你的問題,你也就有更多的時間用於教學。  2.多樣化教學,是指多樣地或靈活地呈現課時內容。其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提問題,教師可以提各種各樣不同類型的問題,如果把它們與課時節奏與序列結合起來,就可以產生出富有意義的多樣化教學。因此,教師需要掌握提問藝術。  多樣化教學的另一明顯有效的方法,是對學習材料、設備、展示方式以及教室空間等的運用,教室里的物質的質地、多樣的視覺效果都能增加教學的多樣性,並與學生的注意力相關。學生注意力水平越高,教學有效性越高。看來,能吸引學生的「眼球」是有效教師的重要特點。  3.任務導向,是指把多少課堂時間用於教學。教師用於教學的時間越多,學生學習機會就越多。在課前課後,教師都應自問:我講課、提問用了多少時間?鼓勵學生諮詢或獨立思考用了多少時間?我組織教學並使學生作好學習準備用了多少時間?我評估學生行為用了多少時間?如果教師把大部分時間用於教授切題的內容,而不是先把時間用在那些只是有可能需要的過程和材料上,然後才讓學生獲得教學內容,相比之下,在他的課堂上學生能取得更高的成就。如果課堂上師生的互動集中於思維內容,使學生獲得學習機會,那麼這個課堂上的學生成功率可能更高。  4.引導學生投入學習過程,增加學生學習時間。學生實際投入學習的時間,與教授某個知識點的時間不同。教師的教根本上是用於學生的學,如果在上課的任何時候,居然有1/4的學生在走神,那麼有效性便打了折扣。  5.確保學生成功率,是指學生理解和準確完成練習的比率。學生理解任務,只是偶爾因粗心而犯錯,那麼學生成功率高;學生不完全理解任務,會犯一些實質性的錯誤,那麼成功率中等;而如果學生根本不理解任務,更談不上完成任務了,那麼這是一堂低效無效的課。教師的任務導向(教學時間)和學生的投入率與學生成功率密切相關。高成功率的教學,有利於提高學生的自尊心,增強學生對學科內容和學習的積極態度,這是有效教師最大的追求。組織和安排能產生中高水平成功率的教學,這是有效教師的標誌性特徵。  不必裝作聖人,學校不是廟堂;也不必扮演神仙,學校不是舞台。  第八十條 服務於公益民生是莫大的榮耀   人類之所以偉大,在於只有人類能夠組成社群,這使人超越於自然性而形成社會性的本質。具備這一本質後,人已無法回到茹毛飲血的時代,自然性的衰退使單個人簡直無法孤獨。雖然人類的體格與機體甚至不如某些動物那般強健,但真正因此人類才有了超越於自身有限性的機會,才讓人愈加擺脫肉身與慾望的束縛,渴望著並不斷生成文化的或精神的一片天地,用第二自然來概括這片沒有邊界、穿越時間的天地是再恰當不過的了。  尤其是社會分工的精細化,使人一方面發展了獨具個性的才能,另一方面對他人的依賴度日益增加,以至於人類社會強大到足以改造自然,而作為個體的人卻在生存的危壓中顯得無比渺小。因此,個人之偉大就只有在精神文化領域中顯現。這是人作為個體的退化的悲劇,又是人所構造的精巧社會的進步的幸運。  如今,絕對的自私簡直是不可能的。在精細化分工的社群中,自私的自然屬性只是一種私人目的,社群便由這自私這的個體而構成,並由自私作為動力。個人利益的最大化是自私動機的目標,而社會對此本性的抑制在於在謀求最大個人利益時,絕不可以自私作為手段,人必須貢獻於賴以生存的社群,方可滿足其自利的自然本性。在這裡,自私的目的與自私作為手段是無法一致的。不一致性形成自然性與社會性的衝突,如果無法擺脫衝突,則使人痛楚一生。  於是,有人設法擺脫無窮無盡的痛楚,試圖尋找一線生機來超越衝突。他們嘗試儘可能多地忘記自我,他們忘我之後一改自利之目的,以造福於人為福,此時,服務於人的目的和服務之為手段相一致,一旦目的與手段相一致,其內心開始平和,靈魂也獲得安寧。他們開始過著沒有衝突的人生,富有文化精神的社會屬性引領了本能的自然屬性,跨越了人世的苦難,成為這個時代真正的英雄。  因此,就有兩種人都在服務,一種人不得不服務,如同芸芸眾生,他們用服務獲得價格來謀生,謀得了自然生命的延續;另一種人甘心服務眾生,如同令人敬仰的人,他們用服務獲得價值來提升自己。也就有兩種職業,前一種為贏利而服務,這種服務雖真心誠意無微不至笑容可掬,是為了最大利益而忍受內心的衝突與苦痛,其所得無法填平他的所失,甚至激起更強的慾念,因為往往這時,他作為目的的自然本性主宰著他的生命,也就由著生命墮落;後一種職業心手同一,神色坦然,帶著那些感人的喜氣,他們把陽光帶給所有人,因而他們的心中也是陽光。  也許多虧我們是教師,我們的職業給了我們一個機會,這個行當不用價格來標示,這個行當的服務不全為著自利,這個行當服務於公益民生,如果我們在這個行業中,用文化精神滋養自己,提升自己的自然性,使之與社會屬性相協調,我們將會是這個世俗世界裡最超凡脫俗的一群。而如果我們並未為此做好準備,則一生都將陷於魔障之中,忿忿不平地混跡於人世間,受著道不明的苦楚。  在北郊學校服務年裡,讓我們快樂地說:服務於公益民生是我們莫大的榮耀。  第八十一條 建立以法律為依據的新型師生關係  並不是說師生間的全部關係都是法律關係,僅僅是說,師生間的法律關係是師生關係的一個維度或方面。  在師生間除存在著法律關係之外,還存在著如情感關係、道德關係、心理關係等諸多的關係,只是在轉型期,人們原已熟悉、習慣了的生活方式發生了根本變化,存在與觀念,生活與信仰、曾有的交往方式與現有的交往方式激烈碰撞,使人們陷入迷惘、痛苦、焦慮之中,而要重新達到一種新的平衡態,光靠過去的情感關係、道德關係、心理關係等來調整不良師生關係,已經十分困難了,也許我們不得不更依賴於法律的強制力。將師生關係納入(而且主要納入)法律視野中去認識、思考與行動,並希望以此為依據建立符合法律關係的「平等」與「公正」,是當前轉型期的新型師生關係建立過程中的惟一至關重要的選擇。  在分析師生法律關係時,必須明確的是:教師和學生都是具有兩重性身份的人。一方面,教師和學生都是中國公民;另一方面,由於身份的特殊性,教師作為普通公民外,還是具有特殊身份的教師;學生作為普通公民外,還是具有特殊身份的學生。作為公民,教師和學生都享有憲法、一般法律規定的一般公民所享有的權利,同時又必須履行一般公民應盡的義務。作為具有特殊身份的教師和學生,教師又享有《教育法》所規定的特有權利,必須履行《教育法》所規定的特定義務;學生也是如此,學生享有《教育法》規定的特有權利,同時又必須履行《教育法》規定的特定義務。  作為公民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在憲法層面上,在由憲法規定和調整的師生法律關係中,法律地位是平等的,即教師和學生都享有憲法規定的基本權利,同時又必須履行憲法規定的基本義務。教師不得侵犯妨礙學生所享有的憲法規定的基本權利,不得妨礙學生履行憲法規定的基本義務;學生也同樣地不得侵犯妨礙教師所享有的憲法規定的基本權利,不得妨礙教師履行憲法規定的基本義務。師生間的關係也即公民間的關係,由憲法規定或調整,因教師和學生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這一法律事實,而形成憲法法律關係。明了這一點,教師和學生就會尊重對方作為公民所享有的基本權利,就不會侵犯對方所享有的基本權利,有的教師不明了這一點,就時有侵犯學生作為公民所享有的基本權利的違法行為發生,如擅自關押、非法拘禁學生,擅自搜查學生身體等。  在民法的層面上,教師和學生都是平等的民事主體,教師和學生都享有民法所規定的民事權利,同時必須履行民法所規定的民事義務。在由民法調整產生的師生法律關係中,教師不得侵犯學生的財產權、人身權(姓名權、名譽權、生命權、健康權、榮譽權、肖像權、隱私權等)、知識產權等民事權利,教師一旦侵犯了學生作為民事主體的這些民事權利,教師必須依法承擔民事責任。同樣地,學生也不得侵犯教師的財產權、人身權、知識產權等民事權利,學生一旦侵犯了教師作為民事主體的這些民事權利,學生或其監護人必須依法承擔民事責任。師生間的關係由民法確認或調整,因教師和學生都是公民,都是平等的民事主體,從而形成教師和學生間作為平等民事主體的民事法律關係。  師生間的法律關係主要由《教育法》來調整,《教育法》「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並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調整和規定教育活動和教育關係的系統的規則」。這就是說,《教育法》是調整教育活動和教育關係的法律規範的總稱。師生間的教學活動是教育活動,師生在教學活動中形成教育關係,因此,師生間的教學活動、師生間的教育關係是由《教育法》加以確認或調整的。  在師生間的教育法律關係中,任何一方的權利在一定方面、一定意義上都是對對方權利的限制,都是對對方義務的設定。如《教育法》第42條規定,學生(受教育者)有「在學業成績和品行上獲得公正評價」的權利。學生的該項權利即是對教師「評定學生的品行和學業成績」(《教師法》第7條)權利的限制,或者說是對教師義務的設定,二者結合起來,教師一方面有「評定學生的品行和學業成績」的權利,另一方面,教師必須履行對學生學業業成績和品行進行公正評價的義務;教師不履行公正評價的義務,即是對學生合法權益的侵犯,則學生有「提出申訴或者依法提起訴訟」的權利。又如《教育法》第42條規定:學生(受教育者)有「參加教育教學計劃安排的各種活動,使用教育教學設施、設備、圖書資料」的權利,學生的該項權利意味著教師在行使「進行教育教學活動」(《教育法》第7條)的權利時,有義務讓學生參加教育教學計劃安排的各種活動,使用教學設施、設備、圖書資料。  在師生間的教育法律關係中,任何一方的義務,在一定意義上、一定方面都是對方的權利,又是對對方權利的擴大。如《教育法》第43條規定,學生(受教育者)有「尊敬師長」的義務,學生的這項義務即意味著教師有受學生尊敬的權利。又如,《教師法》第8條規定教師應當履行下列義務:「㈠ 遵守憲法、法律和職業道德,為人師表;㈡ 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遵守規章制度,執行學校的教學計劃,履行教師聘約,完成教育教學工作任務;㈢ 對學生進行憲法所規定的基本原則的教育和愛國主義、民族團結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道德、文化、科學技術教育,組織、帶領學生開展有益的社會活動;㈣ 關心、愛護全體學生,尊重學生人格,促進學生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展;㈤ 制止有害於學生的行為或者其他侵犯學生合法權益的行為,批評和抵制有害於學生健康成長的現象;㈥ 不斷提高思想政治覺悟和教育教學業務水平。」《教師法》規定的教師的上述義務,在一定意義上說,就是學生的權利,這是因為,教師如果不履行或者不嚴格履行上述義務,則學生就不可能從教師那裡受到良好的教育,學生也不難以通過教師的教育教學活動得到健康全面的發展。學生不僅有受教育的權利,而且有受良好教育的權利。因而,在師生教育法律關係中,當教師不履行或不嚴格認真履行教師義務時,學生有權利要求教師履行應履行的義務。又比如,《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實施細則》第22條規定:「學校和老師不得對學生實施體罰、變相體罰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嚴的行為;對品行有缺陷、學習有困難的兒童、少年應當給予幫助,不得歧視。」由該規範所調整而形成的師生法律關係中,就具有了這樣的內容:教師有實施該規範的義務,而學生則有不受教師體罰、變相體罰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嚴的權利;品行有缺陷、學習有困難的兒童、少年有要求獲得幫助的權利,有不受歧視的權利。  在師生教育法律關係中,由於教師職務職責的性質所決定,即教師擔負著《教育法》所賦予他的教育教學的權利和必須履行的義務,教師工作帶有「公務」的屬性。因此,在師生教育法律關係中,在師生之間,帶有指導管理與被指導管理的色彩。雖然如此,師生間的教育法律關係既非雙方權利義務平等的民事關係,又非上下級之間的行政關係,而是一種「傳道 —— 授業」,教學相長,尊師愛生的特殊教育關係, 。  在教育法律關係中,教師也只有在《教育法》規定的職權範圍內對學生行使指導管理權,才是合法有效的,否則,即構成對學生的侵權。教師和學生作為公民,其相互間的關係在憲法的層面上,由憲法調整,形成師生間在普通公民基礎上的法律面前平等的憲法法律關係;在民法的層面上,由民法調整,形成師生間平等民事主體基礎上雙方權利義務平等的民事法律關係;在教育法的層面上,由教育法律調整,形成師生之間的教育法律關係。  由於師生法律關係的多重性,要求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應當有如下明確清晰的意識:教師既是公民又是教師;學生既是公民又是學生。就教師和學生都是公民而言,教師應當尊重學生作為公民所享有的憲法規定的公民基本權利和民法規定的民事主體享有的民事權利;學生應當尊重教師作為公民所享有的憲法規定的基本權利和民法規定的民事主體享有的民事權利。就教師作為教師、學生作為學生而言,教師應當尊重學生所享有的《教育法》規定的權利,在其職責範圍內,行使對學生的指導管理權,幫助指導學生履行《教育法》規定的義務;學生應當尊重教師所享有的《教育法》規定的權利,協助教師履行其義務。  