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書畫的象外人生

摘 要:蘇東坡的文人畫理論對中國宋代以後的繪畫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文人畫理論的實際奠基人。蘇東坡傳世的畫作不多,這幅《枯木竹石圖》便是稀有珍品。隱藏在這幅圖中的,除了我們眼見的枯木丑石之象外,還有雖枯而不朽,雖丑而不陋的象外之意。   關鍵詞:蘇東坡;文人畫;象外之意     蘇東坡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書為宋時四大家之首,詞開豪放一派,更奠基了中國士人畫理論,以不多的筆墨開啟了中國美術的嶄新篇章。他一生屢遭流貶「歷典八州」、「身行萬里半中國」,但總能以妙到毫巔的筆墨來表現和抒發自己的「象外人生」、構建自己的精神家園,為後世提供一種理想的人生範式。   一零八四年,東坡「詩不能盡,溢而為書,變而為畫」為我們「變」出了枯木竹石圖。這年,東坡於朋友家乘酒興作此圖,取其慣畫的枯木、叢竹、怪石為象。圖中一怪石蹲於左,圓潤卻不失嶙峋,極富質感與真實。怪石本身的畫法隨興自然,頗有行草書法之韻。說其怪石,東坡卻名之曰:石文而丑。怪石左上方露著幾叢嫩竹,竹為東坡所喜,「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古代文人以竹為圖者甚多,而東坡一反節節而為的常法,他認為「節節而為之,葉葉而累之,豈復有竹乎?」一反常規,在圖中以叢竹替之。雖為叢竹,其畫法卻以書法入之,「剔枝用行草法得參差生動」,鮮活地實踐了他「書畫同源」的藝術主張。與西洋繪畫嚴格的寫實手法相比,這種畫法對三維空間的要求更為靈活,容許省略、以虛代實、計白當黑,並以發揮線的功能為主要表現手段。圖右緊貼怪石為一株虯曲的枯木,雖為枯木,但枯而不朽,反倒給人以不屈的生命張力。在構圖上,枯木右傾彎曲而上,頂部枝椏似極力向右伸展的鹿角,既彌補了右邊的空白,使其不顯突兀,更使觀者的想像力突破圖的局限,大有「筆盡而意不止」之境。而從整幅構圖來看,可謂匠心獨運妙手天成。清代文藝批評家劉熙載說東坡書畫「長於趣」,這畫中聊聊數筆,卻實得自然之趣。雖無外景烘托,但「風枝雨葉瘠土竹,龍盤虎踞蒼蘚石」之景的象外之意卻躍然紙上——此時的東坡,由東京而密州而黃州,一貶再貶「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如「石壓之蛤蟆」的東坡已不再是過去的蘇軾,而是達觀平和了、深刻內斂了、空靈淡泊了、從容大度了的,覺悟了的東坡。   於是我們看到,東坡在創作過程中,已對繪畫對象進行了嚴格的篩選和轉換。這幅圖已消除了某些作者不需要的現實成分,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個看似十分忠實於現象,但又如此迥然不同的寓意之象。這種神思的產物超越了自然之象的主客融合,創造出了附有主體情感活動的、獨特的藝術形象。亦如東坡自題詩曰「枯腸得酒芒角出,肝肺搓枒生竹石。森然欲作不可回,寫向看家雪色壁」。這不正是蘇東坡書畫所追求的象外之意么?   蘇軾詩書畫全能,在中國古代文化史上聲譽卓著。在繪畫方面,他既是畫家,又是文人畫(士人畫)理論的奠基人。他極度推崇王維的以詩入畫、詩中有畫之法,也正是看重王維的「象外」之意。東坡繪畫,在文人畫派基礎上,又以書法入畫,以其凈化了的線條美,創造了中國文人畫之線的藝術。這正是得益於對中國書法 「有意味的線的形式」的深刻領悟,蘇東坡這幅《枯木竹石圖》既實踐與發展了文人畫的水墨技巧,又強調文人畫意在畫外的境界。這一切,全部因了蘇東坡痴痴以求的象外之意——畫為心聲、畫乃心畫,心靈世界與精神家園,全在象中寓含!意寓於象,象則表意。圖畫中描寫了枯木竹石之類自然物形象,卻引得欣賞者由此而聯想及彼(象外),借物(象)以抒情。蘇東坡提出並實踐的這個「象外之意」概念,即是明白地指出:「象」並不是藝術的「內容」,而僅僅是一個「材料」而已,藝術中的真正內容,應是像外之意。這幅《枯木竹石圖》不過是借枯木竹石之象,而表達東坡自己的胸臆:既是東坡圖像外如丑石重壓之坎坷人生的純粹寫照,也是東坡圖像外如枯木不朽之精神世界的真實流露。我在眉山三蘇博物館也看了很多東坡竹圖(刻石),東坡畫得確實迥異於一般文人畫,正所謂「畫乃心畫」,每個人心中的竹子都不一樣,流溢出的全是作者不同內心情感的象外之意。   林語堂評東坡在赤壁的「多情應笑我」時說,倘若哲學有何用處,就是使人自我嘲笑。東坡以枯木丑石自嘲,然石丑而人不自丑,木枯而心不自枯!這透漏著東坡對於像中現實人生和象外精神世界的無數次拷問後的釋然與豁達的丑石枯木之象,不也正應了他那句 「時時出木石,荒怪意象外」了。
推薦閱讀:

放任的天才——蘇東坡
蘇東坡「八風吹不動」的小典故
蘇東坡三過平山堂下
蘇東坡是怎樣求婚的?
人間絕版蘇東坡/劉雪榮

TAG:人生 | 書畫 | 蘇東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