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的三個「通道」

家庭教育的三個「通道」

強調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話人們說得已經夠多了,現在是我們探討家庭教育重要在哪裡、家庭教育如何發生作用的時候了。更準確地說,現在我要與大家探討的是父母作為家庭教育者應該如何發生作用?

經過觀察和思考本人發現,父母作為教育者通常是從三個方面(或者說通過三個角色)對孩子產生深遠影響的:父母作為環境的創設者、被模仿者和應答者。

環境的創設者

有一句諺語叫做「英雄莫問出身」,其實細想起來,這英雄與出身之間的關係還真得「問一問」。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考慮。首先,「英雄莫問出身」這句話多用來形容那些從較低的社會階層和貧困的物質條件中成長起來的、做出了一番事業的人。具體來講,這個出身指的是「物質出身」,指的是社會階層、父母的職業或者收入。其實,物質環境對於孩子的成長雖然關係重大,但是真正起到決定作用的卻是「精神環境」。父母的思想開放性、意志力和進取心比收入和地位對孩子一生的影響更大。從這個角度說,英雄必定有良好的「精神出身」。那些個性要強、卻因時運不濟而不得志的父母,他們的後代往往不同凡響。其次,物質出身較低,也會在那些「英雄」身上打下難以抹去的烙印。我曾接觸過一些白手起家的精英人物,他們經常半個月不洗澡、好幾天不刷牙……幼年生活環境的烙印還遠遠不止於這些衛生習慣,他們的某些觀念和態度也都能帶出「過去」的影子。由此可見,無論是哪種情況,都說明了「英雄」和「出身」之間有千絲萬縷的聯繫。

家庭教育的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它的滲透性。家庭環境對孩子的影響之所以深遠,是因為人對環境的吸收和融合能力非常驚人。有一個詞叫做「地域人格」,就是說上海人和北京人、湖南人和河北人之間有著明顯的差異。一方面,氣候和地理等自然條件對人的體形、性格及生活習慣等方面的影響是十分顯著的;另一方面,人文、時代環境對人的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

時代環境和自然環境是我們個人很難改變的。但是,身為父母,我們在創設家庭環境方面還是有很大自由的。

具體來講,家庭環境包括物質環境、情感環境和精神環境。

先說物質環境。家庭收入的高低及其所處的經濟層次,會影響到孩子對物質的態度,比如消費觀念等;同時物質差異也會影響到孩子的自我意識和人生設計。在商品經濟時代,經濟上的富有不僅可以使人們得到更多的自由,而且可以使之獲得更多的社會尊重。而那些貧困的人,可能會受到很多限制甚至是歧視,這些都會影響到孩子自尊心的建立、性格的形成乃至奮鬥的方向。擺脫貧困、生活得「體面一些」,成為不少寒家子弟一生的追求。同樣是熱愛藝術,有些人是因為那樣可以更好地謀生,有些人則並不特別在乎藝術帶來的經濟收益,而是痴迷於藝術本身的魅力———這種區別與一個人幼年的家境往往有著直接的關係。

再來說情感環境。愛和歸屬感是人類的基本需要,孩子在這方面不能夠得到滿足,就好比身體缺乏必要的營養,長此以往就會發生畸變。那些從小遭受父母毒打、很少感到親情溫暖的孩子,大多數容易形成冷漠或者殘酷的性格,少數人則會格外地寬容和善良。總之,他們跟一般的孩子會有明顯的不同。

許多家長在孩子取得成績時寵愛有加,在孩子犯錯誤或者失敗時惡語相向,這很容易讓孩子誤以為父母愛的是他的成績而不是他,從而破壞了孩子的歸屬感。長此以往會引起孩子對父母的怨恨,極端情況下還會產生弒親的悲劇。明智的父母會讓孩子感到,他自己是被父母無條件接納的。我看到過一則報道———一位母親帶著剛剛出獄的兒子在街上走,逢人就講:這是我的兒子,他剛剛出獄,但是他永遠是我的兒子,我以他為榮。我很敬佩這位母親,為人父母就應該如此。當然,接納孩子,並不是就不能批評,批評也可以讓孩子感到愛,只不過是父母需要尋找一種恰當的方式而已。

