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周刊】歷史轉角,綺麗風華從未走遠(11.8.2)

上海之所以叫人著迷,因為它有著串聯起過往生命軌跡的種種軼事。外灘建築群的起源發端,舊時跑狗場上的喧鬧,還有夜上海大舞廳里的翩翩裙角……故事的主人公或許不是我們,卻依然能讓人感受這座城市的風情與優雅。

  文 冷梅 圖 章昊豪

  滄桑·內斂  @外灘源  歷史建築交融彙集成的記憶藤蔓

  地址:黃浦江和蘇州河的交匯處  特色:短短的一條小路,伴隨浦江的潮汐,交融彙集成記憶的蔓藤,將這座城市的滄桑和浮華盡顯無遺。

河畔的圓明園路上,排列著一幢幢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歷史建築。

  從外灘出發一路向北,在黃浦江和蘇州河的轉角處,一塊呈三角形狀的腹地,就到了外灘源。對上海人來說,這是個熟悉又神秘的名字。它是外灘建築群的起源發端,一個半世紀以來,始終與上海的繁華滄桑相糾結之地。  過去人們習慣把它叫做33號。沈阿姨上世紀80年代時,就在與圓明園路一河之隔的進出口公司上班。「每天下班都要經過圓明園路,當時的老友誼商店就在這條路上,路的北側被教堂和老洋房圍住,形成一塊花園式的空間,成為當年散步的好地方,那時我還經常和愛人在這附近兜馬路。」如今,老友誼商店早已遷址,夜色中林立的奢侈品店和翻修一新的大樓在燈光掩映下更顯瑰麗。  15幢優秀歷史建築、一批建於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歷史建築形成了這裡作為外灘「萬國建築博覽會」源頭的地位和風格。鬱鬱蔥蔥,綠林覆蓋的中山東一路33號,就是外灘源壹號,原英國駐上海領事館。這裡是典型的英國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風格,方形外觀,列柱式陽台,紅白磚牆,大片的花園綠地,無不瀰漫著歲月的痕迹。然而洋房的屋頂選用了中式建築里隨處可見的蝴蝶瓦,青色的弧面狀的一片片,樸實無華,又將沉穩內斂的英國氣質隱於無形之中,合璧中西。  進入圓明園路,東側是8幢聯排老洋房,有光陸、真光、廣學、蘭心、女青年會等8棟保護和保留的歷史建築。1949年前,這裡曾是慎昌、古孟等洋行、美商萬泰、中元輪船局、旅館商同業公會、《新民報》社和新聞記者公會、中華全國基督教協進會和上海基督教公誼會、基督教女青年會全國協會、上海中華浸信會、基督教書店,民國政府外交部駐滬辦事處、行政院僑務委員會上海僑務處等機構所在地。虎丘路20號外灘源美術館是在原亞洲文會大樓基礎上落成的。以前也是個熱鬧場所,戲院、書局、博物院、教會無所不包。  圓明園路其實不長,三四百米樣子。在天氣晴好的夏日清晨,伴隨浦江潮汐的味道,總能發現人們晨練的身影。在悠悠歷史長河,在外灘的源頭,聽著自己的怦然心跳,這或許是一日之計最貼近城市脈搏的方式。到了光線明麗的上午,這裡的人群被另外一種身份取代。你會在每隔不遠處,發現一對對借景拍攝婚照的璧人。白色飄逸的長紗隨風舞動,一招一式流露出發自內心的幸福,恨不能永遠。  如今,我們很難將外灘源其中一個歷史老建築從所有建築中抽離開來去詮釋。因為,每一棟建築的歷史,交融彙集成記憶的蔓藤,才構成今日的外灘源,才會讓人們在暮然回首中內心平靜,看遍這座城市的滄桑沉浮。

