羞於認錯的中國式父母

羞於認錯的中國式父母

來自專欄家庭教育4 人贊了文章

這篇文章來源於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假設:如果是父母亂放杯子,導致杯子被孩子碰到地上摔壞了,挨罵的肯定是孩子,但是如果反過來呢?孩子亂放杯子,導致父母把杯子摔壞了,在中國當代的大多數家庭裡面,挨罵的肯定還是孩子。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

我們有太多的父母,歷來總是希望維持自己在孩子心目中全知全能的形象,就像我遇見的不少原生家庭規條一樣:第一,父母是不會犯錯,第二,如果父母犯錯,請參照上一條。

我們都經常會遇到父母這麼教育孩子:「你知道錯了嗎?」

「知道了。」

「還會不會犯?」

「不會了。」

問題是,父母在遇到自己錯的時候,從來不會問自己「我錯了嗎?」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記憶最深的事情是初中的時候父母說我偷了家裡的錢,然後到我學校找我,到了晚上的時候一度到了把我脫到全身赤裸的地步,就是為了尋找丟掉的五十塊錢,然後在我哭了很久之後,我母親才反應過來是她交了電費了。

當然,事後也沒有道歉什麼,彷彿就當這種事情沒有發生過。

我們有太多的父母,自己一面不願意承認自己的錯誤,另外一方面卻強迫孩子認錯。

一方面不斷的告訴孩子這個你不行那個你不行,還要責備孩子不夠獨立。

每當需要父母去反思自己在一段親子關係中的問題的時候,父母總是會說,有些東西是孩子天生的。

似乎只要是孩子出了問題,一定是孩子哪裡不好,要不就是「天生的」性格不好,說來說去,父母就是沒問題,有問題也是孩子的問題。

所以才有了前段時間在網路上鬧得沸沸揚揚的北大留美學生拉黑父母,12年不歸。

直到那位案主已經崩潰之後,案主的母親居然一本正經的認為是因為「到了大學監管不夠了,」才導致孩子發生這樣的問題。

案主的父親則是認為孩子的抗壓能力不行,才讓孩子變成現在這個模樣。

說到底,其實反應出大多數中國式父母背後一些個有問題的觀念:「孩子是我生的,我想怎麼著就怎麼著。」「他就一個孩子,難道還會有正確的時候?」等等等等,不勝枚舉。

當然,也許有人會說,中國的傳統就是百善孝為先,什麼「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當時卻選擇性的忽略了「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窮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

翻譯成白話,第一個就是要指出父母的錯誤所在。

結果到了當代,就變成了說父母的錯誤所在或者希望父母反思自己的問題所在的時候,就變成了「不懂感恩,不孝順。」

心理學精神分析裡面有句很有意思的話:「中國人是集體口欲,日本人是集體肛欲」,說到底,很多中國式父母就是因為沒辦法用成年人應該有的姿態去面對親子問題,然後就退行到了嬰兒時期——既孩子在觀念上必須滿足我的自戀,否則就是孩子不好。什麼管不了兒子就當不了老子,諸如此類的話語。

那麼在孩子的眼裡看來,就是一個在面對自己錯誤的時候,不願意正視自己錯誤的父母,所以孩子也自然而然在面對需要自己獨立承擔責任的問題的時候,選擇逃避或者將責任推到其他人事物身上。

在我遇到的來訪者中,超過九成以上的人都有自我認同的問題,這一方面問題大多數都來自於原生家庭的父母,因為父母就是個喜歡逃避責任的人,養育出來的孩子又怎麼會有高度的責任心?

在孩子心目中建立「全知全能」的形象其實並不可取,因為人不可能是完美的,當「全知全能」形象在某些細節事件上破裂之後,對於孩子的傷害和不良影響,可能是非常巨大的。

與其勉強自己變成「全知全能」的「神」,不如成為一個真正有血有肉有靈魂的人,把自己當人看,才能把孩子當人看,這樣孩子在長大以後,才會真正理解父母的錯誤是可以原諒的,而不是一種創傷性的背叛。

當父母能夠在孩子面前採取一種接納自己,接納自己的優點和缺點的姿態,那麼孩子的很多行為就是可以被接納和用非暴力手段矯正過來,也只有接納自己是一個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才會去用孩子的視角看問題,親子關係,才會不是一昧的服從與命令的關係。

認錯,並不會摧毀自己在孩子中的形象,反而能夠樹立起一個敢於面對錯誤與責任的形象,相必「全知全能的神」,我想後一種形象,才能讓孩子感受到真正的愛和歸屬。


推薦閱讀:

教育或養育方式塑造了我們的天性:讀《權力與領導(第五版)》
怎樣走出祖輩帶孫輩的教育誤區?
致2018年江蘇五年制專轉本的考生——手機真的不能再玩了!
嗯哼又欲親小泡芙,羞羞的性教育啟蒙,爸爸要怎麼做?
讀過三本《日常經濟學》的人,日子都過得更好了嗎?

TAG:兒童教育 | 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