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音這件事

調音這件事

1 人贊了文章

對於調音這件事我是有執念的。

無論是練琴、錄習箏有道、上小課、還是在學校,非得讓手指撥過每一根弦,並經耳朵辨認,以及音準得到校正後,才能安心的進行後續工作。

常常,調音都不能算是一種享受。例如,學校的展演,時間緊迫,幾個班級的箏排著隊、靜靜的等待著校準的時刻,那不僅需要足夠的體力和毅力,還得讓心緒平和,以保持血壓的穩定,否則就會暈箏。

從內在來說,調音這件事是既累又無趣的,有時甚至在又累又無趣之下,還得堅持調,以防暈箏,還不能任由心情變得糟糕。從外在說,調音本身也不會贏得鼓勵和讚許。所以連我自己都不大理解自己了,說實話,這種固執的堅持實在有違人的天性。

為此,我認為有必要回溯到我對調音的初始認知,或許從中能得到解釋。

調音器還沒有被發明出來,我就開始學古箏了。起初,我對音的准與不準是無感的,反正練琴不就是練手嘛。

直到一次,我不小心弄倒了碼子,把面板給砸花了,那些留在面板上的印記讓我知道了什麼叫心疼。勉強把碼子還原,可音是怎麼也回不去了,我的琴生病了。我媽就請老師來為我的箏「診治」,它的音被治好了。這是我第一次感知到,一個音準的琴,是可以讓呼吸都順暢起來的。

之後,每當我媽告訴我,老師要來幫我調音了,我都會提前把罩琴布拿起來,整齊的疊放在琴尾,然後把琴凳移出來,認認真真的把琴擦乾淨,等候老師來。

老師每每來我家為我調音,我都會做上述的準備,鄭重其事又充滿儀式感。

聽著音準了的琴聲,連呼吸都覺得順暢,所以,把音調準,就成了必須。這就是我對「調音」的初始認知。

而這個認知潛移默化的就成為了我的一種習慣。每每看到古箏就總想撥一撥,只要聽到音不準,條件反射的就會開調,往往在調完之後,才會意識到,我是來做客的,只是,碰巧人家家裡有台箏。類似這種尷尬不時會發生,為此我常常自省,可是每每身臨其境,我又准能立時代入角色。

有一次我和一個開藝術培訓中心的朋友聊天,他說他們中心聘用古箏老師的辦法是:

既不看簡歷,也不看證書,在老師做自我介紹之前,他先搬來一台全中心最不準的古箏,提供一個音叉(音叉,下圖,在敲擊後,它以每秒鐘共振440下的頻率會發出一個音,我們把它稱之為A音,它與D調的8弦是同一個音高),然後不使用調音器,把這台琴調成D調。如果調準了,那麼在做自我介紹後,這位老師就被錄用了。

我這個朋友,一直在為他想出的這個辦法得意。在他看來,用耳朵調準音,浸透著一個老師的功力,因為它不能速成;同時,也可以在老師調音的舉手投足間,看出老師對這件樂器的熟識度。用「調音」作為考核,是他想出來的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甄別一個老師的綜合能力的方法。

那次聽完他的分享後,我莫名的被療愈了。

或許,是否去做一名古箏老師,和你全然沒有關係。況且,能調音也絕不是檢驗一個老師優秀的唯一方式。然而我卻依然希望,你為了自己,去重視音準這件事。

我們努力的練習各類指法、琢磨不同風格的韻味、一句一句的背著樂譜,追求著準確再準確、有情再有情。這一切,都是為了創造出指下的美好樂音。

而,在一個音都不準的琴上,這一切的美好勢必無法呈現。

現在,就讓我們從彈奏出美好的準備工作做起:

在開始練琴之前,請先打開你的調音器,撥動每一根琴弦,依照指示燈的紅綠變化,調準每一個音。

然後,把關注點從「彈了什麼」,轉移到「彈出的是什麼」。

願我們都能在一個音準的琴上,彈奏出美好。畢竟,我們的耳朵對於審美的渴望不該被辜負。

明天又到周二,我們習箏有道見。


推薦閱讀:

雅馬哈 Steinberg ur242傻瓜安裝教程(ur12 ur22 ur44 ur824 ur28m可以參考)
調音師入門
調音師如何調節不同人聲?
調音技巧
鋼琴24個大小調音階的規律表(下)

TAG:調音 | 音樂 | 混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