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也可以清心 —瓷器、紫砂與飲茶(下)

也可以清心—瓷器、紫砂與飲茶(下)2014-09-14榮寶齋

宋 錢選(傳)盧仝烹茶圖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紫砂茶壺為歷代茶壺中品質最優良者。紫砂壺的製作原料統稱為紫砂泥,它的微觀結構是一種多種礦物共生的黏土團粒,其氣孔分布呈雙重氣孔結構特徵,透氣性頗佳。所謂雙重氣孔結構是指紫砂泥的各個團粒之間有閉口和開口兩種氣孔。團粒之間如果排列緊密,沒有留下空隙,是閉口氣孔,反之,則為開口氣孔。自然界的紫砂泥,只有紫泥、本山綠泥和紅泥3種自然形態,它們又因產地的不同,而在質量和色澤上有區別,燒成後的呈色也有所不同,所以自古紫砂泥又有「五色土」的美譽。

清道光 紫砂秦權壺 南京博物院藏

紫泥製作的紫砂壺燒成後呈深淺不一的紫褐色,宜興紫砂壺中,這種紫泥壺最多;本山綠泥製作的紫砂壺燒成後為淡土黃色,這種砂泥較少用來單獨做紫砂壺,多與別的泥料摻和在一起使用;紅泥製作的紫砂壺又稱朱泥壺,燒成後的色澤呈硃紅色,閩南人尤其喜愛這種泥料製成的紫砂壺。民國以來,又出現其他色澤的紫砂壺,那是在其中添加了色素的緣故,適於陳設,用於茶具不可取。明清以降,以製作工藝的不同,最常見的茶葉有發酵茶(各種紅茶、普洱茶)、半發酵茶(烏龍茶、鐵觀音茶等)、微發酵茶(白茶、黃茶)和不發酵茶(各種綠茶,如龍井、碧螺春)四大類。不同的茶葉所用的紫砂壺也不同。泡烏龍、鐵觀音的紫砂壺,一般來說腹部相對最高,廣東潮州地區所產的朱泥紫砂壺中,這一類造型紫砂壺所佔的比例相對比較大。

清嘉慶 扁腹紫砂乳鼎壺 台灣成陽藝術文化基金會藏

宜興地區喜飲紅茶,泡紅茶的紫砂壺,容量當在250—300毫升,將壺底坐於手掌,正好一手,俗稱「一手壺」。綠茶「嫩」,要求散熱快,扁腹紫砂壺適於沏泡。這種扁腹紫砂壺一般都產於宜興地區。

由於紫砂泥的雙重氣孔結構,砂壺不僅透氣,而且具有吸收氣味的特點。茶壺久用,偶爾一次不放茶葉,也有茶香,由此,飲茶最好一種茶用一把壺,這樣不會串味,才能品出普洱、烏龍茶的濃郁,鐵觀音的清香,龍井、雀舌、猴魁茶的清新,當然,近年來,還有一類花茶—茉莉、玫瑰、菊花茶的不同甜美,而情趣盎然。

清嘉慶 扁腹紫砂乳鼎壺 台灣成陽藝術文化基金會藏

發酵茶(各種紅茶、普洱茶)和半發酵茶(烏龍茶、鐵觀音茶等)注重於飲,適於用砂壺沏泡,微發酵茶、不發酵茶(各種綠茶、白茶、黃茶)和茉莉、玫瑰、菊花等各種花茶,不僅在於飲,而觀茶色,看茶葉和花朵泡開後的自然形態,也是品飲用,既衛生,又優雅,可謂「素瓷傳靜夜,芳氣滿閑軒」。

福建省漳浦縣博物館收藏著一套茶具,出土於藍國威墓。這套茶具由一個白釉墨彩山水人物紋瓷茶盤,4隻若琛珍藏款白釉堆花小杯和一把紫砂壺組成。白瓷小杯高約4 厘米,口徑約7厘米;茶壺通高5.2厘米、口徑5.6厘米、底徑5.6厘米,壺底有「丙午仲夏鳴遠仿古」行楷刻款,「鳴」「遠」陽文篆書印章,出土時不慎,壺嘴殘,這是目前唯一的一件出土於絕對紀年墓葬的陳鳴遠款紫砂作品。陳鳴遠,名陳遠,字鳴遠,號鶴峰,又號石霞山人、壺隱,清康熙至雍正年間人,清初最著名的紫砂陶藝家。墓主藍國威( ?—1756),清康熙六十年貢生, 輕騎都尉, 同墓出土的錫茶葉罐內裝有茶葉,並有「素心」墨書紙條,應為茶葉的品名,同時還有小端硯,墓主印章等物一起出土。

