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床
07-18
話說中國古代床具的歷史沿革與變遷一個傢具形態的產生,與當時的社會背景、經濟、政治、文化和生活方式等方面是分不開的。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孕育了燦爛的傢具文化,以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為核心的傳統文化、對異地文化的兼容並蓄,以及古代匠師群體藝術思維的火花和社會發展脈絡等在傢具形式上均得到充分地體現,因而我國古代傢具都表現出深邃的文化精神和意境,其中被視為「愛與情感的港灣」的床也不例外。據《詩經·小雅·斯於》載:「乃生男子,載寢之床」;《詩經·幽風·七月》載:「十月蟋蟀入床下」;《周禮·夭官·玉府》記之:「掌王之燕衣服,衽席,床第,凡褻器」等,還有許多史書都有關於「床」的描述,而且其材料多為木、竹和藤等。這足以說明,床的出現,在我國至少有了3000多年的歷史。 在人們生活方式還在穴居和巢居的遠古時期,由於當時的社會環境和人們日常生活得不到保證,因此沒有現代意義上的傢具陳設物。為了避免潮濕與寒冷,人們只能用茅草、樹葉、樹皮或獸皮之類鋪在地上,這就是最古老的傢具——席,有些人視其為床榻之始。與其說席是床榻之始,倒不如說是傢具之始,由於當時條件的限制人們的生活起居還只能在席上進行,那個時期的席可以說是蘊涵了現代傢具的基本功能要求,但在形式上還沒有發展完善,而是停留在最原始的狀態。●夏商周時期 夏、商、周是中國奴隸制社會逐步形成和成熟時期,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孕育期。從文獻記載和考古發掘來看,商**始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已發現的當時史料的甲骨卜辭已有10餘萬片。這些甲骨卜辭記截了祖先們征伐、祭祀等各種活動的情況,也有關於傢具方面的記載。例如,「宿」好似人坐卧在室內,「夢」尤如人卧於床榻上,「疾」像病人因疼痛而汗滴如雨躺卧在床上。許慎在《說文解字》釋為「判木為片,即制木為板」,其中的木片就是床的解釋。 殷商的文獻記載在《易經》有:「巽在床下,用皮巫紛若,言無咎,……巽在床下,喪其資爺,貞凶」。「巽卦頗吝,其中言喻,一人生病後驚恐而伏於床下,巫師施以巫術則平安無事,或有賊人入室,病人藏匿床下,喪失財產,結果凶。」從卦中可以看見場面的恐怖和憂慮,病人伏於床下(巽、伏的意思)。在這裡,床雖然僅僅起到道具的作用,但可以推斷,商期已出現了床,而且高度不低,下可容人。 夏、商、周,形成了天地崇拜的宗教意識,其傢具也成為人與神溝通或顯示皇權顯赫的工具,帶有濃厚神秘的宗教色彩。傢具的使用功能主要為祭器,在造型上運用對稱、規整的格式和安定、莊重的直線,來體現威嚴、神秘和莊重之感,且等級制度非常的森嚴。西周的統治者還根據席的優劣和裝飾特點規定了嚴格的「五席」制度。《周禮·司几筵》上規定,司几筵主管五種席墊的名稱和品質,辨別用途以及陳設的位置。五席分別為:莞席、藻席、次席、蒲席和熊席。五席的質地和特點並無等級貴賤之分,在使用中常以茵席的多寡來體現等級差別。《禮記·禮器》中說:「天子之席五重,諸侯之席三重,大夫再重。」意為無論哪種席子,凡為天子設席必五重,諸侯三重,大夫二重,不包括下層的筵。可見周代的傢具從材質、裝飾到色彩都要嚴格按照等級與名分來行事,不可逾越禮制。 ●春秋戰國時期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傳統文化發展的雛形期,奴隸制的社會制度出現動搖的趨勢,貴族壟斷學術文化的局面被打破,出現了諸子蜂起、百家爭鳴的學術氣氛。儒法人道顯赫,道墨天道昭著,人們共同關注現實和社會的人生問題,各種學說在相互吸收、滲透中發展。隨著傳統典制的消亡,宗教觀念也迅速褪色,從而結束了特定的文化使命。這個時期的傢具所表現的理性和民間意趣日見蔓延,藝術風格一改先前的神秘和沉重,出現了精雕細琢、鏤金錯彩和奢侈豪華的氣象。裝飾特點集繪畫、雕刻於一身,採用自然景觀、植物圖案和想像吉獸為表現主題,用象徵和聯想來表達理性與浪漫的覺醒,折射出崇尚自然之美和浪漫主義的情調。 春秋戰國時期大部分的生活用具為漆器所代替,漆工藝得到較大的發展。從大量的出土實物中得知,春秋戰國出現的漆木床、彩繪床等為後來的漢代成為漆傢具高峰期奠定了基礎。《戰國策》中說,戰國四公子之一的孟嘗君出遊到楚國時,曾向楚王獻「象牙床」。有關床的實物記載,當以1957年在河南信陽長台關一處出土的戰國漆繪圍欄大木床為代表,是目前所見最早並保存完好的實物。大木床由床身、床欄和床足三部分組成,周圍有欄杆,欄杆為方格形,兩邊欄杆留有上下床的地方,長 2.18米,寬1.39米,足高0.19米。這張床又大又矮,適合人們席地而坐的習慣。床框由兩條豎木,一條橫木構成,在此床框上面鋪著竹條編的活床屜。床身通體髹漆彩繪花紋,工藝精湛,裝飾華麗。由此可以看出,當時的床已很普遍,而且製作水平已相當高。這時的漆器除髹漆彩繪之外,還有雕刻、鑲嵌等工藝手法,這不僅對器物起保護作用,更因漆飾和造型體現的藝術風格使人百看不厭,開創了傢具工藝品的新歷史,隨著人們審美意識的增強,傢具不僅具有使用功能,又兼有欣賞價值和觀賞功能。 ●秦漢時期 秦漢時期,中國封建社會處於一個大統一的時期,文化、經濟繁榮,尤其是絲綢之路的開通,溝通了中國與西亞、歐洲和非洲各國的文化和經濟交流。當時人們的起居方式仍然是席地而坐,室內的傢具陳設基本延續了春秋戰國時期的席、床、榻、幾、案的組合格局,漆木傢具完全取代了青銅器而佔據主導地位。 從秦漢時期的壁畫、畫像磚、畫像石、漆畫、帛畫、雕塑和板刻中可以推斷,床榻是當時使用最多的傢具之一,主要供人坐、卧、寢,逐步形成了以床榻為中心的起居形式。到了漢代,床的使用範圍更加廣泛,日常生活中的各種活動如宴飲、待客、遊戲、讀書和睡眠,乃至朝會、辦公都在床上進行。河北望都漢墓壁畫中的「主記史」和「主薄」各坐一榻,兩榻形制、尺寸基本接近,腿間有弧形券口牙板曲線,榻面鋪有席墊。另外,在江蘇徐州洪樓村和茅村的漢墓畫像石上,有一人獨坐於榻上,而徐州十里鋪東漢墓畫像石中,也有一人端坐榻上的刻畫。河南鄲城出土的漢榻為長方形、四腿,長0.875米、寬0.72米、高0.19米,腿足截斷面是矩尺形,腿間也有弧形曲線,榻面上刻有隸書:「漢故博士常山大(太)傅王君坐榻」。床榻興起盛行,對其進行裝飾也悄然升溫。《釋名》載:「帳,張也,張旋於床上」。可見,秦漢床上始施以床帳,冬設幔帳避寒,夏施蚊帳避蠅。 漢朝人許慎在《說文》中稱床為「安身之幾坐也」,明確說是座具。還有一種稱為「匡床」,又叫「獨坐座」,顯而易見是單人的座具。漢代劉熙《釋名·床篇》云:「人所坐卧曰床裝也,所以自裝載也。」當時的床包括兩個含義,既是座具,又是卧具。西漢後期,又出現了「榻」這個名稱,是專指座具的。河北望都漢墓壁畫、山東嘉祥武梁祠畫像石和陝西綏德漢墓石刻中,皆有坐榻的圖像。《釋名》說:「長狹而卑者曰榻,言其榻然近地也。小者獨坐,主人無二,獨所坐也。」 