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法寶幫孩子轉化負面情緒
07-18
三大法寶幫孩子轉化負面情緒
很多時候孩子會用要挾父母的方式來達到自己的目的,比如學齡前的寶寶看到喜歡的玩具會告訴媽媽他想要這個玩具,如果媽媽拒絕,他會用「不買我就不走了」,或者用哭鬧要麼用耍賴的行為來表達自己的不滿。每每此時,我們的內心多少都會感受到一些掙扎和矛盾,既不希望寶寶不高興,又覺得不能太慣著寶寶,應該讓他遵守某種規則。所以,我們會希望這樣不愉快的體驗快點兒結束,會想辦法停止寶寶的哭鬧——「寶寶,要不這樣吧,要不那樣吧」......你會發現,這些方法確實湊效,寶寶這次的需求得到了滿足。但同時,寶寶也從中總結出一個規律:我可以通過哭鬧滿足自己的需要。一旦寶寶形成這樣的認識,下次重複同樣的行為就不可避免。那怎麼樣就能夠避免類似行為的反覆發生呢?如果家長能夠意識到,寶寶之所以哭鬧,是因為之前在買玩具這個問題上,我們沒有和寶寶達成共識,沒有建立起買玩具的規則。而現在,正是建立規則最好的時機。這裡一個很重要的原則在於,先處理情緒,再處理問題。當寶寶哭鬧時,其實他最需要的不是玩具本身,而是他這份痛苦的感受,媽媽能不能體會到。感受一旦被理解了,問題就會變得簡單。
「當然可以啦!」我把砧板幫寶寶放好,把菜刀給了寶寶。「還可以放點兒火腿!」我邊說邊做。炒米飯出鍋了,寶寶邊吃邊說:「媽媽,這是我們共同合作的結果。媽媽你嘗嘗,好不好吃!」寶寶一邊說,一邊把一勺炒飯遞到我嘴裡。做媽媽的幸福感,在那一刻彰顯無疑!每份負面情緒背後都是機會,在認識自己情緒的前提下,引導孩子學會通過溝通的方式解決問題,建立規則意識,幫助孩子正確認識情緒,才是對他最大的愛和保護。
推薦閱讀:
來自專欄家庭教育
每位為人父母者,對於孩子的負面情緒都並不陌生,或是孩子的需要沒有得到滿足時的哭鬧,或是孩子與家長有衝突時的種種讓人頭疼的表現。如果沒有接觸過家庭教育或者不了解兒童發展規律,面對孩子各種情緒時,就難免一愁莫展,或者捶胸頓足。
家庭教育就像種莊稼,我們需要了解春種秋收這個系統的運作規律,這樣在應對農作物出現的剪枝,除蟲等具體工作時,我們就能夠做到心中有數。家庭教育也是一樣,只有掌握了系統的教育規律,才會意識到,很多時候,負面情緒的出現,恰恰是教育的最佳時機。但是如果父母不了解這個規律,自己首先陷入在情緒中了,那麼不但失去了教育的時機,而且孩子學會了用情緒處理問題。下面用我自己的親身經歷和大家分享一下如何在孩子有情緒時,抓住時機,將其轉化為正麵價值。一.規則意識的建立舉個我自己的親身經歷。
前幾天在醫院,寶寶被自動售貨機里的玩具吸引住了,說想要小汽車。我有些不高興,一口回絕了他:「不可以,前幾天才買過玩具。」寶寶受挫後也來了情緒:「你不給我買我就不走了!」邊說邊哭。 我意識到自己的態度挫傷了寶寶的自尊心,於是蹲下身,看著寶寶的眼睛說:「剛才媽媽的話讓你覺得很受挫對嗎?」寶寶點點頭。當我們真誠地表達自己的不足,體會到孩子的感受時,孩子的情緒就會得到緩解。