也許我以上的這些論述都不如那些用情感、道德或者心理的語言來得動聽和實在,但是,我們漸漸地必須學會使用法律的語言,因為,這將是新的師生關係確立的重要依據。, ,   第八十二條 教師處於侵權的危險之中  韋伯認為,權力是處在社會關係中的某一行為者不顧反對意見,去強行執行自己的意願,也不顧這種意願帶來什麼後果。從定義中可以看出,權力集中於某個人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他人,體現出權力關係的不對稱性。任何一種權力, 如果沒有得到很好的監控,就有可能泛化或引發腐敗。教師權力也是需要監控的,否則這種權力的破壞力很大,甚至會傷及孩子們一生的幸福。對教師權力的監控十分困難,因為權力對象是學生,而且教師權力資源豐厚。這就需要教師自覺地監控自己的權力,以防止權力輕易地泛化,直到傷害了學生權利還不知覺。  教師是個特殊的職業,有比其他職業豐厚得多的權力資源。  一、教師的法定權利是教師權力的第一大資源  權利是指公民或法人依法行使的權力和享受的利益,根據我國《教師法》第7條規定,教師享有的權利中與學生有關的有以下兩條:1.進行教育教學活動,開展教育教學改革和實驗;2.指導學生的學習和發展。這一條款為教師的實然權力的產生提供條件。擁有了這些法定權利,教師可以為著一個良好的目的——傳授知識,選擇不良好的手段,濫用手中權力,而不去計較手段所可能造成的後果,以致忽略了其他法律條款的規定。  二、人們對傳統師生關係模式的認同,是教師權力的第二大資源  我國文化傳統中有許多優秀的東西,但由於長期處於封建宗法社會,於是鑄成了一種壓抑人性的穩定的文化傳統,這種文化傳統把單方面的服從作為人生的最高行為準則。由於缺乏廣泛的人文背景,社會所重視的只是教育的控制力量。長期以來,社會期待教師在處理師生關係時,把家庭中的父子關係作為參照框架(所謂「師徒如父子」),要求教師對學生嚴加管束,而學生必須對教師絕對服從。整個教學過程中,主要關心教師的教,忽視學生的學;重視知識的傳遞,忽視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非智力因素等等。課堂上,教師期望的是學生按教案設想作出回答,教師的任務就是努力引導學生,直至得出預定的答案。學生在教學中實際上扮演著配合教師完成教案的角色。這種傳統的教學觀念和師生關係模式對師生的影響是根深蒂固的,同時也為社會上相當一部分人所認同,這成為教師權力的又一個資源,是教師權力運用失去了應有的法度。  三、教師的個人影響力。因為教師權力影響力主要取決於教師自身優於學生的因素  首先是知識的影響力。沒有權力便沒有知識,沒有知識也沒有權力;權力控制了知識,知識也能給人以權力。由於教師掌握著對學生來說最重要的資源——知識,導致教師具有法定權利以外的權力。當教師行使這些權力的時候,即使觸犯了學生的法定權利,也不會遭到學生明顯的、強烈的反抗行為。而這種權力恰恰是其他人(除學生父母或其他親人)所不具備的,這構成了教師的特權。對學生來講,教師乃是知識的化身,因此教師擁有知識所賦予他(她)的權力。如果說小學生的認識能力還遠沒有達到這一點的話,知識對於他們的最直接的目的也許是取得名次、贏得稱讚、改變生活處境。因此他們需要知識的武裝。哪怕是學生完全出於一種被動的心態去掌握、學習教師所傳授的知識,畢竟學生學習知識是他們應該完成的任務。  其次是教師的人格。就教育的工作性質而言,一位教師不但應該具備專業權威,而且在人格上也須具備某種程度的感召力量,如此才能贏得學生的信賴和信仰。人格是一個多因素的複合體,表現在對人、對事、對已等各個方面,諸如教師的組織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行為上的果敢、作風上的剛毅等等,這些因素對於教師權力的影響力起著或增強或削弱的作用。另外,年齡因素也成為影響教師權力影響力的又一因素,由於師生之間年齡上的差距,使師生之間至少存在長幼之分,從而使教師在師生互動過程中存在著相應的心理優勢,這種優勢對於教師權力的發揮起著積極的作用。  其三是教師行使權力的方式。對於教師來講,行使其權力的方式不外乎積極和消極兩種,就積極的方式而言,教師最慣用的方式即是認同、表揚和誇獎。教師的表揚與家長以至學生的其他同輩或長輩相比,也許更具誘惑力。因為一般來講,教師所表揚的學生是多數中的一個或有限的幾個,而不是少數中的一個或幾個,這使班級中的競爭行為也愈演愈烈,在這種競爭性氛圍中更增強了教師表揚的魅力,同時也會強化教師行使表揚權力的動機,鞏固和加強了教師的權力。但在實踐中教師所行使更多的是消極的權力方式,表揚學生的時候卻較少。  獎勵和懲罰是教師所具有的權力,儘管教師法有明確規定,理論界以及教育行政機關不鼓勵乃至反對教師對學生實行懲罰。但由於教師有「進行教育教學活動」的權力,也就擁有了對學生的獎懲權力。因此,對學生的懲罰現象在教育實踐中可以說極普遍地存在著。根據觀察,教師以消極的方式行使其權力的概率高於以積極的方式行使權力的概率。小至語言節奏上的變化、表情上的示意,大至明確的批評、謾罵和體罰。教師行使權力的方式遠遠不只這些,隨著班級情境的不同,教師與學生之間由於長期的互動而達到一致的默契,對情境有著共同的解釋,使教師的任何一種行為,都可能成為行使其權力的一種表徵。  其四是教學策略。教學是教師的基本權力,其他權力都是圍繞教學而產生的。當教師在行使這一權力的時候,教學策略(即教學方式)無疑將成為影響其權力影響力的主要因素。教師作為領導者,其任務是向學生傳授知識,發展學生的能力。為了完成這一任務,教師總是趨於限制學生的自由(學生心目中的自由並不是僅指課堂上可以隨時向教師發問等,何況目前學生並沒有完全享有這種自由)。如果教師能夠尋找到一種最大限度地拓寬學生的「自由」空間,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掌握知識、發展自身能力的教學策略,無疑將受到學生的尊敬和愛戴。可事實上,對傳統教學策略的依賴更易受到獎賞,這使教師的侵權行為更為嚴重。  四、學生受教育權利的義務化,是教師第四大權力資源  從應然的角度講,我國《教育法》地42條、第43條規定了受教育者享有的權利、義務。對於小學生而言,與其說「參加教育教學計劃安排的各種活動」是他們的權利,莫如說是他們的義務。學生需「努力學習,完成所規定的學習任務」。而何謂「努力」?「學習任務」有多重?這種標準完全是由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掌握的。如果學生沒有「完成規定的學習任務」,那一定是學生「不努力」所造成的結果。隨之而來的是教師嚴厲的批評以至體罰,即使這種批評活體法超出了界限,侵犯了學生的權利也不至於導致學生的強烈反抗。因為學生需要履行「尊敬師長」的義務。學生需要完成規定的學習任務不僅僅是教師對學生的要求,也是家長對學生的要求,且這種要求是正當的。在這眾多人的要求之下,學生在因自己沒有達到要求而招致的教師對自身權利的侵犯時,只好忍氣吞聲了。這或許是學生的一種策略,因為「教師總是對的」。如果不是這樣,他們將面對教師、家長多方的更嚴厲的懲罰。所以與其說學生在班級中履行的是自己的義務和和權利,毋寧說學生更多的是實踐著角色行為的另一個方面——社會對自己的期望,尤其是教師和家長對自己的角色期望。權利的義務化,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教師的權力濫用。  不僅如此,學生家長為了是學生通過教育實現社會升遷的目的,不惜把自己的權力轉交於教師,從而強化了教師「管束」學生的意識。  如此看來,教師處於侵權的危險之中,實在不是危言聳聽。  第八十三條 教師應成為學生的領導者  提起教育服務,我們教師就有了身份危機,教師是服務者,與學生放到一個平等的地位上共同學習,理論上能行,現實中似乎做不到。我認為,教師與其他服務行業服務人員除了提供教育服務產品不同之外,另一個很大的區別在於,教師應該而且能夠成為學生的領導者。  首先是教師應該成為領導者。因為,在大班級授課制條件下,教師的服務對象主要是學生群體,其次才是個別,而且為提高教育服務有效性,教師必須依靠並運營班集體,使之形成良好的群體氛圍,以促進學業成績提高。因此,教師將不僅僅是知識傳授者,也不僅僅是班級管理者,而更是班級這一學習群體的組織者和領導者。凡是教學效果好,受學生歡迎的好老師,一定不僅僅是一個知識的傳授者,或一個班級學生簡單的秩序和紀律的管理者。他的許多特質,特別是一些非權力特質,贏得了學生的愛戴和尊敬,他們自然而然地就能成為學生心目中的領袖、偶像和領導。他們與管理者的區別在於,管理者的工作僅僅控制人的行為,而領導還將引導學生的心靈與精神的提升。管理者一般使用外部強化手段來控制人,領導者則可以進入學生內心,使之自覺追隨,並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一生。  其次是教師「能夠」成為學生的領導者。其實在這方面,我們教師應該是有優勢的。教師如果能加強自身修養,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努力,就一定可以征服學生的心。  第一,教師應兼具真善美的人類精神氣質。  我有一種擔心,擔心學校里最可怕的一幕,就是當我們教師其實已被我們的學生看不起時,我們卻還被蒙在鼓裡自以為是。現在的學生見識比我們做學生時要多,他們的觀念也要比我們更超前,視野也遠比我們開闊,而且他們對外部世界的感受比我們敏銳。現在要一群落伍的「老古董」們陪伴他們的青少年時期,並希望他們居然可以打心眼裡崇敬,那簡直是不可能的。教師與學生的隔膜其實是很深的。我認為教師征服學生並不一定要與學生一樣時尚和前衛,因為我們簡直無法趕上他們的不乏。教師征服學生的應該是人類永恆的極具吸引力的精神氣質。這精神氣質嚴格地講是一個統一的整體,是密不可分的,如果一定要分的話,姑且能將它分為真善美。我一直堅信,這個世界雖然總是處於變化或動蕩之中,但這個世界也一定有永恆不變的東西,教育就是要給予學生這些永恆不變的東西,這是教育真正的使命。我認為人類社會永恆不變的東西就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對真善美的追求。這個世界也許是荒謬的無聊的,正是人類賦予了世界以意義,從這無意義的世界發現了真善美,也發現了人自身意義。人為什麼能做到這一點?那是因為人的精神體內蘊涵著真善美的因子,人在與這個世界交往中將自身的影子投射到了這個世界。因此,人是那麼自然而然地服從真理,崇尚美德,被美好的事物打動,而如果教師身上有更多真善美的特質在學生面前充分展現出來,就一定能夠成為學生們的偶像。我希望教師作為學生面前的「公眾人物」,應十分重視自己的形象,通過不斷地學習,來加強自身修養,以自己更完美的精神氣質來感染學生,征服學生,為學生做一個真善美的標杆。  第二,教師要有個性。  也許對教師來說,有一兩個絕活是必要的,因為那能增加你的魅力。學生喜愛人性化教師。什麼是人性化?人性化就是他的行為都符合人的特性。非人性化的就有以下幾種情況,一是神化,就是把自己扮成無所不能、十全十美的神,而且高高在上不容侵犯;一是機械化,或軍事化,就是習慣於什麼都統一規定,統一要求,忽視了豐富多彩的事物多樣性,將教育當成知識的簡單疊加,忽視每個人自身固有的組織結構,最終將學生當成讀書機器或容器,當成考試機器,忽視他作為靈魂實體和精神實體的特性,在教學中,只關心分數,卻不和學生進行生命的對話和交流,使課堂變得冰冷而機械,毫無生氣。  人性化的教師是溫暖的,如同陽光;人性化的教師是靈動的,如同甘露。人性化的教師是最有魅力的,這魅力來自於教師的個性,有個性的教師就不再是平庸的教師,因此更能吸引學生的眼球,也就能領導學生,成為學生們的朋友和導師。  第三,教師要持續改進和開發教育服務產品,使之品質不斷提升。  教育服務產品是什麼?是學校課程,學校是用特製的課程作為服務產品,來服務於學生,使學生愉悅並促進其發展。這就把學校教育與其他服務業區別了開來。我們都知道,改造校舍也是服務於學生,但學校不能僅靠校舍來服務,因為這是賓館服務可以完成的;學校要提供美食,但如果美食再好,也不會太有用的,因為學校與飯店服務也不同。從根本上說,學校可以提供的特殊服務就在於我們拿什麼課程來服務才能使學生滿意並促進他發展。課程是精神性產品,凡精神性產品,都有難以測量和評價的特點,如果要評價學校課程,我們先要將課程分成三大要素,一是教師,二是教材,三是教法。先看教師,要看教師的教育服務行為,是否符合以下六個特性:有效,低成本,安全,舒適,及時,文明。再看教材,看教材是否經過了教師加工或深加工,使之更適合於所教的學生,照本宣科顯然是不行的,一個教案跑一個年級跑幾年也是不行的。最後看教法,所用的教法是否符合學生的學習特點和風格,沒有最好的教法,只有更適合於學生的教法。  也許今天要當好一名教師,還真得有一些領導者的風範。  第八十四條 善待學生,善待家長  在我們的記憶中,過去的教師是沒有個人價值的。我們服從分配到了學校,然後服從分配任教某個年級和班級,我們總是被要求服從,我們不得不服從要求。因為在學校里,我們沒有個人價值,或者我們的個人價值不允許被彰顯。如果你想當教導主任,你認為你有能力當教導主任,你是千萬不可以說出口的,因為你不知道領導會怎麼想,同事會怎麼想;你不可以理直氣壯地告訴你的單位領導,你想幹什麼崗位,不想幹什麼崗位,你怕提了要求以後被大家認為有「野心」。  