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影像中的紐西蘭華人

歷史影像中的紐西蘭華人文/李海蓉1842年,一名叫黃鶴廷的廣東人在環遊世界很多年後自紐西蘭南島北端的尼爾森棄船登岸,成為第一位移民這個國家的中國人。紐西蘭開國於1840年,那一年,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土著毛利人與大英帝國簽訂了《懷當義條約》,這份歷史性文件的簽署標誌著紐西蘭從此為大英帝國所轄,文件本身也成為紐西蘭作為二元文化之國的立國基石。隨後,大批英國移民紛至沓來,黃鶴廷以華人之身、一己之力,搶攤登陸,也可謂捷足先登了。然而,大量中國人移民紐西蘭的歷史則推遲了20餘年。一切,開始於黃金。1866年初,第一批廣東籍華工出現在南島奧塔哥金礦場,他們為經驗豐富的淘金工,一行12人。應當地商會組織特別邀請,他們其實是從塔斯馬尼亞海對面的澳大利亞維多利亞金礦區輾轉而來。自此,紐西蘭華人的歷史全面揭開。與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三國華人的歷史甚為相似,早期移民紐西蘭的華人主要源於廣東;華工最先遠赴加利福尼亞淘金,其後,他們的身影陸續出現在加拿大、澳大利亞及紐西蘭各地金礦場。華人大批到來,引發白人主宰的新世界四國開始制定實施一系列排華法規法案,以控制華人移民。直至20世紀後半葉,四國政府分別順應其多元文化社會發展趨勢及經濟需求而漸次調整移民政策,主要表現為摒除種族歧視成分的陋規,吸納非歐裔專業人士及家庭團聚類移民,四國華人人口才終得以激增。經過一個半世紀的繁衍生息,今天,紐西蘭境內的華人人口約17萬之多,約佔該國總人口的3.7%。雖然總數依然微小,但在種族繁多的紐西蘭,華人為該國僅次於英裔與土著毛利人的第三大少數民族。雖然紐西蘭華人通常泛指擁有華人血統的特定族裔,但紐西蘭華人人口組成複雜,大體包括土生華人,即早期移民的後裔,以及新時期移民。後者大多於1980年代後期抵達,主要來自中國大陸及港澳台、新加坡、馬來西亞,汶萊等東南亞各國。紐西蘭華人的歷史除了極少數從事專門研究的學者外幾乎不為公眾所知,尤其在他們的祖國——中國,即使在他們的發源地——僑鄉廣東。一個偶然的機緣促成,兩位紐西蘭學者決心合作嘗試一件學者通常無暇著手的事情——以精心挑選的藝術照片完整呈現紐西蘭華人長達一個半世紀的歷史。身為華裔的我自2005年開始於紐西蘭奧克蘭大學攻讀博士學位,進行有關紐西蘭華人的社會史研究。我的博士論文修改成書出版以後,2013年9月,我來到清華大學歷史系及華商研究中心繼續從事海外華人歷史研究,目前是清華大學華商研究中心的研究員。儘管我在清華大學的研究重點為晚清澳大利亞華人社會,但隨著研究的深入,對澳新兩國華人歷史更多了解,接觸資料更翻新,我越發堅信直觀且記錄細節的影像對研究者有著無可替代的史料價值。我的合作者約翰·特納(John Bunty Turner)為紐西蘭著名攝影史專家、策展人,長期擔任紐西蘭《攝影論壇》雜誌主編,在奧克蘭大學伊萊姆美術學院攝影專業執教40年榮休後,他選擇在北京定居。於是,一場曲折艱辛的旅途就這樣從北京啟程。我們的合作非常默契。2015年初,我們開始討論策劃這個展覽的歷史內容,並從自己多年研究所累積的記憶當中搜尋可能展示的精品照片,在形成了一個粗略計劃以後,我們開始以電話、電子郵件、面見的方式聯繫紐西蘭全國各地收藏機構及個人收藏者以獲取版權許可用於展覽及圖錄出版。然而,實際的操作過程,其中的難度遠遠超出了我們的預期想像,原因紛繁:或則照片年久遺失,或則品質欠佳不宜攝影專業性展覽,或則持有者已亡故,線索終斷,而最主要的困難則是,作為獨立策展人,我們缺乏資金外援。多次往返於紐西蘭與北京之間、紐西蘭國內主要城市間的旅行、協商及購買照片版權使用等一系列活動,都需要金錢以及大量時間的投入,而我們同時還需要兼顧完成手上其他的工作。儘管如此,我們的項目計劃也收穫到來自紐西蘭各方面意想不到的熱情支持。紐西蘭華人歷史研究拓荒者,現已八十高齡的伍德明(James Ng) 先生首先慷慨提供資訊。眾多早期移民的後裔熱心協助,甚至無償提供照片使用,而早期移民後裔的代表機構華人人頭稅歷史遺產信託基金會(Chinese Poll Tax Heritage Trust)則批准了我的資金申請。在華人國會議員楊健博士的引介下,紐西蘭文化遺產部長瑪姬·柏利 (Maggie Barry) 女士親自致信我給予鼓勵與支持,一直熱心於中新兩國文化交流的紐西蘭駐廣州總領事麗貝卡·尼德漢姆(Rebacca Needham) 女士、紐西蘭駐華大使麥康年(John McKinnon)先生、大使館一等秘書瑪麗莎·克勞弗德(Melissa Crawford) 女士一併伸出了援助之手……經過一年半時間的不懈努力,我們最終在上萬餘幅照片(包括底片)中精選出120餘幅,這些照片來自紐西蘭國家博物館(Te Papa) 、國家圖書館、國家檔案館、奧克蘭戰爭紀念館等遍布全國17家收藏機構及多位私人收藏者。為表示支持,紐西蘭國家博物館、奧克蘭戰爭紀念館、奧克蘭圖書館、格力茅斯歷史博物館、奧塔高移民博物館以及丹尼丁中國花園六家機構除積極協助搜尋照片以外,還慷慨免去版權使用費。而奧克蘭戰爭紀念館圖片收藏部負責人肖恩·西根斯(Shaun Higgins) 先生更是古道熱腸,摯誠有加,甚至向我無償提供該館特藏影集的高清掃描;於是,享譽世界的蘇格蘭攝影師約翰·湯姆遜(John Thomson) 於1870年前後所拍攝到的中國(包括香港、澳門)以及日本、新加坡、泰國、緬甸等國將以一種特別的方式重見天日。2016年10月21日至2017年1月21日,《異域拾珍1842-2016 紐西蘭華僑華人歷史影像展》在位於北京以專門展現海外華人歷史為重心的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展出。由於展覽內容線索繁多,我僅在此以有限篇幅進行浮光掠影式的簡介。展覽將從第一位華人移民黃鶴廷的肖像開始,漸次展現他的英裔妻子以及他們混血子女,而後,觀眾可直觀感受其在異國他鄉成功的移民生活。然而,黃氏的移民經歷並不具備普遍性,大量華人以淘金客身份抵達紐西蘭,那麼,他們登陸該國後的境況如何?基督教長老會傳教士亦是業餘攝影師的唐願高牧師以其廣角鏡頭為我們留下了珍貴的記錄。收穫黃金、衣錦還鄉,雖然是每個華工的夢想,但現實中,失敗者其實比比皆是,最終客死異鄉而淪為野鬼孤魂的也不在少數,他們前世今生的命運又怎樣?兩位陰陽相隔百年的華洋攝影師將向我們講述同一個故事(百年前的照片出自伯頓兄弟攝影室,當代的是何經棠的作品),關於百年前汪洋中的一艘沉船,以及最近它的浮出水面。歷經幾代人的移民、同化與華洋通婚,今天,我們是否還能從金髮碧眼的紐西蘭人身上觸摸得到中國人的血脈?一個典型華人家庭的近百年演變側影或許可提供答案。疑問還有,少數了解紐西蘭社會的中國觀眾也許想知道,同樣為白人主流社會邊緣化的華人與土著毛利人是否有過任何的交結與融合?重溫華人菜園中的浪漫影像或將啟發我們探究一段更為塵封的歷史……本展覽以反映華人社會生活為主題的歷史照片為主要形式,內容覆蓋早期淘金時代所生成的華人社會,其發展與演變;在注意時間連續性的同時,展覽對新移民的呈現更強調群體組成的複雜性以及個體的代表性。作為策展人,我與約翰·特納力圖引領觀眾回望經典瞬間,以攝影藝術再現華人移民定居紐西蘭長達一個半世紀的歷史。不同於常規性歷史展覽,這也將是紐西蘭攝影史的一場特別回顧。除欣賞照片了解歷史以外,在現場觀眾還會聽到並看到有關紐西蘭華人的一些聲像資料。由於品相上乘的原版歷史照片異常珍稀,展覽中僅少量出現,而其餘大多數歷史照片只能以精心製作的複製品形式呈現。此次展後,全部複製品將作為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永久收藏品留存。

