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的語言(二)---形象化及其構成手段(原創) - Qzone日誌

大家知道,「抒情言志」「象情達意」是詩人最喜歡錶現的伎倆,想像與聯想也是詩人的最愛。不過詩中情景交融、意象相依的畫面確實讓人神往,禁不住的一幅幅畫面撲面而來: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長佇遠眺中珍藏著對友人的依戀惜別,表達的是惜別的惆悵。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看似白日依傍著群山已經沉沒,想像的是黃河滔滔,大海奔流。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絕美的一幅荷池蜻蜓的戲圖,「早」字在這裡顯得特別的不安分。

「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這裡表現了春天到來之後一片欣欣向榮的繁茂景象。

「半匹紅綃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句中 「系」字極富動感,看似無意,實卻伴隨著無奈。

「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寂寞的另一種表達。

「我應該是馬,流浪的野馬/一身純黑,在陽光下閃亮/在水邊優傷/鷂鷹啊/守候己久的漂泊開始仰起前蹄/雙翅如風,疾如閃電/讓我們在風雨之後相愛/在草原的深處撫養自己的孩子。」中鷂鷹大家大多沒有見過,作者則以「馬」為喻使之栩栩如生,躍然紙上。而「鷂」還喻指作者崇拜的一種人。

昨日《你是誰》圈子中博友「風中柳」發表的《秋思》:「這暖暖的陽光/穿過人的心/流淌於天際/秋天的雲也這樣多思」,其中「穿」、「流淌」的感覺真好,「雲也這樣多思」很是生動。

這些詩句給人的感覺就是直觀、形象和生動,並由於形象有生動,而讓人記憶猶新,印「象」最深的自然為人傳誦,而成了名句。

恩格斯說:「我們當然只能吃和李子,但不能吃水果,因為沒有人能吃抽象的水果。」由此看出,具體的才是可感的,如陽光、白雲、炊煙等;而抽象的原理、公式、概念之類,是非感性的,接觸多了會煩的。

其實,人們戀上詩也應該是從具體如人的外觀及氣質(具體形象)開始的。沒有「具體」的依託,光是抽象的概念、公式、理論等,沒有幾個人會喜歡的,談何印象!詩作為一門語言藝術,它的語言不應是思辯的語言,而該是可感的語言;不應是抽象的說理,而該是形象的陶冶。而作為詩的形象大使,形象好比一個人的「穿戴」與精神面貌,「形象性」理所當然就應為其名牌產品之一。正因為詩的情景交融、形象生動,那麼逼真可感,那麼鮮活動人,才打動了多少年輕態的心。因此,詩人容易激動的心在這裡可以得到解釋。因此,具體可感生動而不抽象,是為詩之道,當努力為之。

那麼,詩的語言是如何形象化的呢?在這裡還是先認識「文學形象」吧。凡是能夠激發人們感性想像的語言表現都可以稱之為形象。根據語言的形態表現及其想像的特點,可以把文學形象分為三類:語象、形象、意象。因形象與意象概念較簡單直接,較好理解,涉及的修辭手法等也不多,這裡側重說明語象。

1、 語象:即由各種語言用法所創造的、非描摹性的、能引起讀者具體感受和豐富聯繫的「語言級形象」(這種提法強調語言的修辭性)。它側重在表現各種感受的語言用法上,而表現出的具體的形象則為具象。有以下幾種表現方式:

①比喻:「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既能想像到葉子的形狀與質感,也可以抽象感受到它的美,不錯吧?!

②通感:是一種心理語言現象,它是為了把一種不易言傳的感覺表達的更為充分、具體,而借用另一種感覺描寫來實現的手法,它是作者豐富的感受經由聯想和想像,形成文學的具象性的過程,由此形成的豐富感受甚至會超出某種複雜感官的感覺範圍,出現「感覺挪移」的現象,形成五官感覺彼此打通的「通感」。人的感情是複雜的。如看到紅色,會想到的東西很多如火,進而想到熱,感受到溫暖,這就是一個從視覺到內心感覺的轉移。這種手法在文學中應用很多,如:

A、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這裡由嗅覺轉換到歌聲,真有他的!