你也清楚地知道不服從組織安排或分配的後果是什麼,在中國,也許我們每個人都怕「小鞋」,這是一種無法確切定義的鞋子,反正我們都知道這種鞋子穿著不舒服,彆扭。當你付出了「服從」之後,就開始坐等收穫,收穫實在是不少的。只要你不是太糟糕,你這一輩子便坐穩了教師。  可是,這一切正在發生變化。這些變化已深刻地影響到了教師的生存方式。幾乎所有的變化都是計劃經濟模式打破後而引起的。  第一個變化是學校和政府的關係變了。  在計劃經濟條件下,政府既管教育又辦教育,學校作為一個獨立單位僅僅是名義上的。學校沒有用人權,沒有財權也沒有物權,連課程設置的權力都沒有。學校習慣於聽命於政府的教育主管部門,學校辦得好很大程度上是依賴於政府的支持或特別的「寵愛」,政府「寵愛」學校的辦法最有效的是宣傳某某校為重點學校,然後學校自然擁有了第一流的學生,一流的校舍條件,有了這兩樣打底,不愁沒有學生搶著要來,隨之而來的就是高升學率,錢自然也是不愁的,至於二流教師,三流校長,那都不是問題。而那些未受政府偏愛的困難學校,即使他們付出了比別的學校更艱苦的勞動,也不能收穫榮譽和金錢,他們只有講奉獻了——我認為困難學校薄弱學校才是中國教育的脊樑。  當前,學校教育中存在的若干嚴重問題都是計劃經濟模式遺留的問題,為什麼一些學校那麼困難,而另一些學校那麼富有?為什麼那麼多學校缺乏活力?為什麼中國一個全世界最大的教育大國,卻幾代出不了大教育家?為什麼我們的教育那麼缺乏原創力?為什麼學生負擔就是減不下來?為什麼二期課改雷聲那麼大,可那麼多教師卻持觀望態度?  而這些導致教育不公的教育計劃模式正在被打破。首先政府只能部門正在轉變,政府管教育服務於教育,但不再具體干涉校務,政府加強對學校的宏觀調控並提出各項保障措施,使學校依法自主發展。這樣,學校與政府的關係將成為兩個獨立的法律主體,學校依法辦學,政府依法辦事,為每所學校提供均衡的各方面條件和服務。如果學校不依法辦學,學校將依法付出代價。而政府不依法辦事,學校也可以通過法律途徑尋求司法幫助。  這一變化的直接結果是將學校從政府懷抱中拉出來投入了教育市場的汪洋大海,學校不得不自己學會在波濤洶湧的風浪中搏擊。  第二個變化是學校和學生的關係變了。  計劃經濟條件下,政府不僅計劃學校,而且計划了學生和家長,規定他們只能到哪兒入學。現在不同了,家長事實上已有了一定的選擇權,他們希望讓孩子接受優質教育服務,他們有越來越強烈的需求,這種需求迅速地轉化為擇校行為。有以下一些現象表明學校與學校之間的關係將會是競爭關係:  1.民辦學校加入,尤其是《民辦教育促進法》出台以後,估計民辦教育還會有一輪大發展,必將對公辦教育造成衝擊。  2.中國已加入WTO,國外教育機構獲得了在境內辦學的資格,並要求享有同等國民待遇。  3.發達地區的名牌學校為發展自身或到彼地辦學,或吸納彼地優質生源與師資。  4.出生率下降導致招生不足。  以上條件的變化,都將使教育資源過剩,尤其是劣質教育資源過剩,教育第一次有賣方市場轉向買方市場。到那時,你招不到學生了,對教育局說,請你們送些學生來吧!你知道局領導會說什麼的,他一定反問你,怎麼別的學校門庭若市,而你的門前卻鞍馬稀?到時候怨天尤人是沒有用的,哭天搶地也沒有用的,學校就要自問,為什麼我就招不到學生。學校必須為招到學生而研究以下問題:  1.增強學校對學生和家長的吸引力,為他們選擇你們學校提供充足的理由。  2.增強學校與其他學校的競爭力。競爭力在哪裡?在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新。  3.增強優質生源和師資在本校的信心點和榮譽感,努力提升教育服務質量,提高他們的滿意度和幸福感。  4.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將有限資源投入到最需要的地方去。將不合要求的教職工淘汰出局,而讓優質教師享有更高待遇。  如果學校開始理性地研究這些問題了,那說明學校正發生著重大變化,即學校正從政府的一個單純的提供公共服務的部門和「衙門」,變為將學生視為關注焦點的第三部門。  學生將不再是可有可無的工具,或被教師訓斥、責怪的對象,而是應該善待的顧客,他們的家長是消費者,他們的權利應該獲得充分的尊重和滿足。  第八十五條 每個人都應成為優質服務的提供者  原來認為,學校是教育人的地方,賓館商店是侍候人的地方。很多人不理解,為什麼教育也成了一種服務呢?豈不是同於賓館商店了嗎?教育一貫高高在上的,怎麼能低三下四遷就於人呢?  後來想明白了,教育是一種特殊的服務,這是一種精神性的服務。服務者與學生、家長之間應該是一種平等的關係。隨著「以人為本」教育理念的深入,教育比以往民主多了。但還不夠,讓教師成為一名服務者,這又遇到認識上的麻煩。教師是教育者,現在作為一名特殊服務者,與其他服務行業的從業人員一樣,要為顧客帶來愉悅,這要逼使教師做出多麼大的身份轉變啊!  在一所學校里,難道只有教師是服務者,其他人員都袖手旁觀或指揮教師服務於學生嗎?顯然不是。當全面質量管理思想和理論引入學校管理之後,我們都明白了,原來要追求真正的高質量,就要全校、全員、全崗位科學的質量管理,也就是要讓學校中每個人都成為服務者,不僅成為服務者,而且還必須是優質服務的提供者。學校中,每一名領導幹部、教師、後勤職工,雖然分工不同,但他們工作的實質是一樣的,就是都要努力為別人服務,因此我們可以將校內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概括為服務與被服務的關係。  首先是師生關係。素質教育最困難的一個瓶頸,那就是建立新型的師生關係。如果教師不能逐漸學會放下架子,不能逐漸學會為學生服務,那麼學生就不會歡迎你,學校是靠孩子吃飯的,沒有學生,也就沒有教師,沒有教師就沒有後勤人員,也就沒有學校領導幹部,所以這個關係其實很清楚,學生是圓心,中圈是教師,次外圈是後勤,最外是領導幹部。一層為一層服務好。教師為學生提供令他們滿意的教育服務,對此我們已經可以接受,在此也不必贅言。  其二是幹群關係。一直說領導幹部要為教師服務,可就是老不能令教師滿意,看來這不是一個技術問題,更是觀念問題。各部門,總務處、人事辦公室、年級組、教研組、團隊幹部要為基層服務,既要講原則,嚴格執行制度,嚴格管理,又要鼓勵為主,協調好關係,增強服務意識。領導幹部的服務,要求領導於部能換位思考,就是設身處地為群眾著想,讓群眾滿意。教導處主任、年級組長、教研組長不僅要抓好教育教學質量,管理好本組室教師隊伍,更要組織教師加強業務學習和交流,指導好業務工作,為教師成才創造更多機會。後勤部門要毫無保留地為為一線教師服務,對於教師的合理要求要盡全力給予滿足。後勤部門領導應鼓勵門職工不僅做好本職工作,還要主動服務、上門服務,提高服務質量,保證正常教育教學秩序,為今後的各項改革保駕護航。  三是學校與家長的關係。家長是客戶,他們帶著孩子來尋求教育服務,家長是學校的「衣食父母」。每次家長給學校提意見,我總是笑臉相迎的, 因為我們不能將家長氣走,家長氣走了,家長就要帶走他的孩子,還要給我們作反面宣傳。有時家長會說錯話,我們只能聽他把話講完,把氣消掉,再慢慢跟他解釋。現在已經有人預測,外國人把學校辦到中國,要比把銀行辦到中國還危險,因為我們的銀行已經學會服務了,而學校還沒有學會。我們學校提出提供優質服務的承諾以後,如果我們還有教師訓家長的現像存在,那實在是不誠信的表現了。教師應多家訪,或電話家訪,這叫上門服務。我們別老是把家長請到學校來聽訓,家長一來至少請半天假,又要被扣獎金,一肚子的火,我們也要將心比心。向家長高孩子的狀是可以的,但也要肯定優點,將孩子的錯告訴家長,還要指導家長如何使孩子糾正,要教一些方法,切不可把你這個教育專業工作者也解決不了的問題一股腦兒拋給家長了事。當教師的要做教練,不要只做裁判,學生或家長錯了,要教他正確的方法,不要只亮個紅牌了事。學校設了家長接待室,正是要體現服務, 讓家長能坐下來,喝口茶。熱情服務於家長,將家長作為最可信賴的夥伴,是教師應該去做好的,而且也不難做好。  每個人在不同的工作崗位上為他人提供服務,沒有一個人有理由利用手中的職權對他人吆五喝六、指手畫腳,只有這樣,學校才能完成服務轉型,教育才能獲得更好的社會聲譽。  第八十六條 為孩子們當下的人生幸福服務   近三年來,我思考得最多的問題是教育改革該如何進行,自認為有了很多心得。而最大的收穫就是,如何讓教育回到本來意義上去。也許教育的本來意義並不是培養建設者、科學家、接班人、領袖、企業家或是別的什麼身份的人,教育必須要為學生的人生幸福服務,不僅為他們未來的人生幸福服務,還要為他們當下的此刻的人生幸福服務,成為偉大的人物不是人生的目的,幸福才是人生的目的,如果成為偉大的人物,卻不能為他的人生增添幸福,那麼,這是對他自己的不尊重。  為什麼要為當下的此刻的人生幸福服務,是因為兩個原因:  一是因為其實人沒有看不見摸不著的明天的幸福,我們搞教育的沒有理由也沒有權力為了看不見的所謂未來的幸福而剝奪學生的童年和少年時期的幸福,今天的幸福並不是明天幸福的抵押品,明天的幸福也不完全需要用犧牲今天的幸福做代價,不存在一個「幸福」銀行,要孩子們為明天的利息而在今天投資。什麼是人生,人生就是由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那一個個階段組成,童年和少年是人生的重要部分,任何一個階段的缺憾都是一生的缺憾。  二是因為未來的幸福其實是由今天的幸福堆積起來的,許多人的一生不幸福源於他童年的不幸與受到的傷害,或者童年裡他追求幸福的權利和需要沒有受到周圍成人足夠的重視。所以,我認為,我們稿教育的必須要思考清楚,教育的目的到底是為了什麼?是為了人生,而且首先是當下的人生。  我們經常談論生命質量問題,什麼是生命質量?我認為生命質量就是指:當下此刻人對自己生存狀態的感受到底是幸福的還是不幸福的,如果當下此刻幸福,表示他當下此刻生命質量高。  那麼,什麼樣的人是幸福的?這個問題很難作答,因為幸福是一種主觀感受,在同樣的條件下,有人會感覺幸福有人會感覺不幸福,正因為「幸福」的眾口難調,所以歷來哲人們將給予人民追求幸福的自由和權力,看得比幸福本身更重要。我們沒有資格強制任何人,告訴他你必須要追求什麼才是你的幸福,一個高度文明和民主、開放的社會,就是一個允許任何人追求他自認為的幸福,前提只有一條,就是「不損人」,有的人追求更純凈、高尚的精神幸福,有的人不願意這樣做,你即使逼迫他,他也還是做不到的,那你就要尊重他的這種選擇,這就做寬容。幸福不是強制的結果。  如果幸福是一種主觀感受,是不是我們對孩子們的生命質量問題無能為力?  我認為我們當教師的應該可以有所作為,一是我們別將痛苦施於學生,即使我們不能為他創造幸福,也絕不應該製造痛苦,學校不是孩子們的「地獄」,雖然也不是孩子們的「天堂」;二是我們真正去感受每一名孩子的處境,了解每一個孩子的需求,成為孩子們學會把握自己追求幸福的權力的守望者。  第八十七條 做一名稱職的教育服務者  我們已經習慣於說,學校要為學生服務,教師要為學生服務,我們已經說了幾十年的「為人民服務」了。可是,我已說起要老師們做一名幫助學生學習的服務者,好多老師開始不接受了。因為「服務者」與「服務員」僅一字之差,總使人聯想到「謙卑」之義。  可是我堅持要說,除非我們從此再不聲稱我們要為學生服務,否則,請老師們認真學一學,究竟怎麼才能做一名稱職的服務者。  為什麼我那麼堅決地要求大家學習做一名服務者?兩個原因:一,符合學校利益;二,符合學校教師每個人的利益。  首先符合學校利益。學校有許多利益,學校最大的利益就是生存和發展。學校生存的前提是什麼?學校生存的前提是有學生願意來學校讀書。學校因為有學生而成為學校,而不是因為有教師而成為學校的。怎麼讓學生來學校讀書呢?要靠學校提供的優質教育服務。  有人對為什麼企業會失去顧客作了一個調查,調查顯示,1%的顧客因病或死亡而離開;3%的顧客搬家;4%的顧客改變了偏好;5%的顧客聽從了朋友的勸告;9%的顧客購買了更便宜的服務;10%的顧客習慣性的抱怨;68%的顧客是因為服務者和企業對他們的需求不關心。這個調查告訴我們,要留住學生吸引學生,最重要的是讓他們感覺到教師和學校對他們的需求非常關心。然後,我們有充足的生源,然後我們生存在沒有生存危機的基礎上謀求持續發展。學生和他們的家長最需要什麼?看來主要還不是漂亮的校舍或者是先進的設備,而是優質教育服務。  第二符合教師利益。為什麼說學會服務符合教師利益?是因為,一旦我們樹立了服務意識,並努力改善服務時,我們工作中的許多情勢都會發生變化,這些變化會提高一個人的幸福感。  當你努力提供服務時,人際關係會發生變化,教師提供優質服務,學生喜歡你;後勤人員為教師主動熱情服務,那教師歡迎你。人是社會動物,一個人工作時最大的煩惱來自於工作環境中的不良人際關係,為別人提供良好服務可以改善人際關係,並通過人際關係的變化而改善你的為人,能提升你的幸福感。  服務對象的需求不是一成不變的,每一個不同的服務對象的需求也不同,為了滿足各自不同的需求,將使你不斷改善服務,因此,提供優質服務是一種持續性的挑戰,這種挑戰能使你的工作不再簡單枯燥而更富有趣味和人情味。個人最大利益是什麼?個人最大利益就是遠離苦難求的幸福,提供優質服務能讓你改善人際關係讓你的工作更有挑戰性,也就讓你更幸福,因此符合你的利益。而且,學校因為你的優質服務而提升了品牌優勢,生源源源不絕,業務量保持穩定,收入也將保持穩定,你在一所品牌學校工作感到驕傲,也符合你的個人利益,這樣,學校集體利益與你的個人利益一致起來。  