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放:勸諫而被流放的問題
【原文】平1生於國兮,長於原野。言語訥2澀3兮,又無強輔。淺智褊4能兮,聞見又寡。數言便事兮,見怨門下。王不察其長利兮,卒見棄乎原野。伏念思過兮,無可改者。群眾成朋5兮,上浸以惑。巧佞在前兮,賢者滅息。堯舜聖已沒6兮,孰為忠直?高山崔7巍兮,水流湯湯8。死日將至兮,與麋鹿同坑。塊9兮鞠10,當道宿,舉世皆然兮,余將誰告?斥逐鴻鵠11兮,近習12鴟梟13,斬伐橘柚兮,列樹14苦桃。便娟15之修竹兮,寄生乎江潭。上葳16蕤17而防露兮,下泠泠18而來風。孰知其不合兮?若竹柏之異心。往者不可及兮,來者不可待。悠悠蒼天兮,莫我振19理。竊怨君之不寤20兮,吾獨死而後已21。
【譯文】屈原我生於國中兮,成長於原野。言談遲鈍不流暢兮,又無強勢之輔佐。智慧淺顯才能狹小兮,聞見又寡少。多次言說方便事宜兮,卻見怨於權貴。君王不察長遠利益兮,於是棄我於原野。暗自思考過錯兮,我無過錯可改。眾人群聚兮,對上浸潤以迷惑。巧言令色君前兮,賢者都滅息。堯舜聖明已沉沒兮,誰能作為於忠直?高山巍峨兮,水流浩蕩。我的死日將至兮,將與麋鹿同坑葬。孑然孤獨兮獨匐匍,倒在道上就歇宿,舉世都是如此兮,我將向誰來告訴?他們斥逐鴻鵠兮,接近鴟梟來調節,砍伐橘柚樹兮,陳列種植苦桃。姿態柔美之修竹兮,寄生在那江潭邊。頂上枝葉防露水兮,下部清涼而有風。誰知曉君臣不合兮,就象竹與柏之異心。過去的已追不上兮,未來的不可待。悠悠蒼天兮,也不來顯揚我之理。私下埋怨君王不覺悟兮,我只有死後才能停。
【說明】所謂「七諫」,即七次勸諫,《初放》是《七諫》組曲的第一篇,也是第一次勸諫。屈原首先介紹了自己的出身來歷以及社會背景,敘說自己因為多次言說而得罪權貴,因此被流放。他感慨世道混亂,賢者滅息,堯舜的聖明精神已經消失不見,而只有自己還在堅持。他抨擊楚王昏庸,小人營私,他堅持著獨立精神,再怎麼窮困也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污。這種誓死抗爭的精神,就是作者「公天下」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體現。
——————————————————
【注釋】1.平:屈原之名。屈原:(約公元前340—前278) 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名平,字原。楚國貴族出身,任左徒,兼管內政外交大事。他主張對內舉賢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後因遭貴族排擠,被流放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5月秦軍一舉攻破楚都郢。他懷著亡國的悲痛,在長沙附近汩羅江懷石自殺。
2.訥:(nè吶)《老子·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論語·里仁》:「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賈子·道術》:「論物明辨謂之辯,反辯為訥。」《說文》:「訥,言難也。」這裡用為語言遲鈍之意。
3.澀:(sè色)說話、寫文章遲鈍艱難、生硬、不流暢。《楚辭·七諫》:「言語訥澀兮,又無強輔。」《說文》:「濇,不滑也。」《宋書·南郡王(劉)義宣傳》:「生而舌短,澀於言論。」
