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祝福語 英文,荊棘路上的腳步

  ——讀楊腓力的《靈魂倖存者》

  我們的真實坦露並不能給信仰的實質添加或者減損些什麼,卻能夠減少我們與這個世界溝通的壁壘,並讓我們更了解自己。

  我一直很喜歡楊腓力(Philip Yancey)的書,比如《恩典多奇異》,以細膩深刻的洞察力,將恩典的本質清晰地呈現在讀者面前。恩典的純粹和美善所發出的光芒,在他的筆下因細微之處的真實,而格外地引人注目,並帶來新鮮的震撼力。

  誠實,需要更大的勇氣

  無論是《無語問上帝》,還是《有話問蒼天》,他都流露出難能可貴的誠實。關注人和人的軟弱,使他的作品有一種特別的親和力和滲透人心的撫慰力量。他不迴避一些最尖銳的問題,他一生都在努力地從上帝那裡尋求答案。他將他所了解的,以謙卑、溫柔的語調告訴給因為這些問題而懷疑、痛苦的人。

  因此,楊腓力也許不是最有力、最屬靈的基督徒作家,但他卻是最坦率作家中的一位。

  楊腓力的書使我感動之處在於,我經常會在字裡行間發現自己有同樣的困惑,而其表達方式比我在任何查經和團契交流時,可能使用的方式更為直接、大膽。總之,他是一個不掩飾自己的懷疑和弱點的人,這樣的表達,是需要勇氣的。

  而這種勇氣,來自於一種既細膩又坦率的作家素質,以及對待信仰的嚴肅和較真,還有對於恩典的依靠。

  恩典不是因為我們做了什麼,或是說了什麼,救恩的存在完全是因為上帝對我們的愛,而且我們必須以最真實的狀態來面對上帝,才可能了解救恩和赦免,以及恩典的真意。

  教會,也會是創傷之地

  在《靈魂倖存者》(Soul Survivor)里,楊腓力不諱言:「我一生大部分的時間,都是掙扎著從教會的創傷中復原過來。」他成長於上世紀60年代美國喬治亞州一個極端封閉的教會,那所教會宣稱自己佔據了上帝的真理,並宣稱所有與他們意見不同的人,都在地獄的邊緣徘徊。

  他們在詩歌里唱著「上帝是愛」,牧師卻在講台上宣揚種族主義——這在民權運動之前的美國似乎司空見慣。中學畢業,楊腓力進入一所聖經學院,那是一個充滿著無數生活細節規範的地方。雖然教授堅持說「我們並不是生活在律法之下,而是在恩典之下」,但一個普通學生卻看不出其中的分別。

  也許,並不是每個基督徒都有過這樣的經歷,但大多數基督徒都不會否認,教會在他們的信仰生活中,並不總能提供正面的激勵和安慰。教會中的人也會暴露出頑梗、驕傲、偏見,在真理的宣講之中摻雜謊言,在美好的信息之後是南轅北轍的行為。

  有些時候,聖經和上帝反倒成為掩蓋問題、攻擊他人的絕佳武器。無論是顯而易見的衝突和分裂,還是儀式的敷衍、對世俗文化的妥協,教會中的各種情況都可能給普通信徒帶來靈性上的傷害。

  於是,有人走出教會,放棄信仰,離開上帝;有人妥協於教會和信仰的世俗化狀態,認為教會也不過如此,聊勝於無;也有人最終通過痛苦的磨礪,更加接近了信仰的本真。

  上帝的豐富和美善,從此更加真實而立體,鮮活地顯露在他們心中。不是熟練運用屬靈語彙,也不是慣常在某種大家公認的模式中做見證,而是知道,上帝在每一個獨特的個人(包括自己)身上,始終成為深度力量的根源,帶來追尋本真並面對世界殘酷的勇氣,和超越現世表象的盼望。

  不管怎樣,一個在磨練中成長的基督徒,首先要有勇氣真實地面對自己的問題,迴避和隱藏只會使人離開信仰,或成為不冷不熱的信徒。面對教會歷史,基督徒應該在宣告「上帝掌管一切」之後,同時反思自我的責任,成為「明白恩典也明白律法,明白愛也明白判斷,不但有理也有情」的靈性成熟、生活有力的基督徒。

  沒有一個人是信心偉人

  在《靈魂倖存者》中,楊腓力快筆活畫出對其靈性生活影響至深的13個人的生命故事,他們來自日本、荷蘭、俄羅斯、印度、英國和北美,其中包括馬丁?路德?金、甘地、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遠藤周作、盧雲神父……他們不全是正統的基督徒,其中聖雄甘地曾表明不接受基督教信仰,「然而所有人都因為接觸耶穌帶來根本的改變」。

  楊腓力筆下的人物幾乎沒有一個是所謂的「信心偉人」,他採取仿如聖經的現實主義視角,沒有虛飾和拔高,儘力從各個角度呈現出一個個真實的生命形態來。這些人用自己的一生,講述了在信仰之路上的懷疑與追索、軟弱與勇敢、瑕疵與缺陷。

