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章 道學的基本特徵

2章 道學的基本特徵

【經文】

不尚賢①,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②,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③,使民心不亂。是以④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⑤無欲⑥,使夫智者⑦不敢為也。為無為⑧,則無不治。

【注釋】

①不尚賢:不崇尚賢人,尚賢則爭名。賢人指認識上高於常人的人。

②難得之貨:很難得到的貴重物品,如金銀珠寶。貴難得之貨則爭利。

③可欲:可以引起自我慾望的東西,如美色。「可欲」是指可以滿足自我的慾望。

④是以:連詞,承上啟下,通過上文合乎邏輯地推出結論。

⑤無知:以元神的認識為認識。就本體結構而言,無是構成玄的精神要素;就人的生命系統而言,作為系統的玄又成為人的生命系統的精神要素即無,這裡,無就是人的本體、元神、本我。所以,無知就是要求我們以元神的認知為認知。另外,無和有總是相互依存的,在一個特殊的有無系統中,有無之間的相互作用總是以「有身」和「無身」的相互作用形式表現出來。「有身」是認識和實踐的主體,「無身」則是認識和實踐的客體,之所以稱之為「無身」,因為客體是精神、意識即無的「物化」。佛教中,無身稱為「意生身」即意識的化身。就修道實踐來說,修出無身的人就是天人合一、人神合一的真人、神人。

⑥無欲:以元神的慾望為慾望。

⑦智者:形象思維所導致的主觀主義者、唯心主義者。智,指智識,包括自我的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和覺悟相對,覺悟包含覺性認識和悟性認識。

⑧為無為:一切為了無身而為,或者說一切按系統法則辦事。

【今譯】

不崇尚賢人,免得百姓競爭外在的虛名;不貴難得之貨,免得百姓淪為盜賊;不張揚可以宣洩慾望的東西,免得百姓心亂。所以,聖人治身的原則是:通過修道實踐,虛化自我意識,使真炁充實腹部;削弱自我有為的銳志,增強骨骼的健康。讓百姓始終以無身的認識為認識,以無身的慾望為慾望,從而使那些憑藉自我認識從事實踐活動的人不敢主觀妄為。一切為了無身而為,就沒有治理不好的系統。

【原理心得】

一、 對常人的思維方式的否定和批判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思維決定存在,觀念支配行動,有什麼樣的社會意識就會產生什麼樣的社會存在。只有對現實世界有了系統的認識,才能發現社會不良現象存在的根源。這句經文正是對導致社會昏亂現象的傳統思維方式即形而下的形象思維作出的反思和批判。

「不尚賢,使民不爭」,是對形象思維的片面觀點的否定和批判。「尚賢」即崇尚賢人。所謂的「賢人」是指那些懂得仁義學說,智慧才能高於常人的人。惟其如此,社會上的達官貴族非賢人莫屬。所以說,崇尚賢人就是崇尚功名。然而,一旦功名成為人們追逐、爭奪的目標,自私貪婪、行賄受賄、徇私舞弊、爾虞我詐等等的不賢之人就會湧現。這是因為,仁義學說是源於現象的,它並沒有覺悟事物的本質和法則。崇尚賢人就是崇尚「有知」即自我的認知,自我的認知是片面的,是只見現象不見本質的,因而是片面的觀點。這和道學主張用全面的觀點看問題是對立的。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這是對形象思維的孤立觀點的否定和批判。以難得之貨為貴就是以金銀珠寶等有形的財富為貴,以財富為貴就是以自身為貴。以自身為貴就會導致那些損人利己的人,為了財富而不擇手段、鋌而走險,社會上因此而產生了強盜和賊人,產生了階級剝削和階級壓迫。這種現象源於孤立的觀點。用孤立的觀點看問題就會形成自我中心論,進而導致人的自私性的產生。人的自私性產生了,上至覬覦國家權力的強盜,下至覬覦他人財富的小偷也就產生了。

「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這是對形象思維的靜止觀點的否定和批判。用看得見的可以令人產生慾望的東西來誘惑人,使民心思亂。民心亂則天下亂,小則導致身體產生各種各樣的疾病,大則導致社會的昏亂。這種只顧滿足自我慾望的觀點就是靜止的觀點而非發展的觀點。只顧自我的快樂而不顧及元神的發展,這種觀點就是靜止的觀點。