另一方面,溺愛又會像缺乏必要的愛一樣容易導致不幸。溺愛孩子的父母不僅是可憐的,甚至是可鄙的;表面上看他們是在遷就孩子,其實他們本質上是在遷就他們自己。溺愛體現了父母的奴性和自私。他們是「孩子的愛」的奴隸,他們需要孩子的愛勝過孩子需要他們的愛,孩子的痛苦和委屈在他們那裡會翻倍。為了確保孩子的暫時的「愛」,這些父母們常常會「不擇手段」地溺愛孩子。孩子在他們的眼裡不是一個獨立的人,而是屬於他們快樂的來源、精神的支柱,父母不惜代價讓孩子開心,是因為那樣做父母會更開心,這不能說不是自私;父母明知道這樣不好卻又忍不住總是這樣去做,為了施愛而被孩子討厭,這不能說不是奴性(那些能夠剋制自己對孩子的愛的人,絕對是個性剛強的人)。總之,父母對孩子的接納和適當的愛,才是孩子身心健康的必要條件。

最後,我們來說一下精神環境。父母的個性品質、精神追求乃至格調和品位構成了一個家庭的精神環境。個性堅強的父母如果能夠給孩子相應的要求,孩子必然就不會軟弱;品位高雅的父母,絕對不會允許孩子身上產生低級趣味。父母的愛好會給予孩子相關的常識,父母對事物的態度也大都會被孩子沿襲。

除了家庭內部的環境外,父母作為環境的創設者,還影響和左右著孩子在家庭之外的環境,比如居住的社區環境、為孩子擇校、帶孩子去哪裡度假等。

父母作為環境的創設者這個角色最容易被大家忽視,希望看到此文的家長朋友今後能夠對孩子所處的各種環境給予更多的關注。

作為被模仿者

平時喂女兒吃牛奶,她總是慢吞吞的!我就會說「寶寶再不吃,媽媽要生氣啦!」

昨晚抱她上床睡覺,她說「爸爸快睡覺,把電腦關掉!」她爸爸不在意地說「你先睡吧,爸爸過會兒再睡。」女兒馬上說「我要生氣啦!」

她爸沒料到女兒會這麼說,笑個不住。真就關掉電腦去睡了。哈哈!

《母親手記》

父母是孩子最初的模仿對象,很長的一段時期內,他們也是惟一的模仿對象。在見到第二個男性之前,孩子對男人的所有理解都是從父親那裡得到的。在接觸第二個女性之前,孩子所有對女性的感觸都是從母親那裡得到的。父母和睦,孩子就會認為與人相處應該隨和互愛;父親大男人主義,孩子就會認為男人就應該這樣;母親特別八卦,孩子就會不知不覺地打聽別人。

模仿是學習之母,一切學習都是從模仿開始的。在一切都需要模仿的時期,父母作為被模仿者,主導著孩子的生活。所以,父母的作用怎麼強調都不過分。

因為孩子最初還不會鑒別和揚棄,所以他們的模仿並不分好壞。父母要求孩子學的,孩子會模仿,父母擔心孩子學的孩子,依舊會模仿。作為被模仿者,父母在孩子面前小心一些、檢點一些,是很有必要的。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孩子是否以自己的父母為榮,父母身上是否有足夠的精神營養供孩子汲取,都是重要問題。那些以父母為榮的孩子,更容易建立較高水平的自尊,並對自己產生較高的自我預期;而那些因為父母的糟糕和低水平而負累的孩子,追求自我超越則會比較困難。兩種情況的孩子心中,都會反覆出現這樣的潛台詞———「我是誰誰的兒子」或者「我媽媽就是那樣的人」。顯然這些對於孩子的發展是很關鍵的。既然父母是「無可逃避的被模仿者」,那麼盡量提升自己的素養就成了一種必然的責任。

我母親是一個善良而樂觀的女人,但是她有點缺乏主見,太在意別人對她的看法。我從自己對外祖母的印象中很容易地找到了答案,我也從自己和哥哥的身上看到了母親這種性格的印證。當然,我們兄弟兩個在這方面都有所改善,比起母親來好多了。但是,我們所受的影響還是很明顯的,而且我相信我和哥哥的孩子將來也不可能完全不受影響。一個人的一個弱點可以無聲無息地傳遞好幾代,做父母的應該好好思考這一現象。

———摘自《孟遷自傳》

一個人的成長史就是一部模仿史,沒有哪一個人不是從模仿之後的融合和超越中成長起來的,所謂「其來必有所自」。模仿對象的質量對孩子的成長會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一個有質量、有價值的模仿對象,對於孩子的自我建構來講是極為珍貴的。想想看,哪一個大師的成長過程中沒有幾個「准大師」呢?所以,自我提升、向孩子儘可能多地展示出色榜樣、創造孩子跟優秀人物接觸的機會,是真正愛孩子又懂教育的父母必然作出的正確選擇。

作為應答者

最後,讓我們看看,父母作為孩子的應答者是如何發生作用的。先來看一段母親和孩子的對話:

童童:為什麼你每個月都可以給奶奶200塊錢,卻不肯給我買那件我已經想了6個月的皮夾克?