4.褊:(bian貶)《詩·魏風·葛屨》:「維是褊心,是以為刺。」《文子·自然》:「一人被之不褒,萬人被之不褊。」《左傳·昭公元年》:「以敝邑褊小,不足以容從者。」《孟子·梁惠王上》:「齊國雖褊小,吾何愛一牛?」《韓非子·亡征》:「變褊而心急,輕疾而易動發。」《鶡冠子·度萬》:「其孰能以褊材為褒德博義者哉?」《說文》:「褊,衣小也。」這裡用為狹小之意。
5.朋:(péng棚)《易·咸·九四》:「憧憧往來,朋從爾思。」《書·益稷》:「朋淫於家,用珍厥世。」孔傳:「朋,群也。」《管子·參患》:「行邪者不變,則群臣朋黨。」《韓非子·人主》:「左右近習朋黨比周以制疏遠。」《廣雅·釋地》:「八家為鄰,三鄰為朋,三朋為里。」這裡用為群聚之意。
6.沒:(mò莫)《詩·小雅·漸漸之石》:「山川悠遠,曷其沒矣。」《莊子·大宗師》:「夢為魚而沒於淵。」《莊子·列禦寇》:「其子沒於淵。」《荀子·議兵》:「若赴水火,入焉焦沒耳。」《說文》:「沒,沉也。」這裡用為沉沒之意。
7.崔:(cuī催)《詩·周南·卷耳》:「陟彼崔嵬。」《詩·齊風·南山》:「南山崔崔。」《詩·小雅·谷風》:「維山崔嵬。」《楚辭·九章·惜誦》:「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雲之崔嵬。」《說文》:「崔,大高也。」《樂府詩集》:「大山崔,百卉殖。」這裡用為高大之意。
8.湯:(tāng鏜)《書·堯典》:「咨!四岳,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詩·齊風·載驅》:「汶水湯湯,行人彭彭。」《詩·小雅·沔水》:「沔彼流水,其流湯湯。」《詩·大雅·江漢》:「江漢湯湯,武夫洸洸。」《莊子·天地》:「挈水若抽,數如泆湯,其名為槔。」這裡用為水勢浩大、水流很急的樣子之意。
9.塊:(kuài快)見「塊」。《楚辭·九辯》:「塊獨守此無澤兮,仰浮雲而永嘆!」《莊子·應帝王》:「塊然獨以其形立。紛而封哉,一以是終。」《荀子·君道》:「塊然獨坐,而天下從之如一體。」劉琨《答盧諶書》:「塊然獨立,則哀憤兩集。」這裡用為孤獨、孑然之意。
10.鞠:(jū居)匐匍。《楚辭·七諫》:「塊兮鞠,當道宿,舉世皆然兮,余將誰告?」
11.鴻鵠:即天鵝。因飛得很高,所以常用來比喻志向遠大的人。《孟子·告子上》:「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史記·陳涉世家》:「鴻鵠之志。」《說文》:「鴻,鵠也。」南朝梁丘遲《與陳伯之書》:「慕鴻鵠以高翔。」
12.習:(xí席)《易·坎·辭》:「習坎,有孚,維心,亨。行有尚。」《書·大禹謨》:「龜筮協從,卜不習吉。」《管子·七法》:「漸也、順也、靡也、久也、服也、習也、謂之化。」《晏子春秋卷五·內篇雜上》:「嬰聞汩常移質,習俗移性,不可不慎也。」《左傳·隱公五年》:「明貴賤,辨等列,順少長,習威儀也。」《論語·學而》:「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孟子·盡心上》:「行之而不著焉,習矣而不察焉。」《荀子·勸學》:「方其人之習君子之說,則尊以遍矣。」《韓非子·主道》:「因能而使之,是謂習常。」《大戴禮記·子張問入官》:「既知其以生有習,然後民特從命也。」盧辯註:「生,謂性也;習。調節也。」這裡用為調節之意。
13.鴟:(chī吃)貓頭鷹一類的鳥。又名鴞角鴟、怪鴟、鵂鴟。比喻兇殘的惡人。鴟鴞(xiāo肖):貓頭鷹。比喻兇殘的惡人。《書·呂刑》:「罔不寇賊,鴟義姦宄。」《詩·豳風·鴟鴞》:「鴟鴞鴟鴞,既取我子,無毀我室。」《詩·大雅·瞻卬》:「懿厥哲婦,為梟為鴟。」《管子·小匡》:「夫鳳凰鸞鳥不降,而鷹隼鴟梟豐。」《荀子·賦》:「螭龍為蝘蜒,鴟梟為鳳皇。」
