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制父母離婚,未必不傷害孩子
來自專欄陸老師的心理學課堂
兩會期間,民革中央曾有一則提案,建議「10周歲以下子女的當事人,不適用協議離婚」。該提案引發了公眾熱議。不少人認為在「兒童利益最大化」的原則之下,就該這麼做。那麼,父母離婚對孩子究竟有什麼樣的傷害?不離婚,一定能讓孩子避免傷害嗎?父母如何避免孩子受傷害呢?
本期三人談嘉賓:
陳 媯 常州市婦女兒童維權
服務中心諮詢師
陸 成 常州青少年心理協會會長
程春香 孩子家長
主持人:車玉
一、離婚怎樣傷害孩子?
主持人:父母在離婚時,什麼行為給孩子造成的傷害最大?
陳媯:如果父母雙方都推脫撫養權,這給孩子造成的傷害最深。這些孩子可能被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收養,甚至可能被父母的其他親屬,或者同事朋友收養。在這種狀態下,孩子的安置場所可能經常改變,使他們處在類似於漂泊流浪的狀態。這樣的傷害對於孩子刻骨銘心。
陸成:離異家庭的孩子會有被拋棄的感覺,尤其是這類被父母雙方排斥的孩子。他們會從內心不接納自己,往往認為自己沒有價值。在以後的成長過程中,他們的自信心會非常差,責任心和自我管理能力更是一塌糊塗。這類孩子到了青春期,當人格的自我同一性開始整合,他們可能形成反社會人格。程度輕一點的孩子,也會產生焦慮抵抗心理。他們內心很想與人親近,但是真正開始親近時又選擇迴避。他們認為,其他人最終也會拒絕自己,就像父母拒絕自己一樣。因此,在別人拒絕他們之前,他們會先選擇拒絕,避免自己受傷害。
程春香:其實,父母的感情破裂,甚至離婚,都不是對孩子傷害最大的事情。在面臨自身的感情問題時,父母無法理性對待孩子,不會與孩子溝通,最容易傷害孩子。很多父母離婚時會去詢問孩子,「你想不想讓爸爸媽媽離婚、如果離婚了你要跟誰」等等,這些問題就是在刺激和傷害孩子。人們往往認為,父母詢問孩子意見,是對孩子的尊重,但無形中也在離間孩子與父母的關係。
陸成:讓孩子做出這樣的選擇,是一個強行分裂孩子的行為,等於將他們的心掰成兩瓣,對於他們更是一種折磨。如果選擇跟爸爸,孩子會認為自己「背叛」了媽媽。若夫妻有一方因為孩子的選擇而難過,孩子又會認為這是自己的錯誤,甚至認為父母分開也是自己的錯,因此產生內疚和負罪感。這些都極不利於他們的成長。
主持人:離異家庭的孩子還會存在什麼問題?
陳媯: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離異家庭的孩子不存在撫養困難。尤其是在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的支持下,離異的父母一方完全有能力較好地撫養孩子。撫養人認為,孩子缺少了爸爸或媽媽的陪伴,已經非常可憐,便會以愛的名義,對孩子百依百順。這類孩子看似不會受到傷害,可他們的成長過程仍舊存在很大的問題。由於被過分地溺愛,他們可能不懂得感恩,也不懂得責任。
主持人:離婚對孩子的傷害僅僅來自父母嗎?
程春香:不少人仍舊存在這樣的傳統觀念,把離婚看成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他們對離婚行為的排斥,也在影響並傷害著孩子。還比如,在孩子入學時,一些學校會要求孩子填寫相關表格,常見的一項內容就是父母是否離異。儘管很多人對於離異家庭的孩子付出很多同情和愛護,但是一些區別對待反而會刺激和傷害他們。
二、不離婚可能傷害更大?
主持人:離婚一定對孩子的傷害最大嗎?
程春香:父母離婚對孩子的影響也未必都是負面。經歷了家庭變故的挫折後,不少孩子更加成熟,自理能力比一般孩子強、更體貼父母、適應性較強,並且富於同情心。
陳媯:對孩子成長而言,最好的情況當然是和諧的家庭環境、父母的陪伴和保護。尤其當孩子還處於幼兒時期,更需要得到父母的關愛。雖然,離異家庭的孩子產生心理問題的比率要高於正常家庭。但是,大多數父母在離婚後往往會對孩子給予更多的關愛,以減少離婚對孩子的傷害,而且這些孩子也不再需要終日忍受爭吵不休、衝突不斷的環境,反而生活得更加平穩輕鬆。
陸成:父母離婚未必直接傷害孩子的利益。在家庭關係中,孩子更在乎父母如何對待自己。離婚時,由於父母對孩子安撫和引導的缺失,孩子不知所措,他們不知道以後該與誰一起生活,另外一個人去了哪裡,父母還會不會繼續疼愛自己。因此,父母離婚對孩子的傷害,主要是孩子對未來生活的未知和不確定,而不是離婚本身。
主持人:如果父母感情破裂,還勉強維繫婚姻,對孩子會有怎樣的傷害?