  人文·時尚  @文化廣場  堪比國家大劇院式的富麗

  地址:永嘉路36號  特色:充滿著時尚氣息讓文化廣場重新定位為符合年輕受眾喜愛的音樂劇劇場。

現代的風格,流暢的線條,獨特的設計感讓文化廣場猶如涅槃重生。

  從復興中路經過茂名路,曾經局促的小馬路被一片開闊的綠地取代,噴泉應聲奏響絢麗樂章,並引人進入其中到達一個隱藏地下的音樂聖殿。這個地方對人們來說並不陌生,它承載了上海灘80多年的歷史風雲,即便曾經變身得面目全非,人們依然習慣叫它文化廣場。  文化廣場的原址曾是民國17年(1928年)創辦的法商賽狗會,即逸園跑狗場。到了1952年,上海市人民政府決定將逸園改建為上海人民文化廣場,1952年改稱文化廣場。自此,文化廣場便成了上海市群眾性政治文化活動中心。經歷過一場罕見大火的侵襲,經歷過修繕重建,甚至在上世紀90年代它還曾扮演過上海最早的臨時證券交易市場。人們依稀記得1997年這裡還曾是上海最大的花卉批發市場。  目前,尚未對外開放的文化廣場,將在今年8月迎來上海夏季音樂節的試運行,這塊寬敞的綠地也將全面打開重新面向市民,對文化廣場的未來而言,這或許是一次涅槃重生。  文化廣場的主體建築擁有高調的外形和設計感,使用銀白色穹頂,猶如鳳凰振翅歸來。通明透亮的落地玻璃窗里,「鳳凰林」不由分說奪目而來,夜幕降臨後,透出幽藍深邃的光。文化廣場的工作人員貝佳歡遂指給記者看,按照設計的原意,將玻璃一塊塊燒好後,拼接起來,燈光一襯,鳳凰就在大廳的牆上潑剌剌開了「屏」。  文化廣場建築工程總指揮樂勝利先生說:「單獨一座文化建築不足以體現它的藝術張力和深度,更需要適宜的藝術品來彌補建築結構所帶來的人文缺憾。」當我們踏進上海文化廣場的地下音樂廳,300多平方米的玻璃壁畫彷彿生命之水躍然於牆上,寄託著對藝術「新生」的渴望和對未來的期盼。這幅作品是目前國內最大的玻璃壁畫,由丁紹光先生創作。被切割開來的小玻璃,最後拼裝起來,組成了《生命之源》。16米高的壁畫上,彙集了30萬塊切割成各種形狀的小塊彩色玻璃。為了讓作品看起來更通透,彩色玻璃貼在了半透明的無色玻璃上。  走進室內音樂廳,這裡進一步呼應了建築與大堂那富有動感的空間造型。牆和吊頂相互交融,合為一體,其用材製造出一種現代、奢華的室內氣氛,涓絲玻璃以及貝殼飾板的牆面賦予這個空間以獨特又溫暖的質感,木質以及金屬材質的運用增加了色彩的層次,飾有抽象羽毛紋路的台口以及可變化等色的主燈亦將成為整個空間的視覺焦點。在技術層面上,優良的自然聲學設計結合了市場先進的養生系統,再輔以完善的燈光硬體設備,文化廣場觀眾廳足以堪比國家大劇院的音效設施呈現視聽盛宴。