據紐西蘭官方記載, 廣東籍船員黃鶴廷是第一個抵達紐西蘭的中國移民。他於1842年在紐西蘭南島北端的尼爾森登岸,最初擔任一位醫生的管家,後經營馬車運輸、牧場地產等行業。1852年,已是富商的黃鶴廷正式成為紐西蘭公民。黃鶴廷一生先後娶兩位歐裔女子為妻,育有四名子女,以百歲高齡終老。圖為黃鶴廷肖像;1876年11月;攝影:W E 布朗;尼爾森省博物館,布朗藏品集,編號:13043。

第一位移民紐西蘭的中國女人瑪蒂爾德·羅·姜的肖像,攝於但尼丁;年代不詳;攝影:佚名;紐西蘭長老會檔案研究中心藏品,編號:A-L-1.8-7。

早年華僑華人們以種植果菜、開洗衣店、經營餐館為生。圖為惠靈頓碼頭;約1885年;攝影:伯頓兄弟攝影室;紐西蘭國家博物館,編號:C.o11307。

1860年代,紐西蘭南島但尼丁城附近發現大量金礦,由此引發了奧塔哥省中部地區的淘金熱。1866年,第一批中國勞工到達紐西蘭。到1870年代,已有近3000名華工在奧塔哥各地金礦場工作,人數約佔該省淘金礦工總數的40%。淘金熱使奧塔哥成為紐西蘭最富裕的省份,作為首府的但尼丁也化身為一座嶄新的西方現代城市。圖為奧塔哥陶克邁理若河畔正在淘金的華工;約1877年;攝影:赫伯特·戴沃爾;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藏品。

