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遣春風度玉關(江遠閣詩話05)
來自專欄江遠閣詩話3 人贊了文章
涼州詞 (唐) 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古涼州,就是今天的甘肅一帶,準確點說,在今天的武威附近。從漢朝張騫通西域開始,這裡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既然是必爭之地,也就不缺文人騷客到此登臨懷古。寫著寫著,就留下了涼州詞這個曲調,後來譜曲失傳,只留下這個牌名流傳至今。王之渙、王翰、孟浩然、陸遊,多少名人曾經以此為題寫過知名或者不知名的詩篇。其中,最為大氣,也是最為著名的詩,便是王之渙的這篇涼州詞了。
黃河遠上白雲間,黃河本來是在地上奔流不息的,在王之渙的詩里,卻變成了漂游於白雲之間的懸河。遠上,何解?這裡的遠上,應該解釋為遠眺,遠眺黃河的源頭,好像浮在白雲之間一樣。這才是黃河遠上白雲間的真實含義。把黃河與白雲間連結在一起,給人以雄壯闊達的藝術感受,更使人聯想到李白的詩句「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黃河自白雲之間奔流而下,氣勢宏大,浩浩湯湯。首先營造出邊塞的雄奇景象,意境開闊。
一片孤城萬仞山,為何說是「一片」而不是其他的呢,因為「一片」這個量詞最能夠凸顯出大漠的蒼涼。想想吧,一座城,第一反應應該是四四方方的城池,古板的坊巷與街市,自己身處於這座城中,或是仰望城池。而一片孤城,便是站在高山之巔,俯瞰這座城,城池或許方正依舊,但是能在城外綿延出去,散落一地市井。那萬仞群山,包裹著這座城池,像是堅實的臂膀守衛著這座城,而這座城池又是坐落於咆哮的黃河邊上。神秘而蒼涼的邊塞風便躍然紙上。
羌笛何須怨楊柳,遠景描寫完畢,便是將鏡頭拉近。涼州是兵家必爭之地,自然少不了駐紮在此地的士兵,《折楊柳》是古時邊塞哀怨的濃縮,也是邊疆將士有家不得歸的集中反映。而羌笛,又是西域風情的體現,用胡人的樂器演奏漢人的鄉思曲。既能體現出邊塞的特徵,也能反映出徵人期盼歸鄉的願望。古時春來柳樹發芽,徵人也在此時歸鄉。而「怨楊柳」既能表現徵人的期盼,也能表示徵人的哀怨,可謂是一語雙關。范仲淹曾經寫下過「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的詞句,卻遠不及此處的「羌笛何須怨楊柳」來的精鍊厚重。笛聲穿雲裂石,將徵人的思念捎回中原,一夜飛度關山千里。也許就是他們的願望吧。
春風不度玉門關,最後一句,揭示出邊塞徵人有家不得歸的原因。春風,在這裡可以解釋為春天的氣息,畢竟上一句講到了只有春來柳樹出芽,徵人才能歸鄉。既然春風不能過的玉門關,柳樹無法發芽,徵人歸鄉就無從談起。更深層的,是解釋為統治者的恩澤不能到達邊塞,也能契合上文的「何須怨」。何須,不是說不能怨,而是說不要去怨恨,為何呢?因為怨恨了也沒用,春風既然無法度過玉門關,柳樹不能發芽,那麼怨恨柳樹也就沒有用了。
前兩句寫景,後兩句寫情,情景交融,境使得情不空洞,情使得境不泛濫。千古涼州,唯有這篇涼州詞寫進了雄奇的邊塞風光,也寫到了徵人的哀怨,二者在一首絕句中奇妙交融,共同鑄就了這篇千古流芳的涼州詞。
推薦閱讀:
※一生很短,一生很長
※如何評價《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青春已死」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自媒體寫作靠「內功」——功夫在詩外
※遊戲《文明》系列的開發團隊是一支怎樣的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