  摩登·華麗  @百樂門  曼妙的舞步在這裡得到升華

  地址:愚園路218號  特色:每每路過這裡,你會恍然大悟,原來曾經被我們遺忘的它其實從未走遠。

這個擁有77年歷史的建築,瀰漫著舊上海氣息,既懷舊又頗具現代感。

  「百樂門」的英文名稱「Paramounthall」,意思是「最高、最卓越的建築」。上世紀30年代的「百樂門」號稱「千人舞廳」。舞廳的中央鋪設彈簧地板,這種地板用汽車鋼板支托,彈性很好,人在上面起舞,隨著地面的振動,會有一種飄飄欲仙的感覺。周圍地面則用10厘米厚的磨砂玻璃修葺而成,玻璃下面裝有彩色燈泡。  華燈初上,「彈簧地板飛騰,玻璃地板鑲倩影」;舞廳中搖曳的燈光與地面閃亮的彩燈交相輝映,宛若天上人間。三樓有回馬廊,設有雅座,中間挑空,頂上有華麗的壁燈和吊燈,外間還有可供四五對舞伴跳舞的小型玻璃舞池。  這裡,曼妙的舞步恆久不變,「上海交誼舞之源」名聲在外。百樂門曾誕生了中國第一支爵士樂隊——傑米·金;而陳香梅女士與美國飛虎將軍陳納德的訂婚儀式在此舉行;張學良時常光顧;浪漫文人徐志摩是百樂門的常客;卓別林夫婦訪問上海時也慕名到此跳舞……百樂門成了中國歷史上最富盛名的豪華舞廳,而到這裡跳舞一時成了上流社會的品位與象徵。  然而,作為優秀歷史老建築,若干年過去,百樂門的結構仍不能擅作改動,依然保持著幾十年前的格局。1990年,年將不惑的台商趙世崇先生踏進上海,找到「百樂門」,看到當時「百樂門舞廳」的衰落,與他心中想像的「遠東第一樂府」大相徑庭,心中遂燃起一把要讓百樂門「風華再現」的熊熊烈火。2001年1月31日,趙世崇脫穎而出,以「整舊如舊,風華再現,猶勝當年,再造百樂門」的規劃擁有了上海百樂門的經營權,並投資3500萬元對百樂門進行重新改造。  改造後的百樂門建築風格依舊定位為1930年的ArtDeco,突出華麗、繁榮,並加入巴洛克的浪漫,希望把「百樂門」變成現代人想像中的20世紀30年代建築。新百樂門大量使用了水晶及玻璃,運用金色和米色作為主色調,吊頂也採用雕花玻璃鋼來表現現代人所認同的華麗宏偉。  最大的「千人舞廳」從二樓被騰挪到了四樓,依然維持著經典「國標舞」路線。如今,這裡依然是社交名媛鍾愛的舞廳。即便你不會跳舞,一個人點杯咖啡,窩在暗紅色的雅座里,任時光流走,也會有一種深陷舊上海的錯覺。然而,舊上海的百樂門曾是時尚摩登的地標,如今卻被認為是懷舊的種種,這多少會讓人有幾分惆悵。

  相關:  上期回顧:  @如果沒有你:《變形金剛》首映的當天,約了爸爸媽媽同去衡山電影院。電影開始前,兩位老人家選擇坐在露天的太陽傘下「撇情操」,只聽爸爸嘴裡一直念叨:「多少年嘍,阿拉小時候最歡喜到這裡來看電影了。特別是夏天的時候,這裡特別風涼。」  @小事一樁:風格迥異的建築與濃厚的人文、生活氣息,才是名人故居最吸引人的地方,重新遊走帶有神秘淳樸氣息的豐子愷故居,似乎回到上世紀初的歲月,名人的生活、工作場景如在眼前。  下期看點:實驗劇場系列  新光懸疑劇場  上海老觀眾也許還依稀記得與南京路一街之隔的新光大戲院,解放前,這個小小的影劇院曾是滬上文藝青年的聚集地,不僅是首輪歐美電影新片放映的影院,也是上海重要的戲劇演齣劇場,田漢、夏衍、黃佐臨、於伶、舒適、張愛玲等戲劇大家都曾是劇院的演出「常客」。時隔半個多世紀,這家日漸淡出人們視線的影劇院為觀眾奉上了一場場最受觀眾歡迎的懸疑劇。

推薦閱讀:

【太閣周刊】第九期:講座搶先看、新一期線下活動開始報名、本周精華博文、「熱辣七月」小組項目報名啟動
沒選上「三好生」,孩子情緒低落怎麼辦?2016年04月20日 星期三B09成長周刊
SecWiki周刊(第143期)
挨踢周刊2017/3/1
謝海濤:命案背後的上海黑車生態(南都周刊 2008-3-31)

TAG:生活 | 歷史 | 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