那麼教師該如何提供優質教育服務?我想教師要提供優質教育服務至少要達到以下三個要求。  第一,擺正自己的位置。也就是擺正服務者與服務對象之間的關係。教師和學生,如果是服務者與服務對象的關係,那麼兩者之間的關係應該是人格平等的共同學習的關係,這對教師的身份是個嚴峻的挑戰,教師是服務者,那麼你服務得好不好,誰說了算?當然是學生說了算。學校怎麼才知道學生和家長的意見?兩個辦法,一是滿意度調查,二是接受舉報投訴。這兩個辦法做起來都不太麻煩,因為哪個服務行業不設計這兩個機制用來持續改善服務並贏得顧客呢?  第二,服務技能要提高。教育服務不同於商業服務與企業服務,教育服務是一種複雜的服務活動,尤其是教師,對專業水平的要求很高,也就是說教師提供的教育服務既要完成國家制定的課程目標任務,又要執行學校依法制定的質量標準和質量過程,同時,要將這些目標任務標準過程化為讓學生可接受樂於接受的服務活動。教師不僅是在完成傳遞人類文明的任務,還應該用自己的人格力量和文化素養去感召和感染學生;教師不是先要求學生尊重自己,而是先讓自己成為學生的偶像去贏得他們的尊敬;不是用嚴格控制或批評懲罰去牽住學生的注意力,而是了解你所教的孩子的心理需求,設法用你的魅力、用凝聚在你身上的對真理的敬畏、對善良的信仰以及你的氣質、得體的語言、你的激情、你的幽默和真正的對生命的關懷去吸引並指引每一個孩子。這樣複雜的服務活動,如果我們不學習不研究,我們就很難勝任。  第三,服務態度要改善。僅僅履行職責是不夠的,醫院裡的病人需要的不僅僅是治療,商店裡的顧客不僅僅要商品,賓館的客人需要的不僅是一間客房,飯店裡的食客難道只要一頓午餐?那麼,學生呢?他們到學校來僅僅為了畢業證或錄取通知書?不!  幾乎所有人一旦成為顧客,必然有三項最基本的需求,第一能被理解,也就要求教師理解學生,而不是一味去責怪學生。所謂理解就是你把自己放在學生或其他服務對象的立場上去思考問題,去考慮你的服務對象行為背後的各種原因,以及此時他最需要的是什麼。第二大基本需求是受歡迎的需求。學生到學校或到辦公室問問題,必須讓他感到受歡迎;教師找到幹部或後勤人員尋求服務,也要讓他們感到受歡迎;訪客到學校或打電話進來,都要讓他感到受歡迎。如何讓他感到受歡迎?你冷漠的置之不理的態度顯然不行。第三大基本需求是受重視的需求。每個人都希望受重視,好學生如此,差學生更如此,我覺得最好的重視就是讚美。如果我們能讚美學生,經常讚美學生,那麼我們就能不僅重視了他們,更重要的是讓他們感覺到受重視。  我認為良好的服務態度包括以下幾點:一、微笑,即使心裡不高興也要微笑。微笑是心情的外部表現,反過來微笑還能改變心情。二、積極,精神飽滿,辦事迅速及時,千萬別拖拉,別把服務對象晾在一邊。事情不能辦要告訴他原因,事情需要時間才能辦好就要告訴對方時限。三、傾聽,服務對象有苦衷有困難時最需要服務,你首先要傾聽,別隨意打斷或輕率地指責對方,要注意力集中,別邊聽邊干自己的活,別讓對方站著而你坐著。四、和善,說話溫和,除教師忌語外,盡量不用命令式的祈使句,盡量不用諷刺性的反問句,盡量不用話中帶話的話指桑罵槐的話,盡量在聽完後把自己的感覺告訴對方,語氣不要高人一等,不要有霸氣和匪氣。  教師作為服務者,最難解決的就是心態問題,而不是服務態度或技能之類的。  我們每個人都是服務者,又同時是別人或別的機構的服務對象。當我們是別人的服務對象接受別人提供的服務時,我們的心態要好,這裡所說的心態好,是指我們對別人的服務要心存感激,要寬容,要善意地理解服務者所提供的服務的出發點是好的。  當你學會感激之後,你才會醒悟,正是你的服務對象給你生命以如此精彩的內容,首先因為你有服務對象,他們的到來才使你有工作有收入養家活口,你不能討厭你的學生,沒有學生你現在在哪裡呢?如果我們感激服務者,寬容服務者,善意地理解服務者,又能感激服務對象,善待服務對象,發揮聰明才智讓服務對象滿意,那我們會感覺到充實;如果我們充實,才可以輸出服務,誠心誠意地服務,那麼我們的生命中將多了許多驚喜,內心也會安寧,這樣,你才會有幸福感。  第八十八條 愛惜自己的每一根羽毛  有一句俗話令我印象深刻,「金杯銀杯不如口碑」。我由此想到了自己,也想到了教師。我們這個行業,也許「金杯銀杯」真的不那麼重要,「口碑」更重要。如果我們將自己放到更廣闊的時空中去「觀照」,金或銀都會隨時光流逝而褪盡當時的華光,只有「口碑」,卻屹立不倒,尤其在人們的心中屹立不倒。  教師的職業勞動有很大的特殊性,特殊在我們一直缺少簡單易行的評估體系來對教師的勞動做出最終公正公平的評價,分數的絕對值不足以完整評價,靠聽幾節公開課或隨堂課也不能完全定論,看教師發表的論文數量更是荒謬。因此,在我們評價教師時,更傾向於親身感受教師的工作狀態,並在好多好多人親身感受到了你的精神、氣質、態度、水平等等可感而絕難量化的東西之後,形成了好多好多人對你相對一致的評價。這好多好多人里,包括你的上司、你的同事、你的學生、你的學生們的家長,如果這些人都「口口相傳」地讚美你、敬重你,那麼這意味著你有很好的口碑,比金杯銀杯更寶貴的口碑。  而我這個校長,怎麼真正在心裡給你定下一個位置,說實話並不怎麼看你記錄了「光輝業績」的獎狀獎盃證書之類的東西,而是要對你作一番「道聽途說」的了解。比如,當你來應聘時,我看完教師學歷、經歷、榮譽之後,就要設法去打聽你在原單位的表現,打聽就是去了解你的口碑。  如果教師作為勞動力商品,那麼這件商品的價格是怎麼決定的?我看你值不值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你的口碑來決定的。  那麼口碑是什麼?口碑是你這個商品的品牌。假設你現在是一個消費者,你要買空調,你到了電器商廈,在那麼多令你眼花繚亂的品牌面前,你買哪一台呢?我想去除價格因素外,你當然會選擇你心目中的名牌。為什麼選名牌?因為名牌比較靠得住,你相信名牌代表了這個品牌的質量與服務,名牌是一種保證。那名牌是如何形成的?名牌首先質量要好,但更重要的是,名牌是口口相傳的結果。商家通過媒體發布品牌形象,顧客使用下來覺得好, 自然就相互介紹口口相傳了,據說有96%的消費者購物時不去研究產品的具體技術指標,而是聽別人介紹。  教師與空調如果都作為一種產品,相比之下,人們一般可能更容易對空調質量做出評估,而對教師勞動的評價卻不那麼容易了,因此,教師的「品牌」比空調的「品牌」更具有決定意義。  所以,你看是不是教師應該比其他任何行當的員工都要更珍惜自己的「羽毛」呢?而且,如果你打算一生從教,那你就得做好時刻保護你的每一片「羽毛」的思想準備,否則,你可能會因為一個小小的瑕疵而貶值。  既然對教師而言,口碑是那麼重要,那麼怎樣才能在別人口中和心中樹起一道「豐碑」呢?我想,辦法有很多,道理卻只有兩條,一是要有豐富的知識,二是要做受人歡迎的人。  首先是知識豐富。我們都是教書的,而心中居然沒有書,這是不可想像的,人們總是天然地本能地敬重那些博學之士。假設有三種人都受人羨慕和敬愛,一是博學的人,二是當官的人,三是有錢人,你看人們更敬重誰?更持久地敬重誰?更真實地從心底里敬重誰?蘇格拉底說:「在所有的事上,凡是受到尊敬和讚美的人,都是那些知識最廣博的人,而那些受人譴責和輕視的人都是那些最無知的人。如果你真想在城邦獲得盛名並受到人的讚揚,就當努力對你要做的事求得最廣泛的知識。」  其次要做一個受人歡迎的人。對教師而言,只要去做一個受人歡迎的人,就會有好的口碑。我們有時可以容忍一個平庸的人,卻不能容忍讓人不舒服的人。什麼樣的人是受人歡迎的呢?我想,這種人應該具備四個特點:一是熱情,二是真誠,三是善良,四是寬容。  第一是熱情。人們喜歡熱情的人,因為他們為煩躁的貧乏的工作和生活注入活力,他們製造歡樂、化解矛盾,他們使冰冷的辦公室充滿生趣,他們身上總是有一種積極的力量,使人們願意凝聚在他周圍。  第二是真誠。與真誠的人交往可以不設防,因而格外輕鬆。人心隔著肚皮,有時卻咫尺天涯,而真誠卻開出連接兩顆心、兩種思想觀點、兩種個性之間最短的路徑。  第三是善良。我理解的善良表現在人際交往中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善良的人特別能為別人著想,儘力為別人去做些什麼,表面上看似乎吃虧了,可實際上他獲得的回報將更多;善良的人善意地揣摩別人,因此,善良的人自己活得輕鬆;善良的人善待別人,因此,總是受人尊重和歡迎。  第四是寬容。如果說善良是「已所不欲,勿施於人」,那麼,寬容就是「已所欲亦勿施於人」,這是一個無限多樣、豐富多彩的世界,我們可以欣賞統一一律,但更要學會欣賞差異,我們能欣賞與自己秉性不同的人與事,我們可以不贊同,但我們可以欣賞,那麼我們就學會了寬容。人們願意和寬容的人在一起,是因為寬容的人不挑剔,人們不喜歡被挑剔。如果學會了寬容,那麼也就學會了尊重。  一個熱情的人、真誠的人、善良的人、寬容的人,一定是受人歡迎的人,受學生歡迎,受同事歡迎,自然也就受領導歡迎。你到處受歡迎,就會有一身漂亮的羽毛,就有了好口碑,也就成了名牌,你在勞動力市場上就有了競爭力。  第八十九條 為當教師尋找充足的理由  我們當中許多人不是為了奉獻才當教師的,因為奉獻可以作為從事任何職業的目的;我們也不是為了愛孩子才當教師的,如果是這樣,應試教育也不會搞得如火如荼。  我們一定不是為了發財才當教師的,全世界沒有靠當中小學教師發財的例子;有些孩子小時候曾想過當教師,這不足以說明他們從小有遠大理想,那多半是因為他們見過的職業不多,與其說他們喜歡當老師,還不如說他們喜歡指揮人,有時他們會喜歡當醫生,或者當售貨員,喜歡做權威是人的天性。  我認為,絕大多數人之所以最終當了教師,只是因為這種職業滿足了一種謀生的需要。人工作首先是為謀生,即通過教育勞動獲取報酬,用於「養家糊口」,在這一點上教師職業與其他職業並無本質上的不同。  在一堆可以從事的職業中,教師絕不是一個最值得選擇的職業,也許教師職業有比其他一些職業優越的地方,但無疑,要比另一些職業缺乏吸引力。對許多男生而言,對許多胸懷遠大志向的年輕人而言,對許多中學時代最優秀的學生而言,如果他們居然當起了教書匠,那也差不多是不得已的選擇。不得不承認,在走上教師崗位之前,我們之中很少有第一流的人才。  因此,也就不得不承認,我們心理上,很少有人在從事這個職業之前就做好了充分的職業準備;甚至很多人在不知不覺中「入錯了行」,他們如果在這個工作位置上感覺很差,再怎麼努力都成不了一流教師,是因為他們當初從事教師工作就不是他們的選擇,而今天能允許他們獨立選擇了,卻發現其實已經別無選擇。這時,也就只能安慰自己,這個職業也不錯,有寒暑假期,收入不高至少也不低,工作忙累可至少還不擔心下崗。  如果我們不得已才當了教師,那為什麼在這所學校當教師,而不在另一所更好的學校當教師呢?因為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我們不僅不能選擇職業,而且還不能選擇工作單位,就如「投胎」,投得好不好,只有聽天由命了。這使教師中的許多人,既不喜歡這個職業,又不喜歡工作的單位。  既然不得已當了教師,那現在允許人才流動了,你為什麼還「賴」在這裡不走呢?雖然我們告訴他,你可以辭職,你也可以換單位,可他一般不到萬不得已不願意離開,一是因為做慣了教師,除了嘴上工夫深一點,大多缺少其他技能,換職業的成本太高;二是因為教師這口飯,這個世界上最古老的職業一定不是一個最好的職業可無論如何不是最差的。一些西方國家為了增加教師職業的吸引力,給不了教師很多錢,但給予教師相當多的自由,使教師成為一個自由職業,可見教師這個職業永遠不會最差。  如果我們中的大多數人確實首先是為著生存,為著滿足自己基本的生存需要而繼續從事著教師這個職業,那麼我們就必須考慮,怎麼做才可以在今天的學校里保住我們的飯碗,保障自己生存的權利。其二,也是更重要的,我們還應該思考,怎麼提供更多的讓自己一生從事這個工作的真實而充足的理由。我做了這些年教師,還想一直做下去,是因為我找到了充足的理由。  首先,教師有比其他職業更多的閑暇可以用來快樂。大家知道,快樂是需要有時間作保證的。既然做了教師,註定已經遠離名與利了,索性也就不給自己的生命預設什麼目標了,比如30歲要當高級教師,40歲要當校長,50歲要當局長,我沒有這樣的目標。沒有這些功利性目標,我就獲得了很大的自由,也獲得很多閑暇。我可以用我幾乎所有的業餘時間玩新鮮的東西,音樂、藝術、書、旅行、煙酒茶擠佔了我生命的大部分時間。那麼多的享受是不是都要時間?教師是半個自由職業,有的是時間。一年三個月假期,雙休日沒有老闆教你加班,每天準時上下班,學生放學了你還呆在學校幹什麼?  第二條理由,教育工作本身帶有娛樂性。別的好多工作的內容、工作對象都缺少情趣,學校里則不同,那些孩子,和他們在一起,和他們一起「長不大」,欣賞他們人性中最純美的一面,這些風景其他地方哪兒有?  第三條理由,教師職業讓我的靈魂安寧,我從職業給我帶來的安寧中嘗到幸福。學校是人類文明的寄居地,相對其他單位,文化含量總會豐厚些,一般而言,學校是市儈氣最少的地方。文化是滋養人的,會讓人心靈寧靜,而市儈氣的庸俗、勾心鬥角、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則會讓人心浮氣動、焦躁不已;但是學校的寧靜又不是一汪止水,因為有學生存在,學校的寧靜中氣脈生動,欣欣向榮。此外,安寧還來自於教師工作的特點,我認為做善事是可以帶來心靈安寧的,學校里學生是弱勢群體,教師在學生面前權力是很大的,如果教師運用個人威望和手中權力,給一些特別需要關懷的孩子以幫助,哪怕是一聲鼓勵和問候,都會讓你自己心靈受到撫慰。  