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越劇花旦怎樣化妝

越劇化妝問題  http://baike.baidu.com/view/16781.htm?fr=ala0_1_1#7_1  化妝  尹桂芳先生為王君安化妝越劇早期演出男角多不化妝;男演女角時把腦後的辮子散開,梳成髮髻,上搽胭脂和鉛粉;有些草台班的女角化妝,兩頰用紅紙沾水搽腮紅,不畫眉,或用鍋底灰畫眉,稱「清水打扮」。進入上海後的初期,向紹劇、京劇學習演傳統老戲的水粉化妝法,白粉底,紅胭脂,墨膏描眉眼。後來演古裝戲仿效紹劇學,大花面開臉,小丑畫白鼻樑。1942年10月雪聲越劇團上演《古廟冤魂》時,韓義首次給袁雪芬試化油彩妝,之後編導於吟又邀請電影明星為該團作化妝指導,全部廢除水粉上妝,改用油彩。此後數年間,尹桂芳、竺水招、傅全香、錢妙花、吳小樓等在演出新編劇目時,均改為油彩化妝。1946年化妝師陳紹周在越劇《祥林嫂》中成功地化妝了祥林嫂從青年到殘年成為乞婆的舞台造型。越劇界在上海電影界、話劇界化妝師們的大力支持下,不斷研究與實踐,於20世紀50年代初期基本形成具有劇種風格的化妝特點,這就是吸收傳統的水粉化妝法色彩鮮明的優點和電影、話劇化妝柔和自然的長處,形成了色彩明快柔和、線條清新、五官分明,既符合生活又有藝術誇張的特色,給觀眾以柔美抒情的美感。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越劇在編演現代題材劇目時又吸收了美容方法和繪畫化妝法、毛髮粘貼法,塑造了毛澤東、周恩來、魯迅等歷史偉人形象。[7]  髮式和頭飾  男班初期,男演員解開自己頭上的辮子梳上髮髻插朵花,這是最早的髮式與頭飾。後演古裝戲仿照紹劇。用小玻璃管串成排須裝飾髮髻,在髮髻上用頂花裝飾。20世紀20年代學京劇,包大頭,因無條件製備全套「頭面」,改用木質或鐵皮做成定型水片,很少使用全副頭面來裝飾演出。自女班誕生後因女演員留有辮子,就用作「包頭」的「發帘子」和頂級假髮,並與服裝的「私彩行頭」相配合,學習京劇使用「銅泡包頭」(如《別窯》中的王寶釧)、「水鑽包頭」(如《盤夫索夫》中的嚴蘭貞)、「點彩包頭」(如《碧玉簪》中李夫人)所使用的頭飾。20世紀40年代初,袁雪芬演《恆娘》時,改為用自己的頭髮梳古裝頭,把頭面飾件按需選擇使用。之後演員們紛紛改革頭飾,從古裝仕女畫中找根據,開始創造越劇旦角特有的古裝髮式和頭飾,頭飾改繁為簡,改華麗為清麗,頭上以戴珠鳳為主,裝飾花不多,具有簡潔明快的特點。20世紀50年代,為髮式的需要和化妝省時始做假髮頭套。1950年初,華東越劇實驗劇團建立後,首先設置了「化妝管理」專業人員,並相繼配備了造型設計人員,專門繪製按導演要求設計的髮式和頭飾設計圖,後送樣稿到戲劇服裝廠定製,從而打破了傳統頭面飾物的固定模式,把古代生活中的簪、釵、步搖、幗、巾幗、鈕、花鈿等巧妙地運用到舞台人物形象中去。上海越劇的這種創意受到藝術界的重視,上海越劇院的化妝師陳利華、孫志賢等,還曾被邀為上海戲劇學院的專業學生、戲劇導演進修班授課。[7]  髯口  在小歌班初期演古裝戲中男角,有用廟裡泥塑神像的髯口,亦有用黑白紗線製成一排當髯口。開始租用演出行頭後即採用紹劇的髯口。1917年男班進入上海後採用京劇的髯口,後女班演出仍然沿襲之。20世紀30年代末,越劇興起改革,髯口也開始改良。將髯須改短、改輕。20世紀40年代初,老生不用傳統掛須,學習話劇的「粘胡」。後因「粘胡」化妝法既不方便又化時間較多,遂改用銅絲作架子製作各種鬍鬚。大面需用滿腮鬍鬚時不再用「虯髯」,改用「套胡」,小丑不再用「八字鬍」、「吊搭」,而用「夾鼻胡」、「翹胡」,被統稱為「改良胡」。傳統「滿口」不見嘴唇,改良胡用粗銅絲彎曲成型,嘴唇外露可見。20世紀60年代上海越劇演古裝劇時全部用改良胡,鬍鬚原料以人發和氂牛毛為主,摻入羊毛,後將毛髮勾在肉色絲絹或網眼紗上。演現代劇目:少數民族劇目及外國題材劇目時,一般均採用粘貼的辦法。[7]
推薦閱讀:

哪些品牌的口紅值得買嗎?
對於化妝新手,這篇是相當的詳盡透徹
現實中你看上去是否漂亮究竟是由什麼因素決定的?(下篇)
不知道你的臉型該怎麼化妝,看這裡!
就因為幾秒鐘,一條鮮活的生命沒有了

TAG:化妝 | 越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