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鈞瓷的前世今生—豫見第十一期

豫見011期:鈞瓷的前世今生1/34分享到:
  • 大宋官窯,傳承了宋代官窯的制瓷工藝和精髓。從博鰲亞洲論壇的《祥瑞瓶》到習總書記出訪非洲時的瓷版畫,前後共18件鈞瓷被用作國禮贈送給國外元首。

  • 神垕鎮位於河南省禹州市西南,已有4000年建鎮史,"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的鈞瓷便產自於此。

  • 古色古香的青磚老房,石板路上偶爾走過幾個路人,古鎮的清晨靜謐悠閑。

  • 時光變遷,千年前的開窯揀選儀式卻一脈傳承下來。

  • 千年的窯火不滅,大宋官窯每逢柴窯燒制,師傅們都身著宋服,舉行隆重的開窯儀式。

  • 鈞瓷工藝複雜,自古有"七十二道工序"之說。這是工人師傅在秤、裝原材料。

  • 瓷土露天堆放,經長期、循環不斷的風吹、日晒、雨淋、冰凍,使其風化潤酥,方能使用。

  • 陶土注漿成形,再經過匠人靈巧的雙手反覆打磨,彌勒佛露出憨態可掬的笑容。

  • 倒模師凝神靜氣,一刀刀落下,為模具定型。

  • 曾任禹州市鈞瓷二廠技術副廠長的劉建軍和弟弟劉志軍共同創燒的天玄釉,榮膺"2011首屆中國高嶺國際陶瓷藝術大賽展"銀獎,系中國陶藝家在此次國際大賽上獲得的最高獎項。

  • 11.注漿成形的過程稍顯漫長,師傅們或抽支煙,或聊天,或放鬆休息……沒有絲毫的焦躁,這感覺就像等待歸家的孩子般甜蜜而悠遠。

  • 工藝複雜的器物,輔件單獨燒制。

  • 在昏黃的白熾燈下,刀刻的篆字為作品註明了身份。

  • 滄桑之手,一樣可以溫柔地訴說力度。

  • 窯房溫度很高,燒造等待的過程很枯燥,師傅偶爾會出去抽根煙,透透氣兒。

  • 數以千計的素坯在庫房靜靜地等待窯爐的錘鍊,一名兒童在看著父親忙碌的背影。

  • 著衣穿裝,施釉變身,"入窯一色,出窯萬彩"全賴於此。

  • 釉料的溫度、粘稠度皆有考究, 細節做足,方有後彩。

  • 每次涅槃,都需長久地等待。

  • 入窯:匣缽的樣子類似蒸饅頭的籠屜,即將華麗現身的鈞瓷藏身其中。

  • 鈞瓷燒制的溫度高達1300°,每次開窯工人們都汗流浹背。若誕生精美絕倫的作品,會是他們最開心的事兒。

  • "一朝同出窯,萬般卻不同"。是色彩豐富、釉層晶瑩,還是凝潤如玉、濃厚深沉?師傅們聚集在一起,認真細緻地檢查每一件鈞瓷。

  • 在外行看來,師傅手裡的鈞瓷瓶無論釉色、開片兒都十分精美,就因一個氣泡,不得不列為次品被銷毀。他凝視很久,不捨得放下。

  • 每當此時,工人們臉上都無比凝重,鈞瓷在半空中划出一道拋物線後,伴隨著響亮的撞擊聲,被稱為"次品"者回歸"鈞魂"。

  • 火辣辣的盛夏,忽然有一種冰雪刺心般的痛。清亮亮的敲擊聲里,怎會沒有揪心遺憾?願來生完美。

  • 同樣泥土工藝,同樣烈火淬鍊、萬般辛苦,卻是不同命運。出窯鈞瓷有的成為精品,被珍藏,有的卻只能在"鈞魂"儀式中完成最後的綻放。

  • 這件九龍尊是劉建軍先生喜愛的作品之一,談起鈞瓷,靦腆的劉老師話多了起來。

  • 其弟弟劉志軍在廠房裡修坯。

  • 晉佩章先生是第一位鈞瓷領域的"中國陶瓷藝術大師",其子晉曉瞳先生已是"中國陶瓷藝術大師",創造了中國陶瓷界"父子大師"的佳話。

  • 第一位鈞瓷領域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劉富安先生之子劉永昭在介紹鈞瓷作品。

  • 畫家劉志鈞,如今是"中國陶瓷設計藝術大師",鈞瓷窯變的魅力令他舍畫投鈞。

  • 炎熱的午後,苗錫錦用傳統工藝燒爐鈞,老人吃力的拉著風箱,如今這種工藝已十分少見。

  • "匠從八方來,器成天下走"。

  • 騰訊·大豫網出品

  • 鈞瓷的前世今生攝影/崔光華 文/於茂世 (媒體轉載須經騰訊大豫網及作者授權)