爭名、逐利、貪慾不僅是人生痛苦的根源,而且是社會混亂的根源。以功名、財富、自我慾望為人生目的,是背道而馳的,是無益於生命系統和社會系統的健康發展的。然而迄今為止,人類的主流價值觀仍然是以名利價值觀為導向的。「讀讀讀,書中自有千鍾粟;讀讀讀,書中自有黃金屋;讀讀讀,書中自有顏如玉。」封建皇帝宋真宗的這種赤裸裸的功名利祿和美色觀,可謂是人類歷史上主流價值觀的真實寫照。歷史已經充分證明,以名利為價值導向,社會就永遠擺脫不了紛亂,人生也永遠擺脫不了痛苦。所以,必須對導致這一現象的形象思維進行否定和批判。

形象思維屬於常人的形而下學的思維方式,用形而下學的觀點看問題,必然導致片面的、孤立的、靜止的觀點。「不尚賢」是對片面的觀點即自我認識的否定和批判,「不貴難得之貨」是對孤立的觀點的否定和批判,「不見可欲」是對靜止的觀點的否定和批判。有否定必然有肯定,經文批判和否定了常人的思維方式,必然要推出聖人的思維方式。

二、建立在人體科學基礎上的系統思維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道學不崇尚賢人而崇尚聖人,那麼,聖人用什麼樣的思維方式來治理身體、治理國家呢?這節經文說明了聖人的思維方式是系統思維。

通過解讀第一章經文可知,玄是宇宙的本體,所以,人的生命系統之中必然包含著玄的基因,並成為人的生命系統的本體——元神。因此,認識世界在於認識元神,認識自己,而認識自己必須立足於人體科學從修道實踐開始。所謂修道,就是修正自我的思維方式,變形象思維為系統思維,以自我為主體,以元神為客體,並通過自身的實踐活動,使自我向元神回歸,從而實現自我的發展、進化。

「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這是修道的入手功夫,道教的煉丹家稱之為「煉己築基」,是優化生命系統,實現返撲歸真的基礎。

「虛其心」即虛化自我意識,心無雜念,不為外在的名利、慾望所牽擾,從而心平氣和,直至身心俱忘。虛心則靜,自我靜則元神動,元神動則化生真炁。時日既久則真炁盈腹即「實其腹」。真炁盈腹而後丹田火熾,繼而上沖雙腎,致使兩腎湯煎,遍體沖和,此時,「身軟如泥,如醉如痴,手懶得動,口懶得開,直願養此天機,便有無窮快活,非得其炁交透,身體才願活動」。(《修真內景談》田誠陽道長著)這就是「弱其志」。「弱其志」的目的是弱化自我有為的有為意志,增強元神的功能。真炁的運行路線是從外到內、由表及裡的,開始的時候真炁順著身體的經絡運轉,到了一定火候真炁就會向骨髓滲透,從腳底「沿兩腿上升,直上夾脊崑崙,蔓延四肢,一路融融,遍傳周身,稍加用意,周身便似火蛇亂竄,聚殲八萬四千毛孔、三百六十骨節所藏之陰神,何等暢快,惟武火不敢多用耳。」(同上)這正是「強其骨」的標誌。練功至此,身體原有的一切疾病統統消除,人生的健康長壽也就有了保障。這一切的出現,不是僅憑自我的作用就可以實現的,而是充分調動和發揮了無身的作用,或者說,有無雙方的系統功能大於要素功能。事實面前,自我不得不承認個體功能的弱小,從而弱化自我有為的銳志。

「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這句經文體現了道學的系統思維。我們知道,玄是宇宙本體,那麼,由玄化生的宇宙萬物自然也各自成為有無系統,只不過作為本體的有無系統轉變為特殊系統中的一個要素。在一個特殊的有無系統中,現實的具體事物是「有」,內含的本體系統則是「無」。就人的自身系統而言,自我形體是「有」,自我的本體——元神是「無」,人的生命系統的發展法則是從自我向元神即從有向無轉化的。雖然元神是自我的本體,但是元神不會自動顯現出來,必須通過修道實踐來完成,這時的元神就成為修道實踐的客體即「無身」。通過分析可知,句中的「無」是指「無身」,是自我認識和實踐的客體。無身一旦修出,就成為客觀存在的對象,因而也就具有了相對獨立的認識、慾望和功能。

