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系青年:有史以來最可能獲得幸福的人群
來自專欄思考者44 人贊了文章
人活在世上,樣樣不公平,但除了死亡一視同仁,還有一件事非常平等,那就是人的感覺調節系統。
每個人都是被本能和感覺控制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人生的一切驅動力來自於感受。
這也是為什麼精神勝利法能奏效的原因。
實質如何對人來講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感覺要好。
雖然實然最終將影響感覺,但感覺的來源並不只有事實一項。
要不是這樣,吸毒、幻想、意淫、遊戲、藥物等等,就不會讓那麼多人趨之若鶩。
這個特點,讓人生的意義和追求,變成了對美好感覺的追求。
而美好感覺,並不嫌貧愛富。
因為,感覺是相對的,而非一個絕對量。
感覺並不能無限提升或降低,而是存在一個類似邊際效應遞減的規律。
一個饅頭,對於餓漢來講是無上美味,五六個之後,就吃的不情不願,吃上二十幾個,就是世上最慘烈的刑罰。
錦衣玉食,對於窮人來講是想也不敢想的天堂,對於身處其中的富人來講,卻無法填充心中的空虛和無聊。
人的慾望總是此起彼伏,滿足了一樣,另一樣就變得迫切起來。
慾望永不止息,永無止境。
所以富人並不像窮漢想像的那樣無限幸福,窮漢也不像富人想像的那樣悲慘。
人總是隨時有慾望,從低級到高級滿滿當當沒有空隙。而當下的慾望滿足了,就是幸福。
所以餓極了的時候,吃一塊饅頭,也能帶來天大的幸福感。而滿足過度,山珍海味吃厭的人,就很難從食物中體會到什麼幸福。
這就是感覺系統調節的奧妙。
過去,窮富之間,是生死之別。
現在,窮富之間,是虛榮之差。
當代,溫飽在中國較容易解決,安全程度窮富也相差不大。
人生之大欲,其實基本上都能滿足。
在此基礎上的分別,就顯得沒那麼大。
於是研究證明:只要能滿足基本生存之後,人的幸福感與金錢就不再呈正相關。
當代普通人面對的,正是這個基本生存滿足之後的容易幸福的區間。
我們理應比人類有史以來的所有先人更加有幸福的可能。
但事實並非如此。
因為資本主義需要消費來驅動,必須提倡消費主義,必須激發人的分別心和虛榮心,必須鼓動人的物質欲和消費欲,生產才能正常循環。
於是當代人雖然有了最有可能幸福的物質條件基礎,往往卻活得比他們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的先人們更加痛苦。
這就是愚蠢啊。
推薦閱讀:
※如何做一個佛系青年?
※丑拒
※所謂佛系,更像是一種自嘲!
※繼佛系養蛙,佛系養貓之後,現在可以在《小怪魚》里養魚了
※大火音樂 | 都行,可以,沒關係
TAG:佛系青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