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未都:辛亥革命做了一鍋夾生飯
07-18
中國人一百多年前面臨的問題是今人想不到的。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搖搖欲墜;西方列強的長驅直入,肆意瓜分中國;受西方思潮影響的仁人志士求新圖變;新興的資產階級與社會的矛盾重重;武昌起義一聲槍響,拉開了一場革命的序幕。加的資產階級革命多是依賴軍人加知識分子模式,而這兩類社會的極端階層出發點和終極目標極難統一,導致民國至少頒布了四部「憲法」,公眾無所適從。 孫中山最有名的話是其座右銘「天下為公」,比其更有名的卻是遺囑中流露的真情: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今天,離那聲槍響整整一百年了。一百年來,對辛亥革命的評價層面多重,各個階層都從自己的角度解釋辛亥之變革。辛亥革命的直接成果就是推翻帝制,讓中國以此為界呈現新舊兩種社會制度。民國的成立,告別皇權世襲而走向共和,但共和對百姓來說是個畫餅並呈現一頭霧水。
天下為公是民國之父孫中山的主導思想,非常誘人,隨後的三民主義將民族、民權、民生變成人所皆知的口號。民族主義,欲平天下者先治其國,再談世界主義才算實際;民權主義,一般平民所共有,直接民權結合五權憲法,便可駕乎歐美之上;民生主義,平均地權,漲價歸公,最為美好的憧憬就是共產主義。三民主義遂成為民主革命綱領,至今海峽對岸還矗立著「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標語。
可惜,辛亥革命做了一鍋夾生飯,而且夾生得很,米是米水是水的,連粥都未熬成。清王朝解體後中國陷入長達三十八年戰亂;中國人熱衷的帝制也曾一度復辟;這場沒有資產階級參加的資產階級革命多是依賴軍人加知識分子模式,而這兩類社會的極端階層出發點和終極目標極難統一,導致民國至少頒布了四部「憲法」,公眾無所適從。
孫中山最有名的話是其座右銘「天下為公」,比其更有名的卻是遺囑中流露的真情: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推薦閱讀:
※以製作掐絲琺琅「長青杯」為例,馬未都談景泰藍的前世今生
※馬未都教你如何辨別瓷器的「秘色」(七)
※馬未都、王剛等人談收藏 搞收藏怎能開口閉口都是錢?
※馬未都說收藏陶瓷 民窯傳奇之建窯
※馬未都也成了「國寶幫」,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