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四、德福同一的西方文化進程

六十四、德福同一的西方文化進程

來自專欄道德與幸福的同一性(德福一致)

從人類文化思想史來看:在古典(古希臘和先秦)時期,人類主要關注道德和德性及其由此而達成幸福,先秦諸子和古希臘哲人的思想主流是「抑福揚德」。而宋明理學和歐洲中世紀經院哲學時期,人們主張「去福存德」,甚至「以德為福」,走向了一個極端。從文藝復興以來,由於「人」的重新發現,人們開始有意識地關注、肯定現世生活,從「抑福揚德」轉向「抑德揚福」,追求世俗幸福。而到了16、17世紀,新教倫理將世俗勞作和克己贖罪同上帝的賜福連接起來,給世俗幸福具有了神聖性(超越性)的內容。18世紀啟蒙運動以來,幸福的神聖性維度逐漸消失,感覺論幸福主義出現,主張只有「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快樂」才是道德的唯一標準。這種德福觀具有極大的弊端,甚至會取消道德本身,為此康德堅持道德的純粹性,通過至善實現德福統一。19世紀中葉以來,伴隨著現代化運動,西方人致力於追求世俗幸福,卻帶來了嚴重的人性失落及道德失范,人的物化為機器的奴僕。工具(理性)從手段變成了目的,而原來真正的目的—價值理性卻失落了,人成為「單向度的人」。[1]


[1] 參看:潘建漳.現代化與人性的困厄——論梁漱溟的文化難題[J].浙江大學學報,1993(3):52-29

引自:《道德與幸福同一性的精神哲學研究》開題報告,東南大學,2012年。

敬請注意:版權為東南大學所有,引用轉載請註明出處。

進一步的思考請參看:道德與幸福之間有無一致性(德福一致)?

請批評指正!謝謝!

(2018.7.12)

推薦閱讀:

怎樣寫一篇作文?(23)
向政客扔鞋是中東文化嗎?
為什麼中國人發明的是筷子,而西方人卻是刀叉?刀叉一拿上手就會用,筷子卻不是?
在霍比特人3,巴德在放那個馬屁精走後,後面沒有任何鏡頭說明他怎麼樣了,為什麼沒有?
在普遍意義上,「法師」、「巫師」、「術士」、「死靈法師」、「薩滿祭司」五種職業間有哪些共性與特性?

TAG:道德 | 西方文化 | 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