14.樹:(shù豎)《詩·小雅·鶴鳴》:「樂彼之園,爰有樹檀,其下維萚。」《管子·權修》:「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禮記·中庸》:「人道敏政,地道敏樹。」《史記·呂不韋傳》:「不以繁華時樹本,即色衰愛弛後,雖欲開一語,尚可得乎?」這裡用為培植、培養之意。
15.娟:(juān捐)姿態柔美。《楚辭·遠遊》:「雌蜺便娟以增撓兮,鸞鳥軒翥而翔飛。」《楚辭·大招》:「豐肉微骨,體便娟只。」唐杜甫《寄韓諫議注》:「美人娟娟隔秋水,濯足洞庭望八荒。」
16.葳:(wēi威)《管子·度地》:「利以疾薅殺草葳,使令不欲擾。」《楚辭·七諫·初放》:「上葳蕤而防露兮。」《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葳蕤自生光。」這裡用為草木茂盛,枝葉下垂的樣子之意。
17.蕤:(ruí緌)草木的花下垂的樣子。《楚辭·七諫·初放》:「上葳蕤而防露兮。」《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妾有綉腰襦,葳蕤自生光。」
18.泠:(líng玲)清涼、冷清的風。《莊子·齊物論》:「泠風則小和,飄風則大和,厲風濟則眾竅為虛。」《呂氏春秋·任地》:「子能使子野盡為泠風乎?」李白《登太白峰》:「願乘泠風去,直出浮雲間。」
19.振:(zhèn震)《詩·周頌·振鷺》:「振鷺于飛,於彼西雝。」《管子·權修》:「勸之以慶賞,振之以刑罰。」《韓非子·說林下》:「此人遺我玉環:是振我過者也。」《史記·張儀列傳》:「以其先死,而儀振暴其短,以扶其說,成其衡道。」司馬貞索隱:「振謂振揚而暴露其短。」這裡用為顯揚之意。
20.寤:(wu務)古通「悟」。《詩·邶風·柏舟》:「靜言思之,寤擗有摽。」《楚辭·離騷》:「哲王又不寤。」《淮南子·要略》:「欲一言而寤。」《史記·李斯列傳》:「而心尚未寤也。」《漢書·陳勝項籍傳贊》:「身死東城,尚不覺寤。」這裡用為覺悟之意。
21.已:(yǐ椅)《易·損·初九》:「已事,遄往,無咎;酌損之。」《詩·鄭風·風雨》:「風雨如晦,雞鳴不已。」鄭玄箋:「已,止。」《詩·小雅·北山》:「或息偃在床,或不已於行。」《詩·大雅·文王》:「亹亹文王,令聞不已。」《管子·樞言》:「諸侯假之威久而不知極已者,殆。」《老子·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論語·公冶長》:「子張問曰:『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禮記·中庸》:「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廢:吾弗能己矣。」《孟子·梁惠王下》:「人皆謂我毀明堂;毀諸?已乎?」《列子·湯問》:「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於帝。」《荀子·宥坐》:「已此三者,然後刑可即也。」《韓非子·揚榷》:「行之不已,是謂履理也。」《廣韻·止韻》:「已,止也。」這裡用為停止之意。
推薦閱讀:
※共同犯罪的特殊問題
※餐廳裝修不想花冤枉錢? 弄清這三個問題!
※脾出問題=衰老,不得不重視起來啦
※夏文貴|邊疆治理視野中的國家認同問題析論
※怎樣巧妙地回答讓你難堪的問題?
TAG: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