陸成:如果父母感情破裂,卻強行維持家庭關係,他們的爭吵打架等行為,對孩子的傷害遠大於離婚。一些家長會將孩子作擋箭牌,用親子關係應對夫妻關係。比如,孩子會被媽媽當成工具要挾爸爸,這時,孩子不清楚自己究竟是爸爸的孩子,還是爸爸的敵人。這會讓孩子模糊自己的角色,沒法平衡自己的身份關係。通常,這些孩子長大結婚後,往往沒有能力維持穩定的婚姻關係,很可能出軌,否則他們就不能維持自己內心的平衡。
程春香:即使父母不在孩子面前吵架,可是,孩子很會察言觀色,他們完全可以感受到家裡的緊張氣氛。孩子們的世界就是由情緒和情感組成的世界。他們深受情緒和情感的影響。父母時好時壞的關係,導致家庭中情緒情感的變化,肯定會影響孩子的情緒,進而導致孩子也非常容易情緒化。他們當時未必有所表現,可終有一天會爆發。
陳媯:身為父母,要清楚地認識到,家庭中的冷暴力更傷害孩子。有的孩子經常成為夫妻冷戰的犧牲品,因而變得對周圍的環境非常敏感,對家裡的氛圍異常警覺。長期下去,孩子會變得過於敏感、不自信或刻意曲迎他人;也有的孩子學會了父母的冷暴力方式,變得很冷漠,沒有一般孩子的喜怒哀樂,對他人漠不關心。
陸成:冷暴力的侵蝕,容易導致孩子性格孤僻、不合群,嚴重的會產生自閉。他們幼年所受到的家庭冷暴力的傷害,會帶到成年生活中,直接影響他們未來的婚姻生活。
三、關鍵在於如何善待孩子
主持人:如何向孩子解釋離婚事件?
陸成:最好由父母一起向孩子傳遞離婚的消息,要真誠、簡潔,不提那些不好的細節。如果孩子年齡很小,可以通過故事或比喻的方式,間接向孩子表達。比如這麼一類故事,有兩隻小鳥,最初生活得很幸福,還有了一隻小小鳥。可是後來,由於一些原因,這兩隻小鳥再生活在一起會很不開心。那該怎麼辦呢?是不是分開比較好一些?最重要的是,這兩隻小鳥分開後,儘管不能一起陪伴小小鳥,但他們依舊會很愛這隻小小鳥。講故事的時候,氛圍非常重要,不能嚴肅,莊重,要輕鬆,愉快。
程春香:絕大多數父母不可能那麼理性,而且即使要向孩子解釋,也不可能提前引導,往往很被動。他們只會在離婚一段時間後,或者感受到孩子受到傷害後,才會想辦法解釋。雖然做到這點很難,但是正確引導很關鍵。因此,那些父母要在決定離婚時,認真考慮如何向孩子解釋。不能欺騙孩子,孩子其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脆弱。
陳媯:在向孩子解釋離婚問題時,父母一定要強調對孩子的愛不會變,孩子就會有安全感。此外,一定要客觀、公正。父母不應向孩子指責對方的缺點,甚至侮辱對方,把孩子拖入成人之間的矛盾,那樣會讓孩子感到無助,對生活的意義產生懷疑,悲觀,失落,無法面對人生。如果父母一時不能冷靜解釋,或者對於孩子的問題不知所措,建議通過相對理性客觀的第三方解釋。
主持人:離異後的父母應如何關愛孩子?
陸成:離婚後,撫養方不要為了懲罰對方,而不讓孩子探望非撫養方。這會讓孩子過早地嘗到生活的辛酸,陷入艱難的選擇而不知所措。同樣,非撫養方也應注重探望的時間和方法,尤其需要珍惜和注重最佳時間點的探視。而且,孩子的一些重要事件,父母應儘可能共同出席。比如,生日、重大紀念日、孩子的比賽和演出活動等,孩子生命中最閃光的時刻。陪伴,是最好的探望方法,這也是孩子真正想要,也主要缺失的部分。探望方不應全憑自己的心意安排孩子,而是陪著孩子做他們想做的事。
程春香:要減弱或消除離婚對孩子的刺激和傷害,離異的父母應放下自己的面子追求,真正為孩子考慮,認真履行自己應盡的義務。
主持人:社會應如何關愛這些孩子?
陳媯:社會也要學著接納離異現象,不排斥離異家庭的孩子。同時,給予一些經濟困難的離異家庭更多關注和幫助。政府相關部門可以通過購買公共服務,藉助一些專業機構,向相關家庭提供必要的支持,尤其是心理上的積極干預。
程春香:希望學校,尤其是幼兒園,積極開展情商教育,比如,在孩子們玩「過家家」的遊戲中,引入適當的婚戀觀教育。同時,學校也應加強對孩子的挫折教育。
主持人:父母感情破裂後,無論是離婚,還是因此產生的爭吵或冷戰,都是一個複雜的創傷過程,這些傷害可能會影響孩子的一生。減弱或消除傷害的關鍵可能並不在於限制父母協議離婚,而在於父母應該始終堅持對孩子的愛,引導孩子逐漸正確面對和接納父母婚姻的狀態,幫助孩子樹立獨立自主、發憤圖強的精神,指導他們安排自己的生活,培養自己的興趣,積極地追求自我成長。
推薦閱讀:
※女友不能生育,向我提出分手,怎麼辦?
※如何阻止自己逐漸喜歡一個人?
※不要因為寂寞愛錯人,更不要因為愛錯人而寂寞一生
※在一見鍾情的8.2秒內都發生了什麼
※35歲的阿嬌為什麼不結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