B、水光山色與人親,說不盡,無窮好。

----句中「水光山色」為視覺,但「與人親」了,就有了觸覺,覺得美景正與自己在親近了,這也是靜態「水光山色」與動態「與人親」的完美結合。

C、「樹上的知了潑瀉下來的百合花也似的聲音」中「知了」「潑瀉」「百合花也似的聲音」的通感耐人尋味。

D、「低語的耳朵將注視著愛情被鼓聲送走-----/我的鼻孔將看見愛情的呼吸像灌木叢一樣燃燒。」

E、「我將你的微笑咽下/把你的柔情絲綢」

③形、聲效果。這是一種利用文字的組合變化及聲音動感效果來表現形象的方法。

A、體現在字形上如:「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中字形AABB的組合型疊用,拉長了音節,給人一種低沉、月綿綿無盡的感受。另一方面,這些字連用偏旁「三點水」,很容易使人聯想到雨水淅淅瀝瀝的感覺,也有助於表達無盡的衰愁。

B、語言中的標點同樣是語象的載體。如:「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中的「?」在視覺上顯得彎彎曲曲,看到之後引起人思維上的停頓與思索。又如:「啊!多討厭的天氣!」-----。這裡多次使用「!」,在視覺上像一個濃墨點,而給人帶來的感受卻是飽滿的情感傾泄,是濃烈的情感流露。

C、語言本身的形聲效果。如許多的動詞等可以讓人體會到音樂上的感受:「哭、笑、流、叫、跳、倚」等;又如:「全都亂了,全都忘了,全都顧不上了,他了權和錢,錢和權,奪,反奪,反反奪,反反反奪和最最最最最以外,誰能顧得上別的事情呢?」這裡句中的節奏不斷加快,讓讀者感受到當時的場景的混亂急促。人心的慌亂。「權」、 和「錢」是疊韻詞,兩次反覆使用,體現了金錢與權勢的相互糾結以及不可言說的微妙關係。

總之,有關表達形象聲音、語調、形體等的各種手法都可以算作是這種手法的應用。如押韻、雙聲詞(尋尋覓覓)等。

另外,擬人、誇張、興、物化等手法已經在《走近幽默》與《詩歌技巧》中分別有過介紹,在此粗淺說明。

①擬人,亦即物境人格化。物化,亦即人格物境化。它往往把人比附外在可感性景物,用以渲染和烘托出詩人內蓄的思想感情。

②誇張,詩的誇張,就是抓住對象的某一特徵,從性質、狀態、數量或知程度上加以誇大鋪張,從而鮮明地突出事物的某一方面特點,在情感上給讀者以最大的衝擊。誇張不僅使詩意生動,而且擴展了詩的氣勢,豐富了詩的內涵和魅力。

③興, 它往往在一首詩的結尾或開頭,先用各種與詩的思想感情有一定聯繫的景物進行渲染、烘托的一種手法。它用得較少,我在這裡就不多說明了。

2、形象:狹義文學形象就是指能夠引發視覺聯想和想像的描摹性形象,即通過語言的「指物」功能在概念上生成形象,這是最直接、最初步、最基礎的文學形象。在表達上,基本是描寫。限於篇幅,此部分本人從網路上另外下載,不再起草,可以到本人博客中查找相關資料。

3、 意象:為表現思想感情所創造的形象,往往表現為「情景交融」,如「人比黃花瘦」。因其隱喻性和象徵性,使所描寫的藝術形象更具內涵,也更耐人尋味,具有更大的藝術魅力。

一篇文章要有文采,必然是形、聲、情的和諧統一。它是對能夠直接引發視覺聯想的物象的描摹;形與形或者形與聲的聯合往往會構成「語象」,即它會形成一種修辭(如:比喻---形A形A,擬人---形A形B,通感---形聲或其它),來激發我們的視覺、聽覺以及其它感覺,從而產生一種想像;形文、聲文和情文的融合就形成了「意象」,通過意象,把主觀之情與客觀的形或聲融於一體,達到情景交融。

形象與意象有時是統一的,或是可以相互轉化的。如果形象中融入了接收者的主觀經驗、聯想或是情感等等,產生了意境,那形象就是意象。意象側重的是意,而不是象,只要有情的成分摻乎其中,就是意象,這也是形象與意象的主要區別之一。


推薦閱讀:

攝影必須掌握的7個攝影知識點 - 小利的日誌 - 網易博客
溫婉悠閑的世界客都——梅州 - Qzone日誌
老北京酸梅湯 (馬伯庸 日誌)
4.6實盤日誌
淺談《易經》---風水文化 - 渭北易學大師的日誌 - 網易博客

TAG:語言 | 形象 | 原創 | 日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