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精批判之批判
來自專欄正經研究21 人贊了文章
雖然「杠精」已經成為慣常的表達方式,但掐指一算,這個詞從產生到流行於社交媒體平台,也才不過一年的時間。「杠精」沒有一個規範定義,似乎只要是抬杠成癮、喜歡找茬挑刺的人都可以被歸到這一行列。
你在朋友圈po個早餐照片,他說「擺拍這麼長時間,手酸嗎?」、「吃兩個雞蛋?膽固醇超標了吧」;你發個娃照,他說「只有我一個覺得這娃長得不好看嗎?」;你曬跑步里程,他說「科學家發現,跑步過多或導致殘疾」……
無論你發什麼,他們都能找到「杠」的點。即便是無涉價值判斷的事實陳述,杠精們也習慣於反駁挑刺,往往是為了反對而反對。
生活已經如此艱難,還tm亂說什麼扎心大實話?所以大多數人都對杠精恨之入骨,批判杠精也已經成為一種政治正確。
不過我要區分的是另一類「杠精」:他們「杠」的不是事實,而是觀點。要知道,在中國的社交媒體上,觀點表達本來就是一件危險的事情。因為這代表要進行價值判斷,而每個人的價值觀總會不同。
你會發現,自己無論表達什麼觀點,都會有人反駁、挑刺,讓你牙根發癢,讓你怒火中燒。
於是我們大罵這種人是「杠精」,而如果你有一定影響力和粉絲基礎,往往會得到更多人的響應。杠精會被孤立,被嘲笑,好事者甚至翻出他的陳年舊論,恨不得證明他根本不該出生在地球上。
這類杠精有一個基本特點,那就是與觀點表達者的看法不一致,要麼是完全不同,要麼是在細節上衝突激烈。但問題在於,既然兩個人觀點不一致,為什麼他是杠精,你就不是呢?
舉個例子,一個大V批評中國的女權主義是田園女權,是偽女權,這時候一個女權主義者跑過來說:你在放屁,你哪哪哪說的不對!他/她馬上就成為了「杠精」,大V的擁躉也對他/她群起而攻之;但如果這個大V跑到一個女權主義論壇,大罵女權主義,他妥妥地又會成為「杠精」,搞不好還跟著「屌癌」一類容易被和諧的稱呼。
再比如說,你批評我這篇文章的觀點不對,是在挑刺找茬,是「杠精」;但我反倒覺得你沒事找事,是在砸我場子,你才是「杠精」。
這些例子證明了,「杠精」不是一個固定不變的概念,它是流動的,是被人「定義」出來的。這樣一來,就非常容易產生一種危險:「杠精」成為某些人打壓意見不同者的武器。
我要討論的就是這樣的情況。
在某些語境中,「杠精」已經成為了搶奪話語權力的一種標籤化策略——不管你說的有沒有道理,只要與我/我們的意見不同,我就把你叫作「杠精」。由此,你的一切言行都是在不斷地為「杠精」這個標籤填充新的素材。我就這樣迅速建立起自己在討論中的優勢,而你連呼吸都是錯的。
所以,「杠精」和一系列的標籤一樣,都是人為定義的產物。那為什麼你可以定義我,我不可以定義你?這背後涉及的是群體力量的博弈。在同一個場域,持有相同價值觀或利益關係的人結成群體,而哪個群體「人多勢眾」、「聲勢浩大」,就會擁有「定義」的權力。
「杠精」做錯了什麼呢?——他的言論思想和場域中掌握「定義權」的群體相悖。而這個場域的範圍,小至一條微博的評論區,大至整個社會。福柯念茲在茲的不就是這個道理嗎?不過他針對的是現實中的權力階級,而網路消解了現實權力結構,在技術賦權的情況下,群體數量優勢成為一種權力。
美國社會學家戈夫曼在精神病院開展社會調查,得出的結論是,精神病人其實是破壞社會交往秩序的人。因為社會的運行需要有秩序,而破壞秩序者將會得到嚴厲懲罰。社會將他們定義成「精神病」,關在精神病院。布拉德·皮特在《十二猴子》里的那句經典台詞也很切題:「你進精神病院不是因為你是瘋子,而是因為制度」。
就本質而言,我們孤立「杠精」就是出於對網路公共交往秩序的自發維護。所謂公共秩序,就是符合大多數人價值標準的秩序。
但問題在於,歷史業已證明,意識是建構的產物,所以多數人也不一定是對的。比如文革,比如猶太人大屠殺。
在文革時期,一個「走資派」的標籤,就足夠把人打入萬劫不復的深淵;而在受希特勒蠱惑的人民面前,你質疑一句「猶太人到底有什麼錯呢?」,群眾的鐵拳勢必會把你摧毀。「杠精」何嘗不是一個道理?
一邊質疑公權力言論管控,大喊言論自由、言論平等,一邊在自我日常實踐中創造各種標籤和壟斷策略,試圖利用群體的力量壓制少數人的話語表達權利。「杠精」這一標籤,正是我們民族自有的「集體主義」智慧結晶,在它背後隱隱浮現的正是向老大哥的學習與致敬。
可怕的是,這個場域「杠精」的指責者,終將在另一個場域成為孤立無援的「杠精」。
最後,以黃典林老師的一段話結尾:
自由的喪失,不僅僅是在404的邏輯中完成的,同樣也是在我們庸常的言語實踐中完成的。在龐大的利維坦面前,渺小個體需要做的第一步是從最細微的日常細節開始自我的反省,從自己承襲自社會系統的每一個辭彙開始,慢慢拂去權力日夜兼程銘刻在我們身上的厚厚的塵埃。
推薦閱讀:
※看山還是山
※人生處世哲學須牢記
※黑格爾的御用哲學
※思維第一課--談批判性思維
※三把治癌「殺人刀」的背後——缺乏一個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