第四條理由,學校里有做不完的事,只要你願意做。我記得英年早逝的華東師範大學著名教授施良方先生對他的研究生說,去搞教育吧,那兒有很多事(大意)。對此,我有深切的體會。如果你純粹是被動地應付工作,上了課完成了任務就可能沒事了,和同事聊聊天講講股票什麼的,那麼我告訴你,學校里可以做的事就不多。而如果一旦你想找些事情來做,那就有你忙了。我對學校里的許多事很好奇,因為好奇,才會多問幾個為什麼。然後想完之後,就採取行動,做完之後,寫成文字,八小時里忙得不亦樂乎。沒有人管你的,你只要準時上下班,上課時進教室,進了教室設法讓學生滿意,然後批好作業備好課,你參加學校會議別缺席,行了,誰還管你呢,你正好可以找事情做。施良方先生說學校有事做,這個「事」我理解下來有特別含義,是指「變革的事」。他認為學校教育變革有許多事要做,那為什麼要變革?因為我們國家教育還很落後。現在上海的學校設施都不錯了,落後的是什麼?落後的是人的腦袋,腦袋裡的思想觀念落後了。現在有人說,中國的基礎教育在世界上是領先的,你看中國的孩子到國外讀書成績都很好,讀得很輕鬆的。這種論調是錯誤的,在這些人眼中,是沒有人,只有分數的,要知道為了一點分數,我們的兒童正在付出多麼大的代價,甚至付出童年、少年的人生幸福的代價。所以基礎教育不改不行。我覺得要做的事情實在太多,因為家教育弊端太多。  最後一條理由,學校里有我喜歡做的事。因為變革不是那麼簡單的,你拿出一個方案來,這個方案中必有不同於傳統的新方法,然後去試驗,失敗了再試過,那是一種創造性勞動,挑戰自我,其樂無窮。而且變革總會有冷言冷語朝你飛過來,你漠視懷疑的目光,去獨享創造的快樂,那是難得的巔峰體驗。什麼是人最大的幸福?為自己活著,做自己想做的事是最幸福的事。(做自己想做的事就是最大的幸福。)  我介紹了我個人當教師的一些理由,正是這些理由讓我安心地享受教師工作。每個人的價值觀人生觀都不完全一致,只要我們善於發現教師職業帶給我們的生命意義,那麼教師工作一定會成為我們的快樂之源。  第九十條 讓職業精神照亮學校  有一種精神叫職業精神,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執著的敬業精神  敬業精神表現為對自己工作的忘我的投入,有兩種具有敬業精神的人是值得讚美的:一是非常熱愛自己的工作的人,他們將工作與自己的生命緊緊地維繫在一起,以至於超越了一般意義上的職業概念,他們強烈的事業心支持著他們可以忍辱負重,百折不回;二是那些有崇高精神理想的人,他們也可以超越於常人做出令常人無法企及的貢獻,他們卻是富有獻身精神,這是為偉大理想獻身的精神,而職業的敬業精神只是這種偉大精神的一種表現  這兩種人值得我們敬仰,我們任何一個時代都不缺乏這樣的人,他們是我們民族的精英和精神領袖。他們是穿越時代,甚至穿越國界的。但我們中的大部分人都難以達到這種境界,而且達到這種境界一開始也不是由職業意識引發,凡超越於職業的,都不是我今天所談的「職業精神」這個話題所涵蓋的。「職業精神」是一種世俗的精神,當屬「大眾文化」範疇。有兩種人的表現是低於「職業精神」境界的:一類人是表面上的敬業,他們的敬業是做給別人看的,尤其是做給領導看的,他們的工作一旦得不到領導的認可和賞識,便立即消逝了幾乎所有的熱情。一類人是表面上都不敬業的人,他們的工作哲學是「混」,他們的心靈是灰的,他們有千條萬條混的理由,每一條說起來都振振有詞;他們不僅自己混,見到別人努力工作,還會冷嘲熱諷。這兩類人的病症根源其實不在於他們是否崇高,而在於我們長期以來要求每個普通人都崇高,常人做不到,於是要麼假崇高,要麼橫下來做了「無賴」。  其實敬業並不那麼難,敬業不是為別人或為了遙不可及的所謂偉大的事業,敬業是常人為自己,為自己更好地保障自己就業的權利。他們沒有什麼特別高尚之處,如果敬業精神有什麼值得誇耀,那麼誇耀的就是「職業良知」,這良知是「使自己的工作對得起薪酬」。  敬業的人知道工資已購買了他們「混」的自由,在學校里,他們只有工作的自由,沒有不工作的自由。他們努力、獨立地完成工作,並將工作做到盡善盡美,是為了向所有人證明,學校付給他的報酬是物有所值。如果他在混,那麼他的良知會令他蒙羞。  具備職業精神的教師是不需要人去管的,也不需要評他先進,評先進是中國特色了。具備職業精神的人每天上班就像上足了發條,不是別人給他上發條,是自己給自己上的。在他們身上我們見不到一絲的倦怠與慵懶,只看到他們急促的腳步,專註的神情,富有神採的眼睛。  二、高度的責任感  領導習慣於對員工說:你們要有對中華民族未來高度負責的精神,對教育事業高度負責的精神,對學生和他們的未來高度負責的精神。其實,大家都知道,一名普普通通的教師,哪能為那麼多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負責?  我們誰都知道教育從來不是萬能的,教育一直受著來自各方的批評,教育只有一邊要錢一邊挨罵的分,可教育卻又有最大的抱負,似乎教育不僅可以救人,還可以救國。這使得教育到今天已經不堪重負了。  當人們被要求為許多服不了責的東西負責,久而久之也就什麼責也不負了,這果然是個奇怪的現象。我們知道,當一個醫生違反醫療規定治壞了病了,他要為醫療事故負責任,可我從來沒聽說過教師為教壞了一個學生要負什麼教育事故責任的。如果學生讀書很差或犯錯誤了,學校和教師一般都是訓斥家長,而不是向家長賠禮道歉。因此,幾乎每一所學校在寫光輝校史時都要炫耀培養出了多少國家領導人、地區行政長官、大科學家、優秀模範人物,從沒有一所學校交代本校幾人失業、幾人坐牢。  人的發展成長實在是非常複雜的事情,教師實在是負不了那麼多責任,我認為,當前的教育,倒是要令政府學會為經費不到位負責、讓家長為沒有行使監護職責負責。  什麼叫負責?負責就是為自己的過失付出代價。教師不會為國家、為教育、為學校、為學生沒有未來承擔責任付出代價的,但職業教師應該為自己的未履行教育職責負責。一些明顯的教育失職行為必須要被追究,比如:未採取積極措施確保秩序,班級管理懈怠無序,對違反中小學生行為規範的言行不予制止和糾正,未履行監護職責,不明原因不在場,等等。  職業教師是對自己的職業表現有高度責任感的人,因此,他會儘力做到一絲不苟,他知道,如果他不能完全履行工作職責,一旦發生事故,他將付出代價。當前,教師中的「不作為」是缺乏職業精神和責任感的具體表現。  三、重誠信守信用  職業人是重誠信的,誠信是教師職業十分重要的一條道德標準。  什麼是誠信?心、口、手一致叫誠信,也就是當你說的話就是你心中想的,而你所做的又與你所說的一樣,或努力向你說的方向靠攏,那麼你是誠信的人。市場經濟講誠信,因為講誠信的交易成本最低;人和人之間講誠信,是因為誠信使人際溝通更快捷,距離可以更貼近;單位里講誠信,可以增加信任感,提高行政效率。教師職業的特性決定了教師應該成為誠信的化身。  過去人們不那麼強調誠信,因為大家都習慣於依附於學校和領導,長期以來,已失去了獨立表達真實想法的慾望和能力,人們可能更習慣於人雲亦云,嘴上說一套,可做的是另一套。這種遺風今天依然盛行於學校內。  比如說,我們都說要搞素質教育,都在這樣說這樣寫的時候,有幾個人是發自內心的呢?又有幾個人是真正按照這個理念在做的呢?看來,教育的誠信度不夠已使整個教育蒙羞。  又比如,當你和學校簽訂聘用合同時,你在合同中承諾了要信守教育理念,遵守規章制度,那麼你是否履行了呢?職業教師如果不同意學校理念和學校制度,那麼他對校長說「不」;如果心中不同意,而又不得不為了謀生而委曲求全,那麼,你也得努力去履行,而不是一邊承諾一邊公然違背。  如果學校在討論辦學理念、討論規章制度時,問到你有何意見,你說很好,不錯。而一轉身你又竊竊私語,這個不好,那個不行,那簡直就是人格問題了。職業教師將學校每一個規章的每條條文都視為與自己有關,他清楚地知道自己需要什麼,贊成什麼,反對什麼,哪些權利絕不容許學校當局侵犯,這一切都絕不含糊。因此,他會積極地參與意見,以免日後自己利益受損。而一旦條文通過,執行時,職業教師是不折不扣的。  總之,職業教師的敬業精神、高度責任感、重誠信守信用的品格,共同構成了一種職業精神,具備這種精神的人光彩照人,意氣風發。  第九十一條 為競聘者頌   我們經常對學生說,要做現代人,就要學會現代生存,就要用於爭勝,美好的未來要靠自己創造。然而,我們自己,該學些什麼,才能創造自己的未來呢?其實,我們從事教育工作,何嘗不是為了我們自己的人生!  「現代化」,從根本上說,並不全指設施上的現代化,而更指人的現代化,因為現代化不從我們本土文化中萌發,因此,中國人的現代化道路顯得曲折而悠長,觀念變遷也將伴隨著陣痛。當我們開始培養現代人的時候,我們自己不忍痛學校現代化,是無論如何說不過去的。  我們都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和這種文化滋養下的文明而感到自豪,但是,在今天看來,傳統確實是我們不得不離開的家園,因為,阻礙我們現代化的惟一敵人,正是浸透了傳統基因的我們自己。近現代史早就印證了這個道理,那就是花巨資引進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不能使我們實現現代化,讓許多學生留洋帶回西方制度也沒能使我們現代化,這讓先驅們悟出一個道理,只有改造中國人!魯迅先生說的「立人」。我們已走上了「現代化」的不歸路,走得好不好,關鍵在於中國人是否真正「立」了起來。  在走向現代化的漫漫征途中,我們首先得學會傾聽自己心底的聲音,學會問自己:在面臨一次又一次選擇的時候,我自己的願望是什麼?我們其實已經有了許多自由選擇的權利,只是我們有時被自己所阻礙,活著往往不是為自己。  這是長期以來習慣於依附別人或依附單位的結果,我們對自己的認識來自於別人的評價;我們安於現狀,是擔心別人的議論;我們人云亦云,是不願甚至不能聽到自己心底的聲音。這使我們自己的眼神失去自信的靈動之光,也使我們習慣為奴,任由權勢擺布,而自己一旦有了權勢,則隨意擺布別人。  長期的習慣形成了萎縮的人格,正是這種人格,導致了許多人生的苦惱,當我們心中有歌卻不能縱情歌唱的時候,這樣的人生是不幸的。我們甚至不太去嚮往自己的幸福,不去追求只屬於自己的人生,安於庸碌一生,到年長之後,卻又嘲笑起下一代,嘲笑或遏制下一代大膽追求幸福的一切言行,內耗、保守、虛偽、功利,這就是可憐而又可惡的我們。  所以,每一點滴的變革都顯得那麼艱難,「即使搬動一張桌子,改裝一個火爐,幾乎也要血」。一個春秋戰國即已早熟的民族,必然無奈的陷入歷史循環,無法自拔,我們停下了自己的腳步,直到被打破了國門。魯迅先生有一段話不能不讀:  生物學家告訴我們:「人類和猴子是沒有大兩樣的,人類和猴子是表兄弟。」但為什麼人類成了人,猴子終於是猴子呢?這就是因為不肯變化——它愛用四隻腳走路。也許有一個猴子站起來,試用兩隻腳走路,但是,猴子們就說:「我們的祖先一向是爬的,不許你站!咬死你。」它們不但不肯站起來,並且不肯講話,因為它守舊。人類就不然,他終於站起來,講話,結果是他勝利了。  最近,我們學校在競聘,今後,幾乎所有重要崗位都要競聘,競聘是殘酷的,因為總有失敗者。但是,競聘不是目的。競聘是要創造一種不同於傳統的新文化,在這種新文化浸染下,讓每個人有學會聆聽自己、做回自己、追求自己人生理想的機會,最終是要讓人成為真正獨立的人,而不是依附於別人的人。因此,第一次參與競聘年級組長的四位教師,不論成敗,都應該被載入學校史冊。  做此文,為四位競聘者頌,他們是:陳燕、黃青、張勤、鄒黎。  第九十二條 學會評價自己  評價教師是學校里每個人的日常「功課」。  學校中管理層在評價教師,教師之間在相互評價,甚至學生也在評價教師,評價是每天都在發生的事,有些評價用日常語言表述,有些評價用數量表述;有些評價公開表述,有些評價私下議論;有些評價只在需要時才表述,有些評價將永遠埋在心裡;有些評價言不由衷,言過其實,有些評價則過於輕率,或存有偏見和誤解。這樣的事每天都在發生。而我們又偏偏喜好評價,因為我們本能地通過評價別人來認識自己,並在群體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只是學校中絕大多數人雖可以自由評價,卻不可以自由言說或「人微言輕」 的,發言權只在少數人的掌控之中。  即使各有發言權,也一定各有各向說法。我們知道,其實每個人在評價別人的時候心中都有一桿秤,因為每個人心目中都有一個理想的教師形象標準,凡符合或靠近這一形象標準的,我們稱之為好教師,反之我們認為他不好。每個人都有自身利益,某教師的言行是否符合評價者的切身利益,會影響評價者的判斷。而由於學校中每個人扮演的角色不同,評價教師的目的和動機不同,個人經驗、知識儲備、信息佔有量均不同,被評價者與評價者的關係不同,價值觀也不同,因而對同一教師,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評價。  每個人都有評價別人的權利,只是有些人對教師的評價權利不能兌現,或者說學校中大部分人對某一教師的評價都不會影響他的利益,真正在評價教師並通過評價教師影響教師利益的可能只有掌握學校人力資源配置權的少數人,如校長或教導主任。但學校少數人——上層管理人士對多數人——教師的評價明顯存在兩個缺陷,一是作出評價所要獲得的信息不充足,二是被虛假信息迷惑。為作出公正評價,學校管理層可以使用多種「科學」方式,如:將結果評價與過程評價相結合,尋找工作過程中更多的評價觀測點;盡量用事實判斷代替價值判斷,或用更多的數量來作評價依據。