《通俗文》說:「三尺五曰榻,獨坐曰枰,八尺曰床」。《後漢書》中記東郡太寧「冬日坐羊皮,夏日坐一榆木板蔬食出界買鹽鼓食之」。床與榻在功能和形式上有所不同,床略高於榻,寬於榻,可坐可卧;榻則低於床,窄於床,有獨坐和兩人坐等,秦漢時期僅供坐用,後演化變成可坐可躺。 ●魏晉時期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上大動蕩、大分裂持續最久的時期。這時出身世家的文人階層開始厭倦動蕩不安的生活方式,但又苦於無法改變這種生活方式,於是談玄之風盛行。佛教以其「一切皆苦」、「諸行無常」的基本教義迎合了當時的社會心理,並迅速的傳播開來,對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出現了新的起居習慣,使席地而坐不再是唯一的起居方式,為隋唐五代垂足起居方式與席地坐起居方式的等肩並存奠定了基礎。 魏晉延續了秦漢時期以床榻為起居中心的方式,屏風與床相結合而形成帶屏床,也是這時的新形式。床榻的新形式不斷出現,其中三扇屏風榻和四扇屏風榻極受貴族人家的寵愛,此時期床榻的高度顯然增加,床體較大,在《女史箴圖》、北齊《校書圖》中得以印證。東晉畫家顧愷之在《女史箴圖》中所畫的床,其高度已與今日相差無幾,床的下部以門做裝飾,人們即可伽趺於床上,又可垂足坐於床沿。在顧愷之的另一《洛神賦圖卷》中,床上還出現了依靠用的長几、隱囊和半圓型憑几。榻在這個時期有了新的發展,在北齊《校書圖》中,出現了一座門式巨榻,榻上坐4人,還放有筆、硯和投壺,使人會文之餘,還可遊戲娛樂。 ●隋唐五代時期 隋唐時期,結束了前朝350餘年的割據局面,把中國帶入了一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唐朝的社會經濟發展很快在文化藝術上豐富多彩,由於大興宮室和貴族府第,傢具產業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從出土的實物來看,墓葬壁畫和傳世繪畫都顯示出唐代傢具的造型裝飾風格,其箱形床榻表現出寬大、厚重、豐滿華麗的特點,這與博大旺盛的大唐國風一脈相承。人們的起居習慣呈現席地跪坐、伸足平坐、側身斜坐、盤足迭坐和垂足而坐同時並存的情景,高型傢具在逐漸推廣。 唐代床的造型雍容華貴,又不失清新活躍,具有鮮明特色。在結構上,壺門結構開始盛行,遒勁古樸,曲直相濟,不僅增加了裝飾美,還特彆強調了傢具的剛度和防潮性能,因此壺門結構成為唐代傢具的重要特徵。盛行於唐、五代的高型床榻,吸取了傳統建築中大木樑架的造型和結構,梁架柱多用圓材,直落柱礎。下舒上斂,向內傾仄。柱頂安榻頭,以橫材額枋、雀替等連接,成為無束腰傢具。另一種是吸取建築中的壺門形式和須彌座等外來形式,如唐敦煌壁畫的壺門床、壺門榻,雲崗北魏浮雕塔基和晚於唐的王建墓棺床都是須彌座,皆束腰。而且須彌座束腰部分與壺門床榻四側旁板一樣,平列壺門。唐後床榻裝飾趨簡,壺門也由每側面平列二、四個壺門簡化為一個壺門。 唐、五代在中國傢具形式變革發展的歷史中處於一個特色的過渡階段,是高型傢具和矮型傢具並存的歷史時期,而後「垂足而坐」為人們起居的主要形式和習慣。在傢具風格方面五代又一改唐風,另立新意,變唐傢具之厚重為輕簡,渾圓為秀直。《韓熙載夜宴圖》、《勘書圖》和《重屏會棋圖》等畫中傢具的造型裝飾與唐傢具明顯不同,產生了新的品種——圈椅、欄杆床,顯著地表現出家具體態的秀麗和裝飾的簡化,因而五代的傢具是宋代傢具簡練、質樸新風的前奏。五代十國的傢具不太追求花飾,趨於樸實無華,從《韓熙載夜宴圖》中可略見一斑。