母親可能給出的三種回答:

1.「我給奶奶多少錢完全不關你的事。」

2.「奶奶需要這筆錢來支付醫療費,而那件皮夾克並不是你必需的。」

3.「雖然我很想既能拿錢照顧奶奶、又能為你買夾克,但是因為沒有足夠的錢來同時滿足這兩個心愿,所以我們必須做出選擇。我覺得我們最應該做的是幫助需要幫助的家庭成員。」

顯然,第一種回答可能讓孩子更加不滿併產生憤恨;第二種回答可以讓孩子明白「想要」與「需要」的區別;第三種回答就可以讓孩子了解家庭責任的意義。父母的回答不同,孩子獲得的經驗和感受也不同,他們人生受到的影響也不同。這組對話中的父母就是作為「應答者」在對孩子產生教育的作用。但是,「應答」並非僅僅是回答,它還有更廣泛的含義———對孩子行為的態度、對孩子提出的要求、給孩子的解釋等,父母對孩子行為做出的反應,都是「應答」。

事物之間的關係永遠是相互的,人們會通過外在環境的反應來確立或者調整自己的想法和行為。父母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尤其是初期———最重要的應答者。父母對孩子的要求、對孩子行為的評價和反應等,都對孩子起著重要的作用。讓我們先來看一個故事:

美國的一位著名心理學家為了研究母親對人一生的影響,在全美選出了50位成功人士和50名有犯罪記錄的人,分別去信給他們,請他們談談母親對他們的影響。有兩封回信給他的印象最深。一封來自白宮的一位著名人士,另一封來自監獄裡的一名犯人。他們談的都是同一件事:小時侯母親給他們分蘋果。

那位犯人在信中這樣寫道———小時候,有一天媽媽拿來幾個蘋果,紅紅綠綠,大小各不相同。我一眼就看見中間的一個又紅又大的蘋果,非常想要。這時,媽媽把蘋果放在桌上,問我和弟弟:「你們想要哪個?」我剛想說我想要最大最紅的那個,弟弟卻搶先說出了我想說的話。媽媽聽了,瞪了他一眼,責備他說:「好孩子要學會把好東西讓給別人,不能總想著自己。」於是我靈機一動,趕緊說:「媽媽,我想要那個最小的,把大的留給弟弟吧。」媽媽聽了我的話非常高興,在我的臉上親了一下,並把那個又紅又大的蘋果獎勵給了我。

我得到了我想要的東西,從此我學會了說謊。以後,我又學會了打架、偷、搶。為了得到想要的東西,我不擇手段。直到現在,我被送進了監獄。

那位來自白宮的著名人士是這樣寫的———小時候,有一天媽媽拿來了幾個蘋果,紅紅綠綠,大小各不相同。我和弟弟們都爭著要大的,媽媽把那個最大最紅的蘋果舉在手中,對我們說:「這個蘋果最大最紅最好吃,誰都想要得到它。很好,現在讓我們來舉行一個比賽。我把門前的草坪分成三塊,你們3人一人負責修剪一塊。誰幹得最快最好,誰就有權得到它。」於是我們3人比賽除草,結果我贏得了那個最大的蘋果。我非常感謝母親,她讓我明白了一個最簡單也是最重要的道理:要想得到最好的,就必須努力爭第一。她一直都是這樣教育我們的,而她自己也是這樣做的。在我們家裡,如果你想要什麼好東西,就必須通過比賽來贏得,這很公平。你想要什麼、想要多少,就必須為此付出多少努力和代價。

在一些細小的生活事件中父母所持的態度,可能會給孩子帶來很深刻的印象,如果孩子從這些印象中提升出了一種規則或者價值取向,那麼那些本來很小的事情就會長期地影響孩子的生活。這個關於蘋果的故事很典型地說明了父母作為孩子行為的應答者所起的重要作用。但是,父母作為應答者所起的作用還遠遠不止於此。

孩子降生後,他的生理需求是否能夠及時得到滿足,是否能夠得到充分的照料,他發出的含有各種含義的信號是否能夠得到父母尤其是媽媽的理解和回應,所有的這一切都將影響到孩子對世界、對他人、對自己的信任感的建立。信任感是人格的基石,假如信任感能夠較好地建立,孩子成年後就常常能夠形成樂觀、積極、好交往、心胸寬廣的健康品質;假如不能夠成功建立,這些孩子以後往往會終生處於多疑、缺乏安全感、憂鬱、冷漠的陰影之中。