「常使民無知無欲」,是說自我要始終以無身的認識為認識,以無身的慾望為慾望。形象思維和系統思維是兩種對立的思維方式。常人的思維方式是形象思維,聖人的思維方式是系統思維。形象思維以具體事物、現象為認識對象,必然形成片面、孤立、靜止的觀點。自我藉助無身認識自己,認識事物,必然形成全面、聯繫、發展的觀點。無知是對本質的認識,認識了事物的本質,才能形成全面的觀點。無身來源於本體世界,必然以回歸本體世界為慾望,因而無欲是符合客體發展法則的慾望。自我只有以無身的認識為認識,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質,認識自身發展的方向;以無身的慾望為慾望,才能依託無身回歸無限自由的精神家園,獲得永恆的生命,實現人生的終極價值,以無身的慾望為慾望才是主觀符合客觀的慾望。

「使夫智者不敢為也」,這是說如果人們都具有了系統思維,始終用全面、聯繫、發展的觀點看問題,自覺遵循系統法則辦事,必然實現合乎系統法則的願望,這就使得那些唯心主義者不敢主觀妄為,以免遭到法則的懲罰。

三、無為思想是道學的核心思想

「為無為,則無不治。」這句經文表明了老子的治理原則是無為原則。無為原則是道學的核心原則,也是道學最基本的觀點和特徵。

什麼是「為無為」? 「為無為」是要求主體充分發揮意識的能動作用,全心全意為了無身而為,也就是為了認識和實踐的客體而為。無身是有身的對立面,有身即自我是實踐的主體,無身是實踐的客體,代表著系統發展的方向。「為無為」是主體為了客體的發展而奉獻自己的精力,體現了對客體的關愛和無私奉獻精神。「為無為」的最終目的是實現主體向客體的轉化,從而實現人生價值。

那麼,為什麼說,「為無為,則無不治」?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理解。

第一,無為原則體現了集體利益原則。 「為無為」的過程,既是滿足無身願望的過程,也是滿足自身願望的過程,因為系統的有無雙方不能孤立存在和發展,一方的存在和發展必須以另一方的存在和發展為條件,系統的有無雙方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所以說,善待無身就是更好地善待自己,這就是個體利益和整體利益的辯證關係。任何系統都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既然是一個整體就要兼顧整體利益。只有在整體利益的驅動下,系統才能保持和諧、健康和有序發展,才能使系統向著更穩定的層次提升。

第二,無為原則體現了系統功能原則。自我只是生命系統的一個要素,要素的功能是有限的。為無身奉獻精力以致再現無身,無身發揮作用才能體現系統的整體功能即系統功能,系統功能大於要素功能之和。所以,只有充分發揮系統功能,才能更好地維護和促進系統的發展。

第三,無為原則體現了主觀符合客觀原則。有身向無身轉化,這是事物發展的必然法則。必然法則要求主體的在系統發展的過程中,既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又要遵守客體發展的法則性,把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尊重客觀法則性有機地結合起來。主觀符合客觀原則,是系統和諧發展的必要條件,違背了這個原則,就會受到客觀法則的懲罰。

集體利益原則、系統功能原則、主觀符合客觀原則,是系統發展的三個基本原則,也是老子道學的根本立場。任何系統的存在和發展,只要堅持這三個基本原則,就沒有治理不好的。這三個基本原則具有普遍性的指導意義,既適應於生命系統,又適應於社會系統,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因此說,「為無為,則無不治。」

ragmen?l


推薦閱讀:

道學集錦(下)
講道學1
道學內丹文化網——道紀玄覽 - 論陳攖寧及所倡仙學 - Powered By phpArt...
孝道學人紫微八字「命不該絕」
孝道學人紫微八字「皆因慾望」

TAG:道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