  馬丁·路德·金,憑著激動人心的講道、極大的堅忍與勇氣,引領美國南方種族分離社會最終改變,這位牧師,曾經被基要主義教會認為是一個假基督徒,一個隱藏的×××員。

  在他遇刺後,有資料顯示,他確實常年擁有一段婚外性關係,當時聯邦調查局還因此威脅他停止民權運動。如今,馬丁·路德·金所推動的願景已經初步實現,但是當年的他,曾面對孤獨、仇視、批評、威嚇,直到最終被刺身亡。

  所言所寫與所行的差距

  曾創作出《罪與罰》和《卡拉馬佐夫弟兄》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性情更為憂鬱和內向。他經歷過一次虛假的死刑,從刑場上回來後被沙皇投入監-/ y u,達10年之久。在獄中,他熟讀聖經。「就在那些嘲笑他的疾病和鄙視他的優點的囚友之中,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最矛盾之處理解了恩典。他悄悄地,沒有警告地進到他的小說里,叫懷疑論者無言以對,憤世嫉俗者亦無從攻擊。他們以為自己已經看透了生命,直到跟純粹恩典的突然相遇卻叫他們目瞪口呆。」不過,他的一生也犯過許多錯,他沉迷賭博;據他的朋友說,他是一個非常貪婪苛刻的人。他一生經歷過囚牢、癲癇、困難的婚姻、沉重的負債和失去孩子。然而,「他的小說以托爾斯泰式的力量傳遞著恩典與饒恕,那就是基督福音的核心」。

  天主教神父盧雲的著作給許多人帶來過靈性的莫大安慰。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他有勇氣去暴露那些深處的靈魂創傷。在任教哈佛大學神學院並寫過16本書之後,盧雲全時間參與到方舟團體,在多倫多一所智障人士生活中心,他親身照顧殘障人士的生活起居。從外表來看,這是一個崇高的行為,但盧雲在作品中澄清,他是因為靈性的黑暗和失落,才做出這個決定。他期望在那裡得到治療。他說過:「那唯一真正的醫治者,是一個負傷的醫治者。」

  在生活中,盧雲周遭的許多人卻發現,「他對屬靈生命可以有很具啟發性的談論,然後陷入令人感到不安的怯懦」。他在書中所寫和台上所講的,與其實際所行之間存在著某些差距。

  不懼怕坦露真實的自己

  這當中的每個人都有著某些似乎一生也無法改善的困局,一生也沒能清洗掉的污點,或者一生也沒能實現的轉變。可以說,13個人中的大部分人,如果活在你我身邊,都將成為有爭議的人,我們恐怕不夠有信心將他們完整的故事當作見證講給非基督徒聽。

  我們所熟悉的故事通常是:某個人歸信耶穌之後,徹底改變,靈魂和身體上的痼疾完全消失,他得到了完全的生命,變得總是有盼望、有喜樂。我們喜歡談論某位名人基督徒,常常從他們的生活中抽取一些美好光明的片段,而避諱談論他們的陰暗面、失敗和掙扎。

  但13位人物當中的每一位,都在信仰和現實的張力中真摯地尋索一條實踐信仰的道路,很多時候,他們的痛苦是因此而生的。這痛苦如此真實和鮮活,反使《靈魂倖存者》中的故事具有了某種出人意外的、深切的安慰能力。它通過直面人性的複雜,來展現信仰道路中的曲折和生動。每一個基督徒都會承認,信仰並不是一條容易走的路。這條路上有低潮、有懷疑、有痛苦、有失望,而我們往往會有意忽略它們,認為注目於光明的事對我們更有好處,或者,能更好地在這個世界上為主做見證。

  「你們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這並不是出於自己,乃是上帝所賜的;也不是出於行為,免得有人自誇。」(《以弗所書》2:8-9)如果我們對於恩典沒有真的認識,我們對於上帝的愛也不會有更深的體察。正是那愛推動著一個個靈魂在渴望中不斷追隨著上帝的公義美善,並且不懼怕袒露真實的自己。真的信仰無需我們為之迴避或者裝點什麼,上帝無需我們好意或刻意地「幫助」他。我們的真實坦露並不能給信仰的實質添加或者減損些什麼,卻能夠減少我們與這個世界溝通的壁壘,並讓我們更了解自己。

  讀完《靈魂倖存者》,我想,信心不是由可見的道德和物質生活而來,信心並不需要一個完美的人間形象才能展示自己。信心來自於上帝的靈,成聖的過程是一個隱秘而奇妙的過程。在這當中,我們需要跨越災難,跨越痛苦,跨越今世的評價和人心的褒貶,在最難以解釋的苦難和失望面前仍然站立,並安靜地等待。

  信心來自於上帝那奇妙的恩典、完全的寬恕和犧牲的愛。在這一切背後,是那位有血有肉,有痛苦憂傷,更有永恆喜樂的、柔心慈腸的主耶穌。

  作者現居加拿大溫哥華,電氣工程師。

  本文首發於《海外校園》。


推薦閱讀:

聖誕節祝福語:最新聖誕簡訊 小小祝福不成敬意
七夕祝福語,2014七夕情人節精選微語錄
新春佳節祝福語
清晨祝福語
祝福語

TAG:聖經 | 祝福 | 祝福語 | 英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