但是,教師工作的複雜性決定了任何所謂的「科學評價」都有局限性,完全公正的評價體系可能不會出現。而如果有這樣的體系,那一定是操作上極為煩瑣的,在學校管理中,任何過大地增加成本的行為,都是不現實的。因此,長期以來對教師評價一向是模糊的。因為模糊評價,使握有評價權的人士權力愈加泛化,學校領導的個人喜好極大地影響了教師行為,以至於傷害到教師的教學自主權,學校教育中尤其是基礎教育中的學術壟斷可以被輕易地建立起來,直至抑制教師的創新精神。活躍、生動、獨立、自由的教育學術氣氛之所以無法形成,與學校中少數人評價多數人的評價制度有關。可是,管理層中的少數人一旦全部放棄或部分放棄對教師的評價權,而將這部分權利讓渡給學校中的其他大多數人,那麼當對某一教師眾說紛紜的時候,該聽誰的呢?  教師能評價自己,就先要有自我發展的意識和慾念,就要建立起自己評價自己的標準,這些標準可能不同於別人,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是,教師的評價基於理性的反思能力。  北郊學校在進行管理制度的改革,要建立扁平化管理的學習型學校,關鍵就是使教師成為自己教學活動的主體,而我們在多大程度上實現這一目標,目前看來已經不取決於別人,而取決於教師自己了。  第九十三條 在教師職場中索問一生  剛從大學畢業的年輕教師,一開始不太知道如何當好一個老師,他們發現,大學裡學到的那麼多理論,在一個個鮮活而迥異的學生面前,頓時顯得安然失色,理論居然如此蒼白無力。於是,他們學習當老師主要不通過理性,而是通過模仿,模仿身邊的那些成熟的富有經驗的老師,再就是品名追憶過去求學生涯中出現過的自己的老師的那些模糊了的影子。剛邁入教師職場的新教師,「自我」往往被此刻周圍的人們和過去影像中的人們的言與行淹沒。因而,他們成長的過程本身就是「自我」浮上水面的過程,他們時時索問自己「我如何才能當好老師」,是十分自然的事。  然而,令人費解的是,在教師職場中「搏殺」了十年、數十年的「老手」,也常常無奈地說,「今天,我不知怎麼當老師了」,或者悲哀地說,「我不知怎麼上課了」。  不過,當我聽到老師們發出這樣的感嘆時,我有了一絲欣慰,因為,教師一切的——作為職業的或是專業的發展,無疑起於對自己的一種索問,索問至少表明,教師無奈中希冀改變的不是外部環境,而是自己。時時主動索問這個問題的老師有可能成為一名好老師,因為這個問題看似教師在索問自己、反思自己,而事實上在索問這個時代的特徵,以及這個變化迅捷的時代中社會、經濟、文化的變遷對學校教育和教師角色不斷地產生的新需求。現在看來,一名好老師就一定是對外部世界、時代脈搏保持敏感的人,只有與外部世界和時代脈搏主動保持著血肉聯繫的教師,才會與時俱進,終身發展,從而在教師「職場」上「保鮮」,並始終立於不敗之地。  教師時時索問自身是教師行業的無奈。這個世界變化太快,現代化、市場經濟、WTO、互聯網、全球化、現代社會,也許永遠不變的就是「變化」。成天忙著教書、管學生、批作業的教師,猛一抬頭,發現這個世界簡直都已經不認識了。有甚於此的是,總有些「預言家」,經常地將「可能的」未來當成是「必然的」未來告知已經「手足無措」的教師,無端地加劇了教師的焦慮和恐慌。理論上說,教育是培養未來人的事業,理論上說,教師就應該偶未來眼光並率先成為未來人,可事實上卻根本做不到。一是因為誰能真正預測未來?有些預言家們的動機是值得懷疑的;二是因為當前的物質條件和制度安排,使教師連追趕時代步伐尚且困難,更遑論「代表未來」。  教師不認識或不理解教育之外的世界,導致教師索問自身角色變化的困難;加劇這一困難的是教育內部的變革,到今天也是「眼花繚亂」,令人「目不暇接」。卻不說形形色色的五花八門的教學法和教學模式,也不說現代教學手段的開發和運用,單說一個二期課改,使那些一向積極應對變革的教師不得不在忙亂的聽講座、備新課之餘,心生困惑,「今天我不知道如何做老師」;而那些一向缺乏反省能力的教師,或許照樣怡然自得,以不變應萬變,你搞你的改革,我抓我的升學,萬變不離其宗,分數自然代表一切。  但畢竟,教師能主動索問自身角色的變遷,是教師行業的光榮。因為,教師行業和所有的受人尊敬的行業的一個共同點就在於,這些行業可以自省和自律,並且有能力自省和自律。不過,行業的自省和自律並不代表從事本行業工作的人都有意識自省和自律,都具備了自省和自律的能力。我們身邊有許多教師,雖然他們是教師,或許一輩子在當教師,卻因為他們無力或放棄自省自律而成為平庸的人,而失去成為優秀教師的可能。  教師自覺地時時索問自己如何當老師,一方面是令人驕傲的職業能力,但另一方面卻可能是教師焦慮症的表現,這種焦慮症影響了教師的生命質量,最終可能導致教師行業內的消極情緒,更可悲的是,可能是尚在時時自覺索問著的教師,放棄了努力。「萬馬齊喑究可哀」!  而導致這些問題的關鍵,看來並不在教師,也不在於外部世界變化的迅速。而在於,我們的教育,其實並不是一個獨立部門,教育聽從並跟從於時代的腳步,這一角色規定了教育只能是「陳舊」和「落後」的代名詞。也許會有那麼一天,教育一方面與其他社會子系統保持者有機的聯繫,另一方面,在觀念、技術、思維方式上承擔起領導時代潮流的任務,是教育術語和話語成為其他行業話語的主幹,而不是如今天這樣,用政治的、經濟的、產業的、商業的、工程的甚至軍事的術語和話語來表達教育的獨特規律。今天統治教育的不僅是我們這個國家在艱難的走向現代化過程中的「主流話語」,可能更多的是來自於西方所謂「發達國家」的外來語,一大批從事教育「進口貿易」的「專家學者」缺乏原創性的術語,和他們對教育話語的壟斷權,使中國的、民族的、民間的教育表達失去了自然生成的空間和時間。  身處其間的教師,其終身學習,將不會是一種主動地、創造性地、建構的、愉悅的學習,而是被動的、適應性的、非選擇性的和痛苦的學習。而且,這種學習將註定不可能是建設性的,註定是學不勝學的。因此,教師對自己所要扮演的職業角色,必須作出理性的思考,也就是使自己所從事的工作更富有職業特徵。  老師們,當你已經發出了心底里最真實的第一聲詢問時,你是否做好了要一生不停的追問的準備?  「今天,我,如何當好老師?」  第九十四條 理解「誠信」  世界上有許多字詞被廣泛使用,但一旦推敲起來,卻很難琢磨它們的確切含義。語言是我們表達思維的工具,可我們正在使用的工具是什麼,卻不太懂,這是人類的一個獨特現象。  「誠信」這個詞平時也是被當作「工具」使用的,我們可能知道什麼是誠信的,卻可能不知道誠信是什麼。所以當時老子非常聰明,他從來不追究概念,他說「道可道,非常道」,也就是說「道」如果被說出來,那麼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道」了,因此他決定不說了,只是去悟。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許多國粹都說不清,中醫說不清只說陰陽平衡,詩說不清只說妙不可言,書法繪畫說不清,京劇說不清,氣功也說不清,所以中國文化的傳承往往有困難,要靠學習者自己的悟性。  聯繫到誠信一詞,雖出自老祖宗卻不知道確切的含義,如果光靠各人自己去悟,那簡直太低效了。既然誠信那麼重要,我們就得把這個詞搞清楚。  讓我們先從這個詞的用法開始說起。  2004年5月,宏教公司領導到我校開會,半開玩笑地對我說,鄭校長,聽說你在教工大會上講話很精彩的,什麼時候讓我們也聽聽。恰巧我這個人臉皮特別厚,聽到別人一恭維,立刻得意得「找不著北」了。隨口答應說:好呀! 領導一聽正中下懷,趁勢說,那請你為我們廠長經理班講一次。我那時頭腦發昏居然答應了。後來才明白不是講教育問題的,對廠長經理們能講教育問題嗎?而是要我講經濟問題,這下可難壞我了。但既然答應了人家,就要履行承諾,即使沒有把握,即使我不是經濟問題專家,我也要硬著頭皮來講,講得不好讓廠長經理們睡著,毀了我「一世英名」也是沒有辦法的事,誰讓我當時不知天高地厚,草率答應了呢?這樣看來,我身上有一種美德,就是誠信了,而且我把誠信看得比能力更重要,來講不來講是誠信問題道德問題,講得好不好是水平問題能力問題,德比才更重要。  現在我們可以分析誠信這個詞了。這個詞在上面這個例子中有以下含義。一、和說話有關係,我當時隨口答應的,我說過「好呀」!誠信的「誠」是言字旁,誠信的「信」帶言字。因此誠信一定與口頭承諾有關。二、說出的話做出的承諾必須是真心,「誠」這個字主要指誠實,也就是心口一致,古人叫君子無戲言,哪怕對小孩子也要心口一致。因為即使言者無意,聽者也有心,我當時說「好呀」,言者我鄭某人無心,可聽者公司領導卻有意,然後她趁勢約定講課,令我猝不及防,進入無法回絕的兩難境地,答應來講課吧實在無能力承擔,拒絕吧,讓領導識破我的戲言,堂堂校長怎可以戲言,一言既出駟馬難追,這是說的誠字。三、說出的話必須兌現,否則是無信,即使你當時是誠心的承諾,可如果不兌現,照樣使人懷疑你當時的誠心。如果說誠這個字是管內心的,那信這個字就是管行為的;如果說誠這個字管心口一致,那麼信這個字管言行一致。現在總結一下,所謂誠信就是「心——口——行」的一致,是起於「心」終於「行」的人類美德,它的核心要素是「言」,言發於心的真實,言實現於行的真實,如果我們把誠信上升到哲學高度來考量,發現哲學中的真善美三大觀念中,誠信分明指向「真」,可想而知誠信在人類文明中應該佔有多重要的位置。  以上我分析了誠信的詞義,誠信就是心——口——行的一致。可是,我們為什麼要講誠信呢?首先當然是因為誠信符合道德標準。但是我們今天提倡誠信,顯然並不是完全出於道德考慮,誠信不僅是一種美德,還是一種經濟力。  大家想過嗎,我們為什麼會偏愛名牌產品?一定是因為名牌產品質量很高嗎?不是,更重要的是因為買名牌比較放心, 因為人有從眾心理,什麼是名牌,大家都知道都說好的產品叫名牌,既然大家都說好,那我購買這個牌子准沒錯,走到超市如果看到從未聽到過的牌子,我們一般都要猶豫一下的,因為買名牌看上去花錢更多些,可是比買了不知名的牌子受騙上當的要划算。逛商店也是如此,人們一般走名牌商店,因為名牌店比一般的店家更值得信賴,中國人講貨比三家,比完之後,你再決定購買,那你其實已支出了許多時間成本。現代人越來越繁忙,時間對一個城市人的價格越來越高,那麼崇尚名牌正是一種進步,因為名牌在降低時間成本。誠信有利於交易雙方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誠信不僅是一種美德,還是一種經濟力。  誠信是一種經濟力,更是一種發展力。一個企業一個行業的發展與否主要是看市場份額,不管是傳統的製造業還是新興的服務業,以及提供經濟動力與潤滑劑的金融業的發展都是看市場份額的。而如果沒有誠信就不會有更大的市場份額,也就不會有發展。  學校不能沒有誠信,只要學校一加入到市場競爭中去,誠信就不再是行業道德問題,而且是經濟問題,發展問題。  教師不能不講誠信,因為教師不僅是道德的模範,必須以誠信示人,而且教師作為勞動力商品,如果不講誠信,就有失去就業機會的危險;教師作為發展著的人,如果沒有誠信,也就會失去發展的空間和機會。  我們必須重視誠信,因為那是道德力,經濟力,發展力。  第九十五條 讓自己成為稀缺資源  我們身處一個什麼時代?我們生活在商品和經濟住在這個世界的時代,100年前的主流話語是革命,80年前的主流話語是啟蒙和文化運動,60年前的主流話語是救國,30年前的主流話語是階級鬥爭,當前的主流話語是發展,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發展」兩個字上,與世界潮流合流了。  但是,這發展二字,目前在我國,更多是指經濟發展,因為中國人太多有太窮,我們窮怕了。這個世界性的發展潮流其實本質上是思想和觀念的潮流。這些思想和觀念都在影響著我們,影響了教育,影響了文化,影響了整治,影響了人的價值觀。  經濟思維已經代替了政治思維。過去思維下面,我們衡量教師常用的詞語是「無私奉獻」、「默默無聞」、「蠟燭」、「園丁」、「國家幹部」。現代思維下,常用詞語將變為「專業人員」、「准自由職業者」、「人力資源(商品)」、「服務業從業人員」、「員工」、「敬業」、「終身學習者」。  在新思維籠罩下,好教師不是一塊磚一顆螺絲釘,而是一個獨立的人,因為獨立地作為勞動力商品進入市場,被用於市場交換,因此,每個人都要問自己「我值錢嗎?我值多少錢?」因此,終身從事教育工作或在一個工作崗位上干到退休,在現在已不被提倡了。被提倡的是,你進入這個行業,若干年以後,你增值了嗎?還是貶值了?至少要保值,才可以在教師市場嚴重過剩的情況下,保住自己生存的資格。  假定你認同這種說法,認為自己確實是勞動力商品,那麼,如果讓你更值錢?我想主要是要讓自己成為稀缺資源。  整個經濟學建立在「商品稀缺」的前提下。中國人的老話講,物以稀為貴,道理很簡單,這種東西越少,越值錢。永遠存在下列可能性:大白菜比人蔘貴,鐵比黃金貴,技工比研究生貴,小學教師比大學教授貴。  那麼,你真要思考一下,我稀缺了嗎?怎麼讓自己稀缺?就是堅決遠離平庸,你可以一樣默默無聞地工作,但你不可以讓自己平庸,也就是說你得拿出你的絕活來。  比如你默默無聞的上下班,但我們都知道你能讓差班起死回生,你有絕活了!因為帶差班的人是稀缺資源。遠離平庸,就是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什麼叫絕活,別人不行的我行,別人行的,我比別人還行。  讓自己有絕活必須學會三件事,一是了解自己(發揚自己的長處,就是給自己增值);二是了解別人(了解別人,才能更好的了解自己,堅定地選擇走自己的路,做使自己增值的事,做得更正確而不是盲目的做得更多);三是了解自己身處的時空(知道自己所處的位置,不忘記自己要去的方向,要在正確的時間正確的地點做正確的事)。  