接下來,承認孩子需求的合理性,允許孩子用他自己的方式表達情緒:「你想要小汽車肯定有你的理由,新玩具拿在手上感覺總是很開心的。你想哭一會兒,媽媽陪你。但是在你有情緒的時候,媽媽不能滿足你的要求。如果你哭好了,我們回家一起商量買玩具的時間。」寶寶猶豫了一會兒,主動提出跟我回家。午睡時寶寶問我:「媽媽,我們現在可以商量買玩具的事情了嗎?」我說:「可以啊,你想到用商量的方式解決問題,媽媽真開心。」「因為哭鬧會讓媽媽很傷心,而且也得不到玩具。」寶寶學會了反思。「嗯,寶寶懂得體諒媽媽的感受了。那你覺得多久買一次玩具合適呢?」我問。
「一個星期可以嗎?」寶寶說。「我覺得有點兒頻繁,我不太能接受。兩個星期可以嗎?」我說。「真的嗎?太好了!」寶寶高興得一下子跳起來,我和寶寶在手機上買了一個他喜歡的小汽車,然後記錄了下次買玩具的日子。規則意識的建立是在父母和孩子腦海中構建一致的信息。一旦父母能夠堅守原則,不因為孩子的哭鬧或者心疼而破壞原則,孩子的內心就建立起了穩定的秩序感,不會輕易用哭鬧的方式去滿足自己的需要了。二.幫孩子認識主客觀世界間的關係我們都知道父母很容易控制孩子的行為,但孩子對父母,也同樣是有很強的控制欲的。這時候幫助孩子學會區分哪些是主觀意願,哪些是客觀現實,引導孩子了解行為背後的原因,或者說,媽媽要我這樣做,是基於怎麼樣的考慮,對我自己有什麼好處,有了這樣的理解之後,孩子的合作意願就出來了,負面情緒就很容易轉化為新的行動。舉個例子:
上次寶寶發燒,到了吃藥的時間,寶寶很抗拒:「媽媽,你是大人,我是小孩,大人不就應該聽小孩的么?」我吃了一驚,問他:「為什麼這麼說呢?」寶寶答:「大人聽小孩的才是大人愛小孩啊,我說買玩具,你不給我買,你就是不愛我!」才四歲的小人兒,會思考這麼有深度的哲學問題,我既吃驚又好奇:「不給你買玩具就是不愛你,那你覺得怎樣才是愛你呢?」寶寶想了想說:「我說買什麼就買什麼呀。」我問:「今天在醫院的時候,你不想驗血,你說要爸爸等你20分鐘,爸爸把你抱在懷裡,給你看了兩分鐘秒針的運動,然後就把你抱過去驗了血,你覺得驗血的疼痛有你想的那麼可怕嗎?」寶寶搖搖頭:「沒有。」我說:「如果等你20分鐘,你要害怕20分鐘,但是爸爸只給了你2分鐘,另外的18分鐘時間裡你就不用害怕了對嗎?」寶寶點頭說是。我繼續傳遞給寶寶驗血的意義:「因為寶寶發燒了,需要通過驗血來了解寶寶身體哪裡不舒服。爸爸不聽寶寶的,是不是因為爸爸心疼寶寶,希望寶寶快點好起來啊?」寶寶說:「是的。爸爸希望我快點好起來。」
我肯定他說:「嗯,是的,寶寶明白了。這個過程爸爸能完全聽寶寶的嗎?」寶寶說:「不能。」「那麼還有呢,」我繼續說,「寶寶想到馬路上去玩,可不可以聽你的?」寶寶一邊笑一邊搖頭:「不能,那太危險了。」「嗯,出於寶寶的安全考慮,如果寶寶有這樣的要求,也是不能聽你的,對吧?」寶寶點頭。「那什麼情況下,媽媽應該聽寶寶的呢?」我問。寶寶想了好一會兒,沒找到答案。我啟發他說:「玩玩具時,是這麼操作還是那麼操作,應該聽誰的?」