         在西方,說到中國,就會想起瓷器。   因為,CHINA就是瓷器。   在東方,說到中國,就會想起中原。   因為,中國起於中原。   無論西方的CHINA還是東方的中國,都會指向一個共同的地方,那就是河南省禹州市的古鈞台。   鈞台,亦曰夏台,《左傳·昭公四年》雲"夏啟有鈞台之享",說的是大禹之子夏啟在鈞台宴請四方諸侯,於此舉行盛大的開國典禮,這就是《三字經》中吟唱的中國"父傳子,家天下 "的開始了。   鈞台在鈞天之下,源出鈞天。   鈞天,就是天的中央,就是天帝居住的地方。《呂氏春秋·有始》云:"天有九野,地有九州"。九野之中,"中央曰鈞天";九州之中,"豫州曰中州"。   河南地在豫州,簡稱豫,又稱中州、中原。   夏商周時期,中國指的就是河南這片土地;現在的中國,版圖成了一隻引吭高歌的雄雞。   滄海桑田,朝代變遷,無論時空如何變幻——   在東方,說到中國,就會想起中原。   因為,中國起於中原。   滄海桑田,朝代變遷,到了1000年前的大宋帝國,中國燒造出五種登峰造極的瓷器,曰鈞、曰汝、曰官、曰哥、曰定,也就是我們常掛在嘴邊的"五大名窯"。   "五大名窯"中,鈞瓷燒造於古鈞台下,也就是現在的禹州,古代的鈞州。   也因此,歷史將創燒於古鈞台下這一瓷器品種,稱之為鈞窯、鈞瓷。   鈞窯、鈞瓷創燒於古鈞台下,自然也創燒於鈞天之下。   敬天畏人,古人是通天的,古代文化是通天的、鈞窯鈞瓷也是通天的:"雨過天青雲破處,這般顏色做將來"。      天青、月白。   在鈞窯釉色中,天青、月白是兩個最為名貴的品類。   天青寫白天之美,月白書晚上之妙,一陰一陽,鈞窯在效法自然,也在盡得自然之妙。   葡萄紫、海棠紅、蚯蚓走泥紋。   鈞窯釉色,除了法天,也在效地,效法大地上的生命的顏色,效法大地上生命的軌跡。   仰鍾式花盆、鼓釘洗、天球瓶、石榴瓶。   除卻釉色法天效地,鈞窯造型也在法天效地,甚至效法人類的創造,譬如仰鍾式花盆、鼓釘洗等造型。   世界上,沒有什麼瓷種於釉色命名上如此這般地法天效地,甚至效法人類創造的器物並將之完美地再造為鈞窯器物,將天、地、人"三才"的大美揉合在一件小小的鈞窯器物上。   在西方,說到中國,就會想起瓷器。   因為,CHINA就是瓷器。   中國瓷器向世界開口說話,不能沒有鈞窯。   不只是因為鈞窯是"五大名窯"之一,更因為鈞窯法天、地、人"三才"之造化,直指中國文化的根本,最具中國哲學的精神。   讀懂鈞窯,才能讀懂了古典中國。      "崖山之後無中國"。   古典中國於大宋帝國滅亡後也就走到了歷史的盡頭。   大宋帝國創造了中國文化的巔峰,"造極於趙宋之世",中國瓷器也"造極於趙宋之世",成為世界陶瓷界的珠穆拉瑪峰。   陳寅恪先生的"華夏民族之文化,曆數千載之演進,而造極於趙宋之世,後漸衰微,終必復振"說的就是每個華夏兒女的中國夢:再造中國文化,也要再造中國的陶瓷,中國的鈞窯。   大宋帝國的鈞官窯遺址在禹州城內,神垕鎮現在是禹州市下轄的一個鄉鎮,在禹州城西30公里的山坳里,也是當下的"中國鈞瓷之都"。   神垕走到今天,鈞瓷能夠走向復興之路以致享譽河南、中國乃至世界,離不開神垕幾代人在新中國的不懈耕耘。   大宋官窯(榮昌鈞瓷坊)創燒博鰲國禮,探索出鈞瓷在當下社會新的營銷模式……   劉富安先生(1948年~2004年)是第一位鈞瓷領域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而後孔相卿先生、楊志先生、楊國政先生相繼"登堂入室",成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晉佩章先生(1926年~2008年)是第一位鈞瓷領域的"中國陶瓷藝術大師",而後苗長強先生、晉曉瞳先生"接憧而至",成為"中國陶瓷藝術大師"……   先生在前,後生可畏。