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甲骨文到簡體字,總共分幾步?
漢字是歷史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延續至今仍活力滿滿的文字。
河南舞陽,出土過一批刻符--賈湖刻符。對於八千年前的賈湖刻符,學者們看法不一,有的認為只是刻符,有的認為是文字。之後,在江蘇、河南、浙江各地,都出土了古刻符。
甲骨文的發現:
一百多年前,甲骨文在吃貨民族的嘴中被挽救出來,國子監王懿榮在中藥材中發現了一種刻著文字的龜甲。研究發現,殷商時期用火燒龜甲,占卜吉凶,並將占卜的事情和結果記錄在龜甲之上,這就是甲骨文。1928年,15萬片帶字甲骨被發掘出來,殷商史的研究進入到了文字時期,甲骨文是「目前所能看到的最早而又比較完備的文字」。
金文:
銘文是西周銅器的標配。商末、西周時青銅器上的文字就是金文,又稱鐘鼎文。毛公鼎上的文字已經有作文的規模了--多達497字。金文比甲骨文更規範,結構更整齊。
大篆:
春秋戰國,「言語異聲,文字異形」,各國的文字不一。秦國所用的是金文的改良版,線條化、筆畫整齊、勻稱,這就是大篆。
小篆:
秦始皇一統六國,為了推行政令,由李斯為主,以秦國文字為基礎,出台了中國第一版統一的文字,這就是小篆。小篆筆畫圓轉,依然保存有象形的意味。
隸書:
小篆--隸書,是漢字歷史上的重要改變。小篆之前,皆稱古文字,隸書之後,字體都延續至今。隸書是人民的文字,他遠比篆書易於書寫,流傳於底層大眾之中,人多力量大,最後上層也被同化,棄小篆而用隸書。與之前的一線單傳不同,隸書有三個孩子--草、楷、行。
草書:
到了漢朝,隸書進一步向書寫快速性演變,形成了一種類似今天醫生處方型的字體--草書。草書完全突破了隸書所謂的規矩,筆勢狂放不羈,代表人物張旭、懷素。
行書:
行書是真得了「中庸真意」的字體,它介於楷書和草書之間,不及草書之奔放,不如楷書之工整,但卻既不潦草,又比楷書寫得快。行書靠近楷書,就叫做「行楷」,寫得奔放的,叫做「行草」。書聖王羲之的作品多為行書。
楷書:
楷書「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楷書有四聖:「顏柳歐趙」。「顏柳歐」是學書法之正路,而趙孟頫上承書聖,字體已是行楷。子昂之後,世人皆謂楷書已達巔峰,再難超越,所以紛紛添加個性元素,書法再無統一評判的標準。
甲骨文 → 金文 →小篆→隸書→ 草書→楷書→行書,這就是漢字七體。
建國之後,推行簡化字,漢字七體漸成過去時了。
推薦閱讀:
※甲骨文是商朝通用的日常記錄文字,還是只是一種特殊的占卜用文字?
※甲骨文說文解字全書(Ⅶ)
※天乾的起源是什麼?
※甲骨文的冊字能說明商朝已有簡冊么?
※重釋甲骨文「尹、聿、律、君、史、吏、事、干」 (一)
TAG:甲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