寶寶笑:「聽我的。」「還有呢?今天出門穿什麼顏色的衣服,吃飯的時候吃多一點還是少一點,甚至吃與不吃,是不是都要聽寶寶的啊?」寶寶笑了:「對呀。」我適時轉到吃藥這件事情上來:「那吃藥呢?寶寶生病了,雖然葯有點兒苦,但是媽媽希望寶寶快點兒好起來,不吃藥行不行?」「那不行!」說完,寶寶自己端起葯碗,放在鼻子邊聞了聞:「好像這個葯也不苦嘛。媽媽,你一口,我一口,行嗎?你假裝喝,我真喝。」就這樣,寶寶在吃藥的體驗中,理解了行為背後的意義,明白了哪些情況下他是可以自己做主的,而哪些情況需要聽爸爸媽媽的。 三.壞事變好事的能力
相信大家都了解塞翁失馬的寓言故事吧?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塞翁在失與得之間之所以表現得那麼鎮定自若,就是因為他清楚,事情本身本無好壞之分,是我們從個人的角度給它的定義,決定了事情的走向和結果。
賈容韜老師有言:「事情無好壞,思維在作怪。」也是強調了思維方式的重要性。很多時候孩子在遇到一些事情時之所以感到不開心,沮喪或者憤怒,就是因為他們把注意力放在了自己的所失,或者未被滿足的需要上,他們還不具備完整看待事物的能力。這時候就需要家長給予理解,接納和正面引導。如果家長幫助孩子看到了負面事件背後的價值和意義,成功幫孩子轉化了關注的重心,孩子的情緒很快就可能會轉憂為喜。還是以我自己的親身體驗為例吧:有一天我和寶寶去餐廳吃飯,寶寶要了一份炒米飯,後來吃不完了,我幫他要了個打包盒,寶寶自己打包帶回了家。哥哥放學回來說肚子餓了,我想也沒想就讓他把弟弟的炒米飯吃了。寶寶和爺爺出去玩回來時,想吃炒米飯,結果發現已經不見了,就很不高興,哭了起來。正在做飯的我,意識到自己讓哥哥吃炒米飯時,完全沒有徵求弟弟的意見,所以我很真誠地向寶寶道歉:「對不起啊寶貝,媽媽把炒米飯讓哥哥吃了,沒有跟你打招呼,也沒有徵求你的意見,這是不是讓你感覺不被尊重?」寶寶止住哭:「是的,我就要吃炒米飯!」「如果當時媽媽讓哥哥問問你就好了,你也不會感覺這麼難過,對嗎?」我繼續試著同感寶寶。
「是的。」寶寶邊說邊哭,能明顯感覺到他的情緒緩和了很多。「那,媽媽給你做一份好嗎?正好咱們有中午剩下的米飯。」我說。「可以,但是你做的沒有餐廳做的好吃。」寶寶採納了我的建議,但還是帶著哭腔的。「那媽媽怎麼做才能更好吃一點呢?寶寶有什麼好辦法嗎?」我問。「你用百度搜搜,看看怎麼做更好吃。」寶寶邊說邊把手機給了我。「好的。」我一邊搜索,一邊思考怎麼轉化寶寶對我做的炒米飯不好吃這個觀念。「寶寶,餐廳做的雖然好吃,但他們是以贏利為目的的,裡面會放一些增加香味的東西,那些東西吃了對身體都有影響。媽媽做的雖然沒有餐廳的好吃,但媽媽是用心做的啊,而且不添加任何有害身體健康的成分,對吧寶寶?」寶寶聽我這樣一說,完全不哭了:「我不吃飯店做的了,我要吃媽媽做的,媽媽的炒米飯是用愛做的。」寶寶邊說,邊把冰箱門打開了,從裡面拿出來一隻西紅柿:「媽媽,我來幫你,可以放點兒西紅柿嗎?」推薦閱讀:
※動不動就超生氣?你可能需要這個……
※想要成功就要遠離身邊充滿負面情緒的垃圾人
※五招,帶你遠離負面情緒
※【職場】怎麼擺脫工作的負面情緒?
※生氣對身體的10大傷害,暴脾氣的人趕緊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