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性教育活動之知古鑒今,看言而「誠信」的歷史
來自專欄國洲文化麻辣燙
今天,成都黨性教育和大家說一說「誠信」的故事。
誠信是儒家為人處世的中心思想,宋代理學家朱熹給其定義為:「誠者,真實無妄之謂。」亞聖孟子也說:「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
而被譽為「文采若雲月,高深若山海」的「春秋三傳」之一的《左傳》則認為「信」是國之寶。
翻開厚重的歷史,我們發現,趙國人慎子也曾對「信」字做過獨到的闡述。
慎子即慎到(-345至-284),「齊稷下先生,與田駢齊名,至緡王時而去。」《慎子》中記載有這一段精彩的論調:夫投鉤以分財,投策以分馬,非鉤策為均也。使得美者,不知所以德;使得惡者,不知所以怨,此所以塞願望也。故蓍龜,所以立公識也;權衡,所以立公正也;書契,所以立公信也;度量,所以立公審也;法制禮籍,所以立公義也。凡立公,所以棄私也。
明君動事分功必由慧,定賞分財必由法,行德制中必由禮。故欲不得干時,愛不得犯法,貴不得逾親,祿不得逾位,士不得兼官,工不得兼事。以能受事,以事受利。若是者,上無羨賞,下無羨財。
譯文:
用拈鬮來分配財務,用抽籤來分配馬匹,不是說拈鬮抽籤是最平均的,而是借用這種公平的方式方法,讓那些分到好東西的人不知道對誰感恩戴德,讓那些分到壞東西的人不知道對誰抱怨懷恨,這樣來堵塞人們的各種慾望。所以用蓍草龜甲占卜吉凶禍福來確立公正的認識,用秤稱量物體的輕重來確立公正的標準,用文書契約來確立公正的信譽,用度量丈量物體的長短來確立公正的審查原則,用法令制度、禮儀典章來確立公正的道義。凡是確立公正的準則,都是為了摒棄私心。
聖明的君主做事論功,一定要憑藉聰明才智。確定獎賞和分配財務,一定要遵循國家制定的統一法規;施行德政要做到恰到好處,一定要做到禮儀規範。所以,君主的慾望不能錯過時機,愛好不能違反法制,尊貴賢人不能超過親族輩分,賞賜俸祿不能超過官職爵位。士人不得兼任其他官職,工匠不能兼做其他事務。根據才能的大小分配合適的工作,根據工作中的貢獻賞給相應的報酬。如果能做到這樣,君主和官吏就不會濫用賞賜,臣下和百姓就不會貪收財物。
這一段文章說的是取信於下的方式。
說到取信人心,油然想到的是馬謖當年提出的策略「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在成都武侯祠,有一副由近代著名的政治家、學者、詩人和書法家趙藩書寫的被稱為「天下第一聯」的對聯,也說明了「攻心」得道而多助的重要性:「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好兵非好戰;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
信是萬事之本,成都黨性教育發現,關於「信」的描述俯拾皆是:一諾千金、尾生抱柱、君子一言駟馬難追、一口唾沫一個釘……
可見不論是廟堂江湖,對於「信」字的認同幾乎是一般無二的。
《禮記·祭統》:「是故賢者之祭也,致其誠信,與其忠敬。」自古以來,欲成大事者無不「言必行,行必果」。為推行新政,商鞅曾立柱取信。得到了人民的信任,其變法才得以施行,之後才有了秦國的強盛。
千百年來,誠信被中華民族視為自身的行為規範和道德修養,在今天,誠信也是公民的第二個「身份證」,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一個基本準則。「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不論是修身還是工作,尤其是廣大的黨員幹部,特別要重視「信」的修鍊,加強黨性教育和黨性鍛煉,牢牢樹立黨在人民心目中的正面形象,堅定人民對黨的信心,毫不動搖地跟黨走、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而努力向前!(撰文:成都黨性教育)
??E??)#??m?.e
推薦閱讀:
※鬼谷子絕學:沒有退路,才會有出路;
※國學:奇門遁甲神在那?
※美國學者列舉出5種可毀滅人類的宇宙事件
※對荒腔走板的假國學要保持警惕
※國學之根: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