兩名奧塔哥淘金華工與唐願高的助手麥沾恩牧師;年代不詳;攝影:唐願高;紐西蘭國家圖書館之亞歷山大·特布爾圖書館麥沾恩收藏集藏品,編號:1/2-019155-F。

在眾多中國移民中,有一位徐肇開,1869年他由澳洲到達紐西蘭謀生創業,經過100多年的發展,如今在紐西蘭的徐肇開家族已歷經6代,有約600人。他們家族的發展可以看作是華人在紐西蘭生存發展的縮影。圖為華商徐肇開肖像;約1895年;攝影:伯頓兄弟攝影室;紐西蘭國家圖書館之亞歷山大·特布爾圖書館藏品,底片編號:1/2-037249-F。

楊瑞熙全家福,後左二為楊瑞熙,左為其妻子。

楊瑞熙住所內照片,體現了當時紐西蘭中上社會階層日常生活的鮮明特徵;1898年;攝影:佚名;格力茅斯歷史博物館藏品。

唐願高牧師正在向華工宣教;約1902年;攝影:唐願高;紐西蘭惠靈頓亞歷山大·特布爾圖書館麥沾恩收藏集藏品,編號:1/2-019156-F。

在紐西蘭的華人,他們在自身發展的同時,也為紐西蘭的發展做出了自己的貢獻。據《紐西蘭百科全書》記載,曾有一位來自廣東名叫周祥的,在從事白木耳出口大獲成功後,從事乳製品生產和貿易。1885年,他在英國伍德和艾森各設立一處商號,把紐西蘭的牛油出口英國,成為紐西蘭從事這項貿易的第一人。圖為周祥家庭合影;1903年;攝影:佚名;普可阿利基博物館藏品,編號:PHO2004-292。

長老會華人傳教士雷惠和妻子及三個兒女;約1910年;攝影:M.T.牛頓;紐西蘭長老會檔案研究中心藏品,編號:P-S2-010。

早期淘金華工主要來自廣東鄉間,最初因生活所需在住所周圍種植蔬菜。 淘金熱結束後,蔬菜種植成為紐西蘭華人的主要職業。至20世紀初,華人經營的菜園幾乎分布在紐西蘭的每個市鎮,此後他們同鄉的親友陸續移民紐西蘭,在菜園中工作。圖為經營蔬果店的華人家庭;約1920年代早期;攝影:佚名;紐西蘭國家圖書館之亞歷山大·特布爾圖書館藏品,底版編號:1/2-037502-G。

美美(譯音)小姐;1946年;攝影:布萊恩·布萊克;紐西蘭國家博物館藏品,編號:C.025143。

石南花號船板上的水手;約1951年1月17日;攝影:《晚間郵報》;紐西蘭國家圖書館之亞歷山大·特布爾圖書館藏品,編號: 114/251/10-G。

白鴿票房外的晨暉,塔厘納基街,惠靈頓;1957年;攝影師:萊思·克列伍蘭德;鳴謝彼得·克列伍蘭德;紐西蘭國家圖書館之亞歷山大·特布爾圖書館藏品,底版編號:1-066。

中國京劇團訪問紐西蘭期間在奧克蘭演齣劇照;1956年;攝影:湯姆·哈金斯;湯姆·哈金斯藏品。

1950至1970年代,華人日益融入紐西蘭社會,生活習慣逐漸本地化。在紐西蘭長大的華人後代從小接受西式教育,這成為他們步入主流社會的途徑。圖為賭馬者,川薩姆賽馬場,惠靈頓;1959年;攝影:安思·懷思特拉;鳴謝安思·懷思特拉;斯威特畫廊收藏。

考特內汽車站,惠靈頓;1969年;攝影師:約翰·戴利;鳴謝瑪姬·威爾金;約翰·特納私人收藏。

留守洗衣店的老華人;約1970年;攝影:湯姆·沙納漢;紐西蘭國家博物館藏品,編號: O.027284。

1980年代至今,華人新移民的年齡、性別、籍貫都更加多元。早期新移民多來自廣東省,幾乎全部是壯年男子,而現在的新移民來自中國各地以及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其中包含許多老人和兒童。除了人口構成上的轉變,華人作為紐西蘭的一個族裔,也越來越多地參與到國家政治事務中來。圖為一對華裔新人;1975年;攝影:羅納德·伍爾夫;紐西蘭國家博物館藏品,編號:O.025019。


推薦閱讀:

影像病理丨?多發性硬化(MS)、急性播散性腦脊髓炎(ADEM)
「寧可拆掉的是金字塔」影像和歷史中的九龍寨城
膝部損傷的影像特點
結核病的基礎與相關知識-肺結核醫學影像診斷-胸部!

TAG:歷史 | 華人 | 紐西蘭 | 影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