首先是了解自己。每個人其實都是唯一的,不可替代的,無所謂優劣的,你要不停的發現自己的長處,自己的興趣愛好,因為每一個人本身就是稀缺的,所以發揚自己長處即可,有時候發現發揚自己長處,就在給自己增值,老跟在別人後面,越跟越貶值。  中國文化中有一個詞是「反省」,荀子曰:君子日三省乎己。西方文化中的一個詞是「反思」,我們現在在用反思這個詞,但依然做「反省」解,沒有得到西方「反思文化」的真諦。因為所謂反省,就是認為凡事都有一個規範或標準,反省就是問自己「我哪些地方還不符合規範」,因此,只要開始反省了,那一輩子你別的都別幹了,成天改正錯誤缺點就夠你忙了。反省已經是一種文化,根深蒂固了,我們的教育就是不斷的教學生自己查找缺點或幫他查找缺點的過程。而反思則不同,反思是問自己:我還有多少能力、長處沒有發揮出來?我如何做得更好?因此,反思是自己讚美自己,是張揚人性中的強勢。在西方教育中你聽不到批評只有讚美,也看不到西方的小孩子將來大了之後有多少驕傲自滿。而反省是自己貶低自己,老在挑自己挑別人的毛病,挑的人不敢創新,不敢張揚,人性萎縮。  讓自己有絕活的第二件事是了解別人。要知己知彼,別人都在搞得,我未必要去搞了,我去做別人沒想到的事,或別人也想做卻未做成的事。有時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你心裡想著我要去做一點事,人活著就是要做一點事的,然後你才會去想,別人在做什麼、他們怎麼做的,然後才有把握做使自己增值的事。  我之所以要讓我們教師多讀書,多看報紙雜誌,多上網,多參加各種各樣的交往交流活動,是為了讓大家對各種新信息新知識新思想新觀念新方法保持敏銳,這樣才能不走別人走過的路,才可以堅定的選擇走自己的路。  我們北郊學校在一兩年里迅速崛起,為什麼能實現跳躍式進步?因為我們首先了解自己,九年一貫制是我們的優點,發揚這個優點,先把小學招生搞好進而把小學搞好,事情就成了一半了。然後了解別人在幹什麼。我們發現別人搞了很多很多,我們搞不過他們,教改我們搞不過飛鴻、海南,現代化教學手段搞不過長青、崑山,我們搞幾樣東西都是別人沒有的,比如把企業管理方式引入學校,比如優質教育服務,比如教育質量誠信體系,比如讀書會,每一樣都是一個亮點,將來我們會有更多亮點。了解別人,才能更了解自己,才能做得更正確而不是盲目的做得更多。  讓自己有絕活的第三件事是對時空的把握,這很重要。「時間」就是時勢,要融入時代,順應歷史潮流,不要逆流而上;「空間」就是要融入學校,順應學校特點,了解學校發展方向,在學校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把握時空就能把握機遇,總結這句話就是「在正確的時間正確的地點做正確的事」。  世界上有很多事情孤立的看都是隊的,可時間不到火候未到,你就錯了。以前,你想擔任中層幹部,對不對?對的,古代都講毛遂自薦。可你去找領導要當中層幹部,領導對你有偏見了,說你這個人想做官,不好。現在對嗎?對了,中層幹部不是官了,連校長都不是官了,都是特殊的專業人才,是稀缺資源,你競聘了,即使這一次敗了,你有體驗有經驗,經過磨練與別人交流過切磋過了,你付出的成本使你將來有機會就成強者,你會增值的,一個能戰勝自己的人一定笑到最後。而如果持觀望態度,錯一步或許步步錯。  那麼,如果你要讓自己有絕活,你就要為此折騰一生;為什麼折騰一生,因為要讓自己有絕活並成為稀缺資源,就得要做好這三件事,每一件事都是要折騰你的。首先了解自己認識自己,這是一生的任務;了解別人,別人在變,你也得變,要折騰的;把握時空,這個世界變化太快了。  祝願我們學校的每一名老師都成為唯一的。  第九十六條 成為名師,為什麼不?  學校為什麼要成為名校,一是因為學校必須要有目標,才能充滿活力,而對我們這樣一所普通學校來說,成為名校是一個很大的挑戰,以前我們以「薄弱」而著稱,將來我們以「優質」聞名。成為名校代表了我們北郊學校的志氣,和一所政府辦的普通學校的尊嚴。  學校憑什麼出名,我想以下四種對象有助於學校成為名校:1、名校長;2、名課程(或名項目);3、名師;4、名學生。我考察了一些中國名校,一部分名校是校名的歷史性貢獻,一部分是靠著培養出的人才。對我們學校來說,在現階段,也許在我這個校長已經出了一點名之後,要寄希望於「名課程」和「名師」為學校出名了。名課程與名師其實是高度相關的,教師致力於課程改進與新課程開發取得了成果而成為名師,名師打造了北郊學校的高質量有特色,充分反映北郊學校教育理念的課程體系而成名課程。名師與名課程交相輝映,相得益彰。  那什麼樣的教師能夠是名師呢?  成為名師首先是要能提供優質的教育服務。那些通過延長學才學習時間增強學生學習強度,侵佔學生學習其他課程和從事其它活動以求得的質量不是真正的質量,也就是說,質量與效益是一對雙胞胎,當我們考察質量時,必須同時關注效益,要分析達到現有的質量水平我們付出多大的成本,我們付出這些成本值不值,還要分析學生是否為達到質量標準付出過於高昂的代價,他們的基本權利和身心健康有沒有受到傷害。在這個前提下,我們再來考察,名師就是讓學生花費很底的成本,卻取得很大發展的教師。   成為名師關鍵是要成為一個不可替代的人。名師是鳳毛麟角,其稀缺性可想而知。在學校里,有三種人不可替代,一是學科教學專家型;二是德育專家;三是課程專家。專家就是在某一領域鑽研得很深的那類人,自然就不可多得,不可替代。  什麼是學科教學專家?有兩類,一類是對教學中某一內容的把握與處理極有深度,比如語文學科,你專門研究作文教學,形成一整套的作文教學體系,別人遇到作文教學問題都向你請求教,那你就是專家了;第二類是你形成了自己的教學風格,別人一聽,就知道那是你的課,在形成教學風格的基礎上,你形成了相對固定的教學模式,而且這套模式經得起檢驗,那你在這個學科教學領域裡一定是小有成就了。  什麼是德育專家?一般來說,好的老師就是那些能擺平班級紀律,控制住差生,並能促使班級學業成績提高的教師,但作為專家型教師,這還不夠,光關注並控制學生的行為是遠遠不夠的,如果你還必須研究學生深層次的思想問題,幫助學生道德的生長,而且你創造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那麼你就成為德育(教育)專家。可能我們當前更缺這樣的專家和專家型班主任。  什麼是課程專家?就是有很強的課程意識,能按新的課程標準改進現有課程,還能獨立開發校本課程。如果你能編寫教材並開設這些課程,或者你能獨立構思一門課,而這門課體現學校價值觀和時代方向,那麼,你靠這門課成為名師,你靠這門課成為了不可替代的人。學校里的課程專家現在成了緊缺人才。  教師的成長一般來說有三個階段,一是新手型,二是成熟型,三是專家型。一所名校最可寶貴的財富就是專家型教師,我希望我們老師中間更多一些名師,如果你是一代名師,我這個校長不僅決心為你提供令你百分之百滿意的服務,即使讓讓我對你卑弓曲膝我都會十分樂意。  並不是非要吃得苦中苦才能成為一代名師的,有些宣傳我們不必太當真,有一件真實的故事可以作為佐證。  1965年,一位韓國學生到劍橋大學主修心理學專業。在喝下午茶的時候,他常到學校的咖啡廳或茶座聽一些成功人士聊天。這些成功人士包括諾貝爾獎獲得者,某一些領域的學術權威和一些創造了經濟神話的人,這些人幽默風趣,舉重若輕,把自己的成功都看得非常自然和順理成章。時間長了,他發現,在國內時,他被一些成功人士欺騙了。那些人為了讓正在創業的人知難而退,普遍把自己的創業艱辛誇大了,也就是說,他們在用自己的成功經歷嚇唬那些還沒有取得成功的人。  作為心理系的學生,他認為很有必要對韓國成功人士的心態加以研究。1970年,他把《成功並不像你想像的那麼難》作為畢業論文,提交給現代經濟心理學的創始人威爾;布雷登教授。布雷登教授讀後,大為驚喜,他認為這是個新發現,這種現象雖然在東方甚至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但此前還沒有一個人大膽地提出來並加以研究。驚喜之餘,他寫信給他的劍橋校友--當時正坐在韓國政壇第一把交椅上的人--朴正熙。他在信中說,"我不敢說這部著作對你有多大的幫助,但我敢肯定它比你的任何一個政令都能產生震動。"  後來這本書果然伴隨著韓國的經濟起飛了。這本書鼓舞了許多人,因為他們從一個新的角度告訴人們,成功與"勞其筋骨,餓其體膚"、"三更燈火五更雞"、"頭懸樑,錐刺股"沒有必然的聯繫。只要你對某一事業感興趣,長久地堅持下去就會成功,因為上帝賦予你的時間和智慧夠你圓滿做完一件事情。後來,這位青年也獲得了成功,他成了韓國泛業汽車公司的總裁。  在很多人看來,成功的人一定整天愁眉苦臉,懸樑剌骨象個苦行僧,其實不然,故事中的青年取得了事業的成功,一靠興趣,二靠持久,如果在成為名師的道路上,我們也能一靠興趣,二靠每天堅持,那麼成功一定會到來的。只要一個人還在樸實而饒有興趣地生活著,他終究會發現,造物主對世事的安排,都是水到渠成的。  第九十七條 為自己的未來投資  有一些職業是隨著年齡增高和資歷增長越來越值錢的,比如老中醫和老教師、老政治家。可現在靠年齡和資歷吃飯的隊伍中漸漸要把教師排除在外了,在相當多的知識領域裡現在都是小孩教大人的。也就是說,當一名教師如果不能終身學習終身發展,那麼你就可能無法為自己增值,或許你還可能貶值。  那麼,作為教師有沒有使自己保值增值的辦法呢?我認為有,那個辦法就是給自己投資,道理其實很簡單,當你的投資越大,那麼你的產出也就越大。作為教師,要經營自己的職業生涯,沒有一些投入與產出、成本與收益的意識是不行的。  教師給自己投資投在哪裡,我認為主要投在兩方面,一是投在學習上,二是投在增加個人經歷上。  第一是投在學習上,學習學什麼?我認為在現代社會,我們雖然要學的東西很多,但主要建議大家學新觀念、新思想、新知識、新技能、新方法,共有這五個「新」,從第一個「新」到第五個「新」,一個管一個,一個比一個微觀。  在新觀念下才有教育的新思想,有了新思想才會調動和篩選教育新知識,有了新知識的足夠存量,才可能自覺形成教育新技能,也才能合理運用新的教學手段和方式。在這個過程中,新觀念是最重要的。新觀念的核心是什麼?核心是「人」,就是以人為本,人永遠是第一位的,這個觀念為什麼是現代的,那是因為人道主義、人文主義、人權、自然人性都是現代觀念,我們辦學校不能反人道、反人性、反人權。有了新觀念,然後身體力行,然後什麼都會改變,思想會變、知識會更新、技能方法手段都會變,所以,我認為「現代」與「前現代」的區別不在現代化裝備上,根本區別在觀念上,人與人其實一念之差而已,一個國家和另一個國家教育的差異也是一念之差而已。  同樣是學習,也表現出觀念上的差異。比如,有人為自己增值,主動尋找各種學習機會,有人是為領導學習,領導說了要來聽講座,自己不來不好,所以被動的學。兩種觀念下的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學習成果都會大相徑庭。前者神情專註、表情豐富、還會和主講人爭論,後者可能相反。  第二投在增加個人經歷上。教師雖然有許多的新觀念、新思想、新知識、新技能、新方法要學,但做好教師工作不能不依賴於他自己過去的經驗。教師勞動是一種十分複雜的勞動,根本上說不是觀念、思想、知識、技能和方法上的複雜,而是教育對象的複雜,當教師面對複雜的千差萬別的教育對象時,對教育對象實施教育與管理時,其實是靠著一種感覺,靠一種感覺在評價他、與他交往並處理所發生的各種各樣教科書上沒有寫過的事。  我們是九年一貫制學校,按理說小學比初中好教,那麼簡單的一點點知識多好教呀,可是不對,我可以斷言中學教師教不了小學生的,因為中學老師不少缺教小學的那些知識,而是缺少與那些孩子們打交道的經驗;我本人教了十年高中,一開始上初中的課也上不好,不是我業務水平不高,是不會和初中學生打交道;有些博士到了中學當教師教不好課,博士的觀念、思想、知識都應該比我們勝幾籌了吧,可是博士上不了課,是因為那些博士學問研究得很深,「閱人」卻太少。  對教師來說經驗是十分寶貴的財富,因此,有職業經營意識的教師樂於也善於為自己的個人的經驗投資。他們從來不怕做難事苦事,因為他們知道,這些經歷正是自己日後增值的本錢。大醫院的醫生醫術會越來越高明,為什麼?因為疑難雜症見著多。帶差班的教師教藝可能越來越精,因為他們也老是在處理那些疑難雜症。在安排工作的時候,有的老師說,我不做班主任的,我只教書,或者有的老師說,我不教那麼差的班,我只教好班。看上去這些老師佔了便宜了,可我認為那是便宜了一時,也許吃虧了一世。做班主任、教差班都是教師給自己投的資。  教師要為自己的學習和個人職業經歷投資,拿什麼投資?我看只有三樣東西,一時間、二精力、三錢,這三樣東西你都要捨得花,如果你一邊說我要投資,一邊又吝嗇自己的時間精力和金錢,那你就等著貶值吧。  第九十八條 美麗的職業女性  馬克思認為:「婦女解放的第一個先決條件就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社的勞動中去。」女性走出家庭,走向社會,與男性一樣承擔其社會責任,並與男性同工同酬,是婦女解放鬥爭的政治性勝利,但絕不是每一個婦女個人的福音。婦女社會角色的變化如果不促進婦女家庭角色的變化,會對「解放」了的婦女造成新的奴役。事實上,我們也看到,婦女在傳統家庭中的責任並未減輕,「相夫教子奉養老人」的責任依然在婦女肩上,是婦女經常陷入「家庭」與「工作」的兩難境地。