進入幼年期的孩子,自我意識還不夠健全,他們沒有自己的是非標準和價值觀。這個時候他們對是非的判斷絕大部分是以父母的態度為標尺的。父母的笑臉和讚揚就是孩子的動力,父母的訓斥、懲誡就是孩子的禁令,父母看待問題的態度、角度就是孩子的「標準答案」。這個時期,父母基本上完全掌控著孩子的成長方向,那些以孩子說髒話或者抓媽媽頭髮為樂的父母,將很快處於家庭教育的窘境之中;那些用拍打地面來安慰跌倒的孩子的祖母,直接破壞了孩子對自己行為的責任心,在幼小的心靈中埋下了怨天尤人的種子。

然後,孩子的自我意識開始逐漸發展,大人們開始覺得他們不像以前那麼聽話了。這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布娃娃當然比真的娃娃好帶;相反,父母這種期望孩子好管的心態,會成為家庭教育中明顯的負擔。

這個時期,父母對孩子的回應、評價和要求仍舊是極為重要的。學業的問題開始逐漸顯現,父母是否能幫助孩子建立對學業的責任心和必要的學習習慣,將直接影響孩子將來的學習生活。正因為學習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所以孩子會從學習中建立一定程度的自信心和自尊心。那些每天對孩子喊著「你給我好好學習」的父母,用催逼的方式破壞了孩子的責任心,導致孩子對學習產生了厭惡情緒。在這方面吃苦頭的父母比比皆是。相反,那些能讓孩子對知識產生興趣,能讓孩子在努力中品嘗到自我價值的父母,則可說是給了孩子終生受益的精神財富。

孩子逐漸進入青少年期,父母在孩子生活中的主導地位逐漸開始被老師、同齡人、公眾人物等取代。但是,父母作為應答者依舊發揮著格外重要的作用。孩子的夢想是否得到了鼓勵和支持,孩子是否能在學業之外擁有自己的空間,都與父母作為應答者的表現密切相關。親子關係是否和諧,父母是否能夠通過恰當的方式給予孩子合理的建議,將會影響到孩子能否順利地成長。

這個時期的孩子在感情和理性方面都尚未成熟,易於衝動的他們因為缺乏必要的經驗而容易選擇一些過激的做法。他們面臨異性的誘惑、同性的競爭、自我性格的構建等主要的問題,在生活中摸索並嘗試建立令他們滿意的自我,就彷彿礦工在黑暗中淘金。他們的探索有可能失敗,他們的衝動有可能走火,他們的傷痛需要撫慰。遺憾的是,他們的父母雖然依舊跟他們生活在一起,可是在精神方面,父母並不在場。悲劇不時在發生,許多人一生都不能撫平少年時期留下的心理創傷。成長的疼痛、心路歷程的落寞和掙扎,讓很多懂得心理學的人發誓:自己以後一定要做「在場」的父母。(本人就是其中一例)

總之,在很長時間裡,孩子通過父母的要求來要求自己,通過父母的評價來自我認識,通過父母的允許來規劃自己的生活,通過和父母互動,構建和發展與父母的關係。孩子在與父母的各種「互動」中,建立了最初的信任感、安全感、價值觀,以及愛和歸屬感。同時,他們從父母的態度中,形成了對待自己的立場和方式,包括自我評價、自我安慰與調節、看待自己的方式,以及對待慾望、物質、壓力等各種事物的態度等。對於孩子的成長和發展而言,這些都是十分關鍵的。

結 語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作為教育者,主要就是通過以上三種方式來影響孩子的。而這三種方式的影響是同時發生作用的,把它們分開來說,僅僅只是為了使文章的線索更清晰。總之,儘管教育子女需要必要的教育知識和教育技能,但是父母自身的素質、修養和境界永遠是教育的前提。那些為了孩子的將來而奮鬥的人,那些為了孩子而更嚴格地要求、提升自己的人,他們的行為是明智的,也是高貴的。


推薦閱讀:

一封班主任的來信,家長請查收!
父母該如何正確教育孩子? 五招教你正確教導孩子
為什麼亞裔孩子在選擇時更看重父母的意見?
家庭教育十一要與不要
以色列教育--智慧猶太人的教育智慧

TAG:教育 | 家庭教育 | 家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