韓熙載當時為中書舍人,奢華淫樂為最,府中傢具應是上層社會的典型代表,但觀畫中床等傢具式樣大都簡潔素雅不作過多雕飾。只有在描寫宮廷生活的《宮樂圖》中的傢具才有花飾,保留了唐代遺風。 ●宋元時期 宋元是我國傢具史上的重要發展時期,中華民族的起居方式由席地坐轉變到垂足坐。宋代傢具一反唐代渾圓與厚重變圓形體為矩形體繼承和發展了五代的簡潔秀氣,樣式變化不大,大多無圍子,所以又有「四面床」的稱呼。五代時期的傢具受到梁木構架的影響,漸漸脫離了唐代的壺門結構,到了宋代框架結構己基本成熟,這也成為宋代傢具清秀的造型的一個基礎,為明式傢具高峰期的到來拉開了序幕。床榻喪失了作為座具的功能,只用於卧息睡眠的專用傢具。宋代以及稍後的遼、金時期,中國傢具的發展出現了一個小小的高潮,高檔傢具系統建立並完善起來,在總體風格上呈現挺拔、秀麗的特點。這一時期的床榻在式樣上更加美觀,裝飾上承襲五代風格,趨於樸素、雅緻,不作大面積的雕鏤裝飾,只取局部點綴以求畫龍點睛的效果。 如果說唐代傢具的華麗,只能是統治階級的「陽春白雪」,那麼到了宋代,傢具才真正成為走入平常百姓家中的產品。這時的家具體現出了更人文、更工藝、更科學的構創思想。如山西汾陽金墓彩繪壁畫中的卧床,不僅單處一室,且在其兩側各置一扇固定的隔扇門。隔扇與門板面心皆雕飾如意、菱花等紋樣,床上設有床帳,床後靠牆處設有床圍,床座外側為封閉式擋板,體現出傢具組合裝置的人文與科學,及裝飾工藝的精巧與完美。 宋代榻的型制也較豐富多樣。《搗衣圖》中的壺門榻,《聽阮圖》中的托泥榻,《高僧觀棋圖》中的榻的形式,在《槐蔭消夏圖》中生動地描繪了一位老者,有躺卧在槐蔭下的榻上乘涼消暑的情景,圖中可見壺門帶托泥式,榻面四角為45度格角榫連接。造型製作十分精美,尺度宜人,顯示了宋代床榻生產的較高水平,宋代通常在榻上髹漆,但裝飾與髹漆規定嚴格,士庶僧道無得以朱漆飾床榻。 ●明清時期 明初恢復經濟的措施使社會經濟得以復甦,社會生產得到發展,農業手工業得到了更大的發展,工具也愈加發達,城市的規模擴大數量增加,江南園林的建造等這些方面都刺激了傢具的發展。鄭和7次下西洋促進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和技術交流,從盛產高級木材的南洋諸國運回了大量的花梨木、紫檀木等傢具原料,從此南洋諸國與中國來往密切。傢具至明代已是品種齊全,造型豐富,藝術風格漸趨成熟,可以說是中國傢具的成熟期和總結期。這一時期也堪稱中國床榻製造技術和造型藝術的黃金**。 明代的卧具主要由床與榻兩大類組成。其中榻類又分平榻、楊妃榻和彌勒榻3種,床類又分成兒童床、架子床和拔步床3個系列,各具特色和功能。 平榻,儉樸簡單,由四腿支撐榻面構成,榻面多作棕藤屜面。民間布衣多用之。 楊妃榻,又稱美人榻,多供婦女小卧、靠坐休息之用。尺度較小,製作精良,棕藤屜面較窄,榻的一端為曲尺形圍子。 彌勒榻,又稱羅漢床,榻體分有束腰和無束腰兩類,其左右和後面裝有圍欄,但不帶床架,圍欄多用小木做榫攢接而成。最簡單的用3塊整木板做成,圍欄兩端做出階梯型軟圓角,既樸實又典雅。這種床雖然也可用於日常睡眠,但主要是用於日間起居,常常放於廳堂間,就像今天的沙發一樣。 兒童床,長寬尺寸小,高度偏低,四周設置護欄。 架子床,是中國古床中最主要的形式。床體多為棕藤軟屜,通常的做法是四角安立柱,床頂安蓋,俗謂「承塵」,頂蓋四圍裝楣板和倒掛牙子。床面的兩側和後面裝有圍欄,床前不設圍子,便於上下。多用小塊木料做榫拼接成多種幾何紋樣。因為床有頂架,故稱架子床。另有一類架子床,在床前兩角柱間增設二柱,形成中間寬、兩側稍窄的立面分割。