而婦女承擔社會責任並有所成就,必然是犧牲家庭的結果,兩全之策似未訓到,這是千萬想有所作為的職業婦女共同的悲哀。  婦女走出家庭是個政治問題,而婦女回歸家庭卻取決於婦女自身對家庭的認識。也就是說,婦女獲得職業權利,至於是否使用這一權利則是她們的自由。而一旦婦女選擇就業,則意味著她必須與男性同樣以職業人形象出現在職場上。  顯然,職業人是有其必要的素質的。  首先,職業人不同於傳統意義上的「單位人」。在計劃經濟條件下,婦女雖然就業,但從事的是「革命工作」,就業是「革命事業」需要,退休也是「革命事業」需要,她只要符合「政治標準」就可以從事「革命工作」,如果她出身很好,那是可以進入工人階級隊伍的。在這種情況下,人作為一種「身份」進入工作單位,除非有政治問題,誰都無法驅除;而個人也只是等待計劃分配的對象,就如「投胎轉世」,自己是一輩子不能人別人做「爹娘」的。在這種體制下,人不能選擇職業和崗位,只有被動接受工作,也自然養成了既來之則安之的心態,一切聽從單位的,一切附庸於單位。生老病死全都「貢獻」給國家了。職業人則是市場經濟的產物。在市場經濟中,人是作為「勞動力商品」而存在的,為在市場競爭的「叢林法則」中取勝,各企業事業單位為獲得生存權,不得不考慮「效益優先」,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在對利益的追逐中,勞動力商品被記入了成本,使每個人(包括教師)可能都有其「商品價值」,在定價時,尤其是勞動力商品被用於交換時,稀缺的價位高,是一個法則。對教師職業而言,高學歷、較高的教育教學能力、較豐富的專業經驗、高尚師德、良好的個人聲譽、突出的個人專長,或多面手,都是稀缺資源,因而享受較別人更高的待遇,是在情理之中的事。而要獲取上述稀缺性,職業人自己對自身未來的投資是起決定作用的,即通過終身學習投入足夠多的時間、精力和財富,才能提升自己的價值,從而使自己在勞動力市場上立於不敗之地。  職業人與單位人的分水嶺就在於,前者是獨立的、自主的,不依附於任何別人或單位,他的工作不僅是為現在謀生,也為未來準備;他的價值可能在一次又一次流動中獲得更大的實現,他對自己的工作負有主要責任,他必須為自己的未來生存或增殖而十分敬業;他和單位建立平等的契約關係,他可以選擇單位,單位也可以選擇他,而一旦契約生效,他和單位中任何一方都應履行契約,否則違約方將按法律付出代價,他身上散發的職業精神是怠惰而被動依附的「單位人」所不可能具備的。因此,職業人形象對教育是有利的,而且,對婦女在「獨立自主」中學習「獨立自主」是有益的。以職業人形象出現的新女性,是女性為爭取徹底自由平等權利的重要里程碑。  第二是職業女性區別於家庭婦女。雖然婦女有權選擇呆在家裡,但家庭婦女這個詞在今天看來卻是貶義的,如果我們評論某女士像「家庭婦女」,多半在描述她如下特點:1.小市民習氣,比如貪小便宜、搬弄是非、好管閑事、羅嗦嘮叨、自私、耍潑等;2.庸俗不堪:衣著談吐缺乏教養和起碼的修飾,她可以趕時髦,卻總不協調,並永遠缺少對細節的追求,她可以很虔誠,也有虛假的熱情,卻從沒有精神旨趣,她甚至不知道何謂「精神」;3.落後保守頑固:她無法接受新的思想觀念,永遠對現狀不滿意也不願意理解,她總是停留在她年輕時的那個時代,她狹隘的意識和胸襟只裝得下她自己和一個家。這類家庭婦女的意識行為對學校是有害的,對學生是有害的,同時對教育是有害的。  如果說,家庭婦女是以私人性的面目出現的,她的全部表現只須符合家庭倫理,也就是說,她所扮演的家庭角色決定了她們的全部特點;職業女性的角色卻是由社會環境和職場所決定的,職業女性為順應職業需要,她必須展示其在公眾中的形象,並符合公眾形象標準和公眾價值觀,甚至每一個企業事業單位都希望其每一位員工都同時是單位形象代言人。因此,職業女性變不僅從事一項具體的社會工作,而且不得不作為審美對象而存在。  這就要求職業女性在職場中,表現出與私人性的家庭婦女全然不同的趣味,如大氣、時尚、精神飽滿、注意修飾細節、高雅、有進取心、寬容、永不停歇的追求良好的氣質修養。尤其是教師,在社會階層中屬中上階層,而且在學生面前屬於公眾人物,更要注意提高自己作為一個職業人、職業女性的素質,永葆青春。  第九十九條 為孩子們喜愛你提供理由  「以人為本」是一個流行的理念,這個理念不僅在教育界流行,在其他領域也極有號召力。如果說,在今天這個價值觀多元化的世界裡,還有什麼普始的價值觀,那麼就非「以人為本」莫屬了。  然而,口號化的「以人為本」,頻繁地出現在規劃、計劃、評審報告、總結報告中,以至於這麼美妙的短語早已失去了張力。當人們對某些詞語、短語、句子習以為常,不再為之生髮諸多感觸時,那麼這個詞語、短語、句子便是失去張力的,蒼白的。因此,為保護「以人為本」這個短語,使之在我們這個歷史上從未將人置於「至高無上」地位的國度生下根來,我們必須在未來幾十年甚至上百年里,都應仔細推敲這個短語,追究這個短語看似簡單的內涵。  我認為,「以人為本」至少有三個內涵:1.維護人的權利;2.尊重人的特性;3.關注人的幸福。  首先是維護人的權利。在學校里,教師和學生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他們作為公民的基本權利是不容侵犯的。同時,教師和學生又有其特殊的權利,主要是教師受《教師法》保護的「教學自主權」和學生受《教育法》和《義務教育法》保障的「受教育權」。如果我們可以宣稱我們北郊學校是「以人為本」的,那麼別人來檢驗我們的首要標準就是教師和學生基本的和特殊的權利有沒有受到真正的維護。也許,我們距離還相當的遠,不是法律制度上的距離遠,而是我們的觀念和意識上的距離還十分的遠,最終表現在行為上的距離幾乎遙不可及。  其次是尊重人的特性。人的基本特性是什麼,這是一個每個時代都會爭論不休的問題。在中國傳統文化眼光下,我們習慣於從道德倫理的角度上去認識人性問題,爭執主要集中在人性的「善」或人性的「惡」上,或者是折衷派,認為人性本無善惡或人性有善惡兩面性,正所謂一半是神另一半是獸。  但我們似乎不能僅僅取道德倫理視角來認識人性。當我們認識這個世界時,一般可以從「真善美」三個角度來認識,如果從真的角度認識世界,我們崇尚科學,探究客觀世界的規律;如果從善的角度認識世界,我們講究倫理道德,強調對事物進行價值判斷,以揚善去惡;如果從美的角度認識世界,我們可能更藝術地富有激情地主觀把握世界。對人性的認識也可從不同角度上著眼,我們試將目光從善惡中移開,更看重真實的人性,我們其實無須證明就可以知道,人的基本特性是「自利」。自利是個事實判斷,不是價值判斷,因此這個詞是與「自私」不同的一個中性詞;所謂尊重人的基本特性就要真實的認識到,自利作為人的基本特性的合理性、合法性。如果不能尊重這一點,那麼就做不到「人性化」,將人「神化」或「魔鬼化」「機器化」「工具化」,都是不人性的,也是反人道的。可知,我們離那珍貴的「人性化」有多遠了。  第三是關注人的幸福。如果說真實的人性是「自利」,那麼,人最大的「利」是什麼呢?是人的幸福。每個正常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可以幸福,沒有人願意痛苦,有時忍一時之痛是為了未來的可能的更大的幸福;有時有人主動放棄生命,也是為了逃避不能承受的苦痛。以人為本的學校就要將學校中所有人的幸福作為關注的焦點。  我們其實只能關注他人的幸福,因為幸福是主觀的,我們沒有辦法為他人創造什麼幸福,也不能自以為是地將自己的幸福觀強加給他人。我們只能關注,而所謂關注就是儘力不為他人造成更大的苦痛,並在自己能力範圍內儘力為他人消除一些不幸福的根源。如果我們不能成為他人的「天堂」,至少我們不應該成為他人的「地獄」。  以人為本之所以難以做到,有制度原因,更有文化原因,可能制度變革還是很快就可以做到的,事實上我們在這方面已經做了不少了。然而,文化的轉型卻不那麼簡單。雖然制度的強制力可以改變一些現象,是學校的辦學行為和教育行為看似以人為本,就如同我們宣稱的那樣,可是,文化卻是學校的基因DNA,輕易是變不了的。有朝一日,「權利」「人性」和「幸福」不僅是我們的口頭禪,而且如同我們賴以生存的水、陽光和空氣那樣不可或缺,那麼,我們方可聲稱我們在以人為本了。  因為以人為本難以做到,才有了我們去宣揚和努力踐行的價值。理想主義者和實用主義者之根本區別在於,前者認識行為的價值,而後者看重行為結果所帶來的利益。我們不是不要利益,但在滿世界都在追求世俗利益的時候,如果我們看重價值,那麼我們才是有價值的。學校和教師都尚且不能看重價值,那麼我們這個民族的未來在哪裡呢?  雖然我們有很大的勇氣和決心去宣揚和踐行以人為本的理念,但畢竟,在制度和文化均未充分轉型的學校里,要去做以人為本的哪怕一點點事,我們都會遇到很大的阻礙,甚至當我們真正以人為本了,維護了人的權利,尊重了人的特性,關注了人的幸福,到頭來,卻可能失去了自己生存的可能性,我們作為教師的權利、人性和幸福都會受到出乎意料的傷害。這使我們深深地陷入了兩難之中。  教師的宿命也許就在這不沉倫於兩難中,以自己的良知做哪怕一點點改善,不知紙面上漂亮的說辭,也不適應景式的花邊小動作,以顯示以人為本了。說實話,當我看慣了那一所所宣稱已經以人為本的學校,一個個臉皮厚的大小人物口口聲聲說自己怎麼怎麼以人為本時,我忍不住要反胃。我想我這輩子或許可以聽一輩子以人為本,卻無緣親見真實而且全面地以人為本了。如果我還在抱著希望活著,就因為我們至少還可以憑良知做哪怕一點點地改善。  對教師而言,這一點點改善從哪裡著手呢?  我想,嘗試一下讓自己叫孩子們喜愛你,哪怕僅僅提供一條兩條孩子們喜歡你的理由。  教師不是神仙,你實在做不到每時每刻讓每個孩子喜歡你的所有特質,但你可以努力,至少你也一定如正常人那樣有那一兩處值得肯定的可愛處。  怎麼知曉自己的可愛處?去問問孩子們,不必一本正經地做什麼調查問卷的,只要去看看他們的表情和眼睛,他們欣喜的表情還有欣賞的眼神都會告訴你,你很可愛。  教師的力量何其的弱小,身處目前的形勢下,我們一時成不了孩子們的朋友或夥伴,有時聲稱是孩子們的朋友或夥伴只是一廂情願的事,教師不是孩子們的天堂,但如果多一些孩子們喜愛的理由,那麼教師將不再是他們的地獄。  第一百條 傾聽自己的聲音  千千萬萬從事教育工作的人們,每日里辛苦工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向一批又一批學生傳遞著規定要傳遞的知識化系統化的「人類文明成果」,成就與挫敗都化在了清清白白平平淡淡的日子裡。  當全社會都在對教育提出這樣那樣的批評或責難時,不得不面對一套又一套教育改革方案一股又一股改革浪潮時,教育工作者也許分化為大多數的兩部分,一部分是沉默的大多數,他們不爭論,以不變冷對著萬變;另一部分人則隨之沉浮,在劇烈的變化中去尋覓各種僅屬於自己的機會。  我們的隊伍中絕少有第三種人,他們主動而理性地理解自己特殊的工作,他們以教育工作者的主體精神設法穿透時空,在滿目塵囂里探尋教育永恆的使命。而教師與其他職業的最大不同恰恰在於,教師只有先成為一名教育思想者,才能真正超越於瑣碎的工作,而將站講台批作業提升為一生的事業。  然而,可惜我們除了冷眼旁觀者和隨波逐流者,思想者畢竟太少,導致真正了解教育實情、真正有能力改變目前教育弊端的人,實際上已放棄或根本就沒有話語權。默默無言或人云亦云,正是大多數教師的寫照。  還能選擇什麼呢?教育的獨立個性一貫得不到尊重,卻還要用瘦削的肩膀去承擔無法承擔的使命,教育一旦成為為政治為經濟為科學技術為振興或為拯救而存在的一個社會部門,那麼,教育本身都無能發出自己獨立的聲音,更何況教師。教育和教師只有順乎歷史潮流,也就將永遠滯後於歷史潮流,這已是註定了的宿命。永遠作為批評對象而存在,可能正是教育和教師的宿命。  現代社會就是這樣瞬息萬變,使人的心態變得緊張焦慮,似乎總怕趕不上腳步,未來已越來越無法預料了。當我們甚至不能真正主動地理解教育和教育的目的,怎麼有能力以教育自己的眼光去解讀正在發出的光怪陸離的「外部世界」呢?  也許這個行當中有太多的人其實並沒有對教育和教育目的形成自己的理解,或許,我們以前理解的僅僅是眾多的可見的教育目標而已,這樣的窘境逼使學校起先十分急切地將校舍設備建成現代化的,將理論或理念寫成現代化的,將課程和教材編製成現代化的,許多短期行為之後呢?之後發現,我們老也趕不上腳步,那些纏繞已久的學校本身的教育痼疾依舊存在。  是該教育工作者傾聽教育和教師自己聲音的時候了!  這些聲音分明在說:教育是為人生的,不僅是受教育者未來的人生,還有孩子們現實的人生;他們不僅有能力生存於這個充滿競爭與挑戰的客觀世界,還能自由地崇尚和充實自己高尚的精神世界,他們個體良好的發展使他們回報和貢獻於社會;學校教育不僅為著每一個學生的人生,而且也同樣為著每位教師,他們和學生一起共同學習,共同創造著幸福的每一天。  千百年來,教育發生過多少變遷,可一定有教育永恆不變的使命,這一使命構成了教育的目的和主要任務,那就是教育必須為每個人,學生和教師,創造美好的人生,而這一使命的基石是「人道主義」。千百年來,教育之所以還被稱之為「教育」,蓋因之於此。只要這個星球上還有人群,那麼就會要求教育為人生而存在,教育也只有為人生,才可獨立而不至於成為工具或附庸,也才會擁有其永恆不變的價值。  而我們才可以聽到教育和教師發自內心的真實的聲音。
推薦閱讀:

做名普通教師
留守教師的困惑:錢和自由,我的學生都不缺
教師如何有效備課?
教師「下水」作文 提高作文效率
清華解聘教師是進步之舉

TAG:教師 | 建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