劉志鈞先生、楊曉峰先生等,也相繼加入了"中國陶瓷設計藝術大師"的行列……   立於神垕鎮鎮中心的伯靈翁廟,是陶瓷行業永遠都在敬奉的窯神。"大師"敬奉窯神,我們也需要敬畏引領神垕鈞瓷走向未來的"大師"。   當然,在敬畏"大師"的同時,我們更應敬畏市場、敬畏時間、敬畏收藏鈞瓷的人——這,也是"敬天畏人"。   時光倒流20年,沒有誰看重鈞瓷二廠,因為神垕還有國營瓷廠、鈞瓷一廠。   但是,當下收藏界說到鈞瓷收藏,都在說道、收藏鈞瓷二廠燒造的鈞品。   不但鈞瓷二廠的老鈞品成為當下的搶手貨,神垕數家復燒鈞瓷二廠產品的窯口也都炙手可熱。   但是,鈞瓷二廠鈞品最為重要的創燒者、時任鈞瓷二廠技術副廠長的劉建軍先生卻"放下"了自己最熟悉的東西。   他在不斷擯棄自己。   他與弟弟劉志軍先生共同創燒的天玄釉《道玄系列(三件)》榮膺"2011首屆中國高嶺國際陶瓷藝術大賽展"銀獎,系中國陶藝家在此次國際大賽上獲得的最高獎項——金獎一件,被以色列陶藝家希姆夏·依文·陳(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高級研究員)斬獲;銀獎三件,獲獎者分別被韓國陶藝家李伶美(韓國弘益大學美術學院碩士、中國中央美術學院碩士、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博士),中國神垕鎮劉建軍、劉志軍兄弟,陶藝家中國姜雪子(韓國弘益大學美術學院學士、碩士)。   以作品說話,劉建軍、劉志軍兄弟不輸於任何頂尖的國際陶藝家。但是,就連一向激賞劉家兄弟的在下,也不好意思說他們兄弟兩是陶藝家。只因,他們是土生土長的神垕人,一生都在與鈞瓷打交道,幾乎沒有任何藝術上的學歷與經歷。   他們的作品,還少人問津。   他們是匠人,但以面向匠人為己任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陶瓷藝術大師"評選,也一再疏遠他們,特別是劉建軍先生。   但是,任爾東西南北風,神垕鎮還是在傳承著鈞瓷乃至中國陶瓷的千年記憶,乃至將其國際化,走向世界的視野。   家族傳承一向是中國工藝乃至中國鈞瓷藝人的最為重要的傳承方式。   從邢大妮女士(民國時期神垕第一位燒造鈞瓷的女性)到劉振海先生(鈞瓷二廠鈞窯創建者),再到劉建軍先生、劉志軍先生……而今,劉家兄弟仍在堅韌地將鈞瓷推向一個新的高度。   從劉保平先生(鈞瓷一廠廠長)到劉富安先生(第一位鈞瓷領域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再到劉永召先生……而今,劉永召先生在父親留下的窯場里,默默傳承的鈞瓷。   從晉佩章先生(第一位鈞瓷領域的"中國陶瓷藝術大師")到晉曉瞳先生,而今晉曉瞳先生已經成長為"中國陶瓷藝術大師",創造了中國陶瓷界父死子繼、"父子大師"的第一個傳奇。   無論傳承還是創新,神垕人都在默默地堅守著。   大宋官窯在創新經營模式,讓鈞瓷登上亞洲博鰲論壇之後,再回大宋帝國。他們復燒的北宋鈞官窯鈞品,被中國陶瓷界的頂級專家交口稱讚。   而今,神垕的中國鈞瓷藝人們為了心中的中國夢、鈞瓷夢,站在當下的時空中,向後看、向前看,正走在鈞瓷的復興之路上。


    推薦閱讀:

    賽馬場前世今生
    C 語言的前世今生
    一杯Espresso的前世今生
    電子郵件的前世今生
    《前世今生論》

    TAG:前世今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