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周刊-改革

找准深化改革的突破口《中國經濟周刊》評論員 《 中國經濟周刊 》(2011-07-26)

7月1日,胡錦濤總書記在慶祝建黨90周年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時指出,制約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躲不開、繞不過,必須通過深化改革加以解決。

任何不抱偏見的人都會認同,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回顧過往30多年快速發展,無論始自上世紀70年代後期農村實行的包產到戶,還是始自上世紀80年代後期城市實行的價格闖關、國企重組,以及經濟特區先行先試、非公經濟平等准入,等等,一系列當年看似離經叛道的創新實踐,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極大地改善和提高了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這些鐵一般的事實證明了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

當然,在中國特殊國情下開展的現代化建設,註定將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一段時期以來,近乎全民性的針對改革的反思不斷深入,這是正常的,也是必要的。充分的討論反映出改革漸入深水區,改革的著力點開始指向存量部分。在這個時期,注重提高改革決策的科學性,增強改革措施的協調性,使改革兼顧到各方面利益、照顧到各方面關切,不僅關乎改革能否不斷推進,其本身亦是改革使命之所在。

形勢逼人,不進則退。要看到,伴隨世情、國情、黨情不斷發生深刻變化,我國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等問題也在持續凸顯中,究其根源,除了我們目前仍然處於較低的發展水平,更重要的是,很多關涉重大的體制困局仍在,並且越來越嚴重地制約發展。

不同的時代催生不同的時代主題。由於前期改革邊際效應遞減以及因之可能出現的路徑依賴,曾經奏效的以「做大蛋糕」為共識、以要素投入為動力、以代工生產為支柱的增長方式,正在不斷逼近資源、環境、市場等約束條件的極值。因此,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促轉變、謀發展的主戰場已然再度盤旋至體制機制創新的關口。道理很簡單,遍察決定發展方式、發展水平的諸多變數,唯有體制機制創新具備的潛能近於無限。

然而舊體制舊機制通常具備的自強化效應以及前期改革巨大積累形成的既得利益,反過來也會成為不斷改革的阻礙因素。譬如說,作為當下改革最迫近的抓手,加快建設服務型政府必然要求政府將其施政計劃賴以實施的核心要件——財政預算置於人民及其代議機構的監督下,只有這樣,才能從外部對財政預算進行控制,促使政府履行公共職責。而現實情況則是,起碼在民眾呼聲極高的「三公」經費公開問題上,無論中央部委還是地方政府,做得好的也只是剛剛起步,更多的部門甚至連第一步都還沒有邁出。

改革不能躑躅不前。不改革是最大的風險,不發展是最大的失敗。因為站在歷史高度、時代高度,胡錦濤總書記在「七一」重要講話中強調指出,「找准深化改革開放的突破口,明確深化改革開放的重點,不失時機地推進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我們認為,在此極具思想性、針對性和指導性的講話精神激勵下,中華民族發展進步必能不斷邁向新的紀元。

推薦閱讀:

博客幫助網民當選《時代》周刊2006年度人物
文明成長陣痛:新交規遇民意「黃燈」————————▲768《深度中國》中國新聞周刊20123
南都娛樂周刊:張雨綺要麼任人踩 要麼狠狠紅
香港、大陸護照含金量此消彼長?|鳳凰周刊

TAG:中國 | 經濟 | 中國經濟 | 改革 | 周刊 |