兩柱間也增設圍子,中間開間十分明確,因其共有6根柱,故又名「六柱床」。 拔步床,俗稱 「八步床」,比架子床要龐大,是卧具中最大的。其外形好像把架子床安放在一個木製平台上,平台長出床的前沿二、三尺,平台四角立柱鑲以木製圍欄。還有的在兩邊安上窗戶,使床前形成一個小廊子,廊子兩側放些桌凳小傢具,用以放置雜物。拔步床雖在室內使用,卻很像一幢獨立的小屋子,成為房中房、室中室。 清代康熙之前的床榻沿襲了明代的式樣風格和特點,但自乾隆時期起,驟起變化。明式傢具的特點是「用料合理,樸素大方,堅固耐用」。此時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清式風格的傢具製作多強調「繁縟多致,堅固鼎立,富麗堂皇」,如故宮收藏的一件清代紫檀木架子床,不僅用料粗壯,形體高大,且四足及牙板,床柱、圍欄和上眉板等全部鏤刻雲龍花紋,床頂還有近40厘米高的紫檀木雕雲龍花紋毗盧帽,工藝相當複雜、精湛,從整體上看,既玲瓏剔透,又恢弘壯觀,給人一種莊嚴華麗之感。 床的歷史悠久,其造型特徵卻與**背景息息相關。隨著**的變遷,現代床的特徵主要表現在種類繁多和新的材料的不斷應用,以及人們對床的健康和舒適度的要求。床的流行趨勢主要表現在床頭的造型、床的材料、尺寸和床頭櫃的變化等方面。從傢具發展狀況來看,現代傢具的設計正趨向技術上先進、生產上可行、經濟上合理、款式上美觀和使用上安全等方向發展。當今的傢具設計界越來越認同並接受一種新的設計觀念——設計新傢具就是設計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休閑方式和娛樂方式。越來越多的設計師對「傢具的功能不僅是物質的,也是精神的」這一理念有更多、更深的理解。現代床的設計正朝著實用、多功能、舒適、保健和裝飾等方向發展。總之,風格上不斷變化,功能上不斷更新,工藝技術上不斷完善正是我國床具設計的發展方向。這裡有千工床,踏步床,架子床,有價值幾萬,幾十萬,幾百萬,幾千萬,上億的都有,您能惠眼識寶嗎!一生在世,半生在床。古人對床似乎有著特殊的情結,特別是古代大戶人家,更是不惜工本地把大量的精力、人力、財力花在了製作婚床上。 千工床又名踏步床,顧名思義是指一天一工,一件婚床需要花費工時千工之多,也就是三年多的時間才能製作好一張婚床。可見做工之奢華,費工之浩大。婚床是古人婚房的中心,不但是主人休息的地方,更是傳宗接代的神聖傢具。因此,古人對婚床的做工當然非常講究。
這張千工床,有三進,整整佔了半個房間,上有卷篷頂,下有踏步,踏步前有雕花柱架、掛落、倚檐花罩組成的廊廡。廊廡右邊安放二斗二門小櫥,上置燈台,故又稱點燈櫥;右邊放馬桶箱,把馬桶不雅之物藏於箱內。後半部是床鋪,有雕花門罩、垂帶、遮枕,床三面圍有擴裝式的雕刻以及彩繪屏風。題材大多是古典名著、民間故事、戲劇人物、神仙等,踏步床木雕裝飾內容總離不開多子多福、喜慶吉祥等美好願望。
楠木漆金婚床,床兩邊雕一對花瓶,意為平平靜靜;花瓶上是蓮花蓮蓬,祈求連生貴子;中間雕和合二仙,象徵家庭美滿,夫妻恩愛。
這是一張沉香床,重達一噸,光材質就要五個億。
東陽千工床,雕有魁星點狀元、八仙過海、劉關張桃園三結義等多幅人物典故圖,所雕人物栩栩如生,所有的雕刻均為鏤空木雕,真漆真金貼面,精雕細刻,充分展現了高超的東陽雕刻藝術。
推薦閱讀:
※中國女性與女權主義的困境
※衛計委:中國是出生人口性別比失衡最嚴重的國家
※詹天佑—中國鐵路之父
※中國佛塔之演變(2)
※中國歷史上十大謀士之6郭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