清 紫砂文旦壺 台灣成陽藝術文化基金會藏

一人神飲用小壺。明代人馮可賓在《岕茶箋》中說,「紫砂茶壺以小為貴。每一客,壺一把,任其自斟自飲,方為得趣。小壺泡茶,容易將茶香泡出來,且不渙散。茶中香味,不先不後,只有一時。太早則未足,太遲則已過。的見得恰好,一瀉而進」。現在台灣還有一種飲茶方式是同時使用一高一矮二件茶杯,將泡好的茶倒入高為5 厘米、口徑3厘米左右的深腹杯內,不飲,而是湊近嗅其香味,而後再飲倒入淺腹小杯內的茶。不知這種飲茶法是否受到西方葡萄酒的飲法影響。直接飲和嗅的感覺是不同的。不早不晚,在茶香被好水沁出來的那一刻,將茶一傾而進地入口,茶水順著喉嚨流入體內,沁入血液,茶香則熨向腦際,清新之氣逸滿全身,是一種平靜中的美,柔極了。這茶間的清逸之氣與喝酒的感覺完全不同,喝酒是要喝出豪氣的—怒髮衝冠,將欄杆拍遍。

清光緒 淺絳彩李白醉酒圖花盆 南京博物院收藏

南京博物院不僅收藏著品茗圖花盆,也藏有李白醉酒圖花盆。這件花盆的工藝、造型和繪畫風格與淺絳彩品茗圖花盆同出一轍。畫面繪李白醉著,斜倚於梧桐樹下山石邊,兩稚童乘機偷飲。唐代詩仙李白與賀知章、王琎、崔宗之、李適之、蘇晉、張旭、焦遂等人曾結為酒中知己。杜甫有《酒中八仙歌》,詩中吟李白的四句是「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喚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花盆另一面墨書的正是後二句。詩後有題款,作者和繪瓷畫的時間與品茗圖花盆相同,但是醉酒圖與品茗圖所表現的人物形象和意境卻大相徑庭,即使是書童也如此,一邊是忙著端茶奉主,而另一邊是私飲微醺。

想消愁,去飲酒。何以解憂,惟有杜康;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何等豪氣!但是,請君莫忘了——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澆愁愁更愁。自古以來,買醉哪能一醉方休。有人說,喜歡讀書和飲酒的人是最有品位的,因為他們懂得怎樣使自己爽起來。我完全同意,但是,還要加上一句,飲完酒,請來喝茶——欲清心,來喝茶。喉吻潤,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肌骨清,通靈仙,習習清風生,何處惹塵埃。

陳鳴遠款紫砂壺 福建省漳浦縣博物館藏

用一人神飲的方式飲茶,比較容易在壺的表面形成包漿。紫砂壺的包漿是指在紫砂壺表面,由於光的漫射而體察到的一種光感,好的包漿,看上去如同炒熟的板栗殼,手感珠圓玉潤。泡過熱茶的紫砂壺,熱氣滋養著壺胎,飲茶人一邊品茗,一邊以手摩挲著砂壺,實際上就是用手在為紫砂壺「拋光」。人在與紫砂壺的交流中產生著無以名狀的情感,世界彷彿不復存在,心變得異常平靜。

你會覺得,此時,不需要任何的語言安慰,而專心於茶帶來的感受,全身的血液都正緩緩地流向心臟,去滋養那顆疲憊的心,熨帖極了。當紫褐色的砂泥表面在與手掌的摩挲中,逐漸發亮,呈現古銅色,好 像罩了一層殼時,包漿就形成了。紫砂壺要用,要與它摩挲交流,才能煥發出它的光彩、它的神韻。紫砂壺品位高貴,貴在砂質。只有以上等紫砂泥和高超的修坯工藝—明針功夫—制壺,用恰到好處的火候燒制,加之使用得當,經過用壺者一段時間的摩挲,才能在紫砂壺的表面形成包漿。

清 淺絳彩品茗圖花盆 南京博物院藏

正確衛生的飲茶養壺(即形成包漿的過程)方法應該是,在飲茶之前要凈手滌壺洗杯。民間傳說以油手抹壺,易成包漿的說法是沒有根據的。這一點在明人周高起著《陽羨茗壺系》中已經有詳盡的說明:「壺人用久,滌拭日加,自發暗然之光,入手可鑒,此為書房雅供。若膩滓斕斑,油光爍爍,是曰『和尚光』,最為賤相。」

二人飲茶為勝飲,非常美妙。「九日山僧院,東籬菊也黃。俗人多泛酒,誰解助茶香」,這是唐代詩人皎然的一首茶詩《九日與陸處士羽飲茶》。這位陸處士是《茶經》的作者,被後人奉為茶聖的陸羽。寂靜的寺院,籬笆下開著菊花。二位情趣相投的摯友,一邊品茗,一邊參禪論道,菊香伴茶香,多麼愜意。至於三四人、五六人、七八人大家飲茶,都各有各的樂趣。這裡,飲茶成為一種使自己與外界保持平衡的一種生活方式。人在旅途,可以不知道自己從哪裡來到哪裡去,也許這樣才使人生更浪漫,更具傳奇色彩;但是,應當有與外界保持平衡的勇氣和智慧,快樂地領略人生,頤養天年。

(摘自榮寶齋《藝術品》,文/ 霍華)


推薦閱讀:

清代瓷器自康熙至宣統歷朝
走進中世紀梅森,才明白德國水晶與瓷器為何貴到超乎想像
瓷器器形粗識
你在景德鎮買的瓷器可能並不產自景德鎮
中國瓷器只能